合同法法條釋義 第一百二十二條

字號:

法條原文
    第一百二十二條 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chǎn)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法條文義解釋
    本條規(guī)定了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
    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的競合在任何合同關系中都有可能發(fā)生,最常見的是下列幾類合同:
    1、買賣合同。當出賣人給付物品具有瑕疵時,致買受人的合法權益遭受損害時,出賣人的行為除構成違約責任外,還構成侵權責任。
    2、贈與合同。贈與物因有瑕疵致受贈人損害的情形與買賣合同相類似,但贈與合同因是無償合同,只有在贈與人有故意或重大過失時才 負賠償責任。
    3、租賃合同。就出租人而言,因租賃物瑕疵引起承租人損害的,構成違約與侵權;就承租人而言,因其過失行為,毀損租賃物,也構成違約與侵權。
    4、雇傭合同。在此類合同中,受雇人在履行義務時應盡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因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雇傭人損害的除構成違約責任外,還構成侵權責任。
    5、運輸合同。在旅客運輸中,因承運人的過失,例如緊急剎車,或車門突然開啟,致使旅客落地受傷,死亡的,同樣出現(xiàn)責任競合的問題。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同一違法行為可能符合不同的責任構成要件,具體來說:
    第一,合同當事人的違約行為同時侵害了法律規(guī)定的強行性義務,包括保護、照顧、保密、忠實等附隨義務和其他法定的不作為義務。
    第二,在某些情況下,侵權行為直接構成違約的原因,這就是所謂侵權性的違約行為。例如,保管人依據(jù)保管合同占有對方的財產(chǎn)并非法使用,造成財產(chǎn)毀損的。同時違約行為也可能造成侵權的后果,這就是所謂違約性的侵權行為。
    第三,不法行為人實施故意侵害他人權利并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的,如果加害人與受害人之間事先存在著一種合同關系,那么加害人對受害人的損害行為,不僅可以作為侵權行為對待,也可以作為違反了當事人事先約定的義務的違約行為對待。
    第四,一種違法行為雖然只符合一種責任構成要件,但是法律從保護受害人的利益出發(fā),要求合同當事人根據(jù)侵權行為制度提出請求和提起訴訟,或者將侵權行為責任納入到合同責任的范圍內(nèi)。正是由于以上原因,責任競合才得以產(chǎn)生,并需要在法律上予以規(guī)制。
    根據(jù)本條,在發(fā)生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競合的情況下,允許受害人選擇一種責任而提起訴訟。法律允許受害人選擇責任,是因為在責任競合的情況下,行為人的行為已符合兩種責任的構成要件,受害人選擇任何一種責任都是加害人所應當承擔的。同時允許受害人選擇責任也是因為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存在著差別,而選擇不同的責任對受害人的保護也不同。
    1、歸責原則的區(qū)別。根據(jù)我國侵權法,對侵權責任采取了過錯責任、嚴格責任和公平責任原則,實際上采用了多種歸責原則。而在違約責任的認定,根據(jù)我國現(xiàn)行《合同法》的有關規(guī)定,通說認為是采用嚴格責任。即只要行為人有違約行為,且沒有法定或約定的抗辯事由,就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2、舉證責任不同。根據(jù)我國民法規(guī)定,在一般侵權責任中,受害人有義務就加害人的過錯問題舉證。而在特殊侵權責任中,應由加害人的反證證明自己沒有過錯。而在合同責任中,受害人只須違約方已構成違約,而不必證明其是否有過錯。
    3、責任構成要件不同。在侵權責任中,損害事實是侵權賠償責任成立的前提條件,無損害事實便無侵權責任。在違約責任中,行為人只要事實了違約行為且不具有有效的抗辯事由,就應承擔違約責任。
    4、免責條件不同。在違約責任中,法定的免責條件僅限于不可抗力。但當事人事先約定免責條款和不可抗力的具體范圍。在侵權責任中,當事人雖然難以事先約定免責條款和不可抗力的具體范圍,但法定的免責條件不限于不可抗力,還包括意外事件、第三人的行為、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等。
    5、責任形式不同。違約責任包括了損害賠償、違約金、定金、實際履行等責任形式,損害賠償也可以由當事人事先約定。而侵權責任的主要形式是損害賠償,此種賠償不得由當事人事先約定。
    6、損害賠償?shù)姆秶煌?。違約損害賠償主要是財產(chǎn)損失的賠償,不包括對人身傷害的賠償和精神傷害的賠償責任。且法律采取了“可預見性”標準來限定賠償?shù)姆秶?。對于侵權責任來說,損害賠償不僅包括財產(chǎn)損失的賠償,而且包括人身傷害和精神損害的賠償。
    7、對第三人的責任不同。在合同責任中如果因第三人的過錯導致合同債務不能履行,債務人首先應對債權人負責,然后才能向第三人追償。而在侵權責任中,貫徹了為自己行為負責的原則,行為人僅對因自己的過錯致他人的損害的后果負責。
    此外,在時效期限、訴訟管轄等方面,侵權責任和違約也存在著區(qū)別。正式因為上述區(qū)別的存在,因此受害人選擇不同的責任,將嚴重影響到對其利益的保護和對不法行為人的制裁。
    目前國際上關于責任競合的理論主要有三種:法條競合說、請求權競合說、請求權規(guī)范競合說。法條競合說認為,違約行為和侵權行為都是侵害他人權利的不法行為,兩者在性質(zhì)上是相同的,只是侵權行為違反的是權利不可侵犯的一般義務,而違約行為是違反基于合同而產(chǎn)生的義務的特別義務,因此當一個違法行為具備侵權行為和違約行為的構成要件時,按照特別法優(yōu)于普通法的原則,只能適用關于違約責任的規(guī)定,受害人只能有合同上的請求權,而不能有侵權的請求權。請求權競合說認為一個違法同時具備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時,應該根據(jù)各自的法律規(guī)范加以判斷,因而產(chǎn)生的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與違約行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可以并存,權利人可以選擇其中一項請求權,也可以同時行使兩項請求權,德國日本通認此種學說。請求權規(guī)范競合說認為一個行為符合違約行為和侵權行為兩個要件時,并非產(chǎn)生兩個獨立的請求權,論其本質(zhì),僅產(chǎn)生一個請求權,但支持這一請求權的法律基礎則有兩個,一為合同關系,一為侵權關系。因請求權基礎不同,舉證責任也不一樣。假如某項請求權基于某項法律基礎不成立,不能排除其他法律基礎成立的可能性。進一步說,第一,在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情況下,債權人可以按照對其有利的法律規(guī)定主張權利,以體現(xiàn)保護債權人利益原則;第二,在實現(xiàn)有利債權人原則時,不得與法律目的相違背,在法律有特別規(guī)定與有利債權人原則相悖時,應優(yōu)先適用特別規(guī)定。
    而在各國的司法實踐中,也有三種做法:禁止競合制度,以法國法為代表;允許競合和選擇請求權制度以德國法為代表;有限制的選擇訴訟制度,以英國法為代表各國法律無論是采取禁止競合制度還是允許競合制度,實際上都排斥了關于受害人可以實現(xiàn)兩項請求權的主張,均認為受害人只能實現(xiàn)一項請求權,加害人不能負雙重民事責任。
    將責任競合作為一種正常的現(xiàn)象并在法律上予以承認,允許當事人選擇請求權是可行的。我國合同法在第122條對此做了規(guī)定,在發(fā)生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的情況下,允許受害人選擇一種責任提起訴訟。由于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在歸責原則、舉證責任、責任構成要件等上存在著諸多的不同,因此允許當事人進行選擇對充分保證受害人的權利是相當有利的,而且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三十條規(guī)定:“債權人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的規(guī)定向人民法院起訴時作出選擇后,在一審開庭以前又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準許。對方當事人提出管轄權異議,經(jīng)審查異議成立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起訴?!痹试S變更訴訟請求更有利于受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