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條原文
第九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
(一)債務已經(jīng)按照約定履行;
(二)合同解除;
(三)債務相互抵銷;
(四)債務人依法將標的物提存;
(五)債權人免除債務;
(六)債權債務同歸于一人;
(七)法律規(guī)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終止的其他情形。
法條文義解釋
本條是關于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情形的規(guī)定。
合同是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債權債務關系的協(xié)議。合同的性質(zhì),決定合同是有期限的民事法律關系,不可能永恒存在,有著從設立到終止的過程。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指依法生效的合同,因具備法定情形和當事人約定的情形,合同債權、債務歸于消滅,債權人不再享有合同權利,債務人也不必再履行合同義務。
合同權利義務的終止與合同變更是不同的。合同權利義務的終止是消滅即存的合同關系,合同關系不復存在。合同的變更是合同關系中的內(nèi)容要素的變化,廣義的合同變更還包括合同主體的變化,但是合同關系依然存在。
合同權利義務的終止和合同效力的停止是有區(qū)別。合同效力的停止,是指債務人基于抗辯權的行使,拒絕債權人的履行請求,以停止債權的行使。抗辯權的存在以請求權的存在為前提,因此,此時的合同關系并未消滅,只不過是效力暫時停止而已。
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的原因很多,本條明文確定了七種合同的權利和義務終止的原因。
第一、債務已經(jīng)按照約定履行
“債務已經(jīng)按照約定履行”,在學理上稱為清償。清償,是按照合同約定實現(xiàn)債權目的的行為。 清償和履行的意義相同。合同是當事人為達到其利益要求而達成的合意,合同目的實現(xiàn),有賴于債務的履行。債務按照合同約定得到履行,一方面使合同債權得到滿足,另一方面也使得合同債務歸于消滅,產(chǎn)生同的權利義務終止的后果。債務已經(jīng)按照約定履行。指債務人按照約定的標的、質(zhì)量、數(shù)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期限、履行地點和方式全面履行。債務得到部分履行,或者在雙務合同中,只有一方履行了合同債務,在這些情況下,合同債權未得到完全實現(xiàn),合同部分終止。
第二、合同解除
就一般情況而言,合同解除是指合同有效成立以后,當解除的條件具備時,因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的意思表示,使合同關系自始或僅向?qū)硐麥绲男袨椤T谶m用情事變更原則時,則指履行合同實在困難,若履行合同則顯失公平,法院裁決合同消滅的現(xiàn)象。這種解除與一般意義上的解除相比,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法院直接基于情事變更原則加以認定,而不是通過當事人的解除行為。統(tǒng)觀這兩種解除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第一、合同解除以有效成立的合同為標的。我國合同法設置解除制度的目的,是為了解決這樣的矛盾、合同有效成立之后,由于主客觀情況的變化,使合同的履行成為不必要或者不可能,如果再讓合同繼續(xù)發(fā)生法律效力,約束雙方當事人,不但對其中一方甚至雙方當事人有害無益,有時還會有礙于市場經(jīng)濟的順利發(fā)展;只有允許有關當事人解除合同,或者賦予法院適用情事變更原則的權利,才會使局面改觀。由此可見,合同解除制度是要解決有效成立的合同提前消滅的問題。這是它與無效、撤銷、履行、撤回等制度諸制度不同之處,它們各不相同,各有自己的適用范圍,共同構成合同消滅(終止)的體系。在立法時既應使它們分工明確,又應使他們銜接配合。
第二、合同解除必須具備解除的條件。合同一經(jīng)有效成立,就具有法律效力,當事人雙方都必須嚴格遵守,適當履行,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這是我國法律所規(guī)定的重要原則。只是在主客觀情況發(fā)生變化使合同履行成為不必要或不可能的情況下,合同繼續(xù)存在已失去積極意義,將造成不適當?shù)慕Y(jié)果,才允許解除合同。我國法律對合同的解除條件作了比較詳盡的規(guī)定,表明了對合同解除的允許與限制。合同法第94條規(guī)定了適用一切合同的解除條件,學說稱為一般法定解除條件。該法第148條和第219條規(guī)定了僅僅適用于特別合同(買賣、租賃諸合同)的解除條件,學說成為特別的法定解除條件。合同法使解除的條件更科學,如已承認違約造成合同不能履行為一般的法定解除條件,已全面承認約定解除等。
第三、合同解除原則上必須有解除行為。當合同解除的條件具備時,合同并不當然解除,欲使合同解除,一般還需要解除行為。解除行為是當事人的行為,當事人是解除行為的主體。在適用情事變更原則時的解除則是法院根據(jù)具體情況而裁決的,不需要解除行為。解除行為有兩種類型,一是當事人雙方的協(xié)商同意,一是解除權人一方發(fā)出解除的意思表示。
第四、合同解除的效果是使合同關系消滅。但其消滅是僅向?qū)戆l(fā)生,還是溯及既往,各國立法各不相同。對其應作具體分析。
第三、債務互相抵銷
債務相互抵銷,指當事人互負到期債務,又互享債權,以自己的債權充抵對方的債權,使自己的債務與對方的債務在等額內(nèi)消滅。比如,乙在合同約定的還款日期,應支付給甲10萬元人民幣貨款,與此同時甲也欠乙10萬元人民幣,并已到清償日期,此時,乙可以向甲表明,自己不償還甲的10萬元債務,甲也不必償還欠乙的10萬元債務。兩相抵銷,互不相欠。債務相互抵銷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一)必須是當事人雙方互負債務,互享債權。抵銷發(fā)生的基礎在于當事人雙方既互負債務,又互享債權,只有債務而無債權或者只有債權而無債務,均不發(fā)生抵銷。
(二)當事人雙方互負的債權債務,須均合法,其中一個債為不法時,不得主張抵銷。
(三)按照合同的性質(zhì)或者依照法律規(guī)定不得抵銷的債權不得抵銷。
抵銷制度,一方面免除了當事人雙方實際履行的行為,方便了當事人節(jié)省了履行費用。另一方面,當互負債務的當事人一方財產(chǎn)狀況惡化,不能履行所負債務時;通過抵銷,起到了債的擔保的作用;特別是當一方當事人破產(chǎn)時,對方履行交付的財產(chǎn)將作為破產(chǎn)財產(chǎn),而末收回的債權要在各債權人間平均分配,顯然不利于對方當事人,而通過抵銷,可以使對方當事人的債權迅速獲得滿足。
我國破產(chǎn)法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債權人對破產(chǎn)企業(yè)負有債務的,可以在破產(chǎn)清算前抵銷?!?BR> 第四、債務人依法將標的物提存
提存是指因債權人的原因,債務難以履行時,債務人將提存物提交提存部門,從而消滅債務的法律行為。標的物不適于提存的或者提存費用過高的,債務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拍賣或者變賣標的物,提存所得的價款。債務人通過提存,可以消滅債務,擺脫債務人的地位。公正機關辦理提存事務,是提存部門。
第五、債權人免除債務
免除,是指債權人拋棄其全部或部分債權,從而全部或部分消滅合同權利義務的單方行為。
免除為債的消滅原因,為各國民法所承認,但其法律性質(zhì)如何,看法不一。德國民法、瑞士債務關系法等法律認為免除為契約,而日本民法和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采取免除為單獨行為說,我國合同法也應采取單獨行為說。
免除僅依債權人表示免除債務的意思發(fā)生效力,其原因如何,在所不問。所以免除為無因行為。因此雖然免除的原因可以是無償?shù)娜缳浥c,也可以是有償?shù)?,如約定免除對待給付,但從免除的無因性來看,免除本身是無償?shù)摹?BR> 免除的意思表示不需特定方式,無論以書面或言詞為之,或者以明示或默示為之,均無不可。所以免除為非要式行為。
免除為債權人處分債權的行為,因而需要債權人具有處分該債權的能力,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不得為免除行為,應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免除或征得其同意。
第六、債權債務同歸于一人
債權債務同歸于一人,在民法上稱為混同。廣義的混同是指不能并立的兩種法律關系同歸一人而使其權利義務歸于消滅的現(xiàn)象。它包括以下幾種情形、(1)所有權與他物權同歸一人;(2)債權與債務同歸一人;(3)主債務與保證債務同歸一人。狹義的混同僅指債權與債務同歸一人?;焱姆尚再|(zhì)如何,觀點不一。通說認為混同為債的消滅的獨立原因。
債權債務的混同,由債權或債務的承受而產(chǎn)生,其承受包括概括承受和特定承受兩種。概括承受是發(fā)生混同的主要原因。例如企業(yè)合并,合并前的兩個企業(yè)之間有債權債務關系,企業(yè)合并后,債權債務因同歸于一個企業(yè)而消滅。由特定承受而發(fā)生的混同,系指債務人由債權人受讓債權,債權人承受債務人的債務。
混同為債的消滅的獨立原因,合同權利義務因混同而絕對消滅,但涉及第三人的利益的除外?;焱彩箯臋嗬矚w于消滅,如利息債權、違約金債權、擔保權等。為保護第三人的利益情況例如債權為他人質(zhì)權的標的,為了保護質(zhì)權人的利益,不使債權因混同而消滅。合同法規(guī)定,合同終止涉及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不終止。
第七、法律規(guī)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終止的其他情形
即除了上述原因以外的其他的可以作為合同解除原因的情形,比較常見的有合同的撤銷、座為合同主體的自然人的死亡而其債務又無人承擔、座為合同主體的法人解散而沒有履行債務的繼受者、有期限的合同終期界至等。
第九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
(一)債務已經(jīng)按照約定履行;
(二)合同解除;
(三)債務相互抵銷;
(四)債務人依法將標的物提存;
(五)債權人免除債務;
(六)債權債務同歸于一人;
(七)法律規(guī)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終止的其他情形。
法條文義解釋
本條是關于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情形的規(guī)定。
合同是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債權債務關系的協(xié)議。合同的性質(zhì),決定合同是有期限的民事法律關系,不可能永恒存在,有著從設立到終止的過程。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指依法生效的合同,因具備法定情形和當事人約定的情形,合同債權、債務歸于消滅,債權人不再享有合同權利,債務人也不必再履行合同義務。
合同權利義務的終止與合同變更是不同的。合同權利義務的終止是消滅即存的合同關系,合同關系不復存在。合同的變更是合同關系中的內(nèi)容要素的變化,廣義的合同變更還包括合同主體的變化,但是合同關系依然存在。
合同權利義務的終止和合同效力的停止是有區(qū)別。合同效力的停止,是指債務人基于抗辯權的行使,拒絕債權人的履行請求,以停止債權的行使。抗辯權的存在以請求權的存在為前提,因此,此時的合同關系并未消滅,只不過是效力暫時停止而已。
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的原因很多,本條明文確定了七種合同的權利和義務終止的原因。
第一、債務已經(jīng)按照約定履行
“債務已經(jīng)按照約定履行”,在學理上稱為清償。清償,是按照合同約定實現(xiàn)債權目的的行為。 清償和履行的意義相同。合同是當事人為達到其利益要求而達成的合意,合同目的實現(xiàn),有賴于債務的履行。債務按照合同約定得到履行,一方面使合同債權得到滿足,另一方面也使得合同債務歸于消滅,產(chǎn)生同的權利義務終止的后果。債務已經(jīng)按照約定履行。指債務人按照約定的標的、質(zhì)量、數(shù)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期限、履行地點和方式全面履行。債務得到部分履行,或者在雙務合同中,只有一方履行了合同債務,在這些情況下,合同債權未得到完全實現(xiàn),合同部分終止。
第二、合同解除
就一般情況而言,合同解除是指合同有效成立以后,當解除的條件具備時,因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的意思表示,使合同關系自始或僅向?qū)硐麥绲男袨椤T谶m用情事變更原則時,則指履行合同實在困難,若履行合同則顯失公平,法院裁決合同消滅的現(xiàn)象。這種解除與一般意義上的解除相比,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法院直接基于情事變更原則加以認定,而不是通過當事人的解除行為。統(tǒng)觀這兩種解除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第一、合同解除以有效成立的合同為標的。我國合同法設置解除制度的目的,是為了解決這樣的矛盾、合同有效成立之后,由于主客觀情況的變化,使合同的履行成為不必要或者不可能,如果再讓合同繼續(xù)發(fā)生法律效力,約束雙方當事人,不但對其中一方甚至雙方當事人有害無益,有時還會有礙于市場經(jīng)濟的順利發(fā)展;只有允許有關當事人解除合同,或者賦予法院適用情事變更原則的權利,才會使局面改觀。由此可見,合同解除制度是要解決有效成立的合同提前消滅的問題。這是它與無效、撤銷、履行、撤回等制度諸制度不同之處,它們各不相同,各有自己的適用范圍,共同構成合同消滅(終止)的體系。在立法時既應使它們分工明確,又應使他們銜接配合。
第二、合同解除必須具備解除的條件。合同一經(jīng)有效成立,就具有法律效力,當事人雙方都必須嚴格遵守,適當履行,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這是我國法律所規(guī)定的重要原則。只是在主客觀情況發(fā)生變化使合同履行成為不必要或不可能的情況下,合同繼續(xù)存在已失去積極意義,將造成不適當?shù)慕Y(jié)果,才允許解除合同。我國法律對合同的解除條件作了比較詳盡的規(guī)定,表明了對合同解除的允許與限制。合同法第94條規(guī)定了適用一切合同的解除條件,學說稱為一般法定解除條件。該法第148條和第219條規(guī)定了僅僅適用于特別合同(買賣、租賃諸合同)的解除條件,學說成為特別的法定解除條件。合同法使解除的條件更科學,如已承認違約造成合同不能履行為一般的法定解除條件,已全面承認約定解除等。
第三、合同解除原則上必須有解除行為。當合同解除的條件具備時,合同并不當然解除,欲使合同解除,一般還需要解除行為。解除行為是當事人的行為,當事人是解除行為的主體。在適用情事變更原則時的解除則是法院根據(jù)具體情況而裁決的,不需要解除行為。解除行為有兩種類型,一是當事人雙方的協(xié)商同意,一是解除權人一方發(fā)出解除的意思表示。
第四、合同解除的效果是使合同關系消滅。但其消滅是僅向?qū)戆l(fā)生,還是溯及既往,各國立法各不相同。對其應作具體分析。
第三、債務互相抵銷
債務相互抵銷,指當事人互負到期債務,又互享債權,以自己的債權充抵對方的債權,使自己的債務與對方的債務在等額內(nèi)消滅。比如,乙在合同約定的還款日期,應支付給甲10萬元人民幣貨款,與此同時甲也欠乙10萬元人民幣,并已到清償日期,此時,乙可以向甲表明,自己不償還甲的10萬元債務,甲也不必償還欠乙的10萬元債務。兩相抵銷,互不相欠。債務相互抵銷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一)必須是當事人雙方互負債務,互享債權。抵銷發(fā)生的基礎在于當事人雙方既互負債務,又互享債權,只有債務而無債權或者只有債權而無債務,均不發(fā)生抵銷。
(二)當事人雙方互負的債權債務,須均合法,其中一個債為不法時,不得主張抵銷。
(三)按照合同的性質(zhì)或者依照法律規(guī)定不得抵銷的債權不得抵銷。
抵銷制度,一方面免除了當事人雙方實際履行的行為,方便了當事人節(jié)省了履行費用。另一方面,當互負債務的當事人一方財產(chǎn)狀況惡化,不能履行所負債務時;通過抵銷,起到了債的擔保的作用;特別是當一方當事人破產(chǎn)時,對方履行交付的財產(chǎn)將作為破產(chǎn)財產(chǎn),而末收回的債權要在各債權人間平均分配,顯然不利于對方當事人,而通過抵銷,可以使對方當事人的債權迅速獲得滿足。
我國破產(chǎn)法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債權人對破產(chǎn)企業(yè)負有債務的,可以在破產(chǎn)清算前抵銷?!?BR> 第四、債務人依法將標的物提存
提存是指因債權人的原因,債務難以履行時,債務人將提存物提交提存部門,從而消滅債務的法律行為。標的物不適于提存的或者提存費用過高的,債務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拍賣或者變賣標的物,提存所得的價款。債務人通過提存,可以消滅債務,擺脫債務人的地位。公正機關辦理提存事務,是提存部門。
第五、債權人免除債務
免除,是指債權人拋棄其全部或部分債權,從而全部或部分消滅合同權利義務的單方行為。
免除為債的消滅原因,為各國民法所承認,但其法律性質(zhì)如何,看法不一。德國民法、瑞士債務關系法等法律認為免除為契約,而日本民法和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采取免除為單獨行為說,我國合同法也應采取單獨行為說。
免除僅依債權人表示免除債務的意思發(fā)生效力,其原因如何,在所不問。所以免除為無因行為。因此雖然免除的原因可以是無償?shù)娜缳浥c,也可以是有償?shù)?,如約定免除對待給付,但從免除的無因性來看,免除本身是無償?shù)摹?BR> 免除的意思表示不需特定方式,無論以書面或言詞為之,或者以明示或默示為之,均無不可。所以免除為非要式行為。
免除為債權人處分債權的行為,因而需要債權人具有處分該債權的能力,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不得為免除行為,應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免除或征得其同意。
第六、債權債務同歸于一人
債權債務同歸于一人,在民法上稱為混同。廣義的混同是指不能并立的兩種法律關系同歸一人而使其權利義務歸于消滅的現(xiàn)象。它包括以下幾種情形、(1)所有權與他物權同歸一人;(2)債權與債務同歸一人;(3)主債務與保證債務同歸一人。狹義的混同僅指債權與債務同歸一人?;焱姆尚再|(zhì)如何,觀點不一。通說認為混同為債的消滅的獨立原因。
債權債務的混同,由債權或債務的承受而產(chǎn)生,其承受包括概括承受和特定承受兩種。概括承受是發(fā)生混同的主要原因。例如企業(yè)合并,合并前的兩個企業(yè)之間有債權債務關系,企業(yè)合并后,債權債務因同歸于一個企業(yè)而消滅。由特定承受而發(fā)生的混同,系指債務人由債權人受讓債權,債權人承受債務人的債務。
混同為債的消滅的獨立原因,合同權利義務因混同而絕對消滅,但涉及第三人的利益的除外?;焱彩箯臋嗬矚w于消滅,如利息債權、違約金債權、擔保權等。為保護第三人的利益情況例如債權為他人質(zhì)權的標的,為了保護質(zhì)權人的利益,不使債權因混同而消滅。合同法規(guī)定,合同終止涉及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不終止。
第七、法律規(guī)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終止的其他情形
即除了上述原因以外的其他的可以作為合同解除原因的情形,比較常見的有合同的撤銷、座為合同主體的自然人的死亡而其債務又無人承擔、座為合同主體的法人解散而沒有履行債務的繼受者、有期限的合同終期界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