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外銷員考試《國際貿易》習題訓練:國際分工(1)

字號:

-
    一、名詞解釋:
    1.國際分工:指生產的國際專業(yè)化,它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2.水平型分工:生產力水平相近的發(fā)達國家之間的部門內的國際分工,即產品、零部件生產和工藝的專業(yè)化。
    3.垂直型分工:生產力水平差距較大的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互補性國際分工,即前者主要從事高資金、高技術含量的制造業(yè)生產,后者主要從事農礦及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
    4.絕對利益:亞當•斯密(Adam Smith)創(chuàng)立的古典貿易理論。該理論認為:在某種商品的生產上,一個國家所消耗的勞動成本絕對地與自己的貿易伙伴國,在勞動生產率上占有絕對優(yōu)勢,各國都生產自己具有絕對優(yōu)勢的產品,繼而進行自由交換,則彼此都會獲得絕對利益的好處。
    5.比較利益:大衛(wèi)•李嘉圖(David Ricardo)創(chuàng)立的古典貿易理論。該理論認為:如果一個國家出口有比較利益的產品、進口其最小比較利益產品,則該國就能在貿易中獲利。即使一國在生產任何產品時生產率都處于絕對不利地位,仍有與他國發(fā)生貿易的可能,而且可以通過貿易獲得好處。
    6.機會成本:為獲得生產一單位追加的某種產品而必須放棄生產另一種產品的數量或價值。
    7.生產可能性曲線:表示資源在不同產品生產中的分配所形成的替代關系,即在一定技術和資源條件下可能達到的限度不同產品組合的產量。
    8.社會無差異曲線:表示在既定收入與消費偏好下。消費者所選擇不同商品組合可使其獲得同等滿足程度的情況。
    二、思考題答題要點
    1、簡述影響國際分工產生與發(fā)展的因素。
    答:國際分工的形成與發(fā)展是由生產力、生產關系和自然條件等三類因素所決定的。(1)生產力因素,它對國際分工形成與發(fā)展起決定性作用,決定著國際分工的形式、廣度和深度;在生產力因素中,科學技術進步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2)生產關系因素,即參與國際分工國家的內部社會生產關系和國家之間的經濟聯(lián)系(或生產的國際關系);(3)自然條件因素。有利的自然條件為參與國際分工提供了可能,但在自然條件具備的情況下,能否形成現(xiàn)實的國際分工,則要取決于生產力的發(fā)展與實際的生產力。
    2、簡述李嘉圖比較利益理論的主要內容及其局限性。
    答:李嘉圖的比較利益學說旨在說明決定國際貿易的基礎是比較利益,而不是絕對利益。其核心思想是:國際分工中若兩國生產力不等,甲國生產任何一種商品的成本都低于乙國,處于絕對優(yōu)勢,而乙國相反,其勞動生產率在任何商品的生產中均低于甲國,處于絕對劣勢。這時,兩國間進行貿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為兩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一樣,這樣處于絕對優(yōu)勢的國家不必生產全部商品,而應集中生產在本國國內具有優(yōu)勢的商品,相應地,處于絕對劣勢的國家也要集中力量生產那些不利較小的商品,然后通過國際間的自由交換,在資本和勞動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增加生產總量,提高生產率,節(jié)約參與交換的國家的社會勞動,增加產品消費。如此形成的國際分工對貿易各國都有利。
    李嘉圖的上述思想可簡單概括為:兩利取其重,兩害取其輕。
    比較利益學說的局限性在于:(1)研究問題的出發(fā)點認為這個世界是一個靜態(tài)均衡的世界,因而其理論是建立在一系列簡單、苛刻的假設前提基礎上的,把復雜、多變的經濟抽象為靜態(tài)、凝固的狀態(tài);(2)該理論只提出國際分工的一個依據,未能全面揭示出國際分工形成和發(fā)展的主要原因;(3)未能揭示出國際商品交換所依據的規(guī)律,即國際價值規(guī)律的國際內容。
    3、什么是比較利益理論的現(xiàn)代說明?
    答:比較利益理論的現(xiàn)代說明,是以邊際分析、機會成本、生產可能性曲線和社會無差異曲線等分析工具的一般均衡分析,以此來解釋國際貿易的發(fā)生及利益。以上述經濟學工具對比較利益學說進行圖解,把語言表述變?yōu)閹缀螆D形,使理論表述更為形象、精煉和直觀。這種均衡分析方法和工具,對于其他國際貿易理論和社會經濟問題的分析也同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