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關于賠償金額的問題
1、 賠償金額計算方法
由于證券交易中參與人的廣泛性和集中撮合交易的瞬間性,無法象普通侵權案一樣去一對一地界定侵權人的獲利與受害者的損失之間的對應關系。事實上,欺詐者所獲得的利益可能高于原告的損失,也可能低于原告的損失,在一些情況下甚至沒有獲利;而在一個特定的欺詐案件中,原告的損失很可能在事實上是欺詐者以外的第三人造成的。針對以上情況,美國司法審判中總結出兩個損失界定規(guī)則:一是實際損失規(guī)則;二是交易獲利規(guī)則。根據(jù)實際損失規(guī)則,被告應對原告的實際損失進行賠償,這就意味著被告的賠償額可能高于違法所得額,賠償具有懲罰性;根據(jù)交易獲利規(guī)則,被告只以其在證券交易中所獲取的非法利益為限賠償原告的損失,而對超出部分不予賠償。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我們應在原則上采取實際損失規(guī)則,即被告應對原告在證券交易中因買賣差價而導致的實際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從理論上講,計算賠償額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a)實際價值計算法,即賠償金額應為受害者進行股票交易時的價格與當時股票的實際價值之差額。該法的難點是證券的實際價值難于確定。
b)實際差價計算法,即從擁有賠償要求者為取得該有價證券所支付的金額中扣除以下各款之一所列數(shù)額后的差額:1要求賠償損失時的市場價額(如無市場價,損失額為當時的處分推定價額);2如在要求賠償損失時證券已被賣出,為該證券賣出時的價額,如果能證明原告所受的全部或部分損失并非由其會計作假引起,而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則對原告的全部或部分損失不承擔賠償責任。有學者設計出如下方案:1以真實信息公告前一日的股票收盤價減去虛假信息公告前一日的收盤價,以兩者之間的價差為每股的損失,每個原告持有的股份數(shù)乘以每股的損失即為應得的賠償額;2以虛假信息公告后至真實信息公告前一段時間的股票收盤價的加權平均價作為基準價,減去恢復上市交易后一周內的加權平均價,以兩者之差作為每股的損失。該法的難點是如何確定合理時間。
c)實際誘因計算法, 即內幕交易者只對其行為所造成的證券價格波動負賠償責任,對其他因素引起的那部分證券價格波動不負賠償責任。該法的難點是如何確定各種不同因素對證券價格的影響及影響程度。
d)非法所得計算法,即賠償金額限定在會計造假者的全部非法所得,包括獲得的利益或減少的損失。這是一種簡便的確定方法,但由于賠償額的限制使得對被告起不到懲罰作用。
以上四種方法各有其合理性,也各有弊端或困難,但由于各種方法計算出來的賠償額往往相差甚遠,故需要一個司法解釋,以程度保證受到同樣損失的原告得到同額的賠償。但在實踐上,筆者認為,目前我國股市泡沫現(xiàn)象比較嚴重,股價嚴重偏離股票的內在價值。運用股價差判斷投資者損失,顯然是把原告投機行為的自負風險責任轉嫁給被告,故筆者認為,在損害賠償金額的確定上,可以簡化計算:
虛假陳述:
a) 對已發(fā)行未上市的證券,原告可要求按發(fā)行價加算銀行同期存款利息返還;
b) 在證券交易中遭受損失的,一是如果被告單純是虛增資產,則以虛增資產額作為賠償限額;二是如果被告虛增利潤,則以虛增利潤的10倍作為賠償限額。
操縱價格
被告對原告的直接損失和法定間接損失賠償;總賠償額可大于被告違法所得額,但不得超過原告實際損失總額。在計算損失時,必須考慮到,操縱行為往往是一個連續(xù)的活動,操縱者既買又賣,因此,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在每一筆交易中區(qū)分被告是買入方還是賣出方,加之股票的實際價值很難判斷,因此,我們宜從原告角度計算實際損失,該實際損失包括:(1)在股價操縱期間高買低賣的差價損失;(2)連續(xù)買賣的,按先入先出規(guī)則扣除盈利后的虧損部分損失;(3)判決前未賣出的,以判決前一日的平均賣出價計算差價損失;(4)該差價損失部分的傭金、稅金損失以及利息損失。
內幕交易
由于證券的實際價值不好確定,哪些損失是內幕交易造成的,哪些損失是其他因素造成的,也無法準確區(qū)分,因此可以考慮按特定時間段的平均買入價或平均賣出價,或以平均股票指數(shù)作為計算依據(jù),而與原告進行證券交易時所產生的差額,作為原告的實際損失。
混合違法
即被告違法行為不只是上述三項的一項,而是有兩項或三項,這種情況下,擇一賠償限額的違法行為作為賠償金額。
2、 賠償份額、比例責任
根據(jù)《證券法》第161條規(guī)定,會計師事務所及資產評估機構也是賠償主體,就其負有責任的部分承擔連帶責任。假設某宗證券訴訟案中,法庭認為包括發(fā)行人、承銷的證券公司、發(fā)行人、承銷的證券公司的負有責任的董事、監(jiān)事、經理、專業(yè)機構等被告要向原告賠償1億元,這1億元賠償額最終要落到各個被告的頭上,如發(fā)行人賠償0.6億,承銷商賠償0.2億,專業(yè)機構0.2億,現(xiàn)在問題是專業(yè)機構除了承擔自己的賠償份額外,要不要對其他的0.8億賠償額承擔賠償責任.即在多個被告的情況下,各被告承擔的是比例責任還是連帶責任.由于第63條、第161條含義模糊,目前學界還有較大的爭議。但筆者支持比例責任觀點,除非被告共謀,否則各被告只對自己的過錯承擔責任,不株連九族,對其它被告行為承擔連帶責任。
結 論
筆者認為,適合中國國情的證券民事責任和民事訴訟制度的特征是:1、在保證股市、經濟和社會的穩(wěn)定前提下嚴懲證券欺詐者,如不能狀告上市公司,股民不能直接提起訴訟,投資者保護協(xié)會提起訴訟的前置程序是監(jiān)管部門已認定被告行為違法;賠償?shù)乃悸肥菃挝坏谋桓嬉话悴灰屗飘a,以免引起不穩(wěn)定,但對個人的被告一般要讓其賠得傾家蕩產。如銀廣夏案件,銀廣夏不能賠,但銀廣夏高管要承擔10%的賠償責任,金額在千萬元以上,這樣足以讓銀廣夏高管傾家蕩產,個人破產不會影響社會穩(wěn)定,并以此達到以遏制上市公司造假及二級市場炒作之風。2、考慮中國股市投機特點,實行局部賠償原則,侵權損害賠償基本原則是全面賠償原則,但考慮到目前中國股市投機特點,對股民損失一般不全部賠償,就象國家賠償法,實行有限度的賠償原則,即局部賠償原則。這個原則能保證判決的可執(zhí)行性,此外,對非共謀的被告實行比例責任原則,也是限制被告的賠償責任,避免因被告承擔連帶責任引起破產并導致金融動蕩甚至金融危機。
中國證券民事責任與訴訟要根據(jù)證券市場的變化,及時作修訂;到了我國股市成熟后,也完全可以參用西方的證券民事責任和訴訟制度,但現(xiàn)在不行,一定要結合國情,從打擊證券欺詐者、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出發(fā),在保證社會穩(wěn)定的前提下,鼓勵適合實際情況的法律改革創(chuàng)新,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證券民事責任和訴訟制度。
相關法律摘選
一、民法通則
第一百一十七條 侵占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的,應當返還財產,不能返還財產的,應當折價賠償。
損壞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的,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
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損失的,侵害人并應當賠償損失。
二、民事訴訟法
第五十四條 當事人一方人數(shù)眾多的共同訴訟,可以由當事人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其所代表的當事人發(fā)生效力,但代表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或者承認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和解,必須經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
第五十五條 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當事人一方人數(shù)眾多在起訴時人數(shù)尚未確定的,人民法院可以發(fā)出公告,說明案件情況和訴訟請求,通知權利人在一定期間向人民法院登記。
向人民法院登記的權利人可以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推選不出代表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與參加登記的權利人商定代表人。
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其所代表的當事人發(fā)生效力,但代表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或者承認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和解,必須經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
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裁定,對參加登記的全體權利人發(fā)生效力。未參加登記的權利人在訴訟時效期間提起訴訟的,適用該判決、裁定。
三、公司法
第六十三條 董事、監(jiān)事、經理執(zhí)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或者公司章程的規(guī)定,給公司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一百一十一條 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決議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侵犯股東合法權益的,股東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要求停止該違法行為和侵害行為的訴訟。
第一百一十八條 董事會會議,應由董事本人出席。董事因故不能出席,可以書面委托其他董事代為出席董事會,委托書中應載明授權范圍。
董事會應當對會議所議事項的決定作成會議記錄,出席會議的董事和記錄員在會議記錄上簽名。
董事應當對董事會的決議承擔責任。董事會的決議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或者公司章程,致使公司遭受嚴重損失的,參與決議的董事對公司負賠償責任。但經證明在表決時曾表明異議并記載于會議記錄的,該董事可以免除責任。
第二百二十八條 公司違反本法規(guī)定,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款、罰金的,其財產不足以支付時,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四、證券法
第六十三條 發(fā)行人、承銷的證券公司公告招股說明書、公司債券募集辦法、財務會計報告、上市報告文件、年度報告、中期報告、臨時報告,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有重大遺漏,致使投資者在證券交易中遭受損失的,發(fā)行人、承銷的證券公司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發(fā)行人、承銷的證券公司的負有責任的董事、監(jiān)事、經理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第二百零二條 為證券的發(fā)行、上市或者證券交易活動出具審計報告、資產評估報告或者法律意見書等文件的專業(yè)機構,就其所應負責的內容弄虛作假的,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并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該機構停業(yè),吊銷直接責任人員的資格證書。造成損失的,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百零七條 違反本法規(guī)定,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款、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同時支付時,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五、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59、《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四條和第五十五條規(guī)定的當事人一方人數(shù)眾多,一般指十人以上。 60、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四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人數(shù)眾多在起訴時確定的,可以由全體當事人推選共同的代表人,也可以由部分當事人推選自己的代表人;推選不出代表人的當事人,在必要的共同訴訟中可由自己參加訴訟,在普通的共同訴訟中可以另行起訴?! ?1、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人數(shù)眾多在起訴時不確定的,由當事人推選代表人,當事人推選不出的,可以由人民法院提出人選與當事人協(xié)商,協(xié)商不成的,也可以由人民法院在起訴的當事人中指定代表人。 62、《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四條和第五十五條規(guī)定的代表人為二至五人,每位代表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代理人?! ?3、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guī)定受理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發(fā)出公告,通知權利人向人民法院登記。公告期根據(jù)具體案件的情況確定,最少不得少于三十日。 64、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guī)定向人民法院登記的當事人,應證明其與對方當事人的法律關系和所受到的損害。證明不了的,不予登記,當事人可以另行起訴。人民法院的裁判在登記的范圍內執(zhí)行。未參加登記的權利人在訴訟時效期間內提起訴訟,人民法院認定其請求成立的,裁定適用人民法院已作出的判決、裁定。
雖然要建立民事賠償制度的呼聲很高,但專家指出,在中國建立民事賠償制度還需要一段時間。因為從“億安科技”的個案上看,反映出《證券法》對民事賠償?shù)囊?guī)定還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
首先,以股東代表訴訟、投資者集團訴訟為核心內容的投資者權益訴訟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其次,由于沒有關于責任認定和賠償標準的現(xiàn)行規(guī)定,很難界定股民實際損失?!蹲C券法》第19條規(guī)定:“股票依法發(fā)行后,發(fā)行人經營與收益變化由發(fā)行人自行負責;由此變化原因引致的投資風險,由投資者自行負責?!币虼耍凇帮L險自擔”的原則下如何確定是正常的市場風險損失或是受侵權所致?lián)p失呢?但也有觀點認為,只要上市公司虛假陳述事實被查處且因其被查處致使股價下跌,那么投資者因此下跌所遭受的損失就應予賠償。但是若在此時段,股民是賺的,需要將賺的的錢還出來嗎?
雖然法律上認為,行為人只要違反了法律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且給投資人客觀上造成了損失,則投資人當然地可追究行為人的民事責任。但是,我國《證券法》對民事賠償卻沒有具體的、可操作性的規(guī)定。因此,在相關政策還未出臺的情況下,即使法院立案了,也要等待相關的政策出臺。因為以往一些金融等方面案件,都是在相關的政治、經濟和環(huán)境都具備的情況下,才得以解決。
相關政策要擺上“議事日程”
專家認為,面對一系列的“紅光”、“銀廣夏”和“億安科技”等對股民有嚴重的侵權行為卻無法可據(jù)的情況,完善違規(guī)上市公司民事制裁的立法“迫在眉睫”。
據(jù)了解,目前我國現(xiàn)行的法律主要強調對違規(guī)上市公司的行政制裁和刑事制裁,不太重視民事制裁。雖然中國證監(jiān)會有關領導日前也在鼓勵合法權益受侵害的中小股東聯(lián)合起來,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民事訴訟法律機制,提出損害賠償之訴,但是,政策一天不出臺,還是不利于被侵權的中小股民。
首先,有必要建立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睹袷略V訟法》指出:“當事人一方人數(shù)眾多的共同訴訟,可以由當事人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其所代表的當事人發(fā)生效力,但代表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或者承認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和解,必須經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绷⒎ㄕ咄耆梢栽谶@一規(guī)定的基礎上,結合證券市場的特點,設計出比較可行的股東代表訴訟制度。
其次,可考慮借鑒國外的經驗,建立投資者權益保障基金,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如啟動董事(含監(jiān)事、經理)責任保險或設立董事股份報酬制度。
現(xiàn)在只能“等”
有律師表示,由于目前相關的法規(guī)還不完善,現(xiàn)在這種民事賠償案是“沒得打”,除非是自己想出風頭,不然是不會接下這種案子的。不過,他也強調,這種敢“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行為會對政策的完善起推動作用。
其實,案子未必“沒得打”
據(jù)悉,人民法院今年將重新修訂《證券法》的司法解釋,其中會對民事責任作出更詳細的司法解釋。
這表明我國證券市場建立民事賠償機制的工作開始啟動。專家指出,司法解釋應當重點解決立案依據(jù)、管轄級別、歸責原則、因果關系、舉證責任、損失計算等具體問題。
此外,還可采取啟動個案的受理和審判程序形式,即當人民法院在審判個案時遇到法律障礙,可以通過人民法院下達批復的司法解釋形式予以解決。
1、 賠償金額計算方法
由于證券交易中參與人的廣泛性和集中撮合交易的瞬間性,無法象普通侵權案一樣去一對一地界定侵權人的獲利與受害者的損失之間的對應關系。事實上,欺詐者所獲得的利益可能高于原告的損失,也可能低于原告的損失,在一些情況下甚至沒有獲利;而在一個特定的欺詐案件中,原告的損失很可能在事實上是欺詐者以外的第三人造成的。針對以上情況,美國司法審判中總結出兩個損失界定規(guī)則:一是實際損失規(guī)則;二是交易獲利規(guī)則。根據(jù)實際損失規(guī)則,被告應對原告的實際損失進行賠償,這就意味著被告的賠償額可能高于違法所得額,賠償具有懲罰性;根據(jù)交易獲利規(guī)則,被告只以其在證券交易中所獲取的非法利益為限賠償原告的損失,而對超出部分不予賠償。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我們應在原則上采取實際損失規(guī)則,即被告應對原告在證券交易中因買賣差價而導致的實際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從理論上講,計算賠償額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a)實際價值計算法,即賠償金額應為受害者進行股票交易時的價格與當時股票的實際價值之差額。該法的難點是證券的實際價值難于確定。
b)實際差價計算法,即從擁有賠償要求者為取得該有價證券所支付的金額中扣除以下各款之一所列數(shù)額后的差額:1要求賠償損失時的市場價額(如無市場價,損失額為當時的處分推定價額);2如在要求賠償損失時證券已被賣出,為該證券賣出時的價額,如果能證明原告所受的全部或部分損失并非由其會計作假引起,而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則對原告的全部或部分損失不承擔賠償責任。有學者設計出如下方案:1以真實信息公告前一日的股票收盤價減去虛假信息公告前一日的收盤價,以兩者之間的價差為每股的損失,每個原告持有的股份數(shù)乘以每股的損失即為應得的賠償額;2以虛假信息公告后至真實信息公告前一段時間的股票收盤價的加權平均價作為基準價,減去恢復上市交易后一周內的加權平均價,以兩者之差作為每股的損失。該法的難點是如何確定合理時間。
c)實際誘因計算法, 即內幕交易者只對其行為所造成的證券價格波動負賠償責任,對其他因素引起的那部分證券價格波動不負賠償責任。該法的難點是如何確定各種不同因素對證券價格的影響及影響程度。
d)非法所得計算法,即賠償金額限定在會計造假者的全部非法所得,包括獲得的利益或減少的損失。這是一種簡便的確定方法,但由于賠償額的限制使得對被告起不到懲罰作用。
以上四種方法各有其合理性,也各有弊端或困難,但由于各種方法計算出來的賠償額往往相差甚遠,故需要一個司法解釋,以程度保證受到同樣損失的原告得到同額的賠償。但在實踐上,筆者認為,目前我國股市泡沫現(xiàn)象比較嚴重,股價嚴重偏離股票的內在價值。運用股價差判斷投資者損失,顯然是把原告投機行為的自負風險責任轉嫁給被告,故筆者認為,在損害賠償金額的確定上,可以簡化計算:
虛假陳述:
a) 對已發(fā)行未上市的證券,原告可要求按發(fā)行價加算銀行同期存款利息返還;
b) 在證券交易中遭受損失的,一是如果被告單純是虛增資產,則以虛增資產額作為賠償限額;二是如果被告虛增利潤,則以虛增利潤的10倍作為賠償限額。
操縱價格
被告對原告的直接損失和法定間接損失賠償;總賠償額可大于被告違法所得額,但不得超過原告實際損失總額。在計算損失時,必須考慮到,操縱行為往往是一個連續(xù)的活動,操縱者既買又賣,因此,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在每一筆交易中區(qū)分被告是買入方還是賣出方,加之股票的實際價值很難判斷,因此,我們宜從原告角度計算實際損失,該實際損失包括:(1)在股價操縱期間高買低賣的差價損失;(2)連續(xù)買賣的,按先入先出規(guī)則扣除盈利后的虧損部分損失;(3)判決前未賣出的,以判決前一日的平均賣出價計算差價損失;(4)該差價損失部分的傭金、稅金損失以及利息損失。
內幕交易
由于證券的實際價值不好確定,哪些損失是內幕交易造成的,哪些損失是其他因素造成的,也無法準確區(qū)分,因此可以考慮按特定時間段的平均買入價或平均賣出價,或以平均股票指數(shù)作為計算依據(jù),而與原告進行證券交易時所產生的差額,作為原告的實際損失。
混合違法
即被告違法行為不只是上述三項的一項,而是有兩項或三項,這種情況下,擇一賠償限額的違法行為作為賠償金額。
2、 賠償份額、比例責任
根據(jù)《證券法》第161條規(guī)定,會計師事務所及資產評估機構也是賠償主體,就其負有責任的部分承擔連帶責任。假設某宗證券訴訟案中,法庭認為包括發(fā)行人、承銷的證券公司、發(fā)行人、承銷的證券公司的負有責任的董事、監(jiān)事、經理、專業(yè)機構等被告要向原告賠償1億元,這1億元賠償額最終要落到各個被告的頭上,如發(fā)行人賠償0.6億,承銷商賠償0.2億,專業(yè)機構0.2億,現(xiàn)在問題是專業(yè)機構除了承擔自己的賠償份額外,要不要對其他的0.8億賠償額承擔賠償責任.即在多個被告的情況下,各被告承擔的是比例責任還是連帶責任.由于第63條、第161條含義模糊,目前學界還有較大的爭議。但筆者支持比例責任觀點,除非被告共謀,否則各被告只對自己的過錯承擔責任,不株連九族,對其它被告行為承擔連帶責任。
結 論
筆者認為,適合中國國情的證券民事責任和民事訴訟制度的特征是:1、在保證股市、經濟和社會的穩(wěn)定前提下嚴懲證券欺詐者,如不能狀告上市公司,股民不能直接提起訴訟,投資者保護協(xié)會提起訴訟的前置程序是監(jiān)管部門已認定被告行為違法;賠償?shù)乃悸肥菃挝坏谋桓嬉话悴灰屗飘a,以免引起不穩(wěn)定,但對個人的被告一般要讓其賠得傾家蕩產。如銀廣夏案件,銀廣夏不能賠,但銀廣夏高管要承擔10%的賠償責任,金額在千萬元以上,這樣足以讓銀廣夏高管傾家蕩產,個人破產不會影響社會穩(wěn)定,并以此達到以遏制上市公司造假及二級市場炒作之風。2、考慮中國股市投機特點,實行局部賠償原則,侵權損害賠償基本原則是全面賠償原則,但考慮到目前中國股市投機特點,對股民損失一般不全部賠償,就象國家賠償法,實行有限度的賠償原則,即局部賠償原則。這個原則能保證判決的可執(zhí)行性,此外,對非共謀的被告實行比例責任原則,也是限制被告的賠償責任,避免因被告承擔連帶責任引起破產并導致金融動蕩甚至金融危機。
中國證券民事責任與訴訟要根據(jù)證券市場的變化,及時作修訂;到了我國股市成熟后,也完全可以參用西方的證券民事責任和訴訟制度,但現(xiàn)在不行,一定要結合國情,從打擊證券欺詐者、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出發(fā),在保證社會穩(wěn)定的前提下,鼓勵適合實際情況的法律改革創(chuàng)新,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證券民事責任和訴訟制度。
相關法律摘選
一、民法通則
第一百一十七條 侵占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的,應當返還財產,不能返還財產的,應當折價賠償。
損壞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的,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
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損失的,侵害人并應當賠償損失。
二、民事訴訟法
第五十四條 當事人一方人數(shù)眾多的共同訴訟,可以由當事人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其所代表的當事人發(fā)生效力,但代表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或者承認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和解,必須經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
第五十五條 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當事人一方人數(shù)眾多在起訴時人數(shù)尚未確定的,人民法院可以發(fā)出公告,說明案件情況和訴訟請求,通知權利人在一定期間向人民法院登記。
向人民法院登記的權利人可以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推選不出代表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與參加登記的權利人商定代表人。
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其所代表的當事人發(fā)生效力,但代表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或者承認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和解,必須經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
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裁定,對參加登記的全體權利人發(fā)生效力。未參加登記的權利人在訴訟時效期間提起訴訟的,適用該判決、裁定。
三、公司法
第六十三條 董事、監(jiān)事、經理執(zhí)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或者公司章程的規(guī)定,給公司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一百一十一條 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決議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侵犯股東合法權益的,股東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要求停止該違法行為和侵害行為的訴訟。
第一百一十八條 董事會會議,應由董事本人出席。董事因故不能出席,可以書面委托其他董事代為出席董事會,委托書中應載明授權范圍。
董事會應當對會議所議事項的決定作成會議記錄,出席會議的董事和記錄員在會議記錄上簽名。
董事應當對董事會的決議承擔責任。董事會的決議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或者公司章程,致使公司遭受嚴重損失的,參與決議的董事對公司負賠償責任。但經證明在表決時曾表明異議并記載于會議記錄的,該董事可以免除責任。
第二百二十八條 公司違反本法規(guī)定,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款、罰金的,其財產不足以支付時,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四、證券法
第六十三條 發(fā)行人、承銷的證券公司公告招股說明書、公司債券募集辦法、財務會計報告、上市報告文件、年度報告、中期報告、臨時報告,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有重大遺漏,致使投資者在證券交易中遭受損失的,發(fā)行人、承銷的證券公司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發(fā)行人、承銷的證券公司的負有責任的董事、監(jiān)事、經理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第二百零二條 為證券的發(fā)行、上市或者證券交易活動出具審計報告、資產評估報告或者法律意見書等文件的專業(yè)機構,就其所應負責的內容弄虛作假的,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并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該機構停業(yè),吊銷直接責任人員的資格證書。造成損失的,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百零七條 違反本法規(guī)定,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款、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同時支付時,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五、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59、《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四條和第五十五條規(guī)定的當事人一方人數(shù)眾多,一般指十人以上。 60、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四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人數(shù)眾多在起訴時確定的,可以由全體當事人推選共同的代表人,也可以由部分當事人推選自己的代表人;推選不出代表人的當事人,在必要的共同訴訟中可由自己參加訴訟,在普通的共同訴訟中可以另行起訴?! ?1、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人數(shù)眾多在起訴時不確定的,由當事人推選代表人,當事人推選不出的,可以由人民法院提出人選與當事人協(xié)商,協(xié)商不成的,也可以由人民法院在起訴的當事人中指定代表人。 62、《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四條和第五十五條規(guī)定的代表人為二至五人,每位代表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代理人?! ?3、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guī)定受理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發(fā)出公告,通知權利人向人民法院登記。公告期根據(jù)具體案件的情況確定,最少不得少于三十日。 64、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guī)定向人民法院登記的當事人,應證明其與對方當事人的法律關系和所受到的損害。證明不了的,不予登記,當事人可以另行起訴。人民法院的裁判在登記的范圍內執(zhí)行。未參加登記的權利人在訴訟時效期間內提起訴訟,人民法院認定其請求成立的,裁定適用人民法院已作出的判決、裁定。
雖然要建立民事賠償制度的呼聲很高,但專家指出,在中國建立民事賠償制度還需要一段時間。因為從“億安科技”的個案上看,反映出《證券法》對民事賠償?shù)囊?guī)定還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
首先,以股東代表訴訟、投資者集團訴訟為核心內容的投資者權益訴訟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其次,由于沒有關于責任認定和賠償標準的現(xiàn)行規(guī)定,很難界定股民實際損失?!蹲C券法》第19條規(guī)定:“股票依法發(fā)行后,發(fā)行人經營與收益變化由發(fā)行人自行負責;由此變化原因引致的投資風險,由投資者自行負責?!币虼耍凇帮L險自擔”的原則下如何確定是正常的市場風險損失或是受侵權所致?lián)p失呢?但也有觀點認為,只要上市公司虛假陳述事實被查處且因其被查處致使股價下跌,那么投資者因此下跌所遭受的損失就應予賠償。但是若在此時段,股民是賺的,需要將賺的的錢還出來嗎?
雖然法律上認為,行為人只要違反了法律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且給投資人客觀上造成了損失,則投資人當然地可追究行為人的民事責任。但是,我國《證券法》對民事賠償卻沒有具體的、可操作性的規(guī)定。因此,在相關政策還未出臺的情況下,即使法院立案了,也要等待相關的政策出臺。因為以往一些金融等方面案件,都是在相關的政治、經濟和環(huán)境都具備的情況下,才得以解決。
相關政策要擺上“議事日程”
專家認為,面對一系列的“紅光”、“銀廣夏”和“億安科技”等對股民有嚴重的侵權行為卻無法可據(jù)的情況,完善違規(guī)上市公司民事制裁的立法“迫在眉睫”。
據(jù)了解,目前我國現(xiàn)行的法律主要強調對違規(guī)上市公司的行政制裁和刑事制裁,不太重視民事制裁。雖然中國證監(jiān)會有關領導日前也在鼓勵合法權益受侵害的中小股東聯(lián)合起來,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民事訴訟法律機制,提出損害賠償之訴,但是,政策一天不出臺,還是不利于被侵權的中小股民。
首先,有必要建立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睹袷略V訟法》指出:“當事人一方人數(shù)眾多的共同訴訟,可以由當事人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其所代表的當事人發(fā)生效力,但代表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或者承認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和解,必須經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绷⒎ㄕ咄耆梢栽谶@一規(guī)定的基礎上,結合證券市場的特點,設計出比較可行的股東代表訴訟制度。
其次,可考慮借鑒國外的經驗,建立投資者權益保障基金,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如啟動董事(含監(jiān)事、經理)責任保險或設立董事股份報酬制度。
現(xiàn)在只能“等”
有律師表示,由于目前相關的法規(guī)還不完善,現(xiàn)在這種民事賠償案是“沒得打”,除非是自己想出風頭,不然是不會接下這種案子的。不過,他也強調,這種敢“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行為會對政策的完善起推動作用。
其實,案子未必“沒得打”
據(jù)悉,人民法院今年將重新修訂《證券法》的司法解釋,其中會對民事責任作出更詳細的司法解釋。
這表明我國證券市場建立民事賠償機制的工作開始啟動。專家指出,司法解釋應當重點解決立案依據(jù)、管轄級別、歸責原則、因果關系、舉證責任、損失計算等具體問題。
此外,還可采取啟動個案的受理和審判程序形式,即當人民法院在審判個案時遇到法律障礙,可以通過人民法院下達批復的司法解釋形式予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