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破裂出血及處理

字號:

原發(fā)性肝癌破裂出血,是肝癌患者的一種嚴重而致命的常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約5.46%-19.8%,也是肝癌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占肝癌死因的9%-10%,在肝癌死亡原因中占第4位。由于本病發(fā)病突然、急劇,且常伴休克,故其治療困難,預后較差,如不積極救治,多數病人迅速死亡。
    一、治療腫癌破裂出血往往急劇、兇險,需要立刻搶救,同時或病情穩(wěn)定后應積極考慮針對肝內原發(fā)病灶的治療。
    (一)非手術治療1、緊急處理出血量較小者。應平臥休息,限制活動,腹帶加壓包扎,出血量大,有失血性周圍循環(huán)衰竭的病人應及時對患者血壓、脈搏、呼吸、心率及神志情況進行嚴密監(jiān)護,并給予抗休克治療。
    2、補充血容量出血較小者可僅予補充晶體液,出血量大,有失血性周圍循環(huán)衰竭的病人,應及時予輸注新鮮血,或進行成分輸血。
    (二)手術治療該癥病情兇險,死亡率高,凡符合手術指征者應立即手術治療。
    手術指征:(1)患者一般情況尚好,年齡在60歲以下;(2)明確為肝癌破裂出血,伴休克,短期內血紅蛋白迅速下降;(3)不能排除其他原因出血,或其他急腹癥需要手術探查者;(4)肝代償功能尚好,尤肝性腦病。大量腹水或其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估計能作腫瘤切除或其他有效治療。
    (二)中醫(yī)治療本病發(fā)病急驟,病情兇險,死亡率高,采用中醫(yī)治療者尚少見。
    二、發(fā)生機制肝癌破裂出血多見于結節(jié)型及塊狀型肝癌,尤其合并有肝硬化者,彌漫型肝癌少見。肝癌破裂出血有兩種類型:一種為肝包膜下出血,一種為穿破包膜進人腹腔,后者病情進展迅速,死亡率極高。
    肝癌自發(fā)破裂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1)腫瘤生長迅速,瘤體因供血不足發(fā)生破裂出血、壞死,中心液化急劇增大致外包膜破裂出血;(2)腫瘤直接侵蝕血管出血;(3)腫瘤破潰或液化后合并感染;(4)腫瘤位置表淺,包膜脆而薄弱,輕度外力沖擊極易破裂出血;(5)肝癌常伴肝硬化、肝功能損害,凝血機制異常,是肝癌破裂出血的原因之一;(6)急性腹內壓增高的因素如咳嗽、嘔吐等均可致腫瘤破裂出血三、臨床表現(一)肝癌的一般表現肝腫大、肝區(qū)痛。腹壁靜脈曲張、消瘦、低熱、黃疸、血清AFP升高等,部分患前在肝癌破裂出血前已診斷為肝癌,或正接受治療,少部分以破裂出血為首發(fā)癥狀。
    (二)出血表現肝包膜下出血者表現為突發(fā)肝區(qū)痛,右上腹包塊迅速增大。肝區(qū)壓痛及局朝肥緊張等,可伴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頭暈、心悸、脈搏加快、血壓下降等血容量不足的表現,若肝癌破裂較小,出血緩慢,可無血容量不足的表現,或僅有肝區(qū)局限性輕微疼痛,3-5天后自行緩解;肝癌破裂穿破包膜進人腹腔者,表現為突發(fā)上腹劇痛,繼而疼痛減輕,并擴散至全腹,同時伴有急性出血和腹膜炎的表現,如腹痛、腹脹、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脈搏加快、腹肌緊張,移動性濁音陽性,患者很快進入休克狀態(tài)。上腹劇烈疼痛發(fā)生率為54%-100%,休克發(fā)生率為17%-100%,腹膜刺激征可達92%以上。
    四、診斷本病的診斷一般不難,尤其是肝癌診斷已明確且出血量較大者。如出血量較少時,診斷較為困難,有肝硬化病史的肝癌患者,突然出現或用力后出現右上腹痛或失血性休克及彌漫性腹膜炎的表現時,應警惕本病的可能。診斷性腹穿、CT、B超等檢查,尤其是診斷性腹穿對本病的診斷意義較大,因此,對于不明原因的腹痛、腹脹,有腹膜刺激征者,均應行診斷性腹穿。對于肝癌診斷尚未明確的患者,突然發(fā)作的腹脹、腹痛伴腹膜刺激征及休克表現者,應行腹部B超、CT、血管造影及診斷性腹穿等檢查,以明確有無肝內占位性病變及肝癌破裂出血。本病的診斷可參考以下診斷標準:1、有嚴重肝功能損害表現,AFP陽性。
    2、腹腔抽出不凝血液,陽性率可達100%,腹腔穿刺液AFP膽汁分析、淀粉酶測定,或查癌細胞呈陽性表現。
    3、血紅蛋白水平進行性下降,常在90g/L以下。
    4、B超、CT和肝動脈造影檢查可發(fā)現腫瘤破裂、腹腔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