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實了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根本特性,世界的統(tǒng)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的,將進一步深化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
12、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實踐的定義:
⑴、是人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對象性活動;
⑵、是人的存在方式。
13、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對實踐不同理解:
唯心主義:把實踐歸結為精神活動;
唯物主義:把實踐理解為生物適應環(huán)境的活動。
14、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實踐定義的兩層意思:
⑴、是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相統(tǒng)一的活動;
⑵、是物質的、客觀的、有感性的性質和形式。
15、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
16、實踐的基本特征:
⑴、客觀現(xiàn)實性;
⑵、自覺能動性;
⑶、社會歷史性。
17、實踐的基本形式:
⑴、生產實踐: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⑵、改造社會關系的實踐;
⑶、科學實踐。
18、實踐的主體:
⑴、指于一定社會條件下,從事一定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
⑵、作為具有社會性、實踐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因素,是物質的和精神的統(tǒng)一體、自然的和社會的統(tǒng)一體;
⑶、主體按社會構成可分為個人主體、集團主體和社會主體。
19、實踐的客體:
⑴、主體實踐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
⑵、具有客觀性的特征,但客體和客觀事物又有區(qū)別;
⑶、客體和主體一樣也是歷史的范疇;
⑷、有三種基本形式:自然客體、社會客體、精神客體。
20、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不是第一性、第二性關系。
21、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
⑴、主體客體化:
指人通過實踐使自己的本質力量轉化為對象物。
⑵、客體主體化:
⒈指客體從客觀對象的存在形式轉化為主體生命結構的因素或主體本質為量的因素,客體失去對象化的形式,變成主體的一部分;
⒉人通過實踐活動,產生新的意識,也是客體主體化的一種表現(xiàn)。
22、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意義:
⑴、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是目的與手段、創(chuàng)造者與被創(chuàng)造者、能動者與受動者的關系,主體處于主導地位,客體成為“為我之物”;
⑵、在實踐過程中,主體一方面受容體的限定和制約,另一方面又不斷打破限定,超越現(xiàn)實客體。這種限定和超越的關系,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實質;
⑶、實踐使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使世界二重化(一分為二)為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構成了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分化與統(tǒng)一的基礎。實踐不僅具有認識論意義.更重要的是具有世界觀意義。
23、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關系:
⑴、主觀世界:指人的意識,包括人的意識的一切活動過程及其產物;
⑵、客觀世界:指人的意識之外的一切存在。
24、自在世界的定義:(超綱)
指天然世界,是人尚未認識和改造過的世界。
25、一元論與二元論的對立:
⑴、一元論主張世界有一個統(tǒng)一的本原;
⑵、二元論主張世界有精神和物質兩個獨立本原。
26、唯物主義一元論與唯心主義一元論的對立:
⑴、唯物主義一元論主張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世界的多樣性統(tǒng)一于物質;
⑵、唯心主義一元論主張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的多樣性統(tǒng)一于精神。
27、自然界的物質性與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⑴、自然界的物質性:是指自然界及其規(guī)律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⑵、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是指社會存在等同于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由生產方式為主、及地理環(huán)境、人口因素等構成。
28、世界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
⑴、世界是多樣的;
⑵、世界的統(tǒng)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29、折中主義:調和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
30、世界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的意義:
⑴、客觀存在的現(xiàn)實世界是物質世界;
⑵、世界上存在包羅萬象的的事物和現(xiàn)象都是物質的具體表現(xiàn)形態(tài);
⑶、意識也不過是物質的產物和屬性,并不能獨立的存在;
⑷、物質是世界上一切變化、發(fā)展的基礎。
31、意思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
32、人類意識的產生經歷的三個決定性環(huán)節(jié):
⑴、所有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低級生物的刺激感應性;
⑵、低級生物的刺激感應性→一般的動物的感覺和心理;
⑶、一般的動物的感覺和心理→人的意識。
33、人的意識的產生,人的勞動起了決定作用。
34、意識的本質:
⑴、意識是人腦的機能與屬性;
⑵、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
⒈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
意識不論是正確還是錯誤都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包括正確的反映和歪曲的反映。
⒉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
⒊意識是主觀和客觀的統(tǒng)一。
Ⅰ、否認意識內容的客觀性,否認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這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Ⅱ、否認意識形式的主觀性,把意識解釋為“如同肝膽分泌的膽汁的物質的東西”是庸俗唯物主義的觀點。
35、意識能動性或主觀能動性的含義:
指意識具有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
36、意識能動性的表現(xiàn):
⑴、具有目的性、計劃性;
⑵、具有高度創(chuàng)造性,能創(chuàng)造出物質世界沒有的東西;
⑶、對人體生理活動的控制與調節(jié);
⑷、通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即對客觀世界改造的反作用。
37、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原理:
⑴、物質決定意識;
⑵、意識反作用于物質;
⑶、物質決定論和意識能動論是密切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
⒈主張意識決定作用的觀點是唯心主義觀點;
⒉主張意識能動作用的觀點是形而上學觀點。
38、人工智能的含義:
人工智能是根據控制論的基本原理運用功能模擬的方法,制造電腦模擬人腦的部分功能
12、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實踐的定義:
⑴、是人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對象性活動;
⑵、是人的存在方式。
13、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對實踐不同理解:
唯心主義:把實踐歸結為精神活動;
唯物主義:把實踐理解為生物適應環(huán)境的活動。
14、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實踐定義的兩層意思:
⑴、是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相統(tǒng)一的活動;
⑵、是物質的、客觀的、有感性的性質和形式。
15、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
16、實踐的基本特征:
⑴、客觀現(xiàn)實性;
⑵、自覺能動性;
⑶、社會歷史性。
17、實踐的基本形式:
⑴、生產實踐: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⑵、改造社會關系的實踐;
⑶、科學實踐。
18、實踐的主體:
⑴、指于一定社會條件下,從事一定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
⑵、作為具有社會性、實踐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因素,是物質的和精神的統(tǒng)一體、自然的和社會的統(tǒng)一體;
⑶、主體按社會構成可分為個人主體、集團主體和社會主體。
19、實踐的客體:
⑴、主體實踐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
⑵、具有客觀性的特征,但客體和客觀事物又有區(qū)別;
⑶、客體和主體一樣也是歷史的范疇;
⑷、有三種基本形式:自然客體、社會客體、精神客體。
20、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不是第一性、第二性關系。
21、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
⑴、主體客體化:
指人通過實踐使自己的本質力量轉化為對象物。
⑵、客體主體化:
⒈指客體從客觀對象的存在形式轉化為主體生命結構的因素或主體本質為量的因素,客體失去對象化的形式,變成主體的一部分;
⒉人通過實踐活動,產生新的意識,也是客體主體化的一種表現(xiàn)。
22、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意義:
⑴、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是目的與手段、創(chuàng)造者與被創(chuàng)造者、能動者與受動者的關系,主體處于主導地位,客體成為“為我之物”;
⑵、在實踐過程中,主體一方面受容體的限定和制約,另一方面又不斷打破限定,超越現(xiàn)實客體。這種限定和超越的關系,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實質;
⑶、實踐使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使世界二重化(一分為二)為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構成了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分化與統(tǒng)一的基礎。實踐不僅具有認識論意義.更重要的是具有世界觀意義。
23、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關系:
⑴、主觀世界:指人的意識,包括人的意識的一切活動過程及其產物;
⑵、客觀世界:指人的意識之外的一切存在。
24、自在世界的定義:(超綱)
指天然世界,是人尚未認識和改造過的世界。
25、一元論與二元論的對立:
⑴、一元論主張世界有一個統(tǒng)一的本原;
⑵、二元論主張世界有精神和物質兩個獨立本原。
26、唯物主義一元論與唯心主義一元論的對立:
⑴、唯物主義一元論主張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世界的多樣性統(tǒng)一于物質;
⑵、唯心主義一元論主張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的多樣性統(tǒng)一于精神。
27、自然界的物質性與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⑴、自然界的物質性:是指自然界及其規(guī)律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⑵、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是指社會存在等同于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由生產方式為主、及地理環(huán)境、人口因素等構成。
28、世界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
⑴、世界是多樣的;
⑵、世界的統(tǒng)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29、折中主義:調和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
30、世界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的意義:
⑴、客觀存在的現(xiàn)實世界是物質世界;
⑵、世界上存在包羅萬象的的事物和現(xiàn)象都是物質的具體表現(xiàn)形態(tài);
⑶、意識也不過是物質的產物和屬性,并不能獨立的存在;
⑷、物質是世界上一切變化、發(fā)展的基礎。
31、意思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
32、人類意識的產生經歷的三個決定性環(huán)節(jié):
⑴、所有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低級生物的刺激感應性;
⑵、低級生物的刺激感應性→一般的動物的感覺和心理;
⑶、一般的動物的感覺和心理→人的意識。
33、人的意識的產生,人的勞動起了決定作用。
34、意識的本質:
⑴、意識是人腦的機能與屬性;
⑵、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
⒈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
意識不論是正確還是錯誤都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包括正確的反映和歪曲的反映。
⒉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
⒊意識是主觀和客觀的統(tǒng)一。
Ⅰ、否認意識內容的客觀性,否認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這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Ⅱ、否認意識形式的主觀性,把意識解釋為“如同肝膽分泌的膽汁的物質的東西”是庸俗唯物主義的觀點。
35、意識能動性或主觀能動性的含義:
指意識具有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
36、意識能動性的表現(xiàn):
⑴、具有目的性、計劃性;
⑵、具有高度創(chuàng)造性,能創(chuàng)造出物質世界沒有的東西;
⑶、對人體生理活動的控制與調節(jié);
⑷、通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即對客觀世界改造的反作用。
37、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原理:
⑴、物質決定意識;
⑵、意識反作用于物質;
⑶、物質決定論和意識能動論是密切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
⒈主張意識決定作用的觀點是唯心主義觀點;
⒉主張意識能動作用的觀點是形而上學觀點。
38、人工智能的含義:
人工智能是根據控制論的基本原理運用功能模擬的方法,制造電腦模擬人腦的部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