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考試心情——2006年國家公務員考試2

字號:

12:00,我到西工大校門外西側的餃子館里叫了碗餃子,吃飯的人很多,有幾個壯漢在高聲的討論為什么鱷魚會流眼淚而南極卻沒有熊,旁邊幾個女生則在悄聲議論色弱男性居多的原因。對這些問題并不感興趣,我在想:鱷魚流不流眼淚不重要,現(xiàn)在重要的是我叫的餃子為什么還沒有上來!我高聲催促老板娘快點,她歉意的解釋說今天都是考試的人,時間太集中了,一時忙不過來。我吃完飯剛好13:00。我付款的時候,老板娘轉頭看了看,笑著說道:我們的餃子不好吃嗎?我開懷大笑:你們的餃子太好吃了,我是早上吃得太多又沒有消化好才吃剩下了。
    13:10,我在西館外的石凳上坐下,左邊的男生低頭很專心的寫東西,右邊的女生拿著一本《申論》認真地看,口中還念念有詞。我打開手中《南方周末》看了起來,第35版汽車年度峰會特刊的一篇文章吸引住了我的目光,右上角列了個表格:中國企業(yè)國際化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zhàn):戰(zhàn)略,組織,實施,資源,文化。我的眼睛一亮,乖乖,這不是很好的申論模式嘛!很有嚼頭,我反復分析了作者的思路,感到這又是一個可供借鑒的模版??尚Φ氖?,不遠處有人開始高聲談論北努斗,他大談看了我的文章后的感受,旁邊有人附和他,還有人嘲諷地說北努斗是個大騙子。我裝作沒有聽見,默默的走開了。
    13:30,走進考場,好多人在用衣服蒙住頭小憩,我由于失眠的緣故,從來不喜歡午睡,所以也沒有加入他們的行列。
    13:45,老師用特有的方式把午睡的考生吵醒:大家都把自己桌肚里的廢紙扔到過道上!
    13:55,伴隨著刷刷的分發(fā)試卷的聲音,我感覺到心在非常有力的跳,不是因為考試而是因為我的預測,神秘的面紗馬上就要揭開…… xy43QsSN8iU#zes8wY1OZU6A
    14:00,打開試卷,發(fā)現(xiàn)申論材料竟然是有關突發(fā)公共事件。我一直固執(zhí)的認為文化和文化產(chǎn)業(yè)考試的可能性是第一位的。這時我耳邊仿佛響起那些看過我博客的考友們歡暢的笑聲和看過我有關文化產(chǎn)業(yè)方面預測并精心準備的考友們惡毒的咒罵……
    14:30,在申論試卷上用鉛筆編號,并且在草稿紙上完成了各個小段的總結。但是內容實在是太龐雜了,我寫了滿滿一張紙。
    14:40,簡單的對各個段落的小結梳理了一下,發(fā)現(xiàn)這個材料其實考的就是這種梳理的能力,這也是提供這么一篇沒有經(jīng)過文字整理和加工的素面朝天的談話記錄的初衷所在。
    15:00,由于第一問的分值很大,我不得不高度重視,小心翼翼的總結,共分6個要點寫了出來。我估計評分標準可能就是6個要點,每個剛好是5分。
    15:20,我完成了第二問,由于6位網(wǎng)友的觀點參差不齊,讓我費盡思量,我初步估計評分標準是3個,但是我又拿不準。由于擔心被扣分,所以只選了兩個十拿九穩(wěn)的選項:甲和己。甲的錯誤很明顯,己的錯誤也很明顯,其觀點是:應對突發(fā)公共事件的關鍵,在于國家要有個專門的機構來對付這個事情,D部長在談話中提到,成立所謂的國家或者國務院緊急狀態(tài)委員會的建議已經(jīng)被國務院內部否決掉。
    15:30,我簡單的起草了個提綱,開始做第三問,值得注意的是:題目的要求是談談如何提高我國政府應對突發(fā)公共事件的能力。提高,這兩個字,我的理解是這不是談從無到有的問題,而是談從有到優(yōu)的問題。如果你理解成了如何構建國家應對突發(fā)公共事件的體系或者能力,這就是曲解了題意。我現(xiàn)學現(xiàn)賣的把中午從《南方周末》那篇文章中學到的東西,結合現(xiàn)實中我的一年的工作感受,從應急預案的科學評估和落實、應急預案的組織和管理保障、突發(fā)公共事件來臨時各項應急預案的實施、資源的調配和及時整合、對民眾危機意識的經(jīng)?;罨逃卜?個方面展開論述。我覺得我的這篇文章的毛病在于書面,我的字體本身就不好看。
    16:15,我剛完成文章,老師在大聲的提醒:還剩下15分鐘,沒有結尾的趕快寫?。∥曳祷厝タ戳丝吹诙?,還是推敲不準,所以決定不再做任何改動。
    16:30,樓道里悠揚的音樂再次響起,我抖了抖發(fā)酸的肩膀,收起鋼筆,把答題卷和試卷交到老師手中。滿臉慈祥的皺紋的老師翻了翻我的草稿紙說道:你列了這么多提綱?我不愿意做過多解釋,只是釋然的無語一笑。
    16:40,當我坐到一輛TAXI的座位上時,看起來五十歲開外的老師傅笑著問道:你也是考公務員的吧?
    我透過車窗,望著投過來的一抹陽光和高架橋下快速移動的忙碌的身影,不由的想:我來參加這么一場考試究竟是為了什么呢?這個問題,好多人都問過我,我也很難回答。我想,考試之目的或許就如魯迅先生筆下所寫的那種希望吧,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找尋的人多了,也就有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