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典2000版一部:硫黃

字號:

中藥名稱 硫黃
    拼音名 Liuhuang
    英文名 SULFUR
    來源 本品為自然元素類礦物硫族自然硫,采挖后,加熱熔化,除去雜質(zhì);或用含硫礦物經(jīng)加工制得。
    性狀 本品呈不規(guī)則塊狀。
    黃色或略呈綠黃色。
    表面不平坦,呈脂仿光澤,常有多數(shù)小孔。
    用手握緊置于耳旁,可聞輕微的爆裂聲。
    體輕,質(zhì)松,易碎,斷面常呈針狀結(jié)晶形。
    有特異的臭氣,味淡。
    鑒別   本品燃燒時易熔融,火焰為藍(lán)色,并有二氧化硫的刺激性臭氣。
    炮制   硫黃 除去雜質(zhì),敲成碎塊。
    制硫磺 取凈硫黃塊,與豆腐同煮,至豆腐顯黑綠色時,取出,漂凈,陰干。
    每硫黃100kg ,用豆腐200kg 。
    含量測定   取本品細(xì)粉約0.2g,精密稱定,置錐形瓶中,精密加入乙醇制氫氧化鉀滴定液(0.5mol/L)50ml,加水10ml,置水浴中加熱使溶解,并揮去乙醇(直至無氣泡、無醇嗅)。
    加水40ml,于瓶頸插入一小漏斗,微沸10分鐘,冷卻,小心滴加過氧化氫試液5ml ,搖勻,置沸水浴中加熱10分鐘,冷卻至室溫,用水沖洗漏斗及瓶內(nèi)壁,加入甲基橙指示液2 滴,用鹽酸滴定液(0.5mol/L)滴定,并將滴定結(jié)果用空白試驗校正,即得。
    每1ml 的乙醇制氫氧化鉀滴定液(0.5mol/L)相當(dāng)于8.015mg 的S。
    本品含硫(S)不得少于98.5%。
    性味與歸經(jīng)   酸,溫;有毒。
    歸腎、大腸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外用解毒殺蟲療瘡;內(nèi)服補火助陽通便。
    外治用于疥癬,禿瘡,陰疽惡瘡;內(nèi)服用于陽痿足冷,虛喘冷哮,虛寒便秘。
    用法與用量 外用適量,研末油調(diào)涂敷患處;內(nèi)服1.5~3g,炮制后入丸散服。
    注意   孕婦慎服。
    貯藏 置干燥處,防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