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全國高考天津卷同題作文:我說九零后

字號:

毛澤東說過: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
    中國人似乎與生俱來就有一種對事物的劃分技巧,尤其是對自己。這種劃分技巧體現在各個方面:年齡、性別、工作、金錢、權力、文化層次……現在用年齡又給劃分出了一個“九零后”。
    本來“九零后”這個詞是不帶任何褒貶的,九零后與我們八零后、七零后、建國后一起構筑了我國建國以來的各個年齡層面??墒乾F在你上網看到的、電視里見到的、報紙上看到的……幾乎都是對九零后的負面報道。
    在這些報道里,九零后感情自私、狹隘,性格乖張、叛逆。網絡上流行的在校學生群毆同學的小視頻里講的是他們,電視劇里演的那些不顧爹娘累不累要這個那個的是他們,就連那些整天畫個煙熏妝,頭發(fā)弄得像被炸彈炸了似的“非主流”也是他們。于是九零后成了沒有責任心、自私自利、不思進取、甚至頹廢墮落的代名詞。
    且不論這些東西從多少意義上真實地反映了九零后,我想起了我們八零后的當年。如果我的記性還算好,“小皇帝”這個詞就是專門為那時候的我們量身定做的。當年80后剛剛開始成長的時候,這樣的詞匯滿天飛。什么“小皇帝”、“小太陽”、“小祖宗”……我們的“建國后”父母對我們的成長狀況似乎頗不滿意,但是無論他們怎樣的不滿意,社會怎樣的對我們橫加指責,我們仍舊成了現在這個社會的生力軍,預備隊。
    就像那些七零后、六零后一樣,他們半青不熟地經歷過*,“傷痕”過自己,“憤怒”過別人,反思過社會,被那些“建國前”、“建國后”罵過,不還是一樣過來了么?現在社會的主流力量不還是他們么?
    我看這些針對九零后的報道是真實的,但卻又是片面的。一個時代產生的諸多因素,會造就一個時代的人。就像改革開放造就了八零后、傷痕文學造就了七零、六零后,*造就了建國后一樣?,F在這個信息化社會、后工業(yè)化的社會,同樣會造就一個九零后。而在若干年后,這些九零后也會成為社會的主流力量、中堅力量。長江后浪推前浪,這是歷史的必然,是事物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
    我想,現在,至少是現在,我們還很難看清這些報道里有多少杞人憂天的成分,但是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隨著九零后的成長和即將步入社會,現在社會對他們的廣泛關注里多少帶了些恨鐵不成鋼的意思。無論這個恨是重了,是輕了,是多了,是少了,都是值得慶幸的一件事。因為沒有它,我們的民族就不能反思;沒有它,我們的國家就不能進步;沒有它,以后的九零后、兩千后就不能勝任復興的重擔。
    但不管是我說九零后,還是你說九零后,亦或是他說九零后。誰說,其實根本不重要。舊的過去,成為了歷史,新的到來,擔負著明天。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不管你說不說,這個社會始終是在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