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自主招生校長推薦制就怕潛規(guī)則

字號:

不愧為,點子多、新聞多。剛剛拒錄民族身份造假的重慶文科狀元等“尖子生”,又不失時機地“昭告天下”:明年“北大自主招生擬在部分省市試行采用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經(jīng)中學校長實名推薦的學生,可成為該校自主招生直接候選人,不用參加統(tǒng)考及面試了。
    就北大這一正在醞釀的2010年自主招生政策,筆者小范圍地問了一些人的看法,出乎意料的是,他們的回答不假思索,幾乎眾口一詞:那肯定避免不了“走后門”。雖然這個看法有點絕對,但它一定程度反映了某種社會現(xiàn)狀。也難怪,因為他們看多了五花八門的造假事件,他們心中的那桿秤,已經(jīng)稱不出“誠信”有幾斤幾兩。
    “校長推薦很可能造假。”四川一家媒體記者采訪時,“很多學生這樣認為”。而該省重點高校的一位招生負責人也認為,如果全憑學校推薦,學校為了升學率,一般不會把秀的考生推薦成自主招生考生,因為學校還要用他們來沖刺高考狀元。盡管北大招辦持樂觀態(tài)度,表示會盡力創(chuàng)立一套合理的校長推薦制,但好種子也未必結好果,更何況人非圣賢,保不定啥時會犯錯。誰曾想到,狀元也可造假?誰又曾想到,高等學府為人師表者也會抄襲論文公開發(fā)表?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實在是太多太多。
    本來“一考定終身”的高考天平,已經(jīng)不斷遭受有形無形的外力侵蝕,就算“校長推薦制”是個不錯的創(chuàng)舉,但還是有可能成為權力尋租的工具。筆者一點都不懷疑,校長們肯定會舉薦本校很優(yōu)秀的學生,否則他們會背負“假伯樂”之臭名??墒且凰鶎W校名額畢竟有限,而他(她)手下可選的優(yōu)秀生可能有幾大筐,在這些同等質(zhì)量的學生中,不可能進行抽簽,更不可能用“剪刀石頭布”來決輸贏,那校長這支筆拿起就很難放得下,“親疏有別”就不可避免。這也是“人同此心”,可以理解的事情。不過,這種不公平只在一群優(yōu)秀生中起反應,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反正中不了這個“頭彩”,還得硬著頭皮去過高考這一關。
    有人說了,既然是好馬,那就牽出來遛遛,就怕推薦的好馬不敢遛,就怕北大這個創(chuàng)舉給某些有權有勢的人開了綠燈。此說不是沒根據(jù)的,事實上有不少校長并不看好這一“推薦”特權。說真的,他們寧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希望人人都去參加考試,省得到時被懷疑用權不公,無端卷入是非的漩渦。
    是有點怕。怕就怕難擋物欲橫流,怕就怕利欲熏心,怕就怕誠信和道德淪喪。盡管有專家學者搬出美國的那一套制度和辦法來做范本,但是就怕在西方行得通,在當下中國特有的國情和文化背景下,好東西被太多的“潛規(guī)則”消化掉了。因此,再是“實名”也好,“公示”也罷,善良的人們還是擔心,人情關系、權錢交易的黑幕會遮擋住規(guī)章制度和法律法規(guī)的威嚴。
    當然,我們要給新生事物以成長、完善的空間。雖然社會比較復雜,人心比較浮躁,但人心向善終是大同。對中國教育制度的改革,需待時日,要有足夠的耐心。對于高考中出現(xiàn)的種種腐敗現(xiàn)象,我們盡可以口誅筆伐,但也犯不著上火,睜大眼睛看著,有因必有果,種下的苦果最終得自己咽。
    欣聞,浙江也是明年“校長推薦制”的試點省份之一,會挑選省內(nèi)部分學校作為試點。歷年來,我省生源比較優(yōu)秀,筆者也存“親疏有別”之情,希望我省更多學生,分得香甜的“蛋糕”,更希望校長們個個都是好伯樂,推薦潛力、最有才有德的優(yōu)秀生上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