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高考(論壇)文科狀元何川洋,因查出民族身份造假,被由重慶市紀委、民宗委、公安局、教委、招辦組成的聯(lián)合調查組列為違規(guī)學生。之后,北大放棄錄取何川洋,港大亦宣稱不錄取。一個“*分”即能上北大的學生,一次發(fā)生于何川洋14歲時的民族身份更改,且完全由其父母操刀,是否需要嚴苛至完全取消錄取資格的懲罰?
語文121分,數(shù)學145分,英語(論壇)131分,文綜262分。加起來,總分是659分。2009年,重慶高考文科狀元就此誕生。這個幸運的孩子,名叫何川洋。消息一出,何川洋光環(huán)加身。然而,之后便被曝出民族身份造假。7月2日,北大表示“放棄錄取”何川洋;之后,港大也表示不錄取。何川洋面臨的是無書可讀的境地。
“這是法治的必要代價?!焙D洗髮W副教授王琳撰文指出,圍繞何川洋的責與罰,“關乎到一部規(guī)章,乃至一個國家的未來?!?BR> 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蕭功秦告訴記者,北大的處理并不為過,也能對所有的孩子與家長都起到共同警示的作用?!凹偃缃Y果是說何川洋并無故意,造假系其父母所為,繼而認定何川洋無責任,會給人們一種暗示,只要孩子不知情,就可以做任何違法造假之事,并以此來為孩子謀利。這于社會是不公正的?!?BR> 這一次,何川洋的無書可讀,于法、于情,幾乎陷于絕地。今年4月22日,國家民委辦公廳等部門發(fā)出的《關于嚴格執(zhí)行變更民族成分有關規(guī)定的通知》明確規(guī)定,對于民族成分造假的考生,“一經查實,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或其委托的招生考試機構取消其考試資格或錄取資格,并記入考生電子檔案。已經入學的,取消其學籍?!奔又疅o數(shù)網民憤然責問,何川洋的民族加分,毀了一考定終身的“程序正義”,“一定要嚴懲”。
同情者不再占多數(shù)。甚至,同情者在論壇、博客上發(fā)的只言片語,質疑北大為何“放棄錄取”何川洋,會立刻引來謾罵攻擊。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周澤是何川洋事件同情者之一。周澤曾兩度在報紙上撰文稱北大“放棄錄取”何川洋系違法行為,接受《民主與法制時報》采訪時,周澤已是疲憊不堪,“無法想象,自己的話竟然引來那么多人惡毒攻擊”。
早在北大決定“放棄錄取”何川洋時,《新京報》一位編輯便在自己的MSN簽名檔上寫下:“如此責罰,是責罰相當?還是北大矯情?”
這些只言片語的呼吁并未扭轉“大局”。7月8日,新華社電文稱,重慶市招生自考辦公室決定,“取消聯(lián)合調查組查實的31名違規(guī)更改民族成分的考生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錄取資格”。教育部對此表示肯定。
“高考比的不僅是考試”
時光倒流至3年前。當時,何川洋14歲,正讀初中。其父,在巫山縣招生辦工作的何業(yè)大做了一個決定:為兒子何川洋修改民族成分。
這并非容易之事,并且,“高考移民”、“體育加分”等亂象當時就已充斥媒體。3年后,一旦東窗事發(fā),對何業(yè)大、何川洋會意味著什么?給何業(yè)大以勇氣的,也許是當時修改民族成分以獲得未來考試加分這個“不能說的秘密”,在國內有悄然風行之勢。
對一名高考生來說,在考場上多得一分,也許就意味著人生命運的轉折。而不用考試,卻又能平白得到加分,這是多么大的誘惑?
這個誘惑活生生擺在重慶眾多高考生家長面前——只需疏系,將民族改為少數(shù)民族,就可能如愿以償——當然,前提是父母得有夠硬的關系。這一“坦途”,對普通民眾而言,有似妄語。也因此,而今真相得以揭露,批評之聲鋪天蓋地。
這并非高考加分首次在重慶引起關注。2008年的重慶市高考,市文科狀元劉超然差點上不了北大。這在重慶教育界成了人所共知的“笑話”。“高考比的不僅僅是考試本身,也比考生家長”,這一說法,許多年前即流傳開。
劉超然的高考成績是666分,但他沒有拿到任何加分。倘若純粹比拼高考成績,劉超然毫無疑問是狀元,并且,會被北大第一個錄取。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劉超然身后,20匹“黑馬”憑借著高考加分排在了劉超然前面,當年北京大學在重慶市的錄取分數(shù)線(高考成績+加分)也躥至665分。2008年,北大在重慶錄取計劃是文科20人,但是只有高考“*分”的劉超然并不在前20名之列。
劉超然最終能入讀北大不無驚險。最終北大在重慶增加了4個文科招生計劃。北大重慶招生組的負責人對媒體表示:增設機動名額的原因是報考的優(yōu)秀生太多。
在考生群體中流傳的一句諺語:“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弊匀?,這絕非僅是針對成績不好的學生。實際上,即使分數(shù)高到狀元這個檔次,在其心儀的高校對其發(fā)出錄取通知前,依舊要提心吊膽。
2008年,清華大學在重慶的錄取分數(shù)線為691分,該校錄取的理工類考生的平均分竟高達699.6分。事實上,該年來自于重慶市一中的理科狀元劉薇,高考成績是706分,這位同樣沒有享受任何加分待遇的復讀生錄取成績最終只在重慶市排到并列第七名。
文科狀元劉超然最終在北大的錄取線上排名倒數(shù),理科狀元劉薇的前面突然又多站出了6名考生,還有一個和她并肩。各式各樣的加分最終導致狀元們成不了狀元的尷尬。
“要付出應有的代價”
今年,“*分”(即不含加分)即考了659分的何川洋遇到的,則是另一種不幸。實際上,無需通過民族加分,何川洋即能上北大。甚至,恰恰是他的狀元光環(huán),引來媒體關注,才一步一步將自己送上“倒霉”之路。
何川洋被北京大學“放棄錄取”了,接著又被香港大學拒之門外。北京大學的理由很清楚,這位重慶高考文科狀元偽造了少數(shù)民族身份以給自己“加分”,盡管他的分數(shù)早超過錄取線,且根本用不著這個所謂的“加分”,但北京大學依舊拒絕這個具有“道德瑕疵”的學生。
根據(jù)《中國青年報》的報道,7月2日,得知自己與北大失之交臂,何川洋把自己鎖在屋里,哭了幾天幾夜;而何川洋的父母,也都已停職。
這原本應當是一個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季節(jié),誰料其父母舐犢情深,3年前的“這一改”,反倒害了何川洋。
事件曝光后,何業(yè)大通過媒體表達歉意:“愿意接受組織上對我的任何處罰?!蓖瑫r,希望媒體不要太過關注何川洋。“何川洋沒有享受到加分,民族身份修改的事情,與他沒有關系,修改民族身份是我妹辦的?!?BR> 網民卻沒有選擇“原諒”。何業(yè)大的這一舉動,也旋即被網民解讀為“第一時間為何川洋開脫”。
而何川洋接受《成都商報》采訪時,不帶城府的述說,又引發(fā)一場軒然大波?!拔移鋵嵏静粫缘檬窃趺椿厥隆敔敗⒛棠潭荚诎磷印⒈潮澈t,我認為這就是土家族的特征?!焙未ㄑ罄^而認為,對于自己民族身份被改之事,自己其實并非故意。
“簡直是天方夜譚,一個高中畢業(yè)生竟不知自己的民族成分,就憑這一點北大就該對其拒絕錄取!”這次對話幾乎成為一道導火索,網民認為何川洋的答復是在挑戰(zhàn)誠信,“起了個壞頭,他的行為要付出應有的代價”。
“加分范圍越窄越好”
何川洋事件的背后,是發(fā)端于高考恢復之初的“高考加分制度”。自1977年高考恢復,歷經幾十年的嘗試,該加分制度逐漸暴露其弊端。為了能獲得加分,有人不惜改名,有人改族籍,有人拼命地搞到省、市三好學生、優(yōu)秀學生干部,有人行賄,有人受賄,有人利用手中的權力……通向大學的道路上,除了汗水與堅毅,“關系”、“票子”也成為一道“景觀”。
除了民族加分,體育加分亂象歷來突出。據(jù)媒體報道,“假體育加分”主要采取“假打”和“槍手”*的方式。有重大比賽時,學校讓真運動員與欲辦二級運動員證書的學生共同前往比賽場地,由真運動員上場比賽,如果取得名次,則真假運動員合影,由假運動員支付給真運動員“辛苦費”,最后讓假運動員辦二級運動員證書。
其實,早在2006年高考錄取中,湖南省就曾出現(xiàn)數(shù)百名跑幾圈就氣喘吁吁、使出“吃奶”的力氣也將鉛球扔不出幾米遠的“省級運動員”,將“高考加分”制度推向信任危機的頂端。
這一系列的加分亂象,加之2008年發(fā)生于重慶的劉超然事件,已經令重慶市教委意識到加分政策問題的嚴重性。
來自于重慶市教委的文件稱:針對近年來部分體育尖子生成績弄虛作假的現(xiàn)象,重慶著重對體育加分政策進行了調整,2009年起,取消跆拳道、散打項目。
據(jù)《南方周末》報道,取消的加分類別還包括重慶市級三好學生、優(yōu)秀學生干部;足球加分從每隊申報15名減少為11名;排球、乒乓球加分均從名次前8名減少為前6名。重慶市教委一位負責人表示:“總的原則是,加分越少越好,范圍越窄越好,盡量減少通過不當加分造成的不公平,減少鉆空子現(xiàn)象。”
伴隨體育加分逐步緊縮,民族加分制度依舊牢不可破。何川洋事件后,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副院長盧曉東認為,民族身份加分制度是個好政策,應該繼續(xù)堅持,并且適當擴大。不能因為個別事件的發(fā)生,就因噎廢食,改掉這個政策。
“一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或者偏遠地區(qū)的教育,特別是初等教育,確實是有待提高的。高考民族身份加分就是要在這方面作一個補償,讓少數(shù)民族有更多的機會融入中華大家庭,是整個中國民族融合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關鍵是要對政策執(zhí)行過程實施嚴格的監(jiān)督,防止造假,而不是廢止這個制度?!北R曉東說。
“這點挫折算不了什么”
盧曉東希望北大不要取消何川洋的錄取資格,“更應該對考生父母采取嚴厲處罰,何川洋的高考成績與民族身份無關,社會應當給何川洋機會”。
也逐漸開始有人反思,何川洋的背后,其實是高考加分制度的弊病?!斑@都是加分制度給逼出來的,別人都在想辦法加分,你不加;或者父母幫你加好分了,你倒過來去舉報父母,這是何等高度的道德要求?”
周澤告訴記者:“其實,誰的父母不想給孩子弄一個加分資格,問題顯然不在于此,而在于負責戶籍管理、民族事務管理的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
“不錯,何川洋的民族成分造假了。但從媒體報道反映的事實來看,這完全是其父母所為,而且是其上高中之前的事。當時,何川洋還只是一個初中生,年齡不到14歲,如何去理解父母行為的性質?即或何川洋后來知道父母為自己改了民族成分,在木已成舟、戶口簿上已經是少數(shù)民族的情況下,要求其在高考填表時‘撥亂反正’,再改成‘漢族’,如何可能(根據(jù)民辦(政法)發(fā)[2009]121號文規(guī)定,‘考生民族成分的確認,應堅持考生本人所填報的民族成分與考生的居民戶口簿、居民身份證內容相一致的認定辦法’。如果居民戶口簿、居民身份證早就改成少數(shù)民族,參加高考時,何川洋當然也只能填少數(shù)民族,否則將面臨的是又一次的繁復更改程序)?”周澤說。
而國家民委、教育部、公安部三部委辦公廳聯(lián)合發(fā)布的民辦(政法)發(fā)[2009]121號文,即《關于嚴格執(zhí)行變更民族成分有關規(guī)定的通知》,在周澤看來,“只是一個行政指導文件,如果涉及對公民受教育權的剝奪,是不具備法律效力的。”
周澤告訴記者,該文件于2009年4月才發(fā)布,何川洋之事發(fā)生于幾年之前,該文件是否能適用于幾年前發(fā)生之事,且用來剝奪一個學生的受教育權,“值得商榷”。
然而,重慶市招生自考辦公室的處理決定,以及教育部對此的肯定,令何川洋事件落下帷幕。一個“*分”即能上北大的學生,一次發(fā)生于何川洋14歲時的民族身份更改,且是完全由其父母操刀,是否需要嚴苛至完全取消錄取資格的懲罰?周澤期望何川洋提起行政訴訟。接受記者采訪時,蕭功秦則更顯樂觀:“18歲的中學生也不小了,這點小挫折算不了什么?!?BR>
語文121分,數(shù)學145分,英語(論壇)131分,文綜262分。加起來,總分是659分。2009年,重慶高考文科狀元就此誕生。這個幸運的孩子,名叫何川洋。消息一出,何川洋光環(huán)加身。然而,之后便被曝出民族身份造假。7月2日,北大表示“放棄錄取”何川洋;之后,港大也表示不錄取。何川洋面臨的是無書可讀的境地。
“這是法治的必要代價?!焙D洗髮W副教授王琳撰文指出,圍繞何川洋的責與罰,“關乎到一部規(guī)章,乃至一個國家的未來?!?BR> 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蕭功秦告訴記者,北大的處理并不為過,也能對所有的孩子與家長都起到共同警示的作用?!凹偃缃Y果是說何川洋并無故意,造假系其父母所為,繼而認定何川洋無責任,會給人們一種暗示,只要孩子不知情,就可以做任何違法造假之事,并以此來為孩子謀利。這于社會是不公正的?!?BR> 這一次,何川洋的無書可讀,于法、于情,幾乎陷于絕地。今年4月22日,國家民委辦公廳等部門發(fā)出的《關于嚴格執(zhí)行變更民族成分有關規(guī)定的通知》明確規(guī)定,對于民族成分造假的考生,“一經查實,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或其委托的招生考試機構取消其考試資格或錄取資格,并記入考生電子檔案。已經入學的,取消其學籍?!奔又疅o數(shù)網民憤然責問,何川洋的民族加分,毀了一考定終身的“程序正義”,“一定要嚴懲”。
同情者不再占多數(shù)。甚至,同情者在論壇、博客上發(fā)的只言片語,質疑北大為何“放棄錄取”何川洋,會立刻引來謾罵攻擊。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周澤是何川洋事件同情者之一。周澤曾兩度在報紙上撰文稱北大“放棄錄取”何川洋系違法行為,接受《民主與法制時報》采訪時,周澤已是疲憊不堪,“無法想象,自己的話竟然引來那么多人惡毒攻擊”。
早在北大決定“放棄錄取”何川洋時,《新京報》一位編輯便在自己的MSN簽名檔上寫下:“如此責罰,是責罰相當?還是北大矯情?”
這些只言片語的呼吁并未扭轉“大局”。7月8日,新華社電文稱,重慶市招生自考辦公室決定,“取消聯(lián)合調查組查實的31名違規(guī)更改民族成分的考生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錄取資格”。教育部對此表示肯定。
“高考比的不僅是考試”
時光倒流至3年前。當時,何川洋14歲,正讀初中。其父,在巫山縣招生辦工作的何業(yè)大做了一個決定:為兒子何川洋修改民族成分。
這并非容易之事,并且,“高考移民”、“體育加分”等亂象當時就已充斥媒體。3年后,一旦東窗事發(fā),對何業(yè)大、何川洋會意味著什么?給何業(yè)大以勇氣的,也許是當時修改民族成分以獲得未來考試加分這個“不能說的秘密”,在國內有悄然風行之勢。
對一名高考生來說,在考場上多得一分,也許就意味著人生命運的轉折。而不用考試,卻又能平白得到加分,這是多么大的誘惑?
這個誘惑活生生擺在重慶眾多高考生家長面前——只需疏系,將民族改為少數(shù)民族,就可能如愿以償——當然,前提是父母得有夠硬的關系。這一“坦途”,對普通民眾而言,有似妄語。也因此,而今真相得以揭露,批評之聲鋪天蓋地。
這并非高考加分首次在重慶引起關注。2008年的重慶市高考,市文科狀元劉超然差點上不了北大。這在重慶教育界成了人所共知的“笑話”。“高考比的不僅僅是考試本身,也比考生家長”,這一說法,許多年前即流傳開。
劉超然的高考成績是666分,但他沒有拿到任何加分。倘若純粹比拼高考成績,劉超然毫無疑問是狀元,并且,會被北大第一個錄取。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劉超然身后,20匹“黑馬”憑借著高考加分排在了劉超然前面,當年北京大學在重慶市的錄取分數(shù)線(高考成績+加分)也躥至665分。2008年,北大在重慶錄取計劃是文科20人,但是只有高考“*分”的劉超然并不在前20名之列。
劉超然最終能入讀北大不無驚險。最終北大在重慶增加了4個文科招生計劃。北大重慶招生組的負責人對媒體表示:增設機動名額的原因是報考的優(yōu)秀生太多。
在考生群體中流傳的一句諺語:“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弊匀?,這絕非僅是針對成績不好的學生。實際上,即使分數(shù)高到狀元這個檔次,在其心儀的高校對其發(fā)出錄取通知前,依舊要提心吊膽。
2008年,清華大學在重慶的錄取分數(shù)線為691分,該校錄取的理工類考生的平均分竟高達699.6分。事實上,該年來自于重慶市一中的理科狀元劉薇,高考成績是706分,這位同樣沒有享受任何加分待遇的復讀生錄取成績最終只在重慶市排到并列第七名。
文科狀元劉超然最終在北大的錄取線上排名倒數(shù),理科狀元劉薇的前面突然又多站出了6名考生,還有一個和她并肩。各式各樣的加分最終導致狀元們成不了狀元的尷尬。
“要付出應有的代價”
今年,“*分”(即不含加分)即考了659分的何川洋遇到的,則是另一種不幸。實際上,無需通過民族加分,何川洋即能上北大。甚至,恰恰是他的狀元光環(huán),引來媒體關注,才一步一步將自己送上“倒霉”之路。
何川洋被北京大學“放棄錄取”了,接著又被香港大學拒之門外。北京大學的理由很清楚,這位重慶高考文科狀元偽造了少數(shù)民族身份以給自己“加分”,盡管他的分數(shù)早超過錄取線,且根本用不著這個所謂的“加分”,但北京大學依舊拒絕這個具有“道德瑕疵”的學生。
根據(jù)《中國青年報》的報道,7月2日,得知自己與北大失之交臂,何川洋把自己鎖在屋里,哭了幾天幾夜;而何川洋的父母,也都已停職。
這原本應當是一個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季節(jié),誰料其父母舐犢情深,3年前的“這一改”,反倒害了何川洋。
事件曝光后,何業(yè)大通過媒體表達歉意:“愿意接受組織上對我的任何處罰?!蓖瑫r,希望媒體不要太過關注何川洋。“何川洋沒有享受到加分,民族身份修改的事情,與他沒有關系,修改民族身份是我妹辦的?!?BR> 網民卻沒有選擇“原諒”。何業(yè)大的這一舉動,也旋即被網民解讀為“第一時間為何川洋開脫”。
而何川洋接受《成都商報》采訪時,不帶城府的述說,又引發(fā)一場軒然大波?!拔移鋵嵏静粫缘檬窃趺椿厥隆敔敗⒛棠潭荚诎磷印⒈潮澈t,我認為這就是土家族的特征?!焙未ㄑ罄^而認為,對于自己民族身份被改之事,自己其實并非故意。
“簡直是天方夜譚,一個高中畢業(yè)生竟不知自己的民族成分,就憑這一點北大就該對其拒絕錄取!”這次對話幾乎成為一道導火索,網民認為何川洋的答復是在挑戰(zhàn)誠信,“起了個壞頭,他的行為要付出應有的代價”。
“加分范圍越窄越好”
何川洋事件的背后,是發(fā)端于高考恢復之初的“高考加分制度”。自1977年高考恢復,歷經幾十年的嘗試,該加分制度逐漸暴露其弊端。為了能獲得加分,有人不惜改名,有人改族籍,有人拼命地搞到省、市三好學生、優(yōu)秀學生干部,有人行賄,有人受賄,有人利用手中的權力……通向大學的道路上,除了汗水與堅毅,“關系”、“票子”也成為一道“景觀”。
除了民族加分,體育加分亂象歷來突出。據(jù)媒體報道,“假體育加分”主要采取“假打”和“槍手”*的方式。有重大比賽時,學校讓真運動員與欲辦二級運動員證書的學生共同前往比賽場地,由真運動員上場比賽,如果取得名次,則真假運動員合影,由假運動員支付給真運動員“辛苦費”,最后讓假運動員辦二級運動員證書。
其實,早在2006年高考錄取中,湖南省就曾出現(xiàn)數(shù)百名跑幾圈就氣喘吁吁、使出“吃奶”的力氣也將鉛球扔不出幾米遠的“省級運動員”,將“高考加分”制度推向信任危機的頂端。
這一系列的加分亂象,加之2008年發(fā)生于重慶的劉超然事件,已經令重慶市教委意識到加分政策問題的嚴重性。
來自于重慶市教委的文件稱:針對近年來部分體育尖子生成績弄虛作假的現(xiàn)象,重慶著重對體育加分政策進行了調整,2009年起,取消跆拳道、散打項目。
據(jù)《南方周末》報道,取消的加分類別還包括重慶市級三好學生、優(yōu)秀學生干部;足球加分從每隊申報15名減少為11名;排球、乒乓球加分均從名次前8名減少為前6名。重慶市教委一位負責人表示:“總的原則是,加分越少越好,范圍越窄越好,盡量減少通過不當加分造成的不公平,減少鉆空子現(xiàn)象。”
伴隨體育加分逐步緊縮,民族加分制度依舊牢不可破。何川洋事件后,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副院長盧曉東認為,民族身份加分制度是個好政策,應該繼續(xù)堅持,并且適當擴大。不能因為個別事件的發(fā)生,就因噎廢食,改掉這個政策。
“一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或者偏遠地區(qū)的教育,特別是初等教育,確實是有待提高的。高考民族身份加分就是要在這方面作一個補償,讓少數(shù)民族有更多的機會融入中華大家庭,是整個中國民族融合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關鍵是要對政策執(zhí)行過程實施嚴格的監(jiān)督,防止造假,而不是廢止這個制度?!北R曉東說。
“這點挫折算不了什么”
盧曉東希望北大不要取消何川洋的錄取資格,“更應該對考生父母采取嚴厲處罰,何川洋的高考成績與民族身份無關,社會應當給何川洋機會”。
也逐漸開始有人反思,何川洋的背后,其實是高考加分制度的弊病?!斑@都是加分制度給逼出來的,別人都在想辦法加分,你不加;或者父母幫你加好分了,你倒過來去舉報父母,這是何等高度的道德要求?”
周澤告訴記者:“其實,誰的父母不想給孩子弄一個加分資格,問題顯然不在于此,而在于負責戶籍管理、民族事務管理的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
“不錯,何川洋的民族成分造假了。但從媒體報道反映的事實來看,這完全是其父母所為,而且是其上高中之前的事。當時,何川洋還只是一個初中生,年齡不到14歲,如何去理解父母行為的性質?即或何川洋后來知道父母為自己改了民族成分,在木已成舟、戶口簿上已經是少數(shù)民族的情況下,要求其在高考填表時‘撥亂反正’,再改成‘漢族’,如何可能(根據(jù)民辦(政法)發(fā)[2009]121號文規(guī)定,‘考生民族成分的確認,應堅持考生本人所填報的民族成分與考生的居民戶口簿、居民身份證內容相一致的認定辦法’。如果居民戶口簿、居民身份證早就改成少數(shù)民族,參加高考時,何川洋當然也只能填少數(shù)民族,否則將面臨的是又一次的繁復更改程序)?”周澤說。
而國家民委、教育部、公安部三部委辦公廳聯(lián)合發(fā)布的民辦(政法)發(fā)[2009]121號文,即《關于嚴格執(zhí)行變更民族成分有關規(guī)定的通知》,在周澤看來,“只是一個行政指導文件,如果涉及對公民受教育權的剝奪,是不具備法律效力的。”
周澤告訴記者,該文件于2009年4月才發(fā)布,何川洋之事發(fā)生于幾年之前,該文件是否能適用于幾年前發(fā)生之事,且用來剝奪一個學生的受教育權,“值得商榷”。
然而,重慶市招生自考辦公室的處理決定,以及教育部對此的肯定,令何川洋事件落下帷幕。一個“*分”即能上北大的學生,一次發(fā)生于何川洋14歲時的民族身份更改,且是完全由其父母操刀,是否需要嚴苛至完全取消錄取資格的懲罰?周澤期望何川洋提起行政訴訟。接受記者采訪時,蕭功秦則更顯樂觀:“18歲的中學生也不小了,這點小挫折算不了什么?!?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