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語言技巧:準確得體的與考官對話1

字號:

言語表達能力也是面試的重要測評要素之一。面試中語言技巧使用的優(yōu)劣,直接反映了考生的知識和修養(yǎng);良好的語言表達技巧,會推動面試的順利進行,協(xié)調(diào)考生與考官的溝通,使考官能夠全面了解考生的能力和素質(zhì)。
    下面我們將逐一介紹各種語言技巧:
    一、“我”字的使用
    1. 減少“我”字的使用頻率
    在考場上,考生極力向考官推銷自己:“我”適合這份工作;“我”畢業(yè)于某某學校等等。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多數(shù)人既有展示自我的欲望又有不愿意做別人的觀眾的心態(tài),因此在考生痛快地使用“我”的時候,考官可能已經(jīng)厭煩了。
    請大家比較一下這樣的兩種說法:
    考生甲:“在我負責銷售部期間,我使部門工作獲得了較大起色,并且在我的嚴格管理下,本部門工作人員也得到了極大的鍛煉和進步,因此我得到了總公司的贊賞,這令我非常欣慰?!?BR>    考生乙:“在我負責銷售部期間,部門工作獲得很大起色,不僅銷售額比去年上升了百分之三十,而且部門職員也得到了極大的鍛煉和進步,總公司對此的獎勵,是對我們?nèi)抗ぷ魅藛T的極大的鼓勵?!?應(yīng)該說,考生乙比考生甲更會令人接受和喜歡。他沒有一連串地使用五個“我”并且未將功勞全部歸為自己,因此同樣的內(nèi)容,考生乙的表達效果就好得多。
    除了這個例子表明盡量少用和避免重復(fù)使用“我”字以外,還有一些關(guān)于“我”字的使用技巧。
    2. 變單數(shù)的“我”為復(fù)數(shù)的“我們”;
    3. 用較有彈性的“我覺得”“我想”來代替強調(diào)意味很濃的“我認為”、“我建議”等詞語,以起到緩沖作用;
    4. 使用“我”“我們”的替代語,如“本人”“大家”等,以轉(zhuǎn)移“我”,“我們”的語義積累作用;
    5. 對“我”字作修飾和限定,如,“我的拙見”“我個人的看法”等;
    二、發(fā)表意見的技巧
    針對某一問題考生能否發(fā)表合理的、深刻的、有建設(shè)性的觀點,是公務(wù)員面試中的一項一般的而且是重要的測評項目。為了爭取考官的認可,考生除了要具備真才實學能夠發(fā)表真知灼見,也要掌握表達自己觀點的藝術(shù),以此來促進考官對自己觀點的理解和接受。
    1. 考官提問時請考生注意聽,抓住考官提問的要點,同時合理組織自己的語言,考官未說完,絕不能打斷其話頭,靜待考官說完后再從容不迫地發(fā)言。
    2. 保持與考官的及時溝通。發(fā)言時,一定要密切觀察考官的反應(yīng);考官未聽清楚,要及時重復(fù);考官表示困惑,要加以解釋或補充說明;如果考官流露出不耐煩的情緒,請自己結(jié)束話題,而不要等到被打斷。
    3. 不要固執(zhí)己見,應(yīng)該允許考官提出相反意見,并且虛心傾聽,真誠請教。若經(jīng)過討論仍堅持自己的觀點,也要記住不要明確否定考官的意見(盡管實質(zhì)上已經(jīng)這樣做了),同時尊重考官的意見。
    4. 當問題屬于中性或不易引起爭論時,可直接坦率地提出自己的觀點。
    5. 當自己的觀點不易被接受時,可以使用“層層遞推法”和“反證法”。
    前者指先從考官易接受的但離你的真實主題較遠的觀點談起,逐步接近你的真實觀點--以清晰的邏輯和考官們充分的思想準備,去推銷你的觀點。后者是指用“相反”的方法提出觀點,然后逐步去證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最終闡明你真正的觀點。人們反對錯誤的觀點往往比接受正確的觀點更容易。
    提供確切的信息支持自己的觀點,當考生提供了確切詳實的論據(jù),而不是僅提自己的主張時,你的觀點就容易被接受。
    三、考生的語言表達要精練準確 來源:考試大
    考生的發(fā)言需簡潔、精煉,談吐流利、清楚,以中心內(nèi)容為線索,展開發(fā)揮。考生不要東拉西扯,將主題漫無邊際地外延。
    為了突出自己的中心論點,考生可采用結(jié)構(gòu)化的語言?;卮饐栴}時,開宗明義,先做結(jié)論,然后再做敘述和論證,條理清晰地展開主要內(nèi)容。當然也要避免議論冗長。
    四、怎樣做恰當?shù)慕忉?BR>    在面試中解釋是常用的表達方式。解釋的目的是將考官不明白或不了解的事實、觀點說清楚;或者是闡釋某件事的原因;還或者是將考官的誤解及時澄清。
    “解釋”本身并不難,但要使自己的解釋達到預(yù)期效果,這就需要一定的原則和技巧了。
    1. 解釋的態(tài)度應(yīng)端正
    考生在做解釋時,不能因為考官要求你解釋的問題太簡單而表現(xiàn)得不耐煩或自傲,很多時候,考官并不是真地不懂或沒聽清,他們也不是想搞清楚你到底懂多少。
    考官要求考生解釋某一問題,往往考察的就是考生會不會解釋。
    考生也不能因為自己被誤解或自己的回答被懷疑,需要自己做出解釋,而感到委屈和不滿??忌谧鼋忉寱r必須態(tài)度誠摯,用滲著情感的語言來說明問題。
    2. 應(yīng)適時收尾
    當解釋實在難以奏效時,考生不必著急,“話不投機半句多”。如果考官已經(jīng)做了某個判斷,考生往往很難改變他的觀點,這時轉(zhuǎn)移話題是的解決辦法。而考生若抓住這個問題不放,非要讓考官明白,那樣就可能將考生與考官的關(guān)系弄僵。
    3. 有理有據(jù)
    解釋其實就是闡明考生的論點和論據(jù)。在你確鑿的證據(jù)和一定的邏輯推理的支持下,考官將很容易接受考生的解釋。
    4. 實事求是
    解釋時若真實情況難以直言,請考生不要尋找借口、強詞奪理,更不能巧言令色,憑空編造。該解釋的,就講明客觀原因,表明自己態(tài)度;不該解釋的,不要亂加說明。
    考生若有不便直說的或考生不愿在考場表露的,可以如實向考官說明并請求他們的諒解。
    5. 承擔責任
    當考生被要求解釋自己過去工作中的失誤或某些不足時,若僅僅說明事情的經(jīng)過而回避自己的責任,就不明智了。
    欲通過自己的解釋獲得考官的信任和諒解,考生勇于承擔責任。請放心,對此考官不會只注意“錯誤是誰造成的”,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是“誰承擔的責任并做了怎樣的解釋”。
    在自己承擔責任時,要就事論事,將責任嚴格限定于所解釋的事情上,不要隨意擴大。有的考生誤以為自己承擔的責任越大,就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越誠懇,這種誤解后果會很嚴重。
    有的問題甚至只需自己承認自己的失誤或不懂,不用解釋。例如考生遲到五分鐘,除非有確實的理由,否則不要解釋,誠懇地向考官道歉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