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游常識:中國和西方服裝文化的差異性

字號:

中國人的服裝分為中式服裝和西式服裝兩大類。中式服裝、西式服裝經(jīng)數(shù)千年的歷史積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貌和體系,在式樣、外形、結(jié)構(gòu)、局部特征、裝飾、色彩、圖案、審美文化方面均不相同,有其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一、式樣
    中國傳統(tǒng)服裝的主體形式是前開型的大襟和對襟式樣。前開衣最早起源于中國,形成于黃帝時代。中國服裝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兩種形制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交叉使用,相容并蓄。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樣的較多,男子多穿上下連屬的袍衫。
    西洋服裝在樣式上有一個演變過程,古希臘的服裝是披裹式,古羅馬到中世紀,服裝的式樣以披裹式的非成型類衣和前開式的半成型類衣為主。公元四世紀,日爾曼民族南下,日爾曼民族的四肢分離的體形型服裝逐漸滲入到歐洲服裝的基本樣式中,從13世紀開始至今,體形型服裝逐漸占據(jù)了主體地位,其基本形制是男子上衣下褲,女子為上下連屬的裙裝。
    二、外形特征
    中國傳統(tǒng)服裝的外形強調(diào)縱向感覺,自衣領部位開始自然下垂,不夸張肩部,常用下垂的線條、過手的長袖、筒形的袍裙、縱向的裝飾等手法,使著裝人體顯得修長,特別是使四肢有拔長感。亞洲許多國家的服裝都有類似特點。
    清代服裝相對來說是比較肥大的,袖口、下擺都有向外擴張之勢。然而,清代婦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幾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腳面的旗袍,使旗人比歷代婦女都顯得修長。
    服裝外形的修長感是對東方人較為矮小的身材之彌補,在感官上產(chǎn)生視錯覺,在比例上達到完美、和諧。自然修長的服式使男性顯得清秀,使女性顯得窈窕。同時,平順的服裝外形與中國人臉部較柔和的輪廓線條相稱。
    西洋古典服裝的外形強調(diào)橫向感覺,常采用橫向擴張的肩部輪廓、各種硬領、輪狀領、膨脹的袖型、龐大的裙撐、重疊的花邊和花朵以及漿過的紗料和各部位的襯墊,使服裝線條產(chǎn)生夸張和向外放射的效果。
    西洋服裝的外形特點與西方人熱情奔放的氣質(zhì)、起伏明顯的臉部輪廓以及比東方人高大挺拔的體型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