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企業(yè)R&D管理存在的問題
企業(yè)管理過程化是增加企業(yè)價值的創(chuàng)新管理。在我國由工業(yè)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轉化中,經濟系統(tǒng)已由工業(yè)經濟轉向以信息和知識為基礎的服務經濟。在這一態(tài)勢下,企業(yè)R&D活動只有采用管理過程化的方式,才能適應信息社會的要求,與企業(yè)整體管理的特征(管理過程化、組織扁平化、職能綜合化)相適宜。
本課題組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對廣東省27個帶有R&D機構的大中企業(yè)的實際調研數(shù)據(jù)表明:被調研企業(yè)對R&D活動的獨攬緊要是從輸入、輸出兩個環(huán)節(jié)。輸入獨攬緊要是從該項目的申報中,了解其技術創(chuàng)新或應用研究的特點、給企業(yè)帶來的經濟效益以及企業(yè)的經濟承當本領。輸出獨攬即項目驗收,查看項目是否達到預定效果和效益。企業(yè)對R&D輸出結果(outpus)獨攬的占85%;對R&D既有結果獨攬、又有輸入(input)獨攬的占33%;對R&D活動既有輸入、輸出獨攬又有過程獨攬的僅占 7%,但都沒有設計一些指標衡量活動的信息指標加以獨攬,數(shù)據(jù)表明,我國企業(yè)在R&D管理咨詢管理上,缺乏過程獨攬。怎樣對R&D活動的過程獨攬,特別是信息交流、溝通、共享的方式和途徑加以管理、評估、考察,幾乎沒有。
孔多的事實表明,一國的R&D是以企業(yè) R&D為主,企業(yè)R&D又以應用研究為主,而應用研究重點之一是新產品的成本獨攬(在設計階段考慮);同時,應用研究階段本身的成本、費用獨攬則是降低應用研究投入的基本問題。由于R&D的不確定性,在保證R&D質量、時間進度及R&D人員物質勉勵的前提下,對 R&D過程獨攬可浮現(xiàn)在對R&D信息的交流、溝通、共享設置指標加以檢驗,這是降低R&D研究階段成本的重要途徑。而我國企業(yè)在 R&D管理過程化獨攬方面的欠缺,這是釀成企業(yè)R&D績效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有必要就R&D管理過程化的基本特點及 R&D管理過程化的信息評價指標加以研究。
二、R&D管理過程化的基本特點
企業(yè)管理過程化需要具備四個特點,而企業(yè)R&D項目具備管理過程化的四個特點即:
(一)企業(yè)的每一個R&D過程都有資源的輸入或專利、新產品、工藝過程等單項輸出或多項輸出;
(二)企業(yè)的每一個R&D過程都有顧客,不論是種子型導向還是需求型導向在新產品的開發(fā)階段都是“需求型導向”;
(三)企業(yè)的每一個R&D過程都有一個核心辦理對象,即R&D方向的逐漸實現(xiàn)過程;
(四)企業(yè)的R&D過程是跨職能部門的。即由R&D部門、生產部門和銷售部門共同參與。既然R&D項目具備了管理過程化的四個基本特點,就可以以R&D項目為凝聚點進行一系列跨越時空的相關邏輯活動的有序集合,即在新的分工、協(xié)作系統(tǒng)下再造新的R&D管理模式。
美國推行的“并行工程”正是將管理過程化引進產品開發(fā)活動的范例例子。“并行工程的概念是美國學者維納(R.I.winner)在美國國防分析研究所R-388報告中第一提出來的。它是一種對產品及其相關過程(包羅制造過程和支持過程)推行一體化設計的系統(tǒng)化工作模式,力圖使產品開發(fā)人員從一開始就考慮概念變成到產品報廢的全生命周期的所有因素,包羅品質、成本、進度和用戶需求。”來源:考試大的美女編輯們
并行工程大的特征是打破傳統(tǒng)的職能部門條塊分割,建立有效的多學科在同一層面、同一時間協(xié)同工作。這是將與新產品有關的設計、制造、物料、生產等人員組織成一個多學科的工作小組,小構成員在一起協(xié)同工作,這實際上改變了兩種狀態(tài):既改變了各個部門的獨立狀態(tài),加快了與產品有關的所有工作之間的多向信息的交流,又改變了上下時間段的脫離,強化了上下時間段之間的信息交流。
并行工程的后果是將新產品的品質、質量在設計階段就依據(jù)顧客的需要,從產品的可制造性、可測試性、可維護性以及成本等方面一起考慮,使新產品在研究與開發(fā)過程中就考慮產品生命周期中的所有管束條件。設計過程和其它過程的集成有助于新產品的設計階段就發(fā)現(xiàn)問題并馬上給予解決。這樣,當后的設計被驗證往后,該新產品就是可制造的、可測試的、可維護的,并具有很高的品質,滿足顧客的需求。將美國“并行工程”與日本5階段R&D模式比擬,可以發(fā)現(xiàn)日本學者在R&D日程進度部署的五階段上,具有三次設計部署(見下劃線)。
第一階段:酌奪開發(fā)進度 酌奪開發(fā)陣容 酌奪開發(fā)預算
第二階段:技術模型的布置 技術模型的設計與研制技術模型的制作
第三階段:技術模型的測試 技術模型的詳細設計 試成品的制造
第四階段:試成品的測試 測試評估與變更設計 銷售部門的評估 制作技術記錄表
第五階段:轉移給制造部門 開始準備制造
“并行工程”所談的“設計”既包羅日本第二階段的“設計”,又涵蓋了第三、第四階段的設計內容。因為它是從“考慮概念變成”為起點,這樣就將日本學者在第四階段才需考慮的設計、生產技術、質量管理參與,計算預定成本和損益的平衡點提升到第二階段,即在思考產品雛形的同時思考相關的設計、生產技術、質量、成本和損益問題。這種辦理給了我們以下啟示:
1.“并行工程”變革R&D工序部署,使R&D由原來前后階段的協(xié)作格式變?yōu)橥浑A段的協(xié)作格式
原有的前后階段的協(xié)作格式,不適應技術創(chuàng)新活動具有多變特點。當R&D處于前后階段的協(xié)作格式中,技術模型的提出、測試、修改、整合與新產品的預計成本、計算損益平衡點分別在差異的階段,分屬于差異的任務。各因素沖突、磨合、適應、協(xié)調的進程,要通過各階段的依次循環(huán)完成。這時,技術整合越頻繁,循環(huán)越多,R&D周期越長,R&D成本越大。采用并行協(xié)作格式利用了現(xiàn)代信息法子,為R&D進度與質量等多重標準之間矛盾的解決提供了一個正常的途徑。各項過程的交集使技術模型的提出、測試、修改、整合與新產品的預計成本、計算損益平衡點等差異任務都屬于一個時間段,各種管束條件同時得到考慮,在各有關職能人員共同參與下,各項矛盾的“沖突與平衡”必需在一個時間段同時解決。比如,采用某項技術模型,會增敞開發(fā)成本,使顧客的需求得到較好的滿足,但若預計產品售價難以被客戶接納,無法保證企業(yè)預期盈利的完成,就要修改該項技術模型……在技術與市場因素的“沖突與平衡”中,終使R&D成本方向與新產品的技術方向水乳交融,實現(xiàn)績效方向的大化。
2.“并行工程”的實質是利用信息交流法子,降低R&D成本、縮短R&D周期
R&D管理的難點是新產品的質量效用、成本與時間之間的兼顧。差異程度的技術創(chuàng)新應有差異的開發(fā)成本。如果以削減周期和成本作為統(tǒng)一的財務方向,R&D人員和設計師就會把緊要精力放在對現(xiàn)有產品進行簡單的改革上,因為這樣做更容易、更迅捷,也更有把握,而不是集中精力開發(fā)沖破性的戰(zhàn)略性產品,其恒久財務后果,很有可能是撿了當前的芝麻,丟了將來的西瓜。
R&D管理實行“并行工程”,加快各項任務之間的信息交流,是單個部門的信息在其他部門及時得到共享,這使R&D新產品的質量效用、成本與時間之間的矛盾有可能同一層面得到協(xié)調。由此可見,信息社會在協(xié)調R&D質量、成本、周期之間的彼此關系上,給予我們全新啟迪:
①成本概念的拓寬。在企業(yè)R&D開發(fā)中,信息已成為R&D的重要成本,提升信息傳遞的效率,就能降低成本、縮短周期。
②信息時代“提升質量與降低成本”的“雙贏”攻略是尋找與信息相關的降低成本的渠道和方式。
③“并行工程”表明新的R&D效率點是“信息系統(tǒng)效率”,即怎樣部署程序,加強信息的交流、溝通與共享,這是提升R&D績效的重要途徑三、建立R&D管理過程化的信息評價指標
在信息時代,實行R&D管理過程化的緊要方面是實行R&D 活動的“信息系統(tǒng)效率”管理。所以,探討、制定R&D管理過程化的信息評價指標,使R&D管理過程化的實行更具有可操性。筆者圍繞著 R&D信息的質量、費用、傳遞、溝通四個方面提出15條R&D系統(tǒng)效率的評價指標。
(一)R&D信息的質量指標
反應系統(tǒng)采集的信息質量包羅三個方面內容:一是系統(tǒng)提供信息的內容、格式是否得當。在“并行過程”的管理模式中,各職能部門所需的是差異層面的獨享信息與共享信息的內容和格式是否得當。對大型的高科技R&D項目而言,將獨享信息用于共享信息,會釀成信息的消化不良,使信息的吸收成本大于信息利用效率,還可能錯過信息的時效。二是系統(tǒng)提供的信息是否及時、其靈活性、適應性程度怎樣。這是反應R&D人員在任何時間和地點是否能得到所需要的信息。比如,在對產品及其相關過程推行一體化設計的系統(tǒng)過程時,當新產品概念變成所包羅的品質產生調整時,系統(tǒng)能否為相應的成本、進度計算提供信息。三是系統(tǒng)是否能辦理新的數(shù)據(jù)、更換信息的周期、提供R&D信息的頻繁程度。以上三方面的質量內容通過以下指標反應:
1.信息的滿意率=R&D人員平均獲得有用信息的次數(shù)/R&D人員平均獲得信息的總次數(shù)
2.信息的增長率=信息增加額/基期信息總量
3.信息的更換率=年度時間/各條信息平均持有時間
以上指標值越高,表明信息的質量越高。
(二)R&D信息的成本費用效率指標
信息采集的成本費用包羅信息的獲取、吸收、選擇、分類、提供和更換的費用,其采集的次數(shù)越多,頻率越高,費用越大。這些費用的效率需要通過打算的完成情況和市場的變動情況綜合考慮。反應這方面的指標有:
4.階段性R&D信息的費用率=階段性R&D信息的實際費用/階段性R&D信息的預算費用
5.階段性R&D績效=R&D進度和預訂的技術指標的完成額/R&D進度和預訂的技術指標 市場變動的調整率
6.R&D信息的費用彈性系數(shù)=階段性R&D績效/階段性R&D信息的費用率
7.R&D信息費用的結構比例=R&D信息費用/R&D總費用
在該套4個指標中,第6指標是核心指標,當指標值大于1時,且大于的程度越高,反應信息的成本費用效率越高,同期的其他指標也是合適的。反之,反應其效率低,其他指標也是不合適。其他指標應與核心指標相匹配,不宜獨自判斷。
(三)R&D信息的傳遞效率指標
R&D信息的通道包羅:信息分享通道、信息共享通道、信息溝通通道、信息反饋通道。信息傳遞效率涉及:R&D信息傳遞通道設置是否經濟、是否有更短距離的通道、還有什么分享通道能作為共享等問題。這方面的指標有:
8.信息通道設置的修改次數(shù)
9.信息通道的共享率=系統(tǒng)內信息共享通道/系統(tǒng)內所有的信息通道
10.信息通道的利用率=R&D人員平均從系統(tǒng)內獲得的所有信息的數(shù)額/R&D人員平均獲得一共信息的數(shù)額
11.信息傳遞效率=R&D人員從系統(tǒng)內獲得信息的實際時間/預計時間
在該套4個指標中,第10、11指標是系數(shù)越大,反應信息通道的利用率和傳遞效率越好。第8、9指標的判斷應與第5指標相聯(lián)系。階段性R&D績效系數(shù)越高,該階段的信息通道設置的修改次數(shù)和共享率是合適的,反之則不合適。
(四)R&D信息的溝通效率指標
信息溝通效率是指R&D信息溝通系統(tǒng)的效率怎樣?是否存在結構上的障礙?溝通系統(tǒng)能否配合企業(yè)的戰(zhàn)略需要?信息溝通渠道是否有利于對R&D設計、測試,調整中的不斷地思考、辯論和修正;是否有利于在R&D活動中變成共識,方向一致的行動。
美國休斯公司在R&D生產率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在R&D中,“信息交流不通暢,生產率就受損失。研究結果覺得這是整個工業(yè)的緊要問題。工作越復雜,組織的聯(lián)系越多,就越需要有效的信息交流?!边@方面的信息交流的層面歸納為:管理部門與雇員、R&D部門與用戶、 R&D部門同級組織、R&D部門與制造部門、企業(yè)R&D部門與外部之間五個方面的信息交流。這些層面信息溝通的效率指標可設計為:
12.各個層面交流(協(xié)商、開會等溝通)的次數(shù)、時間
13.R&D項目設計、測試的調整次數(shù)
14.R&D項目的預期完成率=實際完成時間/預計完成時間
15.R&D項目預算成本執(zhí)行率=實際費用/預算費用
以上4個指標的判斷都應與第5指標相聯(lián)系。階段性(或整體)R&D績效系數(shù)越高,該階段(或整體)信息溝通次數(shù)、項目設計、測試的調整次數(shù)、時間、成本都是合適的,反之則不合適。
企業(yè)管理過程化是增加企業(yè)價值的創(chuàng)新管理。在我國由工業(yè)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轉化中,經濟系統(tǒng)已由工業(yè)經濟轉向以信息和知識為基礎的服務經濟。在這一態(tài)勢下,企業(yè)R&D活動只有采用管理過程化的方式,才能適應信息社會的要求,與企業(yè)整體管理的特征(管理過程化、組織扁平化、職能綜合化)相適宜。
本課題組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對廣東省27個帶有R&D機構的大中企業(yè)的實際調研數(shù)據(jù)表明:被調研企業(yè)對R&D活動的獨攬緊要是從輸入、輸出兩個環(huán)節(jié)。輸入獨攬緊要是從該項目的申報中,了解其技術創(chuàng)新或應用研究的特點、給企業(yè)帶來的經濟效益以及企業(yè)的經濟承當本領。輸出獨攬即項目驗收,查看項目是否達到預定效果和效益。企業(yè)對R&D輸出結果(outpus)獨攬的占85%;對R&D既有結果獨攬、又有輸入(input)獨攬的占33%;對R&D活動既有輸入、輸出獨攬又有過程獨攬的僅占 7%,但都沒有設計一些指標衡量活動的信息指標加以獨攬,數(shù)據(jù)表明,我國企業(yè)在R&D管理咨詢管理上,缺乏過程獨攬。怎樣對R&D活動的過程獨攬,特別是信息交流、溝通、共享的方式和途徑加以管理、評估、考察,幾乎沒有。
孔多的事實表明,一國的R&D是以企業(yè) R&D為主,企業(yè)R&D又以應用研究為主,而應用研究重點之一是新產品的成本獨攬(在設計階段考慮);同時,應用研究階段本身的成本、費用獨攬則是降低應用研究投入的基本問題。由于R&D的不確定性,在保證R&D質量、時間進度及R&D人員物質勉勵的前提下,對 R&D過程獨攬可浮現(xiàn)在對R&D信息的交流、溝通、共享設置指標加以檢驗,這是降低R&D研究階段成本的重要途徑。而我國企業(yè)在 R&D管理過程化獨攬方面的欠缺,這是釀成企業(yè)R&D績效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有必要就R&D管理過程化的基本特點及 R&D管理過程化的信息評價指標加以研究。
二、R&D管理過程化的基本特點
企業(yè)管理過程化需要具備四個特點,而企業(yè)R&D項目具備管理過程化的四個特點即:
(一)企業(yè)的每一個R&D過程都有資源的輸入或專利、新產品、工藝過程等單項輸出或多項輸出;
(二)企業(yè)的每一個R&D過程都有顧客,不論是種子型導向還是需求型導向在新產品的開發(fā)階段都是“需求型導向”;
(三)企業(yè)的每一個R&D過程都有一個核心辦理對象,即R&D方向的逐漸實現(xiàn)過程;
(四)企業(yè)的R&D過程是跨職能部門的。即由R&D部門、生產部門和銷售部門共同參與。既然R&D項目具備了管理過程化的四個基本特點,就可以以R&D項目為凝聚點進行一系列跨越時空的相關邏輯活動的有序集合,即在新的分工、協(xié)作系統(tǒng)下再造新的R&D管理模式。
美國推行的“并行工程”正是將管理過程化引進產品開發(fā)活動的范例例子。“并行工程的概念是美國學者維納(R.I.winner)在美國國防分析研究所R-388報告中第一提出來的。它是一種對產品及其相關過程(包羅制造過程和支持過程)推行一體化設計的系統(tǒng)化工作模式,力圖使產品開發(fā)人員從一開始就考慮概念變成到產品報廢的全生命周期的所有因素,包羅品質、成本、進度和用戶需求。”來源:考試大的美女編輯們
并行工程大的特征是打破傳統(tǒng)的職能部門條塊分割,建立有效的多學科在同一層面、同一時間協(xié)同工作。這是將與新產品有關的設計、制造、物料、生產等人員組織成一個多學科的工作小組,小構成員在一起協(xié)同工作,這實際上改變了兩種狀態(tài):既改變了各個部門的獨立狀態(tài),加快了與產品有關的所有工作之間的多向信息的交流,又改變了上下時間段的脫離,強化了上下時間段之間的信息交流。
并行工程的后果是將新產品的品質、質量在設計階段就依據(jù)顧客的需要,從產品的可制造性、可測試性、可維護性以及成本等方面一起考慮,使新產品在研究與開發(fā)過程中就考慮產品生命周期中的所有管束條件。設計過程和其它過程的集成有助于新產品的設計階段就發(fā)現(xiàn)問題并馬上給予解決。這樣,當后的設計被驗證往后,該新產品就是可制造的、可測試的、可維護的,并具有很高的品質,滿足顧客的需求。將美國“并行工程”與日本5階段R&D模式比擬,可以發(fā)現(xiàn)日本學者在R&D日程進度部署的五階段上,具有三次設計部署(見下劃線)。
第一階段:酌奪開發(fā)進度 酌奪開發(fā)陣容 酌奪開發(fā)預算
第二階段:技術模型的布置 技術模型的設計與研制技術模型的制作
第三階段:技術模型的測試 技術模型的詳細設計 試成品的制造
第四階段:試成品的測試 測試評估與變更設計 銷售部門的評估 制作技術記錄表
第五階段:轉移給制造部門 開始準備制造
“并行工程”所談的“設計”既包羅日本第二階段的“設計”,又涵蓋了第三、第四階段的設計內容。因為它是從“考慮概念變成”為起點,這樣就將日本學者在第四階段才需考慮的設計、生產技術、質量管理參與,計算預定成本和損益的平衡點提升到第二階段,即在思考產品雛形的同時思考相關的設計、生產技術、質量、成本和損益問題。這種辦理給了我們以下啟示:
1.“并行工程”變革R&D工序部署,使R&D由原來前后階段的協(xié)作格式變?yōu)橥浑A段的協(xié)作格式
原有的前后階段的協(xié)作格式,不適應技術創(chuàng)新活動具有多變特點。當R&D處于前后階段的協(xié)作格式中,技術模型的提出、測試、修改、整合與新產品的預計成本、計算損益平衡點分別在差異的階段,分屬于差異的任務。各因素沖突、磨合、適應、協(xié)調的進程,要通過各階段的依次循環(huán)完成。這時,技術整合越頻繁,循環(huán)越多,R&D周期越長,R&D成本越大。采用并行協(xié)作格式利用了現(xiàn)代信息法子,為R&D進度與質量等多重標準之間矛盾的解決提供了一個正常的途徑。各項過程的交集使技術模型的提出、測試、修改、整合與新產品的預計成本、計算損益平衡點等差異任務都屬于一個時間段,各種管束條件同時得到考慮,在各有關職能人員共同參與下,各項矛盾的“沖突與平衡”必需在一個時間段同時解決。比如,采用某項技術模型,會增敞開發(fā)成本,使顧客的需求得到較好的滿足,但若預計產品售價難以被客戶接納,無法保證企業(yè)預期盈利的完成,就要修改該項技術模型……在技術與市場因素的“沖突與平衡”中,終使R&D成本方向與新產品的技術方向水乳交融,實現(xiàn)績效方向的大化。
2.“并行工程”的實質是利用信息交流法子,降低R&D成本、縮短R&D周期
R&D管理的難點是新產品的質量效用、成本與時間之間的兼顧。差異程度的技術創(chuàng)新應有差異的開發(fā)成本。如果以削減周期和成本作為統(tǒng)一的財務方向,R&D人員和設計師就會把緊要精力放在對現(xiàn)有產品進行簡單的改革上,因為這樣做更容易、更迅捷,也更有把握,而不是集中精力開發(fā)沖破性的戰(zhàn)略性產品,其恒久財務后果,很有可能是撿了當前的芝麻,丟了將來的西瓜。
R&D管理實行“并行工程”,加快各項任務之間的信息交流,是單個部門的信息在其他部門及時得到共享,這使R&D新產品的質量效用、成本與時間之間的矛盾有可能同一層面得到協(xié)調。由此可見,信息社會在協(xié)調R&D質量、成本、周期之間的彼此關系上,給予我們全新啟迪:
①成本概念的拓寬。在企業(yè)R&D開發(fā)中,信息已成為R&D的重要成本,提升信息傳遞的效率,就能降低成本、縮短周期。
②信息時代“提升質量與降低成本”的“雙贏”攻略是尋找與信息相關的降低成本的渠道和方式。
③“并行工程”表明新的R&D效率點是“信息系統(tǒng)效率”,即怎樣部署程序,加強信息的交流、溝通與共享,這是提升R&D績效的重要途徑三、建立R&D管理過程化的信息評價指標
在信息時代,實行R&D管理過程化的緊要方面是實行R&D 活動的“信息系統(tǒng)效率”管理。所以,探討、制定R&D管理過程化的信息評價指標,使R&D管理過程化的實行更具有可操性。筆者圍繞著 R&D信息的質量、費用、傳遞、溝通四個方面提出15條R&D系統(tǒng)效率的評價指標。
(一)R&D信息的質量指標
反應系統(tǒng)采集的信息質量包羅三個方面內容:一是系統(tǒng)提供信息的內容、格式是否得當。在“并行過程”的管理模式中,各職能部門所需的是差異層面的獨享信息與共享信息的內容和格式是否得當。對大型的高科技R&D項目而言,將獨享信息用于共享信息,會釀成信息的消化不良,使信息的吸收成本大于信息利用效率,還可能錯過信息的時效。二是系統(tǒng)提供的信息是否及時、其靈活性、適應性程度怎樣。這是反應R&D人員在任何時間和地點是否能得到所需要的信息。比如,在對產品及其相關過程推行一體化設計的系統(tǒng)過程時,當新產品概念變成所包羅的品質產生調整時,系統(tǒng)能否為相應的成本、進度計算提供信息。三是系統(tǒng)是否能辦理新的數(shù)據(jù)、更換信息的周期、提供R&D信息的頻繁程度。以上三方面的質量內容通過以下指標反應:
1.信息的滿意率=R&D人員平均獲得有用信息的次數(shù)/R&D人員平均獲得信息的總次數(shù)
2.信息的增長率=信息增加額/基期信息總量
3.信息的更換率=年度時間/各條信息平均持有時間
以上指標值越高,表明信息的質量越高。
(二)R&D信息的成本費用效率指標
信息采集的成本費用包羅信息的獲取、吸收、選擇、分類、提供和更換的費用,其采集的次數(shù)越多,頻率越高,費用越大。這些費用的效率需要通過打算的完成情況和市場的變動情況綜合考慮。反應這方面的指標有:
4.階段性R&D信息的費用率=階段性R&D信息的實際費用/階段性R&D信息的預算費用
5.階段性R&D績效=R&D進度和預訂的技術指標的完成額/R&D進度和預訂的技術指標 市場變動的調整率
6.R&D信息的費用彈性系數(shù)=階段性R&D績效/階段性R&D信息的費用率
7.R&D信息費用的結構比例=R&D信息費用/R&D總費用
在該套4個指標中,第6指標是核心指標,當指標值大于1時,且大于的程度越高,反應信息的成本費用效率越高,同期的其他指標也是合適的。反之,反應其效率低,其他指標也是不合適。其他指標應與核心指標相匹配,不宜獨自判斷。
(三)R&D信息的傳遞效率指標
R&D信息的通道包羅:信息分享通道、信息共享通道、信息溝通通道、信息反饋通道。信息傳遞效率涉及:R&D信息傳遞通道設置是否經濟、是否有更短距離的通道、還有什么分享通道能作為共享等問題。這方面的指標有:
8.信息通道設置的修改次數(shù)
9.信息通道的共享率=系統(tǒng)內信息共享通道/系統(tǒng)內所有的信息通道
10.信息通道的利用率=R&D人員平均從系統(tǒng)內獲得的所有信息的數(shù)額/R&D人員平均獲得一共信息的數(shù)額
11.信息傳遞效率=R&D人員從系統(tǒng)內獲得信息的實際時間/預計時間
在該套4個指標中,第10、11指標是系數(shù)越大,反應信息通道的利用率和傳遞效率越好。第8、9指標的判斷應與第5指標相聯(lián)系。階段性R&D績效系數(shù)越高,該階段的信息通道設置的修改次數(shù)和共享率是合適的,反之則不合適。
(四)R&D信息的溝通效率指標
信息溝通效率是指R&D信息溝通系統(tǒng)的效率怎樣?是否存在結構上的障礙?溝通系統(tǒng)能否配合企業(yè)的戰(zhàn)略需要?信息溝通渠道是否有利于對R&D設計、測試,調整中的不斷地思考、辯論和修正;是否有利于在R&D活動中變成共識,方向一致的行動。
美國休斯公司在R&D生產率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在R&D中,“信息交流不通暢,生產率就受損失。研究結果覺得這是整個工業(yè)的緊要問題。工作越復雜,組織的聯(lián)系越多,就越需要有效的信息交流?!边@方面的信息交流的層面歸納為:管理部門與雇員、R&D部門與用戶、 R&D部門同級組織、R&D部門與制造部門、企業(yè)R&D部門與外部之間五個方面的信息交流。這些層面信息溝通的效率指標可設計為:
12.各個層面交流(協(xié)商、開會等溝通)的次數(shù)、時間
13.R&D項目設計、測試的調整次數(shù)
14.R&D項目的預期完成率=實際完成時間/預計完成時間
15.R&D項目預算成本執(zhí)行率=實際費用/預算費用
以上4個指標的判斷都應與第5指標相聯(lián)系。階段性(或整體)R&D績效系數(shù)越高,該階段(或整體)信息溝通次數(shù)、項目設計、測試的調整次數(shù)、時間、成本都是合適的,反之則不合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