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綜合能力各類時間人物事件表

字號:

社工綜合能力各類時間人物事件表
    說明:各類時間后面緊跟的數(shù)字表示頁數(shù)
    章節(jié) 各類時間
    1
    、
    社
    會
    工
    作
    概
    述 1960年聯(lián)合國出版《國家社會服務方案的發(fā)展》2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
    重大問題的決定》 4
    1601年英國《伊麗莎白濟貧法》13
    1893年,英格蘭由濟貧院和英國慈善組織會社開設了一個兩年制的“慈善訓練”學校。14
    1898年,美國的紐約慈善組織會社舉辦了為期六個星期的訓練課程,訓練受薪 “友善訪問員” 14
    1904年,紐約社會工作學院成立。14
    1910年,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等高等學院開設了社會工作課程。14
    1898年,美國社會工作學者瑪麗·里士滿出自版了《貧民中的友善訪問》。15
    1917年,瑪麗·里士滿發(fā)表了的《社會診斷》一書。15
    后來,瑪麗·里士滿又發(fā)表了《什么是社會個案工作》15
    至20世紀初,一個有系統(tǒng)的服務體系,服務人員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追求服務效果 的現(xiàn)代社會工作逐步形成了。 15
    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小組工作也被納入社會工作訓練課程。15
    到40年代,小組工作作為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方法被接受。15
    到60年代,社區(qū)工作已被正式承認為社會工作專業(yè)的一個基本方法。15
    70年代,社會行政作為一種間接的工作方法被接受。15
    19世紀末20世紀初,慈善組織會社在英美國家大量出現(xiàn),協(xié)調政府與民間各慈善 組織的活動。 15
    1918年美國成立了“美國義務社會工作者協(xié)會”。16
    1919年成立了“美國學校社會工作者協(xié)會” 16
    1955年美國成立了“全國社會工作人員協(xié)會” 16
    1957年格林伍德在其《專業(yè)的屬性》中指出專業(yè)應該具有如下特征。。。。16
    20世紀初至20~30年代,一些傳教士在我國開辦社會服務,并在我國大學授課。20
    1925年燕京大學建立社會學與社會服務系可視為我國社會工作發(fā)展的重要標志。20
    20世紀40年代,當時政府將社會工作引入我國。20
    1952年政府決定在大學里取消社會學、社會工作學科和相關教育20
    1979年國家決定恢復社會學學科的建設。21
    1988年,國家教委決定在部分高等學校試辦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yè)。21
    1994年中國社會工作者協(xié)會成立。21
    1994年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xié)會成立。21
    價
    值
    觀
    與
    專
    業(yè)
    倫
    理 1601年,英國頒布了《濟貧法》。世界是上第一部社會福利性質的法案。45
    1965年戈登的社會工作價值體系。50
    1967年比斯臺克社會工作價值體系51
    1999年美國社會工作者協(xié)會頒布的<<社會工作倫理守則>>,是目前內(nèi)容豐富的。58
    2006年12月29日修訂通過,2007年6月1日正式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人保護法>> 59
    20世紀中葉,人本主義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論. 68
    1969年阿爾德弗爾提出了ERG(生存-關系-成長)理論. 69
    人
    類
    行
    為
    社
    會
    環(huán)
    境 人的嬰幼兒階段是從出生到3歲左右。83
    兒童階段從3~12歲左右,其中3-6歲一般也稱為兒童早期,7-12歲被稱為兒童中期。84
    18-20歲左右被稱為青少年后期。87
    人的身體發(fā)育一般在22歲左右基本完成。89
    女性在45-55歲會進入更年期89
    65歲后人進入老年期。90
    4
    、
    社
    會
    工
    作
    理
    論 1887年,弗洛伊德作為神經(jīng)學家,開始采用催眠術對歇斯底里癥進行治療和研究, 隨后他創(chuàng)立了精神分析理論。 96
    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到了60年代成為臨床社會工作的主導。 20年代,在美國有兩個契機促進了精神分析理論在社會工作領域的應用。一個是 “兒童引導運動”,另一個是第世界大戰(zhàn)之后,社會工作專業(yè)人員被要求進入 醫(yī)院為受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人員服務,從面使社會工作開始運用精神分析。 1940年伽瑞特首先撰文分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對社會工作專業(yè)的影響。 97
    20世紀60年代之前,精神分析理論主導了社會工作治療的方向。99
    20世紀三四十年代,行為主義心理學崛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成為人格和智力的 主要測量工具。 100
    在美國,社會支持網(wǎng)絡用于臨床始于20世紀60年代。 在美國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社區(qū)支持計劃迅速。針對精神病患者離開治療機構回歸 社區(qū)的要求,社會工作者幫助病患學習社交技巧和參與休閑活動,回歸社區(qū)。 1987年,美國國家心理衛(wèi)生組織強調要在自然網(wǎng)絡中而非治療機構中康復。 104
    1971年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統(tǒng)理論,認為生命有機體都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各個系統(tǒng) 都是一個更大的系統(tǒng)的子系統(tǒng)。 108
    20世紀初,瑪麗·里士滿和珍·亞當斯分別在慈善組織會社和睦鄰組織運動所選取的 理論傾向,成為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的先導。 到80年代,杰曼和吉特曼等人綜合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的觀點,提出了“生態(tài)模型”,強調 社會工作實務的干預焦點應將個人置于其生活的場域中。并從生活變遷、環(huán)境地特征 與調和度三個層面的互動關系來引導社會工作的實施。 109
    人本主義是14世紀下半期發(fā)源于意大利并傳播到歐洲其他國家的哲學和文學運動,文藝 復興運動的大成果之一就是實現(xiàn)了“人的發(fā)現(xiàn)”,人的價值包括尊嚴、才能和自由到 了承認。 111
    20世紀60年代初期,西方人本主義思潮的重要代表是存在主義,其中從薩特的存在主義 哲學中找到了真正的、完全的人本主義。 111
    增能的思想在19世紀就已經(jīng)存在。一般認為,巴巴拉·索羅門1976年出版的 《黑人的增能;被壓迫社區(qū)里的社會工作》首先提出了增能的概念。 社會工作真正進入“增能時代”是在1980年左右。 114
    個
    案
    工
    作
    方
    法 早對個案工作清晰界定的是美國社會工作專家瑪麗·里士滿,在1955年出版 《什么是社會個案工作》中對個案工作進行了概括。 119
    1949年美國社會工作學者鮑爾斯發(fā)表《社會個案工作的性質和定義》一書,對個案 工作的界定受到普遍的贊同。 119
    1965年美國社會工作者協(xié)會出版《社會工作百科全書》中對個案工作進行總結。119
    1973年臺彎社會工作學者廖榮利出版《社會個案工作》119
    1930年美國史密斯學院漢金斯首次使用“心理社會”這個概念。 1937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漢密爾頓系統(tǒng)闡述了心理社會治療模式的有關理論。 20世紀60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霍利斯綜合各種相關的理論把心理社會治療模式加以 發(fā)展,使之成為個案工作中的一種重要的服務模式。 122
    認知行為治療模式思想來源根植于行為治療的原理追溯到20世紀初的心理學家 巴甫洛夫的經(jīng)典條件作用理論。 30年代,美國的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操作條件作用理論,并把操作性條件作用 的原理運用到人們?nèi)粘I钪械牟贿m應行為的矯正上。 7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創(chuàng)立了社會學習理論,強調人的認知在學習中作用。
    70年代之后受到貝克等人的影響,行為治療模式逐漸重視認知行為改變中的地位和作用 1982年對認知行為治療模式進行了總結。 124
    理性情緒治療模式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根據(jù)自己多年的臨床經(jīng)驗為基礎提出的。 1955年與哈帕合作正式提出理性情緒治療模式。 128
    20世紀60年代,雷依德和沙尼開展了一項為了促進個案工作服務效率的研究。 1975年,雷依德和艾潑斯坦合作出版了《任務中心個案工作》,具體講述在有限的 時間內(nèi)實現(xiàn)由服務對象自己選定的明確目標的任務中心模式。 130
    1946年林德曼與卡普藍合作,提出“危機調適”的概念,認為壓力、緊張和情緒的 調適與危機有緊密的關系。 20世紀50年代,美國開始從事預防自殺的研究,成立了預防自殺的危機介入中心。 1974年,美國將危機介入模式正式列入社會服務的重要項目,并且在社會工作領域 逐漸推廣危機介入模式。 133
    1951年羅杰斯正式提出以當事人為中心的治療模式,注重感受和反映服務對象的內(nèi)心 變化 1957年,羅杰斯經(jīng)過反復的實驗總結得出促使服務對象改變的一些充分必要條件, 把輔導介入的重點轉向輔導過程中伙伴關系的建立以及雙方情感和體驗的交漢。 1974年羅杰斯將自己的輔導模式正式命名為以人為中心的治療模式(又稱人本治療模 式) 135
    目前在家庭治療模式中運用廣、影響大的要屬結構式家庭治療模式。由米紐泰 根據(jù)自己多年的實際工作經(jīng)驗總結提出的。 20世紀60年代米紐泰總結自己的實際輔導經(jīng)驗提出結構式家庭治療法。 70年代之后,結構式家庭治療模式成為家庭治療領域中具影響力的服務模式。 138
    20世紀70年代中期個案管理出現(xiàn)在美國的醫(yī)療和社會服務文獻中。并被引入英國,在 90年代后則發(fā)展出“照顧管理”的概念,強調的是提供一套整合保種資源而形成的服務
    也稱“綜融性社會工作”。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