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考試“檢索”復習資料(三)

字號:

第三章、分類檢索語言及<<中國檔案分類法>>
    單選:
    1、一個類在分類表中被稱為(類目)。
    2、表示類目概念的名稱稱為(類名)。
    3、(分類標準)的選擇決定著提供什么檢索途徑。
    4、分類標準使用次序的選擇,決定著形成什么樣的(分類體系結構)。
    5、類目的排列包括縱向排列和橫向排列,縱向排列決定著類目之間與(隸屬關系)。橫向排烈決定的(同位類目)的排列次序。
    6、(歸附列類法)即將按學科、專業(yè)、職能分類不能集中在一起事物按某種聯(lián)系歸附于有關類目。
    7、(合并列類法)即將若干相近的并列概念合并設立一個類目,或構成一個類目。
    8、(交替烈類目)即對可以隸屬于兩個的學科、專業(yè)\職能的事物在各有關類下都設立子目,并視需要選擇其中一個作正式類目,在另一處引見正式類目。
    9、類目名稱限定著類目所表達的事物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
    10、體系分類法是直接體現(xiàn)(知識分類)的概念標識系統(tǒng)。
    11、使用數(shù)字或使用字母的分類號稱為(單純標記),同時使用字母和數(shù)字的分類號稱為(混合標記)。
    12、(順序制)即用若干個數(shù)字或字母編成(固定長度)的連貫的號碼。
    13、(八分法)這是解決同位類超過十個阿拉伯數(shù)字限度進的一種標記方法。
    14、雙位法即在展開時一下就用兩位數(shù)字。這是解決同位類個數(shù)很多的一種標記方法,雙位法也稱(百分法),便不用00_09以及10\20\90等號碼,所以實際上只能標識(81個)子目。
    15、(中國檔案法)于(1987年)12月由檔案出版社正式出版。
    16、1989年<<中國檔案法>>又開始了第二版的編制工作,并于1995年通過專家鑒定,中國檔案出版式(1997)年出彼。
    17、<<中國檔案法>>主要適用于檔案文獻(檢索系統(tǒng))的建立,但某些專業(yè)部門也可用以組織檔案實體的分類排架。
    18、<<中國檔案分類法>>是以不同歷史時期的國家機構,社會組織,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的(職能分工)為基礎,并緊密結合檔案記述和反映的事物屬性關系,來建立從總到分,從一般到具體的邏輯體系。
    19、詳表,也稱(主表),是分類表的(正文)。
    多選:
    1、分類檢索語言可分為(體系分類法)和(組配分類法)兩大類。
    2、體系分類法包括<<中國檔案分類法>>、<<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國際十進分類法>>.
    3、組配分類法<<冒號分類法>>.
    4、分類檢索語言從其結構而言,都具有三種構成要素:即(類目)、(類號)和(注釋)。
    5、類號即(分類號)也稱(分類標記)。
    6、體系分類法的主要特點是按(學科)、(專業(yè))或(職能集中文獻),并(揭示各類文獻在內(nèi)容上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提供從科學、專業(yè)或職能分類檢索文獻信息的途徑)。
    7、分類應*守下列幾條規(guī)則:A在每一次劃分時,只使用一個劃分標準主B劃分位子數(shù)的外延之和等于其母類的外延C要選擇反映事物的本質的符合分類的屬性作為劃分標準。
    8、類目的劃分包括(分類標準的選擇)和分類標準使用次序的選擇)兩個問題。
    9、列類是體系分類法編制中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實際上就是(類目的劃分)和(類目的排列)的過程。
    10、列類應遵循(文獻保證原則)和(用戶保證原則)。
    11、列類方法(設置類目的方法)大體可歸納如下:A正規(guī)列類法B列舉列類法C重點列類法D羅列列類法E對應列類法F集中列類法H突出列類法、歸附列類法、歸附列類法、合并列類法、交替類法、專表列類法。
    12、類目名稱必須符合(確切)(科學)(簡潔)的要求。
    13、注釋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A簡單的注釋與帶實列的注釋B籠統(tǒng)注釋與具體的注釋C指示性的注釋與參考性注釋D對一個類目的注釋與具體的注釋,
    14、標記制度是指分類號的構成方法,可分為(順序制)(層累制)和混合制)三種。
    15、混合制:一般是指分類號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用(層累制),一部分用(順序制)
    16、<<中國檔案分類法>>把全表分為(政治)(科學文化)和(經(jīng)濟)三個部分。(19)個大類。
    17、<<中國檔案分類法>>是一部完整的體系分類表,它主要由(編制說明)(大綱)(簡表)(詳表)(類目表)(輔助表)(復分表)。
    18、復分表分為(通用復分表)和(專類復分表)。
    19、<<中國檔案分類法>>編有(綜合復分表)(世界各國和地區(qū)表)(中國地區(qū)表)(中國民族表)等四個通用復分表和一個科技檔案專用的綜合復分表。
    20、<<中國檔案分類法>>包含四種分類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分類表>>、<<新民主主義檔案分類表>>、<<民國檔案分類表>>、<<請代檔案分類表>>.
    21、<<中國檔案分類表>>中設置了交替類目,即在不同的位均*列出,以便從不同角度均可查到有關檔案,同時規(guī)定其中一個類目為實際歸屬類目,稱為:“使用類目”,其他類目并不集中有關文獻,僅起指引查找的作用,稱為:“選擇類目”或交替類目。
    22、<<中國檔案分類法>>中的標記符號,采用字母與數(shù)字的混合標記,嚴格采用(層累制),當同位類超過9個時采用(八分法)或(雙位法)。
    23、<<中國檔案分類法>>中的注釋,按其性質大體可歸納為(范圍注釋)和(方法注釋)兩類。
    24、分面組配分類法是根據(jù)概念的分析和綜合原理編制的文獻分類法,又稱(分面分類法)(組配分類法)(分析_綜合分類法)。
    25、分面組配式分類法可分為(全分面分類法)和(半分面分類法)兩種。
    簡答
    一、簡述類目注釋的作用?
    答(1)、當類目的含義不夠明確時,用注釋來明確。
    (2)、當類目之間的關系不可能用等級結構來顯示時,用注釋來顯示。
    (3)、當在分類方法上有某些需要說明的地方時,用注釋來加以說明。
    二、簡述同位類目排列次序的主要方法和要求?
    答(1)自然序列,其要求是:連續(xù)性、規(guī)律性、穩(wěn)定性、重要類目的突發(fā)性。其中最重要的是連續(xù)性。
    (2)、人為序列,就是按照事物的重要程序排列。
    人為序列包括:
    1)、從重要物類目到次要事物類目的排列次序。
    2)、從有較多文獻論述的事物類目到只有很少文獻論述的事物類目睥排列次序。
    3)、從抽象的、理論的、一般性問題的類目到具體的、應用的、個別性問題的類目排列次序。
    三、簡述確定類目名稱的基本要求?
    答:類目名稱必須符合確切、科學、簡潔的要求:
    (1)、確切。即所用的語或詞組要能準確、恰當?shù)胤从愁惸康膶嶋H內(nèi)容范圍。
    (2)、科學了。即采用比較通行的科學名詞術語作類目名稱,而不要采用不通行的表達方式。
    (3)、簡潔。即所用的詞或詞組要概括簡練,并能準確表達原義。
    四、簡述分類標記(分類號)的作用?
    答:(1)可以明確類目次序,便于排列目錄和組織館藏。
    (2)用分類號標引文獻比較簡單。
    (3)在檢索時可作相符性比較。
    (4)層累制分類號在一定程序上可以表達各個類目的從屬關系和并列關系。
    (5)可以幫助分辨一個類目的涵義。
    五、簡述理想的分類標記應符合哪幾個條件?
    答:(1)有較大的容納性。(2)有較好的表達性。
    (3)易排易檢。(4)號碼簡短。
    (5)有伸縮性。(6)有助記性。
    六、簡述復分與仿分的異同?
    答:(1)、仿分和復分的道理是一樣的、區(qū)別在于,對于普通的和大量的共同類目采用復分的方法,按專門編制的復分表進行細分,而對于少量的共同類目則采用仿分的方法
    (2)、仿分即在細分類目時仿照某一類目的下位類來設類,不必專門編表。
    七、簡述分面分類法的特點?
    答:(1)、它雖然類目較少,但能通過類目的組配表示眾多的主題概念,標引能力強于體系分類法。
    (2)可以較自由地擴大或縮小檢索范圍,能從多途經(jīng)檢索文獻,在檢索性能和效率方面都優(yōu)于體系分類法。
    (3)采用分段標記制度,便于分類標記,檢索較為靈活。
    (4)可用于組織分類目錄以及建立分類檢索系統(tǒng)等。
    (5)半分面分類法還可用于文獻的分類排架和分類統(tǒng)計等。
    (6)分面分類法的類目體系不夠直觀,編制和使用都比較復雜項推廣難度大。
    論述:
    一、試述分類檢索語言的特點與作用?
    答:(1)、分類檢索語言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
    1)、它是一部類目的匯編,對表達事物概念的類目起登錄作用,只有分類檢索語言中有的類目或能夠組配而成的類目,才能用于類分文獻。
    2)、它是一個類目的體系,有關角度提示類目之間的關系。
    3)、它是一部目的“詞典”,對類目起定義作用,限定和說明類目的內(nèi)涵和外延。
    4)、它是一種類目的排列表,通過線性排列,明確各個類目在分類體系中的位置和次序。
    (2)、分類檢索語言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
    1)、這是進行分類標引和組織分類檢索工具的規(guī)范。
    2)、它能作為對文獻資料進行分類排架的依據(jù)。但在檔案機構一般要采用另一種類型的分類體系來組織分類排架。
    3)、它是檢索者從分類途徑檢索文獻資料的指南。
    4)、它是文獻工作者工作中常用的參考手冊。
    二、試述體系分類法的局限性及其在<<中國檔案分類法>>中的體現(xiàn)?
    答:(1)、體系分類法自身存在著一個難以克服的矛盾___集中與分散的矛盾。它一方面按學科\按專業(yè)或職能分工,系統(tǒng)地集中了文獻內(nèi)容,另一方面又從其他角度使其具有同類性質的文獻分散。
    (2)、這一矛盾在<<中國檔案分類法>>中的主要表現(xiàn)是:
    1)黨政職能的交*問題。在分類表中黨務和政務是分別設類目的,但實際上在黨務活動中往往涉及各種政務問題。
    2)各項職能范圍中的相同職能手段問題。當我們按職能的范圍集中某類檔案時,全國各職能范圍中相同職能手段的檔案便被分散了。
    3)會議文件問題,分類表在許多體類中都設置了會議類,這樣一方面使有關會議的檔案得到了集中,另一方面又使會議所討論的專門問題脫離了有關志類。
    4)同一類問題的部分檔案入有關專類而造成的分散。
    5)一事物概念由若干概念因素構成,造成該類檔案在一種概念因素上集中,而在其他概念因素上分散。
    (3)體系分類法主要采用列舉式的列類方法。一方面列舉式很難獲得十分完整的類目,另一方面列舉式還會膨脹分類法的篇幅。
    (4)體系分類法嚴格的邏輯體系給增加,刪減類目造成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