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實驗心理學》聽課筆記(一)

字號: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jié) 心理實驗中的各種變量
    變量就是在數(shù)量上或質量上可以變化的事物的屬性。
    一、自變量
    1、自變量的定義
    自變量即刺激變量,它是由主試者選擇、控制的變量,它決定著行為或心理的變化。
    我們要選擇的自變量的變化間距,即檢查點,要能引起因變量相應的變化。我們把能引起因變量變化的自變量的變化,叫做自變量的不同水平。
    2、自變量的種類
    1)刺激特點自變量,如果被試的不同反應是由刺激的不同特性引起來的,我們就把引起因變量變化的這類自變量稱為刺激特點自變量。(如主試要求被試學習50個單詞,這些單詞也許是常見的,也許很少見到。那么,這些單詞在報紙上出現(xiàn)的頻率就是單詞的一個特點,我們可以研究單詞的頻率對再認的影響。句子的不同類型,如肯定句與否定句,主動句與被動句,都是句子的特點。這些自變量都是因自身的不同特點而引起被試不同反應的,它們都屬于刺激特點的自變量。)
    2)環(huán)境特點自變量,進行實驗時環(huán)境的各種特點,如溫度、是否有觀眾在場、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為自變量。時間也屬于環(huán)境自變量。時間是一種非常重要和無時不在的自變量,特別是在記憶的實驗中,你甚至可以說,幾乎沒有不用時間作自變量的記憶實驗。
    3)被試特點自變量,一個人的各種特點,如年齡、性別、職業(yè)、文化程度、內外傾個性特征、左手或右手為利手、自我評價高或低等,都可以作為自變量。
    4)暫時造成的被試差別,被試的暫時差別通常是由主試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試給予的不同指示語造成的。
    二、因變量
    1、因變量的定義
    因變量即被試的反應變量,它是自變量造成的結果,是主試觀察或測量的行為變量。
    2、因變量的可靠性即信度
    信度指一致性,即同一被試在相同的實驗條件下應該得到相近的結果。
    3、因變量的有效性即效度
    當自變量的確造成了因變量的變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種因素造成了因變量的變化,我們就說這種因變量是有效的。如果因變量的變化不是自變量造成的,而是由其他因素,即沒控制好的額外因素造成的,這種因變量就是無效的,或者說產(chǎn)生了自變量的混淆。
    4、因變量的敏感性
    自變量發(fā)生變化可以引起相應的因變量的變化,這樣的因變量是敏感的;如果自變量的變化不能引起相應的因變量的變化,這樣的因變量就是不敏感的。
    不敏感的因變量有兩類典型的例子。一類叫高限效應,即要求被試完成的任務過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變量都獲得很好的結果,并且沒有什么差別時,就是實驗中出現(xiàn)了高限效應。另一類不敏感的因變量的例子是低限效應,即要求被試完成的任務過于困難,所有不同水平的自變量都獲得很差的結果,并且沒有什么差別時,實驗中就出現(xiàn)了低限效應。
    三、額外變量或自變量的混淆
    控制額外變量的辦法,也是心理實驗中地控制額外變量的方法,就是讓它們在各種實驗條件下都保持恒定。額外變量就是在實驗中應該保持恒定的變量。
    如果應該控制的額外變量沒有控制好,那么,它就會造成因變量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研究者選定的自變量與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即額外變量共同造成了因變量的變化,這就叫自變量的混淆。因此也可以說,額外變量就是潛在的自變量。
    四、多于一個自變量的實驗
    1、選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變量進行研究的優(yōu)點:
    第一,做一項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自變量的實驗,比分別做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驗效率要高;
    第二,做一項實驗比分別做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驗,易于保持額外變量的恒定;
    第三,是最重要的,在幾個自變量同時并存的情形下所概括的實驗結果,比從幾個單獨實驗所概括的結果更有價值,更接近生活實際。
    2、如果在一項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自變量的實驗里,一個自變量的效果,在另外一個自變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樣,這就叫自變量的交互作用。
    3、心理實驗的一些規(guī)則:
    1)自變量至少是以兩種水平存在的。
    2)當把實驗結果作圖表示時,只有一個自變量的實驗,自變量總是用橫坐標表示,因變量則用縱坐標表示。如果實驗包括兩個以上的自變量,那么,一個自變量用橫坐標表示,其余自變量則畫在圖上;因變量永遠用縱坐標表示。
    3)交互作用反映在圖中,表現(xiàn)為圖中的線是交叉的。如果圖中的線是平行的,就說明該實驗不存在交互作用。
    第二節(jié) 心理實驗中的主試和被試
    1、主試就是實驗者,即主持實驗的人,他要向被試者交代任務,讓被試熟悉實驗的要求;他要向被試發(fā)出刺激,并通過實驗收集實驗的資料,即被試的反應。被試就是實驗對象,他接受主試發(fā)來的刺激,并做出反應。
    2、指示語
    指示語應注意的幾點:
    1)通過指示語讓被試知道實驗對他的要求,被試者才能很好地和你配合。指示語要讓被試能聽得懂,用他聽得懂的語言,不要用心理學上的專門術語。
    2)被試者過去的經(jīng)驗也會對當前的實驗產(chǎn)生影響。
    3)對心理學的實驗,人們也常常會有顧慮,怕實驗會對他造成傷害,或實驗會涉及到他的隱私。對這些顧慮,主試者在實驗前要加以了解,要向被試交代清楚,解除他的顧慮,讓他能夠安心地做好實驗。
    4)為了避免額外變量的影響,指示語還要簡明、扼要,無關的話不說,說出來的話不能模棱兩可,讓人產(chǎn)生歧義。指示語標準化。
    3、實驗者效應
    主試者的態(tài)度對實驗結果造成的影響統(tǒng)稱為實驗者效應。
    防止實驗者效應的方法:1)主試和被試都不知道實驗結果的正確與否,以避免主試對實驗結果的期望影響被試的反應,這叫雙盲實驗;2)也可以不讓主試與被試接觸,把實驗步驟編成計算機的程序,整個實驗都在計算機上實現(xiàn)。
    第二章 實驗設計
    第一節(jié) 組間設計與組內設計P18
    一、組間設計與組內設計
    組間設計就是,把數(shù)目相同的被試分配到自變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變量上進行的實驗。
    組內設計就是,每個被試都要輪流分配到自變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變量上進行實驗。
    二、組內設計的優(yōu)點
    1、可以消除被試的個別差異對實驗的影響。
    2、適于研究練習的階段性。
    3、可以節(jié)省大量被試。
    三、組間設計的優(yōu)點
    一種自變量, 或者叫做實驗條件,不會影響另一種自變量,這就避免了自變量之間的相互影響。(自變量有相互影響時不用組內設計)
    四、組間設計的缺點及其克服方法
    組間設計的缺點在于,分配到各實驗條件下的被試,可能在各方面不是等同的,如果是這樣,那么,不同實驗條件造成的差異,也可能是由于被試的差別引起的。
    克服組間設計缺點的方法:
    1、匹配被試,匹配被試就是對全部被試進行預備測驗,測驗的性質與正式實驗的性質是類似的,或者說是相關的,然后按測驗成績均勻地形成組(有多少實驗條件就分多少組)。
    2、隨機分配被試。
    五、組內設計的缺點及其克服方法
    組內設計也有缺點,因為組內設計的實驗中,每一個被試要輪流在各種實驗條件下進行實驗,這樣,在一種實驗條件下的操作,將會影響另一種實驗條件下的操作,也就是說,實驗的順序會造成麻煩,自變量可能與練習或疲勞的因素發(fā)生混淆。
    克服組內設計缺點的方法:
    1、完全平衡的方法;2、拉丁方的方法。
    六、混合設計
    我們把一項實驗中既用組內設計又用組間設計,叫做混合設計。
    一般說來,如果一種自變量很可能會影響另一種自變量,那么對這些自變量按組間設計安排,其余的自變量則按組內設計。
    第二節(jié) 實驗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P27
    一、防止混淆自變量
    實驗設計題一、美國兩大飲料公司的百事可樂公司做過一個實驗,想證明顧客更喜歡哪個公司的飲料。把聲稱喜歡可口可樂的顧客請來,讓他們品嘗兩種飲料。寫有Q字母的玻璃杯中裝可口可樂,寫有M字母的玻璃杯中裝百事可樂。顧客不知道哪只杯放的是哪種飲料。實驗表明半數(shù)以上的人更喜歡百事可樂。但是,實驗結果不可靠,也許顧客只是更喜歡用帶有M字母的杯子??煽诳蓸饭就ㄟ^實驗證明了這點,但并沒有證明顧客到底喜歡哪種飲料。你能自己設計一個實驗來解決這個問題嗎?
    答:有效的實驗設計應該是這樣的:兩個杯子一模一樣,既沒有字母,也沒有任何其他不同的標記可以讓被試看見或摸得到。將可口可樂或百事可樂分別倒進兩只杯里,一半被試先飲可口可樂,然后飲百事可樂;另一半被試先飲百事可樂,然后飲可口可樂。這樣的實驗安排就不存在喜歡字母的問題了,而且,實驗順序的效應也抵消了。
    如果設A為可口可樂,B為百事可樂,那么實驗設計就是:
    被試 實驗順序
    50% A B
    50% B A
    從上述實驗安排大家也可以看到,一半被試按AB的順序,另一半被試按BA的順序進行實驗,這是為了防止實驗順序造成自變量的混淆。因為,如果不是這樣,而是總讓顧客先飲可口可樂,然后再飲百事可樂。那么,實驗結果將是不可靠的,因為可口可樂先飲,百事可樂后飲的順序,與飲料這個自變量混淆了。也許人們喜歡可口可樂是因為先飲它的緣故。當然,實驗中總是讓顧客先飲百事可樂,然后飲可口可樂也是不對的。
    第四節(jié) 非實驗的研究方法P47
    非實驗的方法有兩個特點:1)我們不能操縱自變量。例如,要研究在家里受虐待的小孩,與其在校學習成績的關系這一問題,我們不能故意去虐待小孩,我們只能進行調查;2)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不得不面對現(xiàn)實,聽任事情的自然發(fā)展。
    一、自然觀察法
    1、自然觀察的一條規(guī)則是,觀察者必須作為局外人進行觀察,不得干預正在進行的活動。
    2、自然觀察不能提供對現(xiàn)象的因果解釋,所記錄下來的只是按時間先后發(fā)生的一連串的事件。但是,詳細的觀察記錄,給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可以從中提出問題,提出假設。
    二、調查法
    1、調查的目的在于確定人們對某一特殊問題的感受。
    2、進行調查要注意兩個問題:1)調查對象,即樣本要隨機選取,不然調查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會歪曲事實。2)調查問題必須表達準確,不能產(chǎn)生歧義。設計問卷時還應避免把自己的意圖帶進問題中。
    三、相關方法
    相關并不必然是原因。
    四、個案法
    個案法又稱個案歷史技術,它是對某一特殊人物的深入研究,因此個案法強調的是個別差異。
    第三章 心理物理學方法
    心理物理學是研究刺激的物理量和它所引起的心理量之間數(shù)量關系的心理學的領域。
    費希納給心理物理學下的定義是:心理物理學是一門研究心身之間或心物之間函數(shù)關系的精密科學。它的范圍包括感覺、知覺、感情、行為、注意等。
    第一節(jié) 感覺閾限的測量P56
    一、感覺閾限
    1、感受性是感覺能力的高低,它用感覺閾限的大小來度量,感覺閾限是剛剛引起感覺的刺激強度。
    2、我們總可以找到某個強度的刺激,在它多次給予被試的情況下,有50%的次數(shù)被試是感覺到,另有50%的次數(shù)是沒引起被試感覺的。我們就把這個刺激強度定為感覺閾限值。
    3、在實驗心理學中,我們給感覺閾限,或者絕對閾限的操作定義是:有感覺與無感覺分界線上刺激強度,或者在50%的試驗次數(shù)中引起感覺的刺激值。
    4、差別閾限的操作定義是在50%的試驗次數(shù)中引起感覺差別的最小刺激增量。這個最小的變化量叫做差別感覺閾限,又叫差別閾限或最小可覺差,簡稱j.n.d.
    5、對重量變化的感覺能力,不能以一個絕對量來表示,而要以它與原來重量的比值,即它們之間的相對量來表示。韋伯還發(fā)現(xiàn),同類感覺剛剛能覺察到的差別,與原來刺激強度的比例是恒定的。用公式表示即:ΔI / I=K,式中I為原來刺激的強度;ΔI為刺激的增量,即最小可覺差;K是相對差別閾限,又稱韋伯比值或韋伯分數(shù)。韋伯發(fā)現(xiàn)的這個規(guī)律叫韋伯定律。
    6、研究表明,不同感覺道的K值是不同的。研究還表明,韋伯定律只適用于中等刺激強度的范圍。
    二、測量感覺閾限的方法
    費希納在《心理物理學綱要》中總結的測量感覺閾限的方法有三種,即最小變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誤法。我們在學習這些方法的時候,要特別注重于它的實驗程序和實驗結果的統(tǒng)計處理。
    1、最小變化法
    (1)絕對閾限的測量
    簡答題一、簡要說明最小變化法?(說絕對閾限即可)
    答:在運用最小變化法測定絕對閾限的時候,首先要確定一系列間距較小又相等的刺激,并交替地按由弱到強(遞增系列),或由強到弱(遞減系列)給予被試者,每一系列刺激的起始點都不一樣,讓被試者報告有感覺或無感覺。被試者從一類感覺到另一類感覺的轉折點,就是這個系列的感覺閾限值。把所有系列的閾限值平均起來,即得到整個實驗的閾限值。
    簡答題二、為什么在實驗中刺激要按遞減和遞增的系列安排呢?
    答:因為刺激是連續(xù)變化的,或遞增,或遞減。被試往往會由于反應的習慣,或者由于期望于感覺變化的到來,產(chǎn)生誤差。使測出來的閾限值比被試者實際的閾限值低或者高,即造成習慣誤差或期望誤差。
    習慣誤差是被試者習慣于原來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覺,因而使轉折點向后推延。
    期望誤差則是被試者知道刺激是連續(xù)變化的,他可能會期望刺激所引起的感覺變化盡快到來,這樣就會提前做出反應,同樣造成測得的閾限值或比實際的高,或比實際的低的誤差。
    如果每個系列的刺激都是從同一個強度開始,感覺上的轉折往往會在被試者接受幾個固定次數(shù)的刺激之后產(chǎn)生。這個次數(shù)也會成為一種刺激因素,即定勢的作用,影響實驗的結果。所以必須防止定勢作用的產(chǎn)生,在安排刺激系列的時候,每一個系列的起始點都不應該一樣。
    (2)差別閾限的測定P61
    (計算差別閾,把各個系列的上限平均,下限平均,上限減下限的1/2即為差別閾限。也就是,差別閾限等于1/2不肯定間距。這樣求得的差別閾限叫絕對差別閾限,它是以64英尺為標準刺激時測得的。如果標準刺激變了,所求得的絕對差別閾限也會改變。)絕對差別閾限和標準刺激的比例叫作相對差別閾限。
    我們把不肯定間距的中點叫做主觀相等點。它的含義是:被試在作比較時,實際上并不是以64英寸作為標準來進行比較的,而是以不肯定間距的中點62.75英寸為標準來進行比較的,所以我們把它叫做主觀相等點。
    2、恒定刺激法
    (1)絕對閾限的測量
    簡答題三、舉例說明用恒定刺激法測量絕對閾限?
    答:用恒定刺激法測定感覺閾,要先選定幾個刺激。一般是用最小變化法粗略地測定出被試相關的閾限值,把比閾限值強或弱的幾個刺激定為實驗中所要用的恒定刺激。這些刺激中強度的要有90%—95%的可能性被感覺到;強度最小的要有5%—10%的可能性被感覺到。然后,在和最弱的刺激之間按相等的間距確定幾個刺激。
    選定了實驗中要用的恒定刺激之后,就要確定一個呈現(xiàn)刺激的順序。每個刺激呈現(xiàn)的次數(shù)相等,如測兩點閾的實驗中,每個刺激呈現(xiàn)200次,選定的5個刺激共呈現(xiàn)1000次。這1000次刺激一定按隨機順序進行排列。這一點是恒定刺激法和最小變化法不同的地方。最小變化法的刺激是按強度大小的順序排列的。恒定刺激法則是按隨機的順序排列的。
    在用恒定刺激法測量手掌皮膚的兩點閾時,每次給被試一個刺激,讓他回答是一點還是兩點。下表是用恒定刺激法測定手掌兩點閾的實驗結果。
    刺激(毫米) 8 9 10 11 12
    回答“兩點”的次數(shù) 2 10 58 132 186
    回答“兩點”的比例 0.01 0.05 0.29 0.66 0.93
    從表中可看到,相距10毫米的兩點有29%的次數(shù)被判斷為兩點,相距11毫米的兩點有66%的次數(shù)被判斷為兩點,可以設想,50%次判斷為兩點的刺激必定在10毫米與11毫米之間。
    計算恒定刺激法實驗結果的方法:
    1)直線內插法;2)平均Z分數(shù)法;3)最小二乘法。
    (2)差別閾限的測量
    簡答題四、舉例說明用恒定刺激法測量差別閾限的程序?
    答:以重量感覺的實驗為例,說明怎樣用恒定刺激法測量重量感覺的差別閾限。
    首先要確定標準刺激和比較刺激。我們選80克為標準刺激,選72、74、76、78、80、82、84、86、88克為比較刺激。標準刺激與每一個比較刺激組成一對刺激。每對刺激按隨機方式呈現(xiàn),要求被試將比較刺激和標準刺激進行比較。只允許作兩類回答:“重”或“輕”。每個刺激都和標準刺激比較100次,標準刺激和比較刺激相繼呈現(xiàn),其中50次標準刺激在前,50次標準刺激在后。實驗結果如下表。
    比較刺激 72 74 76 78 80 82 84 86 88
    反應重于標準刺激的百分比 2 10 11 19 46 69 82 90 97
    簡答題五、運用內插法,我們計算出50%次感覺重于80克的比較刺激是80.3克,按照差別閾限的定義,有50%次數(shù)引起感覺差別的刺激增量就是差別閾限。80.3-80=0.3克是不是就是我們所求的差別閾限值呢?不是。其原因在于?
    答:當要求被試只作“重于”或“輕于”兩類回答時,有50%感覺重于標準刺激(例子中是80克)的比較刺激(80.3克),實際上是不能與標準刺激區(qū)分的比較刺激。打個比方,我問你明天下不下雨?如果你說,明天有50%的可能性下雨,那就是說,你對明天是否下雨是完全沒有分辨能力的。
    簡答題六、什么是75%的差別閾限?
    答:在用恒定刺激法測量差別閾限,要求被只作兩類回答時,要采用75%的差別閾限計算方法計算差別閾限值。即取75%次感覺重于標準刺激的比較刺激作為相等地帶的上限,因為它處在50%次與100%次感覺重于標準刺激的比較刺激之間的中點;同理,我們取25%次感覺重于標準刺激的比較刺激作為相等地帶的下限,因為它處在0%次與50%次感覺重于標準刺激之間的中點。有了上限與下限,1/2(上限-下限)就是差別閾限了。
    簡答題七、為什么用恒定刺激法測量差別閾只允許被試作兩類回答,而不允許做三種回答呢?
    答:如果允許被試做三種回答,即比較刺激與標準刺激進行比較時,被試可以回答“輕”、“重”和“相等”。這時相等地帶的上限就是50%重于標準刺激的比較刺激,相等地帶的下限就是50%次輕于標準刺激的比較刺激。1/2(上限-下限)就是差別閾限了。但在允許被試做三類回答的實驗中,被試的態(tài)度會大大地影響相等地帶的大小。如果被試十分自信,說相等的次數(shù)就少,結果相等地帶也就比較小,導致差別閾限也??;反之,如果被試十分謹慎,則說相等的次數(shù)就多,結果相等地帶也就比較大,導致差別閾限較大。這樣看來,三類回答的實驗易受被試個性的影響,因而人們一般更偏愛兩類回答的實驗方法。
    簡答題八、恒定刺激法測量差別閾限的注意事項?
    答:在用恒定刺激法測量差別閾,標準刺激和比較刺激是相繼呈現(xiàn)的,這就可能產(chǎn)生時間誤差。為了消除恒定刺激法中的時間誤差,在安排實驗順序的時候,標準刺激在前和比較刺激在前的次數(shù)應該各占一半,并且其順序應該是隨機的。為了不讓被試知道那個重量是標準刺激,在實驗中,不管那種刺激在前,都讓被試回答后邊這個重量比前邊那個重量輕還是重。
    3、平均差誤法
    簡答題九、什么是平均差誤法?
    答:平均差誤法是測量感覺閾限的一種方法,它可以調動被試在實驗中的積極性。平均差誤法的典型實驗程序,就是實驗者規(guī)定一個刺激為標準刺激,然后要求被試調節(jié)另一個比較刺激,使后者在感覺上與標準刺激相等。(例如,在下面這個視覺長度辨別實驗的例子中,規(guī)定150mm的線段為標準刺激,讓被試者調節(jié)另一線段的長度,使它看起來和標準線段一樣長。)事實上不可能每次都能把比較刺激調節(jié)的和標準刺激一樣長。這樣,每一次比較就會得到一個誤差,把多次比較的誤差平均起來就得到平均誤差。因為平均誤差與差別閾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誤差來表示差別閾限值。
    求平均誤差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把每次調節(jié)的結果,與標準刺激之差的絕對值平均起來作為差別閾限;另一種是把每次調節(jié)的結果,與主觀相等點之差的絕對值平均起來作為差別閾限。
    簡答題十、平均差誤法測量感覺閾的注意事項?
    答:在運用平均差誤法測量感覺閾,因為要讓被試調節(jié)比較刺激,就容易產(chǎn)生動作誤差,比較刺激和標準刺激的位置擺放也會產(chǎn)生空間誤差。為了消除動作誤差,被試從長于和短于標準刺激處,開始調節(jié)比較刺激的次數(shù)要各占一半;為了消除空間誤差,標準刺激在左邊和右邊的次數(shù)也應各占一半。
    第二節(jié) 信號檢測論
    一、色子游戲
    1、在即有信號又有噪音時,判斷為有信號即是擊中,如判斷為無信號即是漏報。
    2、在只有噪音時,判斷為有信號即是虛報,如判斷為無信號即是正確否定。
    第三節(jié) 心理量表P93
    心理量表與物理量表一樣,也有順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三類。
    1)順序量表是將對象的某一屬性排出順序的量表。沒有絕對零點,也沒有相等單位。
    2)等距量表有相等單位,可以測量對象之間的差別,但沒有絕對零點。
    3)比例量表與上述量表相比,既有絕對零點又有相等單位。
    一、差別閾限法、等距量表與費希納定律
    1、選擇題,選出公式:費希納定律的數(shù)學表達式為Rk=lgS0+Klg(1+W)
    2、如果要運用差別閾限的方法來制作等距量表,那么,實驗結果應該是支持費希納定律的。
    二、數(shù)量估計法、比例量表與斯蒂文斯定律
    簡答題十一、用數(shù)量估計法制作比例量表?
    答:斯蒂文斯制作比例量表的方法是數(shù)量估計法。所謂數(shù)量估計法就是,讓被試對各種刺激所引起的感覺的大小,直接用數(shù)字來表示。一般是先給被試一個標準刺激,讓他用一個數(shù)字來表示這個刺激所引起的感覺的大小。然后再給被試其他的刺激,讓他根據(jù)這些刺激所引起的感覺,與標準刺激所引起的感覺進行比較,分別用數(shù)字來表示這些比較刺激所引起的感覺的大小。比較刺激有比標準刺激強的,也有比標準刺激弱的。標準刺激不能太大,比較刺激與它比較時順序安排應是隨機的。
    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冪函數(shù)。這就是斯蒂文斯提出的冪定律,或叫斯蒂文斯定律。冪定律可以寫成下式:S=bIa,其中S代表心理量,I代表物理量,a、b代表常數(shù)。
    如果我們運用數(shù)量估計法來制作比例量表,那么實驗結果應該是支持斯蒂文斯定律的。
    三、等級排列法、對偶比較法與順序量表
    1、等級排列法
    2、對偶比較法
    實驗設計題二、有五種兒童玩具,用對偶比較法制作對其喜愛程度的量表?
    答:有a、b、c、d、e五種玩具,將這五種兒童玩具兩兩配成對,一對一對地放到被試者面前,讓他從兩個玩具中挑選出一個更喜歡的來。如果是5種玩具,兩兩配對,可以配成10對(若卡片的數(shù)目為n,則配對數(shù)為1/2[n(n-1)])。但是,當把每對玩具呈現(xiàn)給被試的時候,或一左一右,或一前一后。這樣便會產(chǎn)生空間誤差或時間誤差。為了消除這些誤差,應該把每對玩具讓被試比較兩次。當每對玩具第二次出現(xiàn)時,它們呈現(xiàn)的位置或時間先后,要和第一次的相反。這樣,整個實驗共呈現(xiàn)20對玩具[n(n-1)],這20對玩具呈現(xiàn)的順序是完全隨機安排的。
    下表是假設的實驗結果:
    待比較的玩具 a b c d e
    a a c a a
    b a b d b
    c a b d c
    d a b c e
    e a b c d
    選擇分數(shù)(C)被選擇幾次 7 5 4 3 1
    P=C/2(n-1) 0.88 0.63 0.50 0.38 0.13
    Z +1.18 +0.33 0.00 -0.31 -1.13
    Z` 2.31 1.46 1.13 0.82 0.00
    順序 1 2 3 4 5
    按照Z`分數(shù)畫圖就可以得到一個對玩具愛好的等距量表了。
    。
    。 e d c b a
    。↓ ↓ ↓ ↓ ↓
    。↑ 0.82 ↑ 1.13 1.46 ↑ 2.31 ↑
    0.00 0.00 2.00 3.00
    第四章 反應時間
    反應時間是指從刺激呈現(xiàn)到被試作出反應之間間隔的時間,簡稱反應時。
    第一節(jié) 反應時間的種類P108
    1、A反應時間
    A反應時間又稱簡單反應時間。只有單一刺激與單一反應。
    2、B反應時間
    B反應時間又稱選擇反應時間。選擇B反應時有兩個(或多于兩個)的刺激,要求被試對每一個刺激都作出不同的反應。
    3、C反應時間
    C反應時間又稱辨別反應時間。辨別C反應時是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有差別的刺激,要求被試只對其中一個反應,而禁止對其他的刺激反應的情況下測得的反應時。
    二、鄧德斯減法反應時間
    從辨別C反應時間中減去簡單A反應時間,便是辨別這種心理操作所需要的時間。由于選擇B反應時間包括了辨別、選擇和簡單反應時間,而辨別C反應時間僅包括辨別和簡單反應時間,那么,從選擇B反應時間中減去辨別C反應時間,便是選擇反應這種心理操作所需要的時間了。
    上述A、B、C反應時間的相互關系可用下圖加以表示。(圖略)從圖可以看出三種反應時間之間的減法關系,所以也稱此圖為鄧德斯減法反應時間示意圖。減法反應時間的測量方法,可使我們估計出不同心理操作過程所需的時間,這對研究人的認知過程提供了有利的手段。
    第二節(jié) 影響反應時的因素P112(小題)
    一、受刺激的感覺器官
    1、不同感覺器官的反應時不同
    2、同一感官接受的刺激不同反應時也不同
    3、受刺激的感官部位不同反應時也不同
    4、刺激復合感覺器官也會影響反應速度
    二、刺激的強度
    1、刺激本身的強度
    一般來說,刺激強度較弱時,反應時間較長,隨刺激強度的增加反應時間會逐漸縮短。
    2、刺激的時間和空間積累作用
    當物理刺激強度本身不變,而增加作用于感官的時間,造成時間的累積作用,也會增加刺激的心理強度。
    如果物理刺激強度不變,刺激時間一定,增加視覺刺激的面積時,由于感受器神經(jīng)興奮的空間積累作用,也會增加刺激的心理強度。
    三、機體的狀態(tài)
    1、感覺器官的適應水平
    眼睛對光適應和對暗適應的水平不同,反應時間也不同。
    2、被試的準備狀態(tài)
    預備時間,即從預備信號發(fā)出到呈現(xiàn)刺激這段時間過短或過長,都會使反應時間延長。因為預備時間過短,被試可能沒時間準備反應,預備時間過長,會使被試的準備狀態(tài)衰退,所以對反應時間都有不利的影響。
    3、額外動機(賞與罰)
    4、年齡
    實驗設計題三、設計實驗來測量鍵盤傾斜角度對文字錄入速度的影響?
    注:1、所有被選擇的被試均參加各個傾斜角度的實驗(組內設計的實驗);
    2、設計的鍵盤傾斜角度包括0°、5°、10°(自變量是鍵盤傾斜角度,包括三個水平);
    3、隨機的選擇被試,對選擇的被試要求其在實驗之前沒有文字錄入的習慣的角度,并且所有被試的文字錄入經(jīng)驗、速度相同(是被試在實驗之前均沒有任何文字錄入經(jīng)驗),以防影響實驗效果(控制變量);
    4、對錄入文字難度的選擇要相同(控制變量);
    5、操作項目要有指標,如①要求被試錄入300個符號,看其錄入時間的長短(這是給一定的工作看完成的時間);②或給被試一組材料,在其錄入一定的時間時,要求其停止后看看完成錄入材料的多少(這是給一定的時間,看完成工作的多少)(因變量是文字錄入的速度);
    四、練習的作用
    練習因素與反應時間的關系最密切。一般來說,練習越少,反應越慢;練習次數(shù)越多,反應越快,最終達到反應時間的不可減少的最小限度。但練習的次數(shù)與反應時間的縮短,并不是一個直線的線性關系。而是隨著練習次數(shù)的增多,反應時間的縮短開始較快,而后逐漸變慢,最后趨于穩(wěn)定狀態(tài)。
    五、個別差異(不僅個人之間的差別;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不同情況下,由于心理和生理方面的變化,反應時間也有變化)
    第三節(jié) 反應時實驗中應注意的問題P119
    二、防止被試者的“假反應”(在簡單反應時的時候容易出現(xiàn)假反應)
    簡答題十二、在反應時實驗中什么是假反應,如何預防?
    答:在以反應時間為指標提示人的心理活動特征的實驗中,被試者普遍的心理狀態(tài)是,當刺激呈現(xiàn)時要盡快做出反應,以取得好的實驗結果。被試者的這種急切心情,甚至使他在刺激還沒呈現(xiàn)時就按下反應的電鍵,尤其是在預備信號與刺激呈現(xiàn)之間的時距比較恒定的情況下。被試這種沒出信號就反應的現(xiàn)象叫做“假反應”。
    為了預防假反應,在測定反應時的實驗中,①一定要改變每次呈現(xiàn)刺激與預備信號之間的時間間隔,以免被試形成一種定勢,即按預備時間進行反應。②還可以在實驗中插入“偵察試驗”,即在一組反應時測定中,插入一至兩次給預備信號而不呈現(xiàn)刺激的安排。如果被試作出反應,就說明他的是假反應,告訴他上面一組反應時間要作廢,需要重作。以此方法警告被試,要他按實驗要求做反應,不能“搶碼”。但在選擇反應時中不必安插“偵察試驗”。
    簡答題十三、選擇反應時對假反應的辨別是什么?
    答:在選擇反應時的實驗中,因為對被試的要求不僅是反應要快,而且要準確,所以不必安插“偵察試驗”。若被試單純追求快,會使①錯誤反應增加,②甚至有時會出現(xiàn)雙手反應的現(xiàn)象。這時主試會直接發(fā)現(xiàn),及時給予警告。
    三、選擇反應的數(shù)目要和辨別刺激的數(shù)目相同
    即看見紅燈右手按鍵,看見綠燈左手按鍵。不能有紅燈、綠燈兩種刺激,而只有一個按鍵,只做一種反應,這會導致選擇反應變成簡單反應。
    四、反應速度與準確性的互換關系
    速度快出現(xiàn)的錯誤一般比速度慢時多,要想提高準確性必須放慢速度,心理學稱這種相互關系為速度與準確性的互換關系。
    由于反應時部分地依賴于錯誤率,所以采用反應時間作因變量時,應該既考慮反應的速度,也考慮反應的準確性。
    第四節(jié) 認知心理學中的反應時實驗P124
    波斯納應用減法反應時實驗,證明了短時記憶的短暫時間內存在著視覺的編碼。
    P124字母A,a這就是應用減法反應時的方法,證明了某些短時記憶的信息加工,可有視覺與聽覺編碼兩個連續(xù)的階段。
    第五章 感覺與知覺P127
    第一節(jié) 視覺P127
    一、視敏度
    1、視敏度是人眼辨別外界物體細節(jié)的能力。
    2、視敏度的測量
    臨床醫(yī)學上稱視敏度為視力。觀察者站在離視力表20英尺的地方(即標準觀察距離D`),他能分辨一個在20英尺距離時形成1分視角的視標開口。那么,他的視力(D`/D)為20/20,即1.0.
    二、閃光融合
    視敏度測量的是人眼對刺激物的空間分辨能力,而閃光融合測量的是人眼對刺激物時間變化的分辨能力。例如,書桌上的臺燈每秒鐘開關一次燈泡,你能很清楚的分辨出亮與暗,甚至每秒10次也能分辨出亮與暗。然而,當燈的亮-暗變化相當快的時候,由于眼睛不能分辨光那么迅速的變化,所以就把亮-暗迅速交替的光看成是連續(xù)的光了,也就是閃光融合了。
    我們把剛剛看成是連續(xù)光的時候,每秒鐘亮-暗的周期數(shù)稱為閃光融合頻率,或者叫臨界閃光頻率。
    四、顏色視覺
    1、顏色的基本屬性
    顏色是由光的波長決定的,光的波長決定了顏色的色調。
    2、顏色辨別
    簡答題十四、關于波長的變化對顏色辨別的影響,此圖說明了什么問題?
    450 500 550 600 650
    波長(納米)
    上圖:光譜各部位的顏色辨別閾限
    答:對不同顏色,人眼的分辨能力有沒有差別,即感受性有沒有變化?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可以做個實驗來說明。讓被試的視野分成兩半,一半是標準刺激,即實驗者給他看的顏色,用λ符號表示;另一半是比較刺激,即另外一種讓被試者分辨的顏色。這種顏色的明度和飽和度與標準刺激是一樣的,只變化它的波長,像最小變化法那樣,看被試者能分辨出是兩種顏色的時候,兩種顏色波長的差別,即△λ有多大。
    上圖是實驗的結果。從圖中可以看到,△λ的大小依賴于所要分辨的顏色。也就是說,人辨別顏色的能力在不同波長上是不一樣的。在光譜的某些部位只要改變波長1nm,人眼便能看出顏色的差別。但在多數(shù)部位需要改變1—2nm,甚至更多nm才能感覺出有差別。感受性部位在480納米及600納米附近;感受性最低的部位,位于540納米附近及光譜的兩端。在整個光譜上,人們可以分辨出一百多種不同顏色。
    3、顏色混合
    色光混合是相加混合,混合后明度增加;顏料混合是相減混合。顏色混合的實驗經(jīng)常在混色輪上進行。
    第二節(jié) 聽覺P143
    一、聽覺感受性P143
    我們能夠聽到的聲音是頻率為每秒16—20000次的空氣振動,即聲波。聲波有三種特性:①頻率(決定聲音的音高)、②振幅(即聲音的強度,決定聲音的響度)、③波形(決定聲音的音色)。
    等響度曲線上的每一條曲線代表一個響度的等級,單位為方。我們對1000HZ—4000HZ的聲音最敏感。
    二、聽覺的特性
    1、聽覺掩蔽,(一個聲音的聽覺閾限,因為另一聲音的影響而提高的現(xiàn)象就是聽覺掩蔽。)
    2、對詞的聽覺辨認,(高頻詞的聽覺辨認閾限比低頻詞的聽覺辨認閾限低。這與詞的視覺辨認結果是相同的。)
    3、雙耳聽覺,(同時用兩只耳朵聽聲音所產(chǎn)生的聽覺叫雙耳聽覺。在雙耳聽覺的條件下,雙耳對純音信號辨認的閾值比單耳聽覺的閾值低。確定聲源的方位主要靠的是雙耳聽覺。雙耳聽覺實驗是讓被試帶著耳機坐在實驗室,對他的每只耳呈現(xiàn)不同的聽覺材料。)
    4、聽覺適應與聽覺疲勞,(在聲音刺激持續(xù)作用下聽覺感受性下降的現(xiàn)象叫聽覺適應。強度大大超過感受器正常生理反應的響度,或聲音刺激長時間地作用于聽覺器官,引起聽覺閾限暫時提高的現(xiàn)象叫聽覺疲勞。聽覺適應是聲音刺激持續(xù)作用時發(fā)生的聽覺閾限的提高;聽覺疲勞則是在聲音刺激停止作用后發(fā)生的聽覺閾限的提高,二者指的是不同的現(xiàn)象。)
    5、聽錯覺,(視覺中有視錯覺,在聽覺中同樣也存在著聽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