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jié)語氣詞
一、語氣詞的分類:1 ﹑按照語氣詞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為:(1 )句首語氣詞有:“夫蓋維惟唯”。(2 )句中語氣詞有:“蓋也與”(3 )句尾語氣詞有:“也矣乎哉已耳焉與邪夫兮”等。2 ﹑按照語氣作用,可分為(1 )陳述語氣詞:“也矣已耳焉”(2 )疑問語氣詞有“乎與邪”(3 )感嘆語氣詞有“哉夫兮”。
二、句尾語氣詞:1 、“也”:表靜態(tài),通常用在判斷句尾表確認(rèn)肯定的判斷語氣。用在陳述、祈使、疑問句尾時,都表論斷、確認(rèn)語氣。并不是在判斷語氣之外,又表示陳述、祈使、疑問語氣。用在復(fù)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對這一分句的確認(rèn)語氣。
2 、“矣”:主要用于敘述句尾,同時也常用于其他類型的句子(復(fù)句的后分句、描寫句、疑問句),表示把已經(jīng)或者將會出現(xiàn)的新情況告訴人們的陳述語氣,是動態(tài)的。相當(dāng)于“了”。
3 、“已”同“矣”的作用相近,原是動詞,表示停止、限止語氣,表示事實止于這種情況,有往小里說的意思。一般可譯為“了”或“啦”。
4 、“耳”:是“而已”的合音。一般用在敘述句尾,動詞性減弱,可譯為“罷了”。
5 、“焉”是一個有指代作用的語氣詞,用于敘述句和描寫句尾,表提示性的陳述語氣。(1 )一般用在不及物動詞或動賓詞組后面,既表示“于(介詞)+ 是(此)”的意思,又表示提示性的煞尾語氣。如“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保? )用在形容詞謂語后面,隱含“于是”而指代比較對象。如“晉國,天下莫強焉?!保? )用在及物動詞后,相當(dāng)于代詞賓語“之”,指代作用更明顯一些。如“非曰能之,愿學(xué)焉?!保? )如果“焉”所指代的對象、時間、處所,在本句中的前一部分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那么“焉”就不兼指代作用,而虛化為純粹的句尾語氣詞了。如“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6 、“乎”:是使用頻率的疑問語氣詞。(1 )用在是非問句尾,(是非問是把事情的正面說出來,然后希望對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譯為“嗎”。(2 )用在選擇問句尾,(選擇問是列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情況,用疑問形式提出來,要求對方從中選擇一種作出回答。)譯為“呢”。(3 )用在特指問句尾,(特指問是用疑問代詞提出所問內(nèi)容,要求對方就疑問代詞所指來回答。)可譯為“呢”。(4 )用在反問句尾,(反問句是無疑而問,是用疑問的形式來表示明確的肯定或否定意思,一般不需要回答。)可譯為“嗎”或“呢”。(5 )“得無……乎”“無乃……乎”可譯為“該不會……吧”“只怕……吧”?!昂酢比允且蓡栒Z氣。(6 )用于祈使句尾。仍是疑問語氣詞,只是句中的祈請或感嘆語調(diào)是主要的,“乎”的疑問語氣相應(yīng)減弱了,帶有疑慮未定的色彩。
7 、“與(歟)、邪(耶)”:(1 )疑問語氣沒有“乎”那樣強烈純粹,它們也可用在各種類型的疑問句尾,可譯為“呢”“嗎”“吧”。(2 )同“其”“得無”“無乃”等詞語配合,表示委婉的疑問語氣。
8 、“哉”:(1 )用在感嘆句尾是表示強烈的感嘆語氣的,可譯為“啊”。(2 )用于反問句尾更為常見,依然是表示感嘆語氣。譯為“啊”。
9 、“夫”:用在感嘆句尾表示的感嘆語氣偏于惋惜悲傷的情緒,仍譯為“啊”。
10、“兮”:一般用于韻文的感嘆句尾,可譯為“啊”“呀”。
11、句尾語氣詞的連用:語氣的重心一般都落在最后一個語氣詞上面。
三、句首語氣詞
1 、“夫”是從指示代詞虛化而來的,(1 )用在句首表示提出話題、引進(jìn)議論或引出常理以轉(zhuǎn)入正論的語氣,不譯。又稱發(fā)語詞。(2 )與“且、故、若﹑今”等組成固定詞組,用在句首表示進(jìn)層﹑假設(shè)﹑結(jié)果等問題的議論語氣。
2 、“蓋”:(1 )作句首語氣詞時用于發(fā)議論。不譯。(2 )用在句中主語后謂語前,表示猜測或解釋性的語氣,意思為“大概”“可能是”,我們處理為語氣副詞。
3 、“唯(惟、維)”(1 )用在句首,有兩種作用:一種是表示提示性的語氣。這種用法多見于《詩經(jīng)》《尚書》。加一種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語氣,一般寫作“唯”。(2 )用在句中,表示限制范圍﹑幫助判斷﹑解釋原由,有修飾謂語作用,譯為“只(是)﹑就是”等,我們處理作語氣副詞。
四、句中語氣詞
1 、“也”用在句中表示提頓語氣,有提砂下文舒緩節(jié)奏的作用。有時用在并列的詞組后面,表示頓宕語氣。
2 、“與”用在句中,表示頓宕舒緩語氣。
第十一節(jié)代詞
1 疑問代詞:根據(jù)疑問代詞指代的詢問對象,古漢語疑問代詞可分三類。(1 )指人的。有“誰、孰”。a “誰”用于一般問句,可作主、賓、定、語及判斷句的謂語。b “孰”用于選擇問句,一般有先行詞。如:“吾與徐公孰美?”譯為“哪一個”,一般只作主語。它還可指物、處所?!笆肱c介”表比較:如“吾孰與徐公美?”;用于反問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與伐之?!庇小澳睦锉鹊蒙稀钡囊馑肌?BR> (2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昂巍保鹤髦?、賓、定、判謂,a 常用來詢問原因或方法,如:“許子何不為陶冶?”譯為“什么”“為什么”;b 詢問處所,如“子欲何之?”譯為“哪里”?!昂?、奚、曷”經(jīng)常a 作狀語,用來詢問原因,相當(dāng)于“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車也?”;b 它們也經(jīng)常作介詞的賓語前置,如“胡為”“曷為”,詢問原因。c “奚以”詢問方法。
(3 )指處所。有“安、惡、焉”。a 它們主要作狀語,詢問處所。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賓語,用來詢問處所。如“沛公安在?”c 還可以用于反問句,作狀語,加強反問語氣。類似于“哪里”。d “焉”用于反問句后虛化了,不再實指處所。如“今弗愛其子,安能愛君?”
2 、指示代詞:(1 )“之、茲、其”,表泛指和特指。a “其”特指代詞只作定語。b “之、茲”泛指,c “之”作定、賓。
(2 )“此、是、斯”近指。a 表示“這”義。b 作主、定、賓語。c “此、是”可作判斷謂語。d此和彼對應(yīng)。
(3 )“彼、夫”遠(yuǎn)指。a 表“那”義。b “彼”指代性強,可作主、定賓語。c “夫”指示性較弱,多作定語。
(4 )“爾、若、然”,謂詞性。a 表“如此”“象這(那)樣”義。b 在先秦,“爾”作定、賓語。c “若”只作定語。d “然”多作謂語。
(5 )“焉、諸”特殊的指示代詞。a “焉”相當(dāng)“于此(之)”,常作補語。如“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眀 一部分“焉”在句末虛化成語氣詞,表提示。如“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眂 “諸”是代詞“之”和介詞“于”或語氣詞“乎”的合音形式。d 相當(dāng)“之于”的“諸”用在敘述句里,如“投諸渤海之尾”;e 相當(dāng)“之乎”的“諸”用在疑問句里,如“不識有諸?”。
3 人稱代詞:(1 )第一人稱代詞,有“我、吾、余、予”。a 它們都可作定、主、賓語。b “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賓語,c 而在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賓語。d “朕”先秦時意同“我”,秦朝后,是皇帝自稱。
(2 )第二人稱,有“女(汝)、爾、若”。a 它們可作主、定、賓語。b “而、乃”一般只作定語。
(3 )第三人稱,a “彼”出現(xiàn)率不高,一般作主語,個別用作賓語,仍有指示性,有輕蔑意味。b“之、其”出現(xiàn)率很高,“之”只作賓語,“其”只作定語。
(4 )第一、二人稱代詞后,加“儕、輩、屬、曹”表復(fù)數(shù)。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BR> 4 、無定代詞:這是古代漢語特有的一類代詞。它們只能作主語。
(1 )“或”:表肯定。a 意“有的人”、“某人”、“有的(東西)”。b 前有先行詞,“或”指代其中一個人或一些人。如“宋人或得玉”。c 句中連續(xù)出現(xiàn)幾個“或”,構(gòu)成排比。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薄盎颉敝浮坝械娜恕?,不能表示選擇。
(2 )“莫”:表廣泛的否定。a 若沒有先行詞,表示一種不強調(diào)范圍的否定,一般都指人。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b 若有先行詞,表強調(diào)范圍的否定,指人又指物。如“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眂 漢以后,“莫”發(fā)展出了否定副詞的用法,表示禁止性的否定,相當(dāng)于“不要”。d 也可以表示一般性否定,相當(dāng)于“不”。
5 、輔助性代詞:這類代詞有“所、者”,它們有一定的指代作用,但不能單獨充當(dāng)句子成分。
(1 )“所”:基本語法功能是加在謂詞性成分前,指代某種動作的對象,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使謂詞性成分名詞化。名詞、形容詞出現(xiàn)在“所”后也變成動詞了。可分三類:a “所+ 動詞”。如“所載”“所畫”,意思為“載的東西”“畫的事物”。中心語在語義上都是動詞的賓語,即受事者。b “所+ 介詞+謂詞性成分”,如“是吾劍之所從墜?!敝行恼Z在語義上是介詞的賓語。譯為“墜下去的地方?!眂 “所+ (介詞)+ 謂詞性成分”表達(dá)的語義同第二種結(jié)構(gòu)。其中心語實際上是介詞的賓語。如“所殺大臣,多呂后力?!笨梢哉J(rèn)為“所”后省略了介詞“以”,是指“殺大臣憑借的力量”。
(2 )“者”:基本語法功能是位于詞或詞組之后,構(gòu)成者字結(jié)構(gòu),表示“…的人”“…的事物”。可分兩類a :“謂詞性成分+ 者”,如“赦之,以勸事君者”。代詞“者”加在謂詞性成分后,可使謂詞性成分名詞化。b “名詞性成分(名詞、所字結(jié)構(gòu))+ 者”起復(fù)指名詞性成分的作用,使這個名詞性成分得到強調(diào)。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字結(jié)構(gòu)表示施事者。
一、語氣詞的分類:1 ﹑按照語氣詞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為:(1 )句首語氣詞有:“夫蓋維惟唯”。(2 )句中語氣詞有:“蓋也與”(3 )句尾語氣詞有:“也矣乎哉已耳焉與邪夫兮”等。2 ﹑按照語氣作用,可分為(1 )陳述語氣詞:“也矣已耳焉”(2 )疑問語氣詞有“乎與邪”(3 )感嘆語氣詞有“哉夫兮”。
二、句尾語氣詞:1 、“也”:表靜態(tài),通常用在判斷句尾表確認(rèn)肯定的判斷語氣。用在陳述、祈使、疑問句尾時,都表論斷、確認(rèn)語氣。并不是在判斷語氣之外,又表示陳述、祈使、疑問語氣。用在復(fù)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對這一分句的確認(rèn)語氣。
2 、“矣”:主要用于敘述句尾,同時也常用于其他類型的句子(復(fù)句的后分句、描寫句、疑問句),表示把已經(jīng)或者將會出現(xiàn)的新情況告訴人們的陳述語氣,是動態(tài)的。相當(dāng)于“了”。
3 、“已”同“矣”的作用相近,原是動詞,表示停止、限止語氣,表示事實止于這種情況,有往小里說的意思。一般可譯為“了”或“啦”。
4 、“耳”:是“而已”的合音。一般用在敘述句尾,動詞性減弱,可譯為“罷了”。
5 、“焉”是一個有指代作用的語氣詞,用于敘述句和描寫句尾,表提示性的陳述語氣。(1 )一般用在不及物動詞或動賓詞組后面,既表示“于(介詞)+ 是(此)”的意思,又表示提示性的煞尾語氣。如“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保? )用在形容詞謂語后面,隱含“于是”而指代比較對象。如“晉國,天下莫強焉?!保? )用在及物動詞后,相當(dāng)于代詞賓語“之”,指代作用更明顯一些。如“非曰能之,愿學(xué)焉?!保? )如果“焉”所指代的對象、時間、處所,在本句中的前一部分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那么“焉”就不兼指代作用,而虛化為純粹的句尾語氣詞了。如“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6 、“乎”:是使用頻率的疑問語氣詞。(1 )用在是非問句尾,(是非問是把事情的正面說出來,然后希望對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譯為“嗎”。(2 )用在選擇問句尾,(選擇問是列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情況,用疑問形式提出來,要求對方從中選擇一種作出回答。)譯為“呢”。(3 )用在特指問句尾,(特指問是用疑問代詞提出所問內(nèi)容,要求對方就疑問代詞所指來回答。)可譯為“呢”。(4 )用在反問句尾,(反問句是無疑而問,是用疑問的形式來表示明確的肯定或否定意思,一般不需要回答。)可譯為“嗎”或“呢”。(5 )“得無……乎”“無乃……乎”可譯為“該不會……吧”“只怕……吧”?!昂酢比允且蓡栒Z氣。(6 )用于祈使句尾。仍是疑問語氣詞,只是句中的祈請或感嘆語調(diào)是主要的,“乎”的疑問語氣相應(yīng)減弱了,帶有疑慮未定的色彩。
7 、“與(歟)、邪(耶)”:(1 )疑問語氣沒有“乎”那樣強烈純粹,它們也可用在各種類型的疑問句尾,可譯為“呢”“嗎”“吧”。(2 )同“其”“得無”“無乃”等詞語配合,表示委婉的疑問語氣。
8 、“哉”:(1 )用在感嘆句尾是表示強烈的感嘆語氣的,可譯為“啊”。(2 )用于反問句尾更為常見,依然是表示感嘆語氣。譯為“啊”。
9 、“夫”:用在感嘆句尾表示的感嘆語氣偏于惋惜悲傷的情緒,仍譯為“啊”。
10、“兮”:一般用于韻文的感嘆句尾,可譯為“啊”“呀”。
11、句尾語氣詞的連用:語氣的重心一般都落在最后一個語氣詞上面。
三、句首語氣詞
1 、“夫”是從指示代詞虛化而來的,(1 )用在句首表示提出話題、引進(jìn)議論或引出常理以轉(zhuǎn)入正論的語氣,不譯。又稱發(fā)語詞。(2 )與“且、故、若﹑今”等組成固定詞組,用在句首表示進(jìn)層﹑假設(shè)﹑結(jié)果等問題的議論語氣。
2 、“蓋”:(1 )作句首語氣詞時用于發(fā)議論。不譯。(2 )用在句中主語后謂語前,表示猜測或解釋性的語氣,意思為“大概”“可能是”,我們處理為語氣副詞。
3 、“唯(惟、維)”(1 )用在句首,有兩種作用:一種是表示提示性的語氣。這種用法多見于《詩經(jīng)》《尚書》。加一種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語氣,一般寫作“唯”。(2 )用在句中,表示限制范圍﹑幫助判斷﹑解釋原由,有修飾謂語作用,譯為“只(是)﹑就是”等,我們處理作語氣副詞。
四、句中語氣詞
1 、“也”用在句中表示提頓語氣,有提砂下文舒緩節(jié)奏的作用。有時用在并列的詞組后面,表示頓宕語氣。
2 、“與”用在句中,表示頓宕舒緩語氣。
第十一節(jié)代詞
1 疑問代詞:根據(jù)疑問代詞指代的詢問對象,古漢語疑問代詞可分三類。(1 )指人的。有“誰、孰”。a “誰”用于一般問句,可作主、賓、定、語及判斷句的謂語。b “孰”用于選擇問句,一般有先行詞。如:“吾與徐公孰美?”譯為“哪一個”,一般只作主語。它還可指物、處所?!笆肱c介”表比較:如“吾孰與徐公美?”;用于反問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與伐之?!庇小澳睦锉鹊蒙稀钡囊馑肌?BR> (2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昂巍保鹤髦?、賓、定、判謂,a 常用來詢問原因或方法,如:“許子何不為陶冶?”譯為“什么”“為什么”;b 詢問處所,如“子欲何之?”譯為“哪里”?!昂?、奚、曷”經(jīng)常a 作狀語,用來詢問原因,相當(dāng)于“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車也?”;b 它們也經(jīng)常作介詞的賓語前置,如“胡為”“曷為”,詢問原因。c “奚以”詢問方法。
(3 )指處所。有“安、惡、焉”。a 它們主要作狀語,詢問處所。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賓語,用來詢問處所。如“沛公安在?”c 還可以用于反問句,作狀語,加強反問語氣。類似于“哪里”。d “焉”用于反問句后虛化了,不再實指處所。如“今弗愛其子,安能愛君?”
2 、指示代詞:(1 )“之、茲、其”,表泛指和特指。a “其”特指代詞只作定語。b “之、茲”泛指,c “之”作定、賓。
(2 )“此、是、斯”近指。a 表示“這”義。b 作主、定、賓語。c “此、是”可作判斷謂語。d此和彼對應(yīng)。
(3 )“彼、夫”遠(yuǎn)指。a 表“那”義。b “彼”指代性強,可作主、定賓語。c “夫”指示性較弱,多作定語。
(4 )“爾、若、然”,謂詞性。a 表“如此”“象這(那)樣”義。b 在先秦,“爾”作定、賓語。c “若”只作定語。d “然”多作謂語。
(5 )“焉、諸”特殊的指示代詞。a “焉”相當(dāng)“于此(之)”,常作補語。如“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眀 一部分“焉”在句末虛化成語氣詞,表提示。如“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眂 “諸”是代詞“之”和介詞“于”或語氣詞“乎”的合音形式。d 相當(dāng)“之于”的“諸”用在敘述句里,如“投諸渤海之尾”;e 相當(dāng)“之乎”的“諸”用在疑問句里,如“不識有諸?”。
3 人稱代詞:(1 )第一人稱代詞,有“我、吾、余、予”。a 它們都可作定、主、賓語。b “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賓語,c 而在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賓語。d “朕”先秦時意同“我”,秦朝后,是皇帝自稱。
(2 )第二人稱,有“女(汝)、爾、若”。a 它們可作主、定、賓語。b “而、乃”一般只作定語。
(3 )第三人稱,a “彼”出現(xiàn)率不高,一般作主語,個別用作賓語,仍有指示性,有輕蔑意味。b“之、其”出現(xiàn)率很高,“之”只作賓語,“其”只作定語。
(4 )第一、二人稱代詞后,加“儕、輩、屬、曹”表復(fù)數(shù)。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BR> 4 、無定代詞:這是古代漢語特有的一類代詞。它們只能作主語。
(1 )“或”:表肯定。a 意“有的人”、“某人”、“有的(東西)”。b 前有先行詞,“或”指代其中一個人或一些人。如“宋人或得玉”。c 句中連續(xù)出現(xiàn)幾個“或”,構(gòu)成排比。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薄盎颉敝浮坝械娜恕?,不能表示選擇。
(2 )“莫”:表廣泛的否定。a 若沒有先行詞,表示一種不強調(diào)范圍的否定,一般都指人。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b 若有先行詞,表強調(diào)范圍的否定,指人又指物。如“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眂 漢以后,“莫”發(fā)展出了否定副詞的用法,表示禁止性的否定,相當(dāng)于“不要”。d 也可以表示一般性否定,相當(dāng)于“不”。
5 、輔助性代詞:這類代詞有“所、者”,它們有一定的指代作用,但不能單獨充當(dāng)句子成分。
(1 )“所”:基本語法功能是加在謂詞性成分前,指代某種動作的對象,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使謂詞性成分名詞化。名詞、形容詞出現(xiàn)在“所”后也變成動詞了。可分三類:a “所+ 動詞”。如“所載”“所畫”,意思為“載的東西”“畫的事物”。中心語在語義上都是動詞的賓語,即受事者。b “所+ 介詞+謂詞性成分”,如“是吾劍之所從墜?!敝行恼Z在語義上是介詞的賓語。譯為“墜下去的地方?!眂 “所+ (介詞)+ 謂詞性成分”表達(dá)的語義同第二種結(jié)構(gòu)。其中心語實際上是介詞的賓語。如“所殺大臣,多呂后力?!笨梢哉J(rèn)為“所”后省略了介詞“以”,是指“殺大臣憑借的力量”。
(2 )“者”:基本語法功能是位于詞或詞組之后,構(gòu)成者字結(jié)構(gòu),表示“…的人”“…的事物”。可分兩類a :“謂詞性成分+ 者”,如“赦之,以勸事君者”。代詞“者”加在謂詞性成分后,可使謂詞性成分名詞化。b “名詞性成分(名詞、所字結(jié)構(gòu))+ 者”起復(fù)指名詞性成分的作用,使這個名詞性成分得到強調(diào)。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字結(jié)構(gòu)表示施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