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1詞的本義:多義詞的幾個意義,其中一個意義是詞義引申的起點,這個意義就是詞的本義。我們所講的本義是指詞在文獻語言所使用的幾個意義中作為引申派生起點的那個意義。
2、引申義和本義的關系:二者間的關系有遠有近。1)近引申義同本義之間一般是一詞多義的關系。2)遠引申義同本義之間可以是一詞多義,也可以是兩個同源詞。
3、依據(jù)什么來探求詞的本義:
1)借助詞的書寫形式。如“誅”從言,本義是譴責。2)考察文獻語言用例。如“獄”在先秦文獻中都是“訴訟”、案件義,到漢代文獻才有當“監(jiān)獄”講的,因而本義是“訴訟”。
4 、詞的引申義:在多義詞的幾個意義中,由本義派生出來的意義叫引申義。
5、引申義和本義的聯(lián)系方式:
1)相似:a形貌性狀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為斗星。b功能作用相似。如“關” 由門閂引申為關卡。c 方式情態(tài)相似。如“奮”由鳥展翅引申為舉起、揚起。2)相關。a甲事物對乙事物具有標志作用,借甲代乙。如“齒”由門牙、牙齒引申為年齡。b借動作行為指代動作行為的主體或客體。如“倡”由領唱引申為一般的唱,再引申為以演唱為職業(yè)的人。C借形狀特點指代事物或人。如“剛”由堅硬引申為金屬鋼。D借方位處所指代事物或人。如“陵”由大土山引申為帝王的墳墓。3)相因。引申義和本義間具有因果、條件等邏輯關系,通過推導實現(xiàn)引申。如“?!北玖x為陡峭、高峻。陡而高則易傾,故引申為不穩(wěn)定。
6、詞義引申的趨勢:1)從個別到一般。如“江”從專稱長江引申為泛指河流。2)從具體到抽象。如“道”由道路引申為途徑、方法。
7、直接由本義派生出來的意義叫直接引申義。由直接引申義派生出來的意義,對本義來說,就是間接引申義。如“防”的本義;堤壩。直接引申義:堵水、防水。間接引申義:禁阻、防備、防止→約束→規(guī)范、標準。
8、引申的方式:1)以本義為起點,向著同一方向遞相派生出幾個意義的引申脈絡,叫連鎖式引申。如“防”。2)以本義為中心向不同的方向派生出數(shù)個直接引申義的詞義引申脈絡,叫輻射式引申。如“問”、“時”。
9、引申義的讀音和書寫形式:
1)通常是用一個字來表示的,讀音也相同。2)有的后來為引申義另外造了字。如“解”ji 由分割、分解引申為松懈、懈怠。改讀(xi )后來寫作“懈”。(3)有的只改變讀音,未另造新字。如“說”(shu )由陳述、解說引申為勸說、說服。改讀(shu )(4)有的讀音未變,但卻另造了新字。如“反”由翻轉引申為返回,后來寫作“返”。
10、研究詞義引申的意義:1)舉綱張目,以簡馭繁。2)窮原竟委,加深理解。3)掌握規(guī)律,舉一反三。
六、 同義詞的辨析
1同義詞:是指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
2同義詞間的差別:1)范圍廣狹不同。如“人”和“民”,“民”的外延比“人”的小。它的范圍是“人”當中被認為愚昧無知的部分?!皢?、詢、訪”三個詞中“訪”的適用范圍比較小,通常指君長就重大問題向臣下征求意見。2)性狀情態(tài)不同。如“坐、跪、跽?!?)程度深淺輕重不同。如“饑” 是一般的餓,想吃東西。“餓”是嚴重的餓,指的是長時間未進食,受到死亡的威脅。另外,一般的病叫“疾”,病重叫“病”。一般了解叫“知”,深刻了解叫“識”。4)側重的方面不同。如“恭、敬”“恭”側重外貌,“敬”側重內心。5)感情色彩不同。如“誅、殺、弒”“殺”是中性,“誅”表示殺死有罪者,含罪有應得的肯定意味?!皬s”用于下殺上,含犯上違禮、應予貶責的意味。6)語法功能不同。如“恥、辱”中“恥”作動詞時是意動用法,意思是“以之為恥”?!叭琛弊鲃釉~時是使動用法,意思是“使之蒙受恥辱”。
3 、辨析同義詞的根據(jù)和方法:1)考察詞在文獻語言中的用例。2)借助訓詁書中的詞義訓釋。3)探索詞義的引申派生關系。4)察看各自的反義詞。
4、 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1)同義詞的“同”是就義項講的,而不是就詞義系統(tǒng)講的。一個詞的詞義系統(tǒng)包括該詞的全部義項。不可能全部義項一一相同。如“盜”和“竊”。2)詞義是發(fā)展的,同義關系是可變的。如“履”和“屨”。由于詞義是發(fā)展變化的,在考察同義詞的時候,應該注意詞義的時代性和同義關系的可變性。3)有些同義詞有用于泛指和用于特指的區(qū)別。意義有異有同的同義詞,特指有別,泛指無別。如獸皮帶毛的叫“皮”,去毛的叫“革”。
七、古代漢語的判斷句
1、判斷句是根據(jù)謂語的性質給句子分類得出來的一種句型。所謂判斷句一般是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作謂語的句子,對事物的屬性作出判斷,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古代漢語判斷句和現(xiàn)代漢語不同,一般是不用系詞“是”的,而是在謂語后面加語氣詞“也”幫助判斷。
3 、關于“是”字:1)我們講古代漢語不用“是”,是指文言文說的,至于白話,是用系詞“是”的,先秦文獻極少用系詞“是” ,漢代后有所增加。2)古代漢語里“是”可當形容詞,詞義是“對的”、“正確的”,意思是“認為…對”、“認為…正確”。出現(xiàn)在“名詞+是+名詞”的組合中??蓡为氉髦^語,也可帶賓語。3)“是” 字本是一個指示代詞,常常用來復指前文,系詞“是”字正是從代詞“是”的復指用法發(fā)展出來的。
4 、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幾種形式:1)“主+謂+也”,如:此王業(yè)也。2)“主+者+謂+也”,如:陳勝者,陽城人也。3)“主+者+謂”,如:兵者,兇器。4)“主+謂”,如:兵,兇器。5)“主+副+謂+(也)”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薄按苏\危急存亡之秋也。”6)“主+為+賓”,如:“余為伯倏。”
5 、古代漢語判斷句的表達功能:古代漢語判斷句有兩種基本表達功能,主謂語除了在句法上構成判斷外,在邏輯上也構成判斷關系:1)表示類屬關系。如:陳勝者,陽城人也。2)表示等同關系。如:梁父即楚將項燕。另外,有些判斷句主謂語在邏輯上并不構成判斷關系,而是:1)表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2)表示主語和謂語之間有某種邏輯關系。如:夫戰(zhàn),勇氣也。3)表示造成某種結果的原因。如: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第八節(jié)古代漢語被動意義的表達方式
1 主動句: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達動作行為的發(fā)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讀書。
2 被動句:主事是謂語動詞所表達動作行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3 古代漢語被動句的類型:
A 語義上表被動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賦離騷。”B 有句法標志的被動句:
(1 )“于”字句。
a “及物動詞+ 于+ 施事者”如:楚懷王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b 省略“于”字,“動+ 施事者”如:大樹不夭斤斧,物無害者。
c “于”字句經常用于主動與被動對比的復句里。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d “乎”(介詞)的語法功能與介詞“于”同。
(2 )“為”字句。a “為+ 施事者+ 及物動詞”,如:(吾子)今為赤帝子斬之。b “為+ 及物動詞”,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3 )“見”字句。a “見+ 及物動詞”如:人皆以見侮為辱。b “見+ 及物動詞+ 于+ 施事者”,如:昔者彌子瑕見愛于衛(wèi)君。c 南北朝后,“見+ 動詞(主動句)”表示“對我怎樣”,如“慈父見背”(慈父背棄我)。(不是被動句)(4 )“為……所……”句。a “為+ 施事+ 所+ 及物動詞”。如: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b “為+ 所+ 及物動詞”,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c 東漢后,“為……之所……”“為……所見”在漢魏六朝常見,唐后消亡。
(4 )“為……所”句。
a “為+ 施事+ 所+ 及物動詞”,如: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
b “為+ 所+ 及物動詞”,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c 東漢后,“為……之所……”“為……所見”在漢魏六朝常見,唐后消亡。
(5 )“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及物動詞”如:臣被尚書召問。
b 先秦“被”是及物動詞,意為“復蓋、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漢代后,至今,“被+ 及物動詞”。如:杯子被打破了。
1詞的本義:多義詞的幾個意義,其中一個意義是詞義引申的起點,這個意義就是詞的本義。我們所講的本義是指詞在文獻語言所使用的幾個意義中作為引申派生起點的那個意義。
2、引申義和本義的關系:二者間的關系有遠有近。1)近引申義同本義之間一般是一詞多義的關系。2)遠引申義同本義之間可以是一詞多義,也可以是兩個同源詞。
3、依據(jù)什么來探求詞的本義:
1)借助詞的書寫形式。如“誅”從言,本義是譴責。2)考察文獻語言用例。如“獄”在先秦文獻中都是“訴訟”、案件義,到漢代文獻才有當“監(jiān)獄”講的,因而本義是“訴訟”。
4 、詞的引申義:在多義詞的幾個意義中,由本義派生出來的意義叫引申義。
5、引申義和本義的聯(lián)系方式:
1)相似:a形貌性狀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為斗星。b功能作用相似。如“關” 由門閂引申為關卡。c 方式情態(tài)相似。如“奮”由鳥展翅引申為舉起、揚起。2)相關。a甲事物對乙事物具有標志作用,借甲代乙。如“齒”由門牙、牙齒引申為年齡。b借動作行為指代動作行為的主體或客體。如“倡”由領唱引申為一般的唱,再引申為以演唱為職業(yè)的人。C借形狀特點指代事物或人。如“剛”由堅硬引申為金屬鋼。D借方位處所指代事物或人。如“陵”由大土山引申為帝王的墳墓。3)相因。引申義和本義間具有因果、條件等邏輯關系,通過推導實現(xiàn)引申。如“?!北玖x為陡峭、高峻。陡而高則易傾,故引申為不穩(wěn)定。
6、詞義引申的趨勢:1)從個別到一般。如“江”從專稱長江引申為泛指河流。2)從具體到抽象。如“道”由道路引申為途徑、方法。
7、直接由本義派生出來的意義叫直接引申義。由直接引申義派生出來的意義,對本義來說,就是間接引申義。如“防”的本義;堤壩。直接引申義:堵水、防水。間接引申義:禁阻、防備、防止→約束→規(guī)范、標準。
8、引申的方式:1)以本義為起點,向著同一方向遞相派生出幾個意義的引申脈絡,叫連鎖式引申。如“防”。2)以本義為中心向不同的方向派生出數(shù)個直接引申義的詞義引申脈絡,叫輻射式引申。如“問”、“時”。
9、引申義的讀音和書寫形式:
1)通常是用一個字來表示的,讀音也相同。2)有的后來為引申義另外造了字。如“解”ji 由分割、分解引申為松懈、懈怠。改讀(xi )后來寫作“懈”。(3)有的只改變讀音,未另造新字。如“說”(shu )由陳述、解說引申為勸說、說服。改讀(shu )(4)有的讀音未變,但卻另造了新字。如“反”由翻轉引申為返回,后來寫作“返”。
10、研究詞義引申的意義:1)舉綱張目,以簡馭繁。2)窮原竟委,加深理解。3)掌握規(guī)律,舉一反三。
六、 同義詞的辨析
1同義詞:是指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
2同義詞間的差別:1)范圍廣狹不同。如“人”和“民”,“民”的外延比“人”的小。它的范圍是“人”當中被認為愚昧無知的部分?!皢?、詢、訪”三個詞中“訪”的適用范圍比較小,通常指君長就重大問題向臣下征求意見。2)性狀情態(tài)不同。如“坐、跪、跽?!?)程度深淺輕重不同。如“饑” 是一般的餓,想吃東西。“餓”是嚴重的餓,指的是長時間未進食,受到死亡的威脅。另外,一般的病叫“疾”,病重叫“病”。一般了解叫“知”,深刻了解叫“識”。4)側重的方面不同。如“恭、敬”“恭”側重外貌,“敬”側重內心。5)感情色彩不同。如“誅、殺、弒”“殺”是中性,“誅”表示殺死有罪者,含罪有應得的肯定意味?!皬s”用于下殺上,含犯上違禮、應予貶責的意味。6)語法功能不同。如“恥、辱”中“恥”作動詞時是意動用法,意思是“以之為恥”?!叭琛弊鲃釉~時是使動用法,意思是“使之蒙受恥辱”。
3 、辨析同義詞的根據(jù)和方法:1)考察詞在文獻語言中的用例。2)借助訓詁書中的詞義訓釋。3)探索詞義的引申派生關系。4)察看各自的反義詞。
4、 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1)同義詞的“同”是就義項講的,而不是就詞義系統(tǒng)講的。一個詞的詞義系統(tǒng)包括該詞的全部義項。不可能全部義項一一相同。如“盜”和“竊”。2)詞義是發(fā)展的,同義關系是可變的。如“履”和“屨”。由于詞義是發(fā)展變化的,在考察同義詞的時候,應該注意詞義的時代性和同義關系的可變性。3)有些同義詞有用于泛指和用于特指的區(qū)別。意義有異有同的同義詞,特指有別,泛指無別。如獸皮帶毛的叫“皮”,去毛的叫“革”。
七、古代漢語的判斷句
1、判斷句是根據(jù)謂語的性質給句子分類得出來的一種句型。所謂判斷句一般是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作謂語的句子,對事物的屬性作出判斷,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古代漢語判斷句和現(xiàn)代漢語不同,一般是不用系詞“是”的,而是在謂語后面加語氣詞“也”幫助判斷。
3 、關于“是”字:1)我們講古代漢語不用“是”,是指文言文說的,至于白話,是用系詞“是”的,先秦文獻極少用系詞“是” ,漢代后有所增加。2)古代漢語里“是”可當形容詞,詞義是“對的”、“正確的”,意思是“認為…對”、“認為…正確”。出現(xiàn)在“名詞+是+名詞”的組合中??蓡为氉髦^語,也可帶賓語。3)“是” 字本是一個指示代詞,常常用來復指前文,系詞“是”字正是從代詞“是”的復指用法發(fā)展出來的。
4 、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幾種形式:1)“主+謂+也”,如:此王業(yè)也。2)“主+者+謂+也”,如:陳勝者,陽城人也。3)“主+者+謂”,如:兵者,兇器。4)“主+謂”,如:兵,兇器。5)“主+副+謂+(也)”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薄按苏\危急存亡之秋也。”6)“主+為+賓”,如:“余為伯倏。”
5 、古代漢語判斷句的表達功能:古代漢語判斷句有兩種基本表達功能,主謂語除了在句法上構成判斷外,在邏輯上也構成判斷關系:1)表示類屬關系。如:陳勝者,陽城人也。2)表示等同關系。如:梁父即楚將項燕。另外,有些判斷句主謂語在邏輯上并不構成判斷關系,而是:1)表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2)表示主語和謂語之間有某種邏輯關系。如:夫戰(zhàn),勇氣也。3)表示造成某種結果的原因。如: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第八節(jié)古代漢語被動意義的表達方式
1 主動句: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達動作行為的發(fā)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讀書。
2 被動句:主事是謂語動詞所表達動作行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3 古代漢語被動句的類型:
A 語義上表被動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賦離騷。”B 有句法標志的被動句:
(1 )“于”字句。
a “及物動詞+ 于+ 施事者”如:楚懷王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b 省略“于”字,“動+ 施事者”如:大樹不夭斤斧,物無害者。
c “于”字句經常用于主動與被動對比的復句里。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d “乎”(介詞)的語法功能與介詞“于”同。
(2 )“為”字句。a “為+ 施事者+ 及物動詞”,如:(吾子)今為赤帝子斬之。b “為+ 及物動詞”,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3 )“見”字句。a “見+ 及物動詞”如:人皆以見侮為辱。b “見+ 及物動詞+ 于+ 施事者”,如:昔者彌子瑕見愛于衛(wèi)君。c 南北朝后,“見+ 動詞(主動句)”表示“對我怎樣”,如“慈父見背”(慈父背棄我)。(不是被動句)(4 )“為……所……”句。a “為+ 施事+ 所+ 及物動詞”。如: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b “為+ 所+ 及物動詞”,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c 東漢后,“為……之所……”“為……所見”在漢魏六朝常見,唐后消亡。
(4 )“為……所”句。
a “為+ 施事+ 所+ 及物動詞”,如: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
b “為+ 所+ 及物動詞”,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c 東漢后,“為……之所……”“為……所見”在漢魏六朝常見,唐后消亡。
(5 )“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及物動詞”如:臣被尚書召問。
b 先秦“被”是及物動詞,意為“復蓋、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漢代后,至今,“被+ 及物動詞”。如:杯子被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