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筆記(19)

字號:

第六章 中唐詩歌
    名詞解釋:元和體
    一、元和體是唐憲宗的年號。
    二、唐代詩人元稹、白居易在元和年間所寫的長篇排律、“小碎篇章”、艷體詩統(tǒng)稱為“元和體”
    三、世俗化為社會普遍接受和欣賞的淺近文體,呈現(xiàn)出詩歌歷史轉(zhuǎn)折時期的寫實尚俗特征。
    試論白居易諷喻詩、閑適詩、感傷詩的不同特點。
    白居易中唐詩人,字樂天。他把自己的詩分為四類:諷喻詩、閑適詩、感傷詩和雜律詩。
    一、諷喻詩的特點:
    1.諷喻詩的代表作是《新樂府》《秦中吟》
    2.詩歌的內(nèi)容:
    A.反映國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興傳統(tǒng),能夠“為民請命”。如《輕肥》《賣炭翁》。
    B.充分暴露當時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體現(xiàn)出對社會、對政治、對人民的強烈正義感和責任感。
    3.諷喻詩的藝術特點: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其辭質(zhì)而徑、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實、其體順而肆。
    二、閑適詩的特點:多寫個人閑居獨處時的生活感悟,詩風淺近平淡。如《問劉十九》
    三、感傷詩的特點:為受外界事物所感、清理動于內(nèi)而形諸詠嘆者,以《長恨歌》和《琵琵行》最為有名,代表著白詩的成就。
    試論元稹對新樂府詩創(chuàng)作的推動作用。
    中唐詩人,字微之、行九,世稱元九。
    一、元稹注意到李紳的《新題樂府》,并起而和之。
    二、他在《樂府古題序》中提出以杜甫為榜樣,大膽借用古題或另擬新題來創(chuàng)作新體樂府詩,在詩歌中反映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專門有諷刺執(zhí)政,代民伸冤。
    三、他在當時興起的新樂府創(chuàng)作活動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試論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及在詩歌中的創(chuàng)新。
    中唐詩人,字退之,郡望昌黎,自稱昌黎韓愈。
    以文為詩:
    一、按游記散文的敘述順序,如《山石》寫傍晚上山入寺到第二天清晨下山的所見所聞,記敘詳細,給人如臨其境之感。
    二、以“單行”散句貫穿,寫景刻露,為七言詩散文化的典范之作。如《山石》
    三、鋪排的手法,如《南山詩》寫終南山的高峻和景象變幻,連用五十個“或”字的詩句加以鋪排描寫。
    詩歌上的創(chuàng)新:
    一、以文為詩
    二、構(gòu)思、想象、意象都很特別,在藝術上蓄意追求恨重、怪奇、險勁的境界。如其《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
    三、著意搜羅奇語,但因有真情實感貫穿,所以仍然不失詩的感染力。如《八月十五液贈張功曹》
    四、以丑為美,將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寫入詩中,如《答柳柳州食蝦蟆》。
    試比較白居易與元稹在藝術上的異同。
    相同:
    一、文學主張相同,都主張詩歌要反映社會、政治、民生推動了諷喻詩的創(chuàng)作。如白居易的《輕肥》《賣炭翁》;元稹《上陽白發(fā)人》,都充分暴露當時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體現(xiàn)出對社會、對政治、對人民的強烈正義感和責任感。
    二、部分詩歌的題材、內(nèi)容相近。如諷喻詩、艷情詩
    三、藝術上都寫實尚俗。
    不同:
    一、元稹部分新樂府借用古題,不似白居易那樣堅決徹底,旗幟鮮明。
    二、內(nèi)容的廣度和深度,以及人物的生動性方面,都不及白居易。
    三、白居易最看中諷喻詩,但成就的是感傷詩,以《長恨歌》和《琵琵行》最為有名。元稹創(chuàng)作成就表現(xiàn)在艷情詩和寫生離死別的悼亡詩,如《物腰》《行宮》《離思》《譴悲懷》
    名詞解釋:長吉體
    一、中唐詩人李賀,字長吉,所以他的詩歌也被稱為“長吉體”。
    二、“長吉體”詩在構(gòu)思、意象、遣詞、設色等方面都表現(xiàn)出新奇獨創(chuàng)的特色,形成瑰麗、冷艷的浪漫風格,在整個中國詩歌,都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