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水滸傳》
簡述《水滸傳》的版本
1、《水滸傳》的版本比較復雜,大致可以分為簡本和繁本兩個系統(tǒng)。
2、繁本系統(tǒng)分為100回本、120回本、70回本三種。容與堂本是現(xiàn)存最完整的百回繁本;120回本在100回繁本的基礎上增加征田虎、王慶的情節(jié);70回本在100回繁本作底本的修改刪節(jié)本,并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改寫為“梁山泊英雄驚惡夢”結束全書。
3、簡本系統(tǒng)比較重要的有《忠義水滸傳》和《水滸志傳評林》
試述《水滸傳》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
與《三國演義》相比,《水滸傳》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和進步,它把塑造綠林豪俠英雄作為自己的藝術追求,開始了從類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過渡,其主要特征是:
1、傳奇性與現(xiàn)實性、超人與凡人的結合,如“武松打虎”武松具有超人的力量,但打虎前也要先喝酒體現(xiàn)了凡人的性格。
2、驚奇和逼真的結合。如“武松打虎”,就很好地處理了整個故事的高度夸張和細節(jié)描寫的嚴格真實。
3、粗線條勾勒和工筆細描的結合。即用講故事的辦法,以一連串驚心動魄的情節(jié),勾勒出人物性格的輪廓,后用工筆細描的辦法,描繪人物的音容笑貌,突出人物的個性特征。如對武松,作者一方面安排了打虎、殺潘金蓮、西門慶等幾個層次分明的段落。但另一方面,每一個段落所描繪的細節(jié)過程都迥然不同。
4、穩(wěn)定與變化、單一與豐富的結合。如魯智深的粗獷豪放和勇武善戰(zhàn)的基本性格是穩(wěn)定不變的,但從開始的嗜酒如命到后來到山寨上發(fā)揮重要的核心作用,期間的性格有了很明顯的成長變化的軌跡。
簡述《水滸傳》的地位和影響
社會影響
1、明清兩代的農(nóng)民和綠林豪杰起義,往往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幟。
2、進步文人及思想家、藝術家如李贄等往往以《水滸傳》中的忠義思想來批判社會的黑暗與不公;或者以梁山英雄的純真樸實,來抨擊封建禮教的虛偽和殘酷。
文學藝術影響
1、作品所創(chuàng)制的英雄傳奇小說的體式,對后代小說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成為英雄傳奇小說的典范作品。
2、《水滸傳》對其他藝術形式如戲劇、曲藝、繪畫、等都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第五章《西游記》
試述《西游記》的原型精神
《西游記》在生動有趣的動物神話背后,隱含著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中以不自覺的方式緩慢形成的民族集體無意識——即原型精神。作品前后兩個部分,正好構成具有人類普遍精神的兩大母題:桀驁不馴的個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類為目的的不畏艱險的追求探索精神。
一、原型一:桀驁不馴的個性自由精神
向往和追求個性的自由是人類共有的天性。而《西游記》前半部分的孫悟空形象正是一個神通廣大而又遭受鎮(zhèn)壓的不幸角色。有關這一母題的各種傳說通過各種方法流入到孫悟空的形象中來,就自然而然了。孫悟空的這種個性張揚得到作者的充分肯定。這體現(xiàn)在《西游記》的前半部分“大鬧天宮”的精彩描寫里,在后半部分的取經(jīng)故事中也得到了極好的展現(xiàn)。我們正是通過孫悟空這個充滿原始意象的原型,看出了它隱含的集中了人類向往自由和個性精神的集體無意識。直到明代后期,以李贄為代表的“童心說”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人們對這種桀驁不馴的個性的評價有了明顯的轉變。而孫悟空從桀驁不馴到循規(guī)蹈矩的轉變,是宋明理學將倫理道德自律上升為本體這一目的的鮮明而具體的體現(xiàn)。
二、原型二:以造福人類為目的的探索追求精神
在《西游記》的后半部分作者對孫悟空仍然持肯定的態(tài)度。與前一原型相比這里的探索追求精神具有造福人類的目的所以是容易被社會所接受的。菩薩要他們?nèi)サ慕?jīng)是大乘之經(jīng),以“普濟眾生”為目的。因而取經(jīng)也就成了追求真理、鍥而不舍精神的象征,成了人類冒險和犧牲的正義和壯麗的事業(yè)。取經(jīng)的過程中要經(jīng)歷艱難險阻,取經(jīng)人不僅要戰(zhàn)勝來自自然和社會方面的阻礙,更要戰(zhàn)勝自己內(nèi)心的私欲,才能以清凈無欲之心去完成“普濟眾生”的使命。艱難險阻是一種象征,他們交相出現(xiàn),使得人們不難找出它與不畏艱險的探索追求精神的對應關系。
三、兩大原型的深刻蘊涵
作者為什么要把這兩對矛盾統(tǒng)一到一部作品、統(tǒng)一到一個人物身上?它有深層的意蘊?!段饔斡洝窂囊粋€新的視角對于這種矛盾提出了新的看法。如觀音對孫悟空使用緊箍咒,目的不是想將其致于死地,而是在對其限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孫悟空的一技之長來造福人類和社會。兩大原型還有十分強烈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它對捆擾在人們頭腦中的個人自由和社會意志這一難題做了解答。對個性而言,它既肯定了個性自由的價值,又指出了它得以升化的價值和途徑;對社會而言,它既指出了社會限制和規(guī)范過分的個性自由的必要性。
《西游記》的人物塑造有何特點
1、《西游記》在形象塑造上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將動物的形態(tài)、神魔的法力和人的一直精神三者有機地融為一體。三者的和諧同意,便產(chǎn)生了形貌各異、個性獨特而又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
2、如孫悟空是猴精,所以他形態(tài)上像猴子,這是他的動物特征;他善于變化,能翻十萬八千里的斤斗云,能識破一切妖魔,這是他的神仙本領;他又具有人間英雄的品格,如大公無私,勇猛機智、愛出風頭等,這些又是人的精神品格。
《西游記》的結構與《水滸傳》有何異同
《西游記》的結構形式與《水滸傳》有些相似,都是采用單線發(fā)展的線形結構形式,每個故事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被一根貫穿的線串在一起,但兩者又存在明顯的差異。
1、兩部小說的貫穿主線不同?!端疂G傳》的主線是梁山好漢的綠林起義事業(yè),而,《西游記》則是以孫悟空這個主要人物為中心來展開故事情節(jié)和小說結構,孫悟空的形象貫穿了整部小說的始終。
2、《水滸傳》純粹是由一個個英雄的傳記故事連綴而成,而《西游記》總的格局則是由“鬧天宮”和“西天取經(jīng)”這兩大部分組成。
簡述《水滸傳》的版本
1、《水滸傳》的版本比較復雜,大致可以分為簡本和繁本兩個系統(tǒng)。
2、繁本系統(tǒng)分為100回本、120回本、70回本三種。容與堂本是現(xiàn)存最完整的百回繁本;120回本在100回繁本的基礎上增加征田虎、王慶的情節(jié);70回本在100回繁本作底本的修改刪節(jié)本,并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改寫為“梁山泊英雄驚惡夢”結束全書。
3、簡本系統(tǒng)比較重要的有《忠義水滸傳》和《水滸志傳評林》
試述《水滸傳》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
與《三國演義》相比,《水滸傳》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和進步,它把塑造綠林豪俠英雄作為自己的藝術追求,開始了從類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過渡,其主要特征是:
1、傳奇性與現(xiàn)實性、超人與凡人的結合,如“武松打虎”武松具有超人的力量,但打虎前也要先喝酒體現(xiàn)了凡人的性格。
2、驚奇和逼真的結合。如“武松打虎”,就很好地處理了整個故事的高度夸張和細節(jié)描寫的嚴格真實。
3、粗線條勾勒和工筆細描的結合。即用講故事的辦法,以一連串驚心動魄的情節(jié),勾勒出人物性格的輪廓,后用工筆細描的辦法,描繪人物的音容笑貌,突出人物的個性特征。如對武松,作者一方面安排了打虎、殺潘金蓮、西門慶等幾個層次分明的段落。但另一方面,每一個段落所描繪的細節(jié)過程都迥然不同。
4、穩(wěn)定與變化、單一與豐富的結合。如魯智深的粗獷豪放和勇武善戰(zhàn)的基本性格是穩(wěn)定不變的,但從開始的嗜酒如命到后來到山寨上發(fā)揮重要的核心作用,期間的性格有了很明顯的成長變化的軌跡。
簡述《水滸傳》的地位和影響
社會影響
1、明清兩代的農(nóng)民和綠林豪杰起義,往往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幟。
2、進步文人及思想家、藝術家如李贄等往往以《水滸傳》中的忠義思想來批判社會的黑暗與不公;或者以梁山英雄的純真樸實,來抨擊封建禮教的虛偽和殘酷。
文學藝術影響
1、作品所創(chuàng)制的英雄傳奇小說的體式,對后代小說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成為英雄傳奇小說的典范作品。
2、《水滸傳》對其他藝術形式如戲劇、曲藝、繪畫、等都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第五章《西游記》
試述《西游記》的原型精神
《西游記》在生動有趣的動物神話背后,隱含著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中以不自覺的方式緩慢形成的民族集體無意識——即原型精神。作品前后兩個部分,正好構成具有人類普遍精神的兩大母題:桀驁不馴的個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類為目的的不畏艱險的追求探索精神。
一、原型一:桀驁不馴的個性自由精神
向往和追求個性的自由是人類共有的天性。而《西游記》前半部分的孫悟空形象正是一個神通廣大而又遭受鎮(zhèn)壓的不幸角色。有關這一母題的各種傳說通過各種方法流入到孫悟空的形象中來,就自然而然了。孫悟空的這種個性張揚得到作者的充分肯定。這體現(xiàn)在《西游記》的前半部分“大鬧天宮”的精彩描寫里,在后半部分的取經(jīng)故事中也得到了極好的展現(xiàn)。我們正是通過孫悟空這個充滿原始意象的原型,看出了它隱含的集中了人類向往自由和個性精神的集體無意識。直到明代后期,以李贄為代表的“童心說”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人們對這種桀驁不馴的個性的評價有了明顯的轉變。而孫悟空從桀驁不馴到循規(guī)蹈矩的轉變,是宋明理學將倫理道德自律上升為本體這一目的的鮮明而具體的體現(xiàn)。
二、原型二:以造福人類為目的的探索追求精神
在《西游記》的后半部分作者對孫悟空仍然持肯定的態(tài)度。與前一原型相比這里的探索追求精神具有造福人類的目的所以是容易被社會所接受的。菩薩要他們?nèi)サ慕?jīng)是大乘之經(jīng),以“普濟眾生”為目的。因而取經(jīng)也就成了追求真理、鍥而不舍精神的象征,成了人類冒險和犧牲的正義和壯麗的事業(yè)。取經(jīng)的過程中要經(jīng)歷艱難險阻,取經(jīng)人不僅要戰(zhàn)勝來自自然和社會方面的阻礙,更要戰(zhàn)勝自己內(nèi)心的私欲,才能以清凈無欲之心去完成“普濟眾生”的使命。艱難險阻是一種象征,他們交相出現(xiàn),使得人們不難找出它與不畏艱險的探索追求精神的對應關系。
三、兩大原型的深刻蘊涵
作者為什么要把這兩對矛盾統(tǒng)一到一部作品、統(tǒng)一到一個人物身上?它有深層的意蘊?!段饔斡洝窂囊粋€新的視角對于這種矛盾提出了新的看法。如觀音對孫悟空使用緊箍咒,目的不是想將其致于死地,而是在對其限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孫悟空的一技之長來造福人類和社會。兩大原型還有十分強烈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它對捆擾在人們頭腦中的個人自由和社會意志這一難題做了解答。對個性而言,它既肯定了個性自由的價值,又指出了它得以升化的價值和途徑;對社會而言,它既指出了社會限制和規(guī)范過分的個性自由的必要性。
《西游記》的人物塑造有何特點
1、《西游記》在形象塑造上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將動物的形態(tài)、神魔的法力和人的一直精神三者有機地融為一體。三者的和諧同意,便產(chǎn)生了形貌各異、個性獨特而又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
2、如孫悟空是猴精,所以他形態(tài)上像猴子,這是他的動物特征;他善于變化,能翻十萬八千里的斤斗云,能識破一切妖魔,這是他的神仙本領;他又具有人間英雄的品格,如大公無私,勇猛機智、愛出風頭等,這些又是人的精神品格。
《西游記》的結構與《水滸傳》有何異同
《西游記》的結構形式與《水滸傳》有些相似,都是采用單線發(fā)展的線形結構形式,每個故事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被一根貫穿的線串在一起,但兩者又存在明顯的差異。
1、兩部小說的貫穿主線不同?!端疂G傳》的主線是梁山好漢的綠林起義事業(yè),而,《西游記》則是以孫悟空這個主要人物為中心來展開故事情節(jié)和小說結構,孫悟空的形象貫穿了整部小說的始終。
2、《水滸傳》純粹是由一個個英雄的傳記故事連綴而成,而《西游記》總的格局則是由“鬧天宮”和“西天取經(jīng)”這兩大部分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