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概要(7)

字號:

第六章 傳播的社會控制
    學習說明:本章開始進入到傳播過程5W的研究,社會控制屬于對傳播者的研究。本章在5W的研究中屬于相對次要的部分,主要內(nèi)容也比較簡單。重點掌握“把關人”概念的發(fā)展和報刊的四種理論中關于傳播社會控制的論述。
    第一節(jié) 控制研究的含義及內(nèi)容
    問答:媒介的雙重角色及控制研究的三方面主要內(nèi)容
    媒介的雙重角色:
    控制研究包括三項內(nèi)容:①分析傳播者的施控行為,如把關研究及理論;②分析傳播者的受近控情狀,如批判學派的研究;③指出各種不同的控制形態(tài),如政治控制、經(jīng)濟控制、受眾控制、自我控制等。
    第二節(jié) 把關與把關人
    概念:
    1.把關人(守門人):盧因說的把關含義是指傳播者對信息的篩選與過濾。傳播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站在自己的立場與視角上,對住處進行篩選與過濾,這種對信息進行篩選與過濾的傳播行為就叫做把關,凡有這種傳播行為的人就叫做把關人(守門人)。
    2.雙重行動模式:巴斯指出,傳播媒介的把關活動分為前后相連的兩個階段、兩個步驟,這就是他所說的“雙重行動”。其中的第一階段是新聞采集采集,這里的把關人主要有記者。第二個階段是新聞加工,這里的把關人主要以編輯為代表。
    問答:把關人概念及理論的演變及各個理論的不足之處
    一、把關概念
    盧因說的把關含義是指傳播者對信息的篩選與過濾。傳播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站在自己的立場與視角上,對信息進行篩選與過濾,這種對信息進行篩選與過濾的傳播行為就叫做把關(即守門),凡有這種傳播行為的人就叫做把關人(守門人)。
    一、懷特的把關研究
    它是通過輸入信息與輸出信息的對比,考察在一個具體的把關環(huán)節(jié)上,信息是怎樣被過濾被篩選的,公式是:
    輸入信息-輸出信息=把關過濾信息
    輸入信息→門區(qū)→輸出信息
    他將把關人當作一個孤立的因素來考察,過分強調(diào)把關人獨立的權限,而忽略同把關人相聯(lián)系的社會因素對把關活動的制約。人們?nèi)菀桩a(chǎn)生這種錯覺,那就是把關人對信息的傳播可以為所欲為。
    懷特的把關研究為以后的同類研究打開了門路。
    二、麥克內(nèi)利的把關模式
    它是對懷特單一化的把關模式的修正與發(fā)展。這一模式上的C1、C2、C3、C4、C5、C6等都是把關人。把關人對經(jīng)過他們的大量信息一層一層地加以篩選,然后分別發(fā)出S1、S2、S3、S4、S5、S6等互不相同的信息。
    麥克內(nèi)利的把關模式在理論上糾正了懷特把關模式的單一化缺陷,揭示了在整個信息流通過程中存在著一條由許多關口組成的把關鏈,這是它的長處所在。但它也有一個很突出的問題,就是它把每個把關人及其作用都等同起來。人們看不出哪道關口最關鍵、最重要。于是,便有巴斯的“雙重行動模式”對此作出修正。
    三、巴斯的“雙重行動模式”
    巴斯的所謂“雙重行動模式”,是對麥克內(nèi)利把關模式的完善,正如麥克內(nèi)利的把關模式是對懷特的發(fā)展一樣。在巴斯看來,信息流通中的把關環(huán)節(jié)固然很多,但最關鍵的把關人還是傳播媒介。
    他指出,傳播媒介的把關活動分為前后相連的兩上階段、兩個步驟。其中第一階段是新聞采集,這里的把關人主要有記者。記者不是有聞必錄的,他會進行取舍和加工。
    傳播媒介中的第二個把關階段是新聞加工,這里的把關人主要以編輯為代表。這一階段的把關活動(編輯)比第一階段的把關活動(采寫)更具有決定性意義。經(jīng)過新聞媒介的雙重把關之后,一幅人為的現(xiàn)實圖景便呈現(xiàn)在受眾眼前,而這幅圖景同世界的本真面貌不完全一致。
    總之,在信息的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始終存在著決定信息中轉或中止的把關人;把關人的行為包括對信息的抑制和疏導(篩選與過濾)兩個方面;從整個社會系統(tǒng)上看,傳播媒介起著關鍵的把關作用,是信息流通渠道上的主要把關人。
    第三節(jié) 深層的控制
    概念:
    1.“潛網(wǎng)”:任何處于特定社會環(huán)境中的傳播媒介都擔負著社會控制的職能。而這類控制往往是一種潛移默化、不易察覺的過程,用一個形象化的詞來概括就叫潛網(wǎng)。如剛踏入新聞界的年輕記者無所顧忌、敢作敢為,但最終會變得同老記者一樣循規(guī)蹈矩,將自己逐漸融入那張潛網(wǎng)。這張潛網(wǎng)便是布里德所說的編輯部中的社會控制。
    2.“權力的媒介”:美國傳播學者阿特休爾教授的所著。此書對自由主義理論與社會責任學說的主要區(qū)別作了評斷。即:自由主義理論主張新聞媒介應完全自由,不受任何約束,而社會責任論則認識到不受限制的自由會帶來危險。
    問答:
    1.控制的層次與深層控制
    2.報刊的四種理論與四種控制觀念(控制體系)。(重點)
    施拉姆參與撰寫《報刊的四種理論》,即:“報刊的集權主義理論”、“報刊的自由主義理論”、“報刊的社會責任理論”、和“報刊的蘇聯(lián)共產(chǎn)主義理論”。四種理論所涉及的傳播觀念及體制,基本上包括了大眾傳播興起以來的主要控制模式,即君主*式、自由放任式、自我約束與國家統(tǒng)管式。
    ①集權主義理論
    思想主旨是:一,國家利益高于一切。二,真理是權力的產(chǎn)物,權力是衡量真理的尺度。在這種背景下,當時西方各國實施嚴格的控制和壟斷,體現(xiàn)了君主*式。
    ②自由主義理論
    其基本主張有:一,個人權益高于一切,所謂國家歸根結底應用來保護個人權益。
    二,之所以允許人們有言論自由,是因為人是具有理性的動物,不論各種言論如何泛濫,人都能憑理性辨別出什么是真理。
    三,真理只有在各種意見展開“自由而公正”的競爭中才能產(chǎn)生,才能發(fā)展。
    自由論堅決反對對傳播活動實施的任何形式的限制,鼓吹讓傳播媒介隨意報道任何事實,“無拘無束”的傳播體制便隨之確立。
    ③社會責任理論
    傳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會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環(huán)境中,還應主動地、積極地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這體現(xiàn)了大眾傳播的自我約束體系。
    ④蘇聯(lián)的共產(chǎn)主義理論。
    這一理論針對的是以原蘇聯(lián)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傳播理論與體制,《報刊的四種理論》一書的作者看來,這種傳播理論與體制不過是集權主義傳播理論與體制的繼承延續(xù)。
    第四節(jié) 控制的形態(tài)
    概念:文化控制
    基本的控制形態(tài)有:政治控制、經(jīng)濟控制、受眾控制、自我控制等。除此之處,還有一種更為廣泛、更為深遠的控制——文化控制,所有的控制形態(tài)都包容在文化控制中,一切控制控制現(xiàn)象說到底都無不處在特定文化的背景下,每個社會文化系統(tǒng)都不可能對傳播放任自流。
    這些控制如一張潛網(wǎng),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傳播。如在我們的生活中,剛進入新聞界的年輕記者充滿理想,無所顧忌,但最終會變得同老記者一樣循規(guī)蹈矩。這便是布里德所說的編輯部中的社會控制。他的研究表明,任何處于特定社會環(huán)境中的傳播媒介都擔負著社會控制的職能。而這類控制往往是一種潛移默化、不易察覺的過程,用一個形象化的詞來概括就叫潛網(wǎng)。
    問答:
    1.簡述傳播的四種基本控制形態(tài)
    每個社會文化系統(tǒng)都不可能對傳播放任自流,基本的控制形態(tài)有:
    一、政治控制。集中表現(xiàn)在政府部門對傳播的限制與管理上。常見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縱新聞。
    二、經(jīng)濟控制。關鍵媒介在所有權上,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廣告。
    三、受眾控制。受眾對傳播的控制主要表現(xiàn)在反饋上。有直接表示意見建議的(通過信件、電話等),有間接顯示態(tài)度和看法(是否訂閱報紙、收看節(jié)目等),傳播者也主動收集公眾反應。
    四、自我控制。一是媒介組織對本機構人員的紀律要求與行業(yè)規(guī)范,二是各類傳播從業(yè)者按照一般的行為準則和自身的職業(yè)道德對自己行為的約束。
    2.簡述政治控制的主要內(nèi)容
    政治控制集中表現(xiàn)在政府部門對傳播的限制與管理上。常見的手段有
    立法:通過立法而對傳播實施控制,可以說是各國政府廣泛采用的手段。因為它一方面可使控制顯得名正言順;另一方面又可使國家機器行之有效地監(jiān)視、管理、約束傳播。
    行政:通過行政措施對傳播者施加直接與間接的壓力,從而達到控制傳播的目的。具體手段有:資助傳播機構;給予優(yōu)惠或特權;進行有選擇的配給;壓抑不同政見的傳播媒介;遴選傳播從業(yè)人員;確定新聞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與方向。
    操縱新聞:操縱新聞的發(fā)布、控制消息的來源是一種十分風行的政府控制傳播的手段。如吹風、試探性氣球、新聞發(fā)布會、記者招待會等。
    補充概念:
    自由理論的不足:①以抽象和模糊的“人性”“理性”為出發(fā)點,在理論上不確定;②大眾媒介作為企業(yè),并不能完全擔負起進行客觀、公正報道的責任,大眾媒介的自由損害了公眾利益和社會利益;③壟斷的發(fā)展使“觀點的自由市場”成為一句空話。
    社會責任論的主要觀點:①自由是一種權利,同時也要承擔一定的道德義務;②一種媒介的自由并不等于公眾的自由;社會必須保護公眾的“知曉權”;③“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是有區(qū)別的;④政府應該對傳媒作適當?shù)目刂啤?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