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自考“傳播學概論”串講資料三

字號:

第三章有關傳播過程的理論和傳播模式
    學習建議:本章主要分析和探討了傳播過程理論和傳播模式,著重闡明從傳播過程考察傳播現(xiàn)象的必要性,明確傳播理論與模式,方法的關系。要重點掌握三種類型的傳播模式,即傳統(tǒng)的線性模式,控制論模式,社會系統(tǒng)模式。
    傳播過程
    第一節(jié)從傳播過程考察傳播現(xiàn)象
    伯洛的觀點
    理論模式化是傳播學的特點
    學習脈絡第二節(jié)傳播理論與模式,方法的關系
    理論和方法相互促進
    傳統(tǒng)的線性模式
    第三節(jié)傳播過程基本模式控制論模式
    社會系統(tǒng)模式
    第一節(jié)從傳播過程考察傳播現(xiàn)象
    一,基本概念
    1,傳播過程
    傳播現(xiàn)象(內部和外部)的結構,要素(或者說環(huán)節(jié))和各要素(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關系。如在拉斯韋爾的五W模式中,傳播過程指從傳播者開始,經過訊息,渠道,到達受傳者那里,結果產生了傳播效果。對傳播過程的研究,是傳播學研究的第一步,是宏觀把握傳播現(xiàn)象的必由之路。
    二,重點題
    1,伯洛對傳播過程的理論及其意義。
    (1)傳播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無始無終,沒有界限。
    (2)傳播過程是一組復雜的結構,應當把其中多元關系作為研究的基本單位。
    (3)傳播的本質是變動的,即各種關系的相互影響和變化。
    其意義是:強調了“傳播過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加強了“過程研究”的科學性,糾正了以往認識中把傳播看作是孤立的,靜止的,簡單的,封閉的的過程的謬論。
    第二節(jié)傳播理論與模式,方法的關系
    一,基本概念
    1,傳播模式
    理論“模式化”是傳播學研究的一大特點。理論是指經過概括,系統(tǒng)化的一組相互關系的命題和結論。模式是指再現(xiàn)現(xiàn)實的一種理論性的簡化的形式。
    理論是對客觀規(guī)律的表述;模式是一種簡潔地表現(xiàn)理論的手段。
    傳播模式的作用:為清楚表達各種理論提供簡明,直觀,有效的輔助工具。
    模式的三種類型:文字模式,圖像模式,數(shù)學模式。最常用的是圖像模式。
    二,重點題
    在傳播研究中,“理論模式化”的主要原因是甚么?傳播理論與模式,方法三者之間的關系如何?
    盛行的原因:1,這種方法適合于傳播學領域。2,這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整體化”的結果;
    理論與方法的關系:傳播學由兩部分組成,以理論為主,方法為輔,以理論指導方法,方法為理論服務。
    第三節(jié)傳播過程基本模式述略(重點章)
    一,基本概念
    1,信源;2,信宿;3,訊息;4,反饋;5,噪音;6,線性傳播模式
    7,傳播單位;8,社會系統(tǒng)模式;9,賴利夫婦的模式;10,馬萊茨克模式
    二,重點問題簡答
    (一)三種傳播模式
    傳播模式代表人物主要觀點與特點局限
    線性傳播模式
    定義:傳播是一種直線型,單向型的過程。從傳播者開始,經訊息,媒介,受傳者,到傳播效果結束,沒有受傳者的反饋,也看不到其它各要素之間的關系。
    拉斯韋爾模式
    1,在傳播學,第一次分解傳播過程,即傳者,受者,信息,媒介,結果;(簡稱五W)2,第一次為傳播學理論建立理論構架。3,被稱為傳播學“鼻祖”。
    布雷多克在五W的基礎上,加上情境與動機,形成7W.
    1,直線性;2,孤立性;
    申農—韋弗模式模式中信源,信道和接收器相當于媒介。訊息以信號發(fā)出和接收,反映了常見的一種符號的轉換現(xiàn)象。即訊息不論是發(fā)送還是接受,都必須轉換成各種符號,才能順利達到目的地。
    模式中增加了“噪音源”,噪音又分為內部噪音,外部噪音。
    1,注意到傳播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要保證傳播順利進行,必須排除噪音;2,強調了傳播效果在于實現(xiàn)傳,受雙方理解訊息的一致性;
    控制論傳播模式
    定義:以控制論為指導思想的傳播過程模式。“雙向循環(huán)性”,引入反饋機制,更準確地反映了現(xiàn)實傳播過程。
    主要貢獻:變單向直線傳播為雙向循環(huán)傳播,增加了反饋,更客觀地,準確地反映了現(xiàn)實的傳播現(xiàn)象。
    局限:1,易產生誤解,似乎各“傳播單位”之間傳受的地位,集會完全平等;2,循環(huán)性的表述,也易產生誤解。德福勒模式
    1,加入并突出反饋功能;2,模式提示了大眾媒介介入傳播過程;3,模式表現(xiàn)出傳播的雙向性和循環(huán)性。
    奧斯古德模式
    引申了“傳播單位”的思想,強調每一個傳播參加者都可以看作是“傳播單位”,都具有傳播者與受傳者兩種身份,也都具有發(fā)信,受信和編碼,譯碼這四種功能。(即2+4定律)
    丹斯模式
    螺旋形模式,在傳播的過程中,傳受雙方的“認知場”“信息場”總是不斷積累與擴大的。從宏觀看,正是這種積累性造就了人類文明;從微觀看,不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都要在傳播中自覺地,不斷地推陳出新,有所創(chuàng)新。
    社會系統(tǒng)傳播模式
    定義:解決傳播條件(外部結構)的問題,把傳播過程明確地描述為社會過程之一,并把他放在社會過程中考察。
    主要貢獻:它不同于線性模式和控制論模式著眼于解決傳播要素(內部結構),而是著眼于解決傳播的條件(外部結構)。
    賴利夫婦
    最早把傳播過程明確地描述為社會過程之一,并把它們置于總的社會過程中加以考察。在傳播過程中更要重視個人外部環(huán)境(包括群體)的影響。
    外界在傳播過程中,對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不要有三種:基本群體,次屬群體,隸屬群體。還有一個參照群體。傳播過程除了受到內部機制的制約,還受到外部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只提供一個理論框架的工作模式,過于簡略。
    馬萊茨克1,傳播者一方,要從大量的材料中進行“內容選擇”的工作,又要受到“訊息的壓力”“媒介的壓力”。受傳者同樣要對信息進行“內容選擇”,也會受到“媒介壓力”?!案惺芎托Ч笔请p向互動的過程。2,傳播者與受傳者還要受到:個人層面;組織層面,社會層面的影響制約。3,還展示了“傳播者”“媒介”“受傳者的反饋”,媒介與受傳者彼此“心中的形象”。
    注:此張表基本囊括了第三節(jié)基本概念題,簡答題。
    二,信息與訊息的區(qū)別。
    兩者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
    訊息信息
    即傳播內容,是信息的物質載體。消除事物的不確定性,而得到確知的訊息或事物的確定狀態(tài)。
    具體的,如,文電,通訊,消息,廣告詞等等。抽象的。表明訊息的實質內涵,其外延更廣。
    三,控制論模式和社會系統(tǒng)模式相同與不同的是甚么?
    相同:1,有關傳播要素是相同的;
    2,都具有循環(huán)性反饋性;
    不同之處:1,控制論模式解決的是傳播要素,即內部結構問題??疾榈氖俏⒂^的單一的傳播過程;不重視對傳播以外的因素的考察;無法揭示社會傳播的總體面貌;
    2,社會系統(tǒng)模式解決的是條件,即外部結構;把傳播過程明確描述為社會過程之一,把傳播過程置于總的社會過程中加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