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簡述《左傳》辭令的特點。
答:春秋時期,貴族文化高度發(fā)達,社會盛行重禮尚文的風氣。在外交場合要公平應(yīng)對,需要表現(xiàn)出溫文爾雅的風度以及貴國的文化修養(yǎng),要講究辭令之美。因此,在《左傳》中便記載了很多文才斐然的辭令。
①辭令委婉巧妙,典雅從容。在彬彬有禮的外表下包藏著鋒芒,即使是敵國交戰(zhàn),在兵戎相見之際,也不失溫文爾雅之態(tài)。如襄公二十五年,鄭伐陳,鄭國的子產(chǎn)向晉獻捷,晉人三次責難鄭國,都被子產(chǎn)巧妙地頂了回去。子產(chǎn)多次憑借辭令之妙,使大國不敢對鄭非禮。優(yōu)美巧妙而又體現(xiàn)了禮的精神與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是《左傳》辭令的普遍特點。
②論辯方式上,其辭令往往援引典章,依禮而論,用道義的力量使對方折服。春秋時期,禮保持著一定的約束力,如果行為違禮,將會受到譴責,因此相互之交談要以禮為依據(jù)。如名義與齊考公的對話,就是以道義為出發(fā)點,指責對方的不道義行為。前人稱《左傳》“婉而多切”,就在于他不僅有彬彬有禮的外表,更有以禮服人的力量。
③有些辭令真率有力,以鞭辟入理的分析見長。《左傳·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向秦穆公分析利害時,就是采用直率而深入的方式,利用矛盾抓住秦不信晉的心理,講晉國如何失信于秦,火上澆油,威言聳聽,緊緊地抓住了秦伯的心理,有力地打動了秦伯。
④《左傳》雖以細密婉曲著稱,但又不尚鋪陳,不事夸張,無論記事記言,都能言簡意賅,意味悠深。
15、簡述《戰(zhàn)國策》辭令的特點。
答:《戰(zhàn)國策》的散文藝術(shù)成就很高,前人稱它為“辯麗橫肆,亦為文辭之最”,《戰(zhàn)國策》中的辭令引人注目。
①《戰(zhàn)國策》說辭縱橫馳騁,辯麗姿肆而又淺顯生動,形象生動,引喻諧調(diào),氣勢充沛,說理充分。《戰(zhàn)國策》的辭令與《左傳》謙恭文雅、道德禮義的辭令有很大不同,為了打動人心,往往無所顧忌地分析形勢,直陳利害,甚至不惜張大其辭,危言聳聽。說者在分析利害時或抓住一點,盡力發(fā)揮,誘使對方上鉤;或虛張聲勢,極力渲染對方的不利地位,使其聽從安排;或故作驚人之語,先在氣勢上壓倒對方,再詳加辯析。
②《戰(zhàn)國策》辭令在語言上詞藻富麗,準確傳神,句式錯綜變化,文中常常綜合運用鋪陳、排比及夸張、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暢的氣勢和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如《戰(zhàn)國策·齊策一》中記錄蘇秦勸齊宣王合縱的說辭,文中極盡比喻夸張之能事,氣勢強大,語氣強烈。又如《戰(zhàn)國策·楚策四》中莊辛對楚襄王的說辭,層層設(shè)喻,氣勢之壯、辭采之富、描摹之工,都前所未有。
③《戰(zhàn)國策》有很多寓言故事。這些寓言大多是說者根據(jù)臨時需要而順手拈來,取材廣泛,寓意鮮明。《戰(zhàn)國策·楚策一》中就用“狐假虎威”的寓言說明諸侯表面上怕楚將昭奚恤,而實際是怕楚國。《戰(zhàn)國策》中,“畫蛇添足”、“鷸蚌相爭”、“南轅北轍”等其它一些寓言也都是膾炙人口的佳篇。這些寓言通俗生動,富于現(xiàn)實感。
16、簡述《孟子》論辯藝術(shù)。
答:《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章法巧妙,氣勢充沛,章法巧妙,表現(xiàn)出高超的論辯藝術(shù)。
①孟子善于在論辯中抓住對方心理,因勢利導,誘其就范。一次,齊宣王向他問起齊桓王之事,但孟子卻巧妙地把話題引到王道仁政上來。他先提起齊宣王不忍以牛釁鐘的小事,稱贊他有仁心,引起對方的好感;進而批評他雖有仁心卻不行仁政,是“不為”,而非“不能”;然后又揭穿其“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的大欲,并指出,以武力征服天下,后必有災(zāi),只有行仁政,才能無敵于天下,終于引起齊宣王對仁政的興趣。在對話中,孟子始終掌握主動,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他的宣講。
②采用迂回戰(zhàn)術(shù),設(shè)好圈套,讓對方鉆,乘其不備,突然襲擊。孟子為了批評齊宣王未能治理好國家,先問他:“有人把妻子托付給朋友,自己到楚國去,朋友卻讓妻子挨凍受餓,該怎么對待他?”回答說:“拋棄他?!庇謫枺骸胺ü俨荒軐徖砗冒缸?,怎樣處理他?”回答說:“罷免他?!苯?jīng)過這樣兩問兩答,孟子突然把話題轉(zhuǎn)向治國,問道:“國家沒治理好,該怎么辦?”齊宣王無法回答,只好“顧左右而言他”。
③先通過設(shè)問,使對方暴露其理論弱點,當找到突破口之后,再發(fā)動猛烈反擊。在同農(nóng)家學派的陳相辯論時,他針對其老師許行“賢者與民并耕而食”的觀點,層層追問對方:許行的各種生活用品來自何處,迫使他說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的話,然后反問道:“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緊接著就展開正面論述,說明社會分工的必要性,又舉堯舜為例,說明圣人忙于治理天下,無暇親自耕作,充分暴露了許行觀點的不切實際。在此基礎(chǔ)上,還批評對方背棄儒家?guī)熣f而追隨許行。由于抓住了對方的破綻,有破有立,文章具有銳不可當?shù)倪壿嬃α俊?BR> ④提出正面的議論,圍繞中心觀點,嚴謹細密地展開論述。如“天時不如地利”一章,在開門見山地提出論點之后,對天時、地利、人和的作用層層分析比較,最后又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總結(jié)全篇,全文步步深入,首尾相應(yīng),雖未獨立成篇,但已具備完整嚴密的論說文的雛形。其他如“魚我所欲也”等章,也都具有這種特點。
17、簡述司馬相如大賦的特點。
司馬相如是漢朝有名的辭賦家,他的賦在當時具有一定的特點。
①結(jié)構(gòu)宏偉,富麗堂皇。司馬相如的賦講求場面開闊,層次分明;由外及里,由上及下,由近及遠,有空間的轉(zhuǎn)移和時間的流動;有多種生活、場面和氣氛構(gòu)成了廣闊復雜而又極其統(tǒng)一和諧的藝術(shù)畫面。他的作品正是他自己“賦家之心要包括宇宙”主張的體現(xiàn)。
②講究繪聲繪形,有聲有色。聲音色彩多種多樣,富于變化,窮形極相,動魄驚心。他的賦在總體氣氛上又是富麗、歡娛、熱烈而又莊嚴的,與東漢以后的詞賦大不相同。
③極大程度地利用了中國方塊字在字形構(gòu)造上的突出特點,排列上給閱讀者以強烈的視覺刺激。司馬相如直接繼承了枚乘《七發(fā)》中用字方法,并將之推到了頂峰。一排列幾十個山字頭,幾是個水字邊,幾十個魚字旁,幾十個草字頭……給人造成了一種撲面而來的氣勢感。
18、簡述班固的文學成就。
答:班固是東漢的史學家和辭賦家,他具有很高的文學成就。
①班固辭賦的代表作是散體的《兩都賦》,其特點為天子做喉舌,替朝廷說教。除了《兩都賦》外,班固騷體賦的代表作是《幽通賦》。
②班固的散文寫的也不錯,他模仿東方朔《答客難》,創(chuàng)作了《答賓戲》。
③班固的詩歌在文學有重要地位,他的《詠史》是第一首有案可查的文人五言詩。
④班固最的是他的《漢書》。作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基本尊重客觀事實,在敘事及語言上有自己的特點,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答:春秋時期,貴族文化高度發(fā)達,社會盛行重禮尚文的風氣。在外交場合要公平應(yīng)對,需要表現(xiàn)出溫文爾雅的風度以及貴國的文化修養(yǎng),要講究辭令之美。因此,在《左傳》中便記載了很多文才斐然的辭令。
①辭令委婉巧妙,典雅從容。在彬彬有禮的外表下包藏著鋒芒,即使是敵國交戰(zhàn),在兵戎相見之際,也不失溫文爾雅之態(tài)。如襄公二十五年,鄭伐陳,鄭國的子產(chǎn)向晉獻捷,晉人三次責難鄭國,都被子產(chǎn)巧妙地頂了回去。子產(chǎn)多次憑借辭令之妙,使大國不敢對鄭非禮。優(yōu)美巧妙而又體現(xiàn)了禮的精神與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是《左傳》辭令的普遍特點。
②論辯方式上,其辭令往往援引典章,依禮而論,用道義的力量使對方折服。春秋時期,禮保持著一定的約束力,如果行為違禮,將會受到譴責,因此相互之交談要以禮為依據(jù)。如名義與齊考公的對話,就是以道義為出發(fā)點,指責對方的不道義行為。前人稱《左傳》“婉而多切”,就在于他不僅有彬彬有禮的外表,更有以禮服人的力量。
③有些辭令真率有力,以鞭辟入理的分析見長。《左傳·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向秦穆公分析利害時,就是采用直率而深入的方式,利用矛盾抓住秦不信晉的心理,講晉國如何失信于秦,火上澆油,威言聳聽,緊緊地抓住了秦伯的心理,有力地打動了秦伯。
④《左傳》雖以細密婉曲著稱,但又不尚鋪陳,不事夸張,無論記事記言,都能言簡意賅,意味悠深。
15、簡述《戰(zhàn)國策》辭令的特點。
答:《戰(zhàn)國策》的散文藝術(shù)成就很高,前人稱它為“辯麗橫肆,亦為文辭之最”,《戰(zhàn)國策》中的辭令引人注目。
①《戰(zhàn)國策》說辭縱橫馳騁,辯麗姿肆而又淺顯生動,形象生動,引喻諧調(diào),氣勢充沛,說理充分。《戰(zhàn)國策》的辭令與《左傳》謙恭文雅、道德禮義的辭令有很大不同,為了打動人心,往往無所顧忌地分析形勢,直陳利害,甚至不惜張大其辭,危言聳聽。說者在分析利害時或抓住一點,盡力發(fā)揮,誘使對方上鉤;或虛張聲勢,極力渲染對方的不利地位,使其聽從安排;或故作驚人之語,先在氣勢上壓倒對方,再詳加辯析。
②《戰(zhàn)國策》辭令在語言上詞藻富麗,準確傳神,句式錯綜變化,文中常常綜合運用鋪陳、排比及夸張、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暢的氣勢和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如《戰(zhàn)國策·齊策一》中記錄蘇秦勸齊宣王合縱的說辭,文中極盡比喻夸張之能事,氣勢強大,語氣強烈。又如《戰(zhàn)國策·楚策四》中莊辛對楚襄王的說辭,層層設(shè)喻,氣勢之壯、辭采之富、描摹之工,都前所未有。
③《戰(zhàn)國策》有很多寓言故事。這些寓言大多是說者根據(jù)臨時需要而順手拈來,取材廣泛,寓意鮮明。《戰(zhàn)國策·楚策一》中就用“狐假虎威”的寓言說明諸侯表面上怕楚將昭奚恤,而實際是怕楚國。《戰(zhàn)國策》中,“畫蛇添足”、“鷸蚌相爭”、“南轅北轍”等其它一些寓言也都是膾炙人口的佳篇。這些寓言通俗生動,富于現(xiàn)實感。
16、簡述《孟子》論辯藝術(shù)。
答:《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章法巧妙,氣勢充沛,章法巧妙,表現(xiàn)出高超的論辯藝術(shù)。
①孟子善于在論辯中抓住對方心理,因勢利導,誘其就范。一次,齊宣王向他問起齊桓王之事,但孟子卻巧妙地把話題引到王道仁政上來。他先提起齊宣王不忍以牛釁鐘的小事,稱贊他有仁心,引起對方的好感;進而批評他雖有仁心卻不行仁政,是“不為”,而非“不能”;然后又揭穿其“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的大欲,并指出,以武力征服天下,后必有災(zāi),只有行仁政,才能無敵于天下,終于引起齊宣王對仁政的興趣。在對話中,孟子始終掌握主動,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他的宣講。
②采用迂回戰(zhàn)術(shù),設(shè)好圈套,讓對方鉆,乘其不備,突然襲擊。孟子為了批評齊宣王未能治理好國家,先問他:“有人把妻子托付給朋友,自己到楚國去,朋友卻讓妻子挨凍受餓,該怎么對待他?”回答說:“拋棄他?!庇謫枺骸胺ü俨荒軐徖砗冒缸?,怎樣處理他?”回答說:“罷免他?!苯?jīng)過這樣兩問兩答,孟子突然把話題轉(zhuǎn)向治國,問道:“國家沒治理好,該怎么辦?”齊宣王無法回答,只好“顧左右而言他”。
③先通過設(shè)問,使對方暴露其理論弱點,當找到突破口之后,再發(fā)動猛烈反擊。在同農(nóng)家學派的陳相辯論時,他針對其老師許行“賢者與民并耕而食”的觀點,層層追問對方:許行的各種生活用品來自何處,迫使他說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的話,然后反問道:“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緊接著就展開正面論述,說明社會分工的必要性,又舉堯舜為例,說明圣人忙于治理天下,無暇親自耕作,充分暴露了許行觀點的不切實際。在此基礎(chǔ)上,還批評對方背棄儒家?guī)熣f而追隨許行。由于抓住了對方的破綻,有破有立,文章具有銳不可當?shù)倪壿嬃α俊?BR> ④提出正面的議論,圍繞中心觀點,嚴謹細密地展開論述。如“天時不如地利”一章,在開門見山地提出論點之后,對天時、地利、人和的作用層層分析比較,最后又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總結(jié)全篇,全文步步深入,首尾相應(yīng),雖未獨立成篇,但已具備完整嚴密的論說文的雛形。其他如“魚我所欲也”等章,也都具有這種特點。
17、簡述司馬相如大賦的特點。
司馬相如是漢朝有名的辭賦家,他的賦在當時具有一定的特點。
①結(jié)構(gòu)宏偉,富麗堂皇。司馬相如的賦講求場面開闊,層次分明;由外及里,由上及下,由近及遠,有空間的轉(zhuǎn)移和時間的流動;有多種生活、場面和氣氛構(gòu)成了廣闊復雜而又極其統(tǒng)一和諧的藝術(shù)畫面。他的作品正是他自己“賦家之心要包括宇宙”主張的體現(xiàn)。
②講究繪聲繪形,有聲有色。聲音色彩多種多樣,富于變化,窮形極相,動魄驚心。他的賦在總體氣氛上又是富麗、歡娛、熱烈而又莊嚴的,與東漢以后的詞賦大不相同。
③極大程度地利用了中國方塊字在字形構(gòu)造上的突出特點,排列上給閱讀者以強烈的視覺刺激。司馬相如直接繼承了枚乘《七發(fā)》中用字方法,并將之推到了頂峰。一排列幾十個山字頭,幾是個水字邊,幾十個魚字旁,幾十個草字頭……給人造成了一種撲面而來的氣勢感。
18、簡述班固的文學成就。
答:班固是東漢的史學家和辭賦家,他具有很高的文學成就。
①班固辭賦的代表作是散體的《兩都賦》,其特點為天子做喉舌,替朝廷說教。除了《兩都賦》外,班固騷體賦的代表作是《幽通賦》。
②班固的散文寫的也不錯,他模仿東方朔《答客難》,創(chuàng)作了《答賓戲》。
③班固的詩歌在文學有重要地位,他的《詠史》是第一首有案可查的文人五言詩。
④班固最的是他的《漢書》。作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基本尊重客觀事實,在敘事及語言上有自己的特點,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