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名詞解釋題庫

字號:

□ 王官采詩
    王官采詩是漢代學者對《詩經》作品來源的一種說法。據漢代人記載,西周時期,朝廷設有采詩的專職人員,定期到民間采詩。班固說:“古有采詩之官,王者可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又說:“孟春之夜,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 據說,《詩經》中的作品就是這樣被收集到朝廷的。
    □ 賦、比、興
    賦、比、興是前人概括出的《詩經》的三種表現手法。朱熹說:“賦者,敷陳其事物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彼^“賦”是陳述鋪敘的意思,從本質上講就是直接描繪,直接抒情,直接鋪敘,如《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貿絲”;“比”是帶比喻性質的一種手法,如《碩鼠》中用“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作比;“興”是引用其它自然現象引起所要詠嘆的情感,有時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關雎》用“雎鳥”的鳴叫起興,引出詩人即景生情的聯想。
    □ 《尚書》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歷史散文集。《尚書》即上古之書,是一部上古歷史文獻匯編,記載了從上古到周朝的歷史,包括《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個部分?!队輹贰ⅰ断臅肥谴呵飸?zhàn)國人根據古史傳說編纂而成的;《商書》、《周書》主要是商周兩代的官方文獻。《尚書》以記言為主,其特點是質木古樸,讀起來佶屈聱牙,艱澀難懂?!渡袝泛蟊蝗寮曳顬榻浀洹?BR>    □ 《左傳》
    《左傳》是先秦時期的一部歷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司馬遷認為作者是左丘明,但這一說法并不準確,現在認為是儒家一派學者雜采各國史料及傳聞編纂而成,其成書約在戰(zhàn)國初年?!蹲髠鳌酚浭缕鹩隰旊[公元年,止于魯哀公二十七年,此外還附錄了魯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韓、魏、趙三家滅智氏的史實。書中生動反映了這一時期巨大而深刻的歷史變遷,再現了重大的歷史事件以及有關的諸侯、卿大夫等各類人物的活動。在思想上,《左傳》基本傾向于儒家。
    □ 《春秋》
    《春秋》本是周朝各國史書的通稱,我們今天見到的《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書中按年代記載了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至魯哀公二十四年的重大事件。相傳孔子曾對它加以修訂,后來被儒家當作經書。《春秋》記事簡略,不帶有文學色彩,在記事的用語和行文中,體現出鮮明的思想傾向。
    □ 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是指戰(zhàn)國時期,知識分子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戰(zhàn)國時期,多政治中心并存的現實,各階級階層之間的斗爭復雜而激烈。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及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本階層、本集團的立場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他們以優(yōu)厚的待遇招攬游士,鼓勵不同的學派自由講學議論,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他們都思想積極,勇于建功立業(yè),而且敢想敢說,從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互相辯難。于是出現了歷百家爭鳴的局面。
    □ 浩然之氣
    “浩然之氣”是孟子提出的關于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觀點。孟子十分重視道德修養(yǎng),《孟子?公孫丑》上說“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所謂浩然之氣,通過“義”的積累而養(yǎng)成,它“至大至剛”,“充塞于天地之間”,表現為崇高的無所畏懼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狀態(tài)。
    □ 《逍遙游》
    《逍遙游》出自《莊子》內篇。逍遙游是莊子追求的人生境界。在《莊子》作品《逍遙游》中,對其有所描述。逍遙游即所謂“乘天地之氣,御六氣之辨,無所待而游無窮的人”的絕對自由的境界。莊子的逍遙游,只是心靈的遨游,帶有某種神秘色彩,但又并非隨心所欲的主觀冥想。這篇文章想象豐富,帶有很多寓言故事,有濃厚的浪漫色彩。
    □ 《九歌》
    《九歌》是屈原在楚國民間祭神樂歌的基礎上加工創(chuàng)作而成的祭歌,總共包括《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等十一篇作品?!毒鸥琛繁臼枪糯囊皇讟犯杳瑩f它是夏啟從天上偷來的。所以《楚辭》中的《九歌》并非指九篇歌曲,而是沿用了古《九歌》的名稱。在形式上,《九歌》是由巫覡扮神分角色演唱的歌曲,保持著原始歌、樂、舞三者合一的痕跡。
    □ 楚歌體
    楚歌是中國古代流行于楚地的一種民歌,一般句式長短不齊,中間、句尾帶“兮”字,用于歌唱,比較悲涼。戰(zhàn)國后期,屈原在“楚歌”基礎上,創(chuàng)作出“楚辭”這一文體。西漢項羽、劉邦等人亦用楚歌進行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出《垓下歌》、《大風歌》等作品,劉徹也有《秋風辭》、《瓠子歌》。東漢用“楚歌”創(chuàng)作的文人有張衡的《四愁詩》和梁鴻的《五噫歌》。
    □ 騷體賦
    騷體賦是漢賦中的一類,它是從楚辭中發(fā)展而成的,形式上屬于騷體,所以稱為騷體賦。騷體賦的大都是抒發(fā)“懷才不遇”的不平,抒發(fā)一種“不得幫閑的牢騷”。首倡者是漢初的賈誼,代表作是《吊屈原賦》、《服鳥賦》等。
    □ 散體大賦
    散體大賦是漢代辭賦的代表,它師承屈原、宋玉及《詩經》的“雅頌”與戰(zhàn)國時期的縱橫游說之風。它的內容多屬為統(tǒng)治者揚威頌圣,思想傾向比較空泛,藝術形式過于簡單僵化。散體大賦普遍采用主客問答的形式,作品篇幅巨大,文字排鋪堆砌,對事物進行鋪陳描寫。從形式上來說,它更像散文,直接繼承了先秦散文。散體大賦的代表作有枚乘《七發(fā)》,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揚雄《長楊賦》、《羽獵賦》,班固《兩都賦》,張衡《兩京賦》等。
    □ 互見法
    “互見法”是《史記》選取,安排材料來表現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妒酚洝诽貏e注意人物形象的統(tǒng)一性,為了既不傷害這種統(tǒng)一性,又能忠于史實,在一個人的傳記中表現這個人物的主要的經歷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基本特點,而其他一些不宜在本傳寫的材料安排到別人的傳記中去描述。這就是蘇洵所說的“本傳晦之,而他傳發(fā)之”的方法。
    □ 樂府
    樂府是個音樂機關的名稱,正式成立于西漢漢武帝時期。樂府機關的只能一是寫詞配曲,演習排練,以供給皇帝和有關部門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組織人到各地去采集民間歌謠。樂府中的作品后來又被稱為樂府詩,其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亦可以觀風俗,知厚薄云。樂府詩在思想上大體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痛苦,如《病婦行》。其二,反映戰(zhàn)爭徭役給勞動人民造成的災難,如《十五從軍征》。其三,反映青年男女婚姻戀愛方面的問題,如《孔雀東南飛》。其四,反映社會*給文人造成的憂懼漂泊之痛,如《西門行》。流傳至今的大約有六十余篇,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中。
    □ 《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最早見于《昭明文選》,作者為東漢時期已不可考的一些下層文人。他們或直抒胸臆,或借題發(fā)揮,書法的大都是個人的厲害得失,懷才不遇,以及窮困潦倒的各種憂憤之情。由于這些作品本無統(tǒng)一名稱,但在內容風格上相近,蕭統(tǒng)講這些作品編在一起,題名為《古詩十九首》?!豆旁娛攀住肥窃缙谖娜宋逖栽姷闹匾髌罚瑢蟠哂泻艽笥绊?,鐘嶸說它“幾乎一字千金”,亦被劉勰喻為“五言之冠冕”。
    □ 建安風骨
    建安風骨是前人概括出的建安時期作品的風格特點。建安詩人直接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真實廣泛地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民苦難,展示廣闊的時代生活畫面;抒發(fā)作家建功立業(yè)的理想壯志和積極進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情緒。這些作品意境宏大,筆調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風格,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個性特色。
    □ 永明體
    永明體又稱新體詩,最早出現于南朝齊武帝永明年間。此時,聲律說有了突破發(fā)展,詩人自覺地把聲律說自覺地運用于詩歌創(chuàng)作,產生了面目一新的新體詩。這些新體詩自覺地運用“四聲”、避免“八病”,形成了“永明體”。永明體的代表作家有謝朓、沈約、王融。
    □ 大歷十才子
    大歷十才子是指唐朝大歷年間的十位詩人。這一說法最初見于姚合《極玄集》。大歷十才子包括李瑞、盧綸,錢起,司空曙等人。其詩作特點是內容比較貧乏,詩風以清麗空靈,省凈纖巧為主要特色。
    □ 氣盛言宜
    “氣盛言宜”是韓愈提出的創(chuàng)作主張。韓愈特別重視作家精神力量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強調作家的道德行為和文藝修養(yǎng)。在《答李翊書》中提出:“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所謂“氣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養(yǎng)境界高,則在發(fā)言、著述時,無論用詞長短或聲調高下,均能得宜。韓愈的“氣盛言宜”即是一種精神氣質、又是一種人格境界,與孟子的 “浩然之氣”含義接近。氣盛言宜的思想對古文運動順利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 永州八記
    “永州八記”是柳宗元在貶官永州期間,游覽永州山水勝景后所作的八篇游記。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考試的時候,以上寫出三個就可以)。永州八記寫出了山水景物中的奇妙動人之處,畫廊式的展現了永州的山水勝景。抒發(fā)了作者貶官的郁悶心情?!坝乐莅擞洝痹诠糯剿膶W發(fā)展有重要地位。
    □ 行卷
    應試舉人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爭取名次,多將自己平日詩文加以編輯,寫成卷軸,在考試前送呈投獻名公巨卿,以求推薦,此后形成風尚,即稱為“行卷”?!靶芯怼敝L與諸科中前途的進士科緊密聯系,所重在文詞的優(yōu)劣高下。行卷對于唐代傳奇的盛行有一定的影響。
    □ 變文
    變文簡稱為“變”,它是在佛教僧侶所謂“唱導”的影響下,繼承漢魏六朝樂府詩、志怪小說、雜賦等文學傳統(tǒng)逐漸發(fā)展成熟的一種說唱體的通俗文學。變文和后世的“演義”相類似,即把古典的故事,重新再演說一番,變化一番,使人們容易明白。變文以長篇敘事為主,極善于敷衍故事,充分發(fā)揮了佛教文學的想象奇特、色彩瑰麗、布局宏大、場景宏偉的特點。變文在藝術形式上也有獨特的創(chuàng)造。除了敘事曲折、描寫生動、想象豐富、語言通俗外,體制上韻文與散文相結合是其重要特點。變文對唐代文人創(chuàng)作,特別是傳奇的創(chuàng)作,對后代的諸宮調、寶卷、鼓詞、彈詞等講唱文學和雜劇、南戲等戲曲文學,也有積極的影響。
    □ 沉郁頓挫
    沉郁頓挫是指感情而言,“沉郁”者,“意”也,“沉郁”是指有深摯、沉雄,郁結,抑塞的感情內容;“頓挫”者,“法”也,“頓挫”是指感情的力度,深度,濃度,側重于意和思想,是指感情表達的方式。沉郁與作品的內容主題有關;頓挫與作品的謀篇、結構、遣詞造句等表達方法有關,而兩者之間又是統(tǒng)一的。縱觀杜甫的作品,思想內容博大精深、韻味深遠;感情境界凝重深沉、憂郁悲壯;表達方式百轉千回、反復詠嘆。
    沉郁頓挫在杜詩中,有感情和形式兩方面的體現。在感情上,是深厚、悲愴。感傷、郁結的,體現了杜甫的憂國憂民之情。沉郁頓挫“風格形成的原因與杜甫的經歷、思想、美學觀點有密切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