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簡述賴利夫婦模式的特點?
答:由美國學者賴利夫婦提出,屬于社會系統(tǒng)模式,該模式中有三個相互關聯(lián)的概念:一是“基本群體 ”,又稱初級群體,首屬群體,如家庭,鄰里,親密伙伴等,二是“更大的社會結構”,指關系比較松 散的次屬群體,如工作單位,學校,社團等;三是“社會總系統(tǒng)”,指民族,國家乃至世界等隸屬群體。
15. 簡述馬萊茨克模式的特點?
答:該模式由德國學者馬萊茨克提出,屬于社會系統(tǒng)模式。它詳盡地色畫了傳播結構的各個要素之間的 復雜互動關系,并展開了社會與傳播之間的關系。
在該模式中,傳播者一方,要從大量的材料中進行“內容選擇”的工作,但又要承受“訊息的壓力” 和“媒介的壓力”。受傳者一方,同樣要對大量信息進行“內容選擇”,會受到“媒介的壓力”,而“ 感受和效果”也是雙向互動的過程。
在該模式中,傳播者和受傳者都要受到三個層面的制約和影響:一是個人層面,即“自我形象”和“ 個性結構”,二是組織層面,即傳播者的“工作環(huán)境”,包括媒介組織和工作伙伴,受傳者所在的“受 眾群體”,三是社會層面,即“社會環(huán)境”
此外,該模式還展示了“傳播者”“媒介”“受傳者的反饋”,媒介與受傳者彼此“心目中的形象” 等,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
16. 簡述媒介控制形態(tài)及其相互關系。
答:每個社會文化系統(tǒng)都不可能對傳播放任自流,基本的控制形態(tài)有:
一、政治控制。集中表現(xiàn)在政府部門對傳播的限制與管理上。常見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縱新 聞。
二、經(jīng)濟控制。關鍵媒介在所有權上,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廣告。
三、受眾控制。受眾對傳播的控制主要表現(xiàn)在反饋上。有直接表示意見建議的(通過信件、電話等 ),有間接顯示態(tài)度和看法(是否訂閱報紙、收看節(jié)目等),傳播者也主動收集公眾反應。
四、自我控制。一是媒介組織對本機構人員的紀律要求與行業(yè)規(guī)范,二是各類傳播從業(yè)者按照一般 的行為準則和自身的職業(yè)道德對自己行為的約束。
除此之處,還有一種更為廣泛、更為深遠的控制——文化控制,所有的控制形態(tài)都包容在文化控制中, 一切控制控制現(xiàn)象說到底都無不處在特定文化的背景下,每個社會文化系統(tǒng)都不可能對傳播放任自流。
這些控制如一張潛網(wǎng),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傳播。如在我們的生活中,剛進入新聞界的年輕記者充滿 理想,無所顧忌,但終會變得同老記者一樣循規(guī)蹈矩。這便是布里德所說的編輯部中的社會控制。他的研究表明,任何處于特定社會環(huán)境中的傳播媒介都擔負著社會控制的職能。而這類控制往往是一種潛 移默化、不易察覺的過程,用一個形象化的詞來概括就叫潛網(wǎng)。
17. 巴斯的“雙重行動模式”的內容是什么?
答:巴斯的“雙重行動模式”是對麥克內利把關模式的進一步完善。巴斯認為,信息流通中的把關環(huán)節(jié) 雖然很多,每個參與傳播的人都可以看做把關人,但關鍵的把關人是傳播媒介。因此,他專門研究了 傳媒的把關活動,指出這是前后相連的兩個步驟或兩個階段,也就是“雙重行動”。其中的第一階段是 新聞采集,把關人主要是記者。記者根據(jù)一定的標準對現(xiàn)實事件進行取舍和提供新聞稿件。第二階段是 新聞加工,把關人主要是編輯。傳媒輸出的所有的信息,都得經(jīng)過這道重要關口,因而這一階段的把關 活動更具有決定性作用。
18. 新聞工作中,如何提高可讀性?
答:1. 新聞要提倡寫短句2.盡量少用或不隨意簡化專用名詞3.注意用語具體,有特定的含義,適當多 用常見的詞4.注意少用形容詞,多用動詞;
就廣播的可聽性來說,要求重視廣播中語言和音響的綜合使用,多用口語,少用書面語,做到通俗, 簡明,易懂。
電視新聞的可視性,則應以視覺感覺為主,加強圖像直觀作用和現(xiàn)場感,并配合使用口語直接形式, 形成視聽兼?zhèn)?,聲色并茂的綜合效果。
19. 四大傳媒在競爭中采取什么對策?
答: 1. 報刊。報刊在競爭中求生存與發(fā)展的對策是充分發(fā)揮自身信息容量大、報道范圍廣、易于保存 等方面的優(yōu)勢,借此彌補時效性方面無法與電子傳播媒介匹敵的不足。
2. 無線電廣播。廣播的競爭對策是一方面在節(jié)目安排上揚聽覺形象之長,以簡明新聞、音樂節(jié)目 等吸引受眾,并發(fā)揮自身節(jié)目制作比電視簡單、成本低的特點,向專欄化節(jié)目發(fā)展;另一方面收聽工具 已走向小型化、輕便化,更利于受眾隨時攜帶、收聽。
3. 電視。電視與原有媒介的競爭中主要以集聲像之美取勝。會以豐富多彩、圖聲并茂的娛樂節(jié)目 受到觀眾青睞。
20. 簡述選擇性因素的三個方面?
答:1. 選擇性接觸:面對著眾多的媒介信息內容,受眾成員無法毫無選擇地被動地注意所
有這些內容并對它們作出反應。他們只能根據(jù)自己的不同特點、不同需求,有選擇地使用媒介。2. 選 擇性理解(解釋):這是指受眾對已被接觸和感知的大眾傳媒的信息所給予的意義,同傳播者給予的意 義是否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對于勸服來說是具有決定性的。3. 選擇性記憶:受成員對自己所接觸、理 解的媒介信息,并非能全部長久地印入腦海之中,而只是有篩選地記住一部分內容。
解釋選擇性因素的觀點:1. 認識的連貫論(認知不和諧理論)的解釋2.使用與滿足理論的解釋3. 可獲 得性(易得性)論的解釋
21. 簡述“使用與滿足”理論的發(fā)展。
答:這一理論出現(xiàn)于20世紀40年代,它從受傳者角度出發(fā)考察大眾傳播的效果。它通過分析受傳者接觸 媒介的動機或這種接觸滿足了他們的什么需求,來考察大眾傳播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效用。它 的大特點是把能否滿足受眾的需求作為衡量傳播效果的重要標準。
對廣播節(jié)目的使用動機早開展調查的是哥倫比亞大學廣播研究室的H•;赫爾卓格,早對印刷媒 介的效用進行考察的是B•;貝雷爾森。20世紀40年代此類研究很多,50年代這類研究進入了停滯期 ,60年代這類研究的價值重新受到肯定,再次復興起來。
有學者認為,“使用與滿足”研究的效果觀強調的是受眾需求對傳播效果的制約,因而應屬于“有限效 果論”,但也有學者認為,“使用與滿足”研究指出了大眾傳播對受眾的一些基本效果,應屬于某種“ 適度效果理論”。不管怎樣,“使用與滿足”研究以受眾為中心的視角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
22. “沉默的螺旋”假說和大眾傳播的輿論導向有什么聯(lián)系?
答:大眾傳播與輿論的關系問題,是政治學,社會學和傳播學研究的一個歷史悠久的課題。傳統(tǒng)的政治 學和輿論學認為,輿論是一種“社會合意”,它的產生是一個“問題出現(xiàn),社會討論,合意達成”的理 發(fā)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傳播媒介或作為“載體”,或作為“喉舌”,或作為“公眾的精神紐帶”,發(fā)揮著合理的作用。由于傳統(tǒng)的政治學和輿論學主要從政治民主的角度考慮問題,在這里,作為“民意” 的輿論自然是具有高度的正當性和合理性的。但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來看,輿論被認為是一種社會控制 的機制。德國女社會學家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假說,正是從這個 角度研究輿論與大眾傳播的關系,把輿論看做是一種對個人和群體具有強大約束力的“力量”,探討它 的形成過程,社會作用和客觀規(guī)律。
23. 傳播效果研究的發(fā)展趨勢是什么?有哪些新的課題?
答:在21世紀的今天,人類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社會信息化和全球信息化的發(fā)展趨勢, 必然會引起傳播效果研究領域的擴大和研究課題的轉換。美國傳播學家羅杰斯認為,未來的傳播效 果研究將會是對整個信息社會的研究,除了大眾傳播的一些傳統(tǒng)課題將會繼續(xù)受到重視對,對“新傳播 技術的普及和利用所產生的社會的,行為的,心理的影響”將成為效果研究的重要內容。
另一位傳播學者薩爾瓦焦認為,新媒介研究與傳統(tǒng)媒介研究對“效果”和“影響”的把握上是不同的。 具體地說,傳統(tǒng)的研究主要是從個人態(tài)度或行動變化的角度考慮問題;而由于新媒介的使用本身就意味 著個人生活和行為方式的變化,其普及過程所需時間又極為短暫,因此,傳播學者所直接面臨的,是新 技術,新媒介所引起的社會變化和宏觀效果問題。
新課題研究應包括:1新媒介與傳統(tǒng)媒介的相互關系2社會生活和行為方式的變化3“住處溝”“知識溝 ”與社會平等4信息泛濫的社會結果5信息社會中的社會病理
24. 電腦聯(lián)網(wǎng)對傳統(tǒng)的大眾傳播意味著什么?
答:電腦聯(lián)網(wǎng)業(yè)即構成對傳統(tǒng)的大眾傳媒的挑戰(zhàn)和沖擊,又為大眾傳媒的發(fā)展提供新的機遇:
總體來看,電腦聯(lián)網(wǎng)業(yè)的興起和發(fā)展,給大眾傳媒帶來巨大的市場競爭壓力。作為信息高新科技產物的 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具有先進性,互動性
論述題:
1. 大眾傳播的一般性功能有哪些?
答:傳播的一般性功能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傳播的個人(個體)功能,二是從社會 學,經(jīng)濟學及政治學的角度分析傳播的社會功能。前者涉及的范圍多半屬于人際傳播,后者則專指大眾 傳播的社會功能。
大眾傳播的四大社會功能是拉斯韋爾提出的:1環(huán)境監(jiān)測的功能,即大眾傳播具有的傳播各種新聞和信 息,為人們提供決策和行動的依據(jù)的社會功能2社會協(xié)調功能,即大眾傳播通過對新聞信息的選擇,解 釋和評論所實現(xiàn)的社會整合功能3文化傳遞功能,即大眾傳播承擔的傳遞知識,經(jīng)驗,價值觀的教育功 能4由賴特提出的大眾傳播的娛樂功能。
答:由美國學者賴利夫婦提出,屬于社會系統(tǒng)模式,該模式中有三個相互關聯(lián)的概念:一是“基本群體 ”,又稱初級群體,首屬群體,如家庭,鄰里,親密伙伴等,二是“更大的社會結構”,指關系比較松 散的次屬群體,如工作單位,學校,社團等;三是“社會總系統(tǒng)”,指民族,國家乃至世界等隸屬群體。
15. 簡述馬萊茨克模式的特點?
答:該模式由德國學者馬萊茨克提出,屬于社會系統(tǒng)模式。它詳盡地色畫了傳播結構的各個要素之間的 復雜互動關系,并展開了社會與傳播之間的關系。
在該模式中,傳播者一方,要從大量的材料中進行“內容選擇”的工作,但又要承受“訊息的壓力” 和“媒介的壓力”。受傳者一方,同樣要對大量信息進行“內容選擇”,會受到“媒介的壓力”,而“ 感受和效果”也是雙向互動的過程。
在該模式中,傳播者和受傳者都要受到三個層面的制約和影響:一是個人層面,即“自我形象”和“ 個性結構”,二是組織層面,即傳播者的“工作環(huán)境”,包括媒介組織和工作伙伴,受傳者所在的“受 眾群體”,三是社會層面,即“社會環(huán)境”
此外,該模式還展示了“傳播者”“媒介”“受傳者的反饋”,媒介與受傳者彼此“心目中的形象” 等,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
16. 簡述媒介控制形態(tài)及其相互關系。
答:每個社會文化系統(tǒng)都不可能對傳播放任自流,基本的控制形態(tài)有:
一、政治控制。集中表現(xiàn)在政府部門對傳播的限制與管理上。常見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縱新 聞。
二、經(jīng)濟控制。關鍵媒介在所有權上,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廣告。
三、受眾控制。受眾對傳播的控制主要表現(xiàn)在反饋上。有直接表示意見建議的(通過信件、電話等 ),有間接顯示態(tài)度和看法(是否訂閱報紙、收看節(jié)目等),傳播者也主動收集公眾反應。
四、自我控制。一是媒介組織對本機構人員的紀律要求與行業(yè)規(guī)范,二是各類傳播從業(yè)者按照一般 的行為準則和自身的職業(yè)道德對自己行為的約束。
除此之處,還有一種更為廣泛、更為深遠的控制——文化控制,所有的控制形態(tài)都包容在文化控制中, 一切控制控制現(xiàn)象說到底都無不處在特定文化的背景下,每個社會文化系統(tǒng)都不可能對傳播放任自流。
這些控制如一張潛網(wǎng),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傳播。如在我們的生活中,剛進入新聞界的年輕記者充滿 理想,無所顧忌,但終會變得同老記者一樣循規(guī)蹈矩。這便是布里德所說的編輯部中的社會控制。他的研究表明,任何處于特定社會環(huán)境中的傳播媒介都擔負著社會控制的職能。而這類控制往往是一種潛 移默化、不易察覺的過程,用一個形象化的詞來概括就叫潛網(wǎng)。
17. 巴斯的“雙重行動模式”的內容是什么?
答:巴斯的“雙重行動模式”是對麥克內利把關模式的進一步完善。巴斯認為,信息流通中的把關環(huán)節(jié) 雖然很多,每個參與傳播的人都可以看做把關人,但關鍵的把關人是傳播媒介。因此,他專門研究了 傳媒的把關活動,指出這是前后相連的兩個步驟或兩個階段,也就是“雙重行動”。其中的第一階段是 新聞采集,把關人主要是記者。記者根據(jù)一定的標準對現(xiàn)實事件進行取舍和提供新聞稿件。第二階段是 新聞加工,把關人主要是編輯。傳媒輸出的所有的信息,都得經(jīng)過這道重要關口,因而這一階段的把關 活動更具有決定性作用。
18. 新聞工作中,如何提高可讀性?
答:1. 新聞要提倡寫短句2.盡量少用或不隨意簡化專用名詞3.注意用語具體,有特定的含義,適當多 用常見的詞4.注意少用形容詞,多用動詞;
就廣播的可聽性來說,要求重視廣播中語言和音響的綜合使用,多用口語,少用書面語,做到通俗, 簡明,易懂。
電視新聞的可視性,則應以視覺感覺為主,加強圖像直觀作用和現(xiàn)場感,并配合使用口語直接形式, 形成視聽兼?zhèn)?,聲色并茂的綜合效果。
19. 四大傳媒在競爭中采取什么對策?
答: 1. 報刊。報刊在競爭中求生存與發(fā)展的對策是充分發(fā)揮自身信息容量大、報道范圍廣、易于保存 等方面的優(yōu)勢,借此彌補時效性方面無法與電子傳播媒介匹敵的不足。
2. 無線電廣播。廣播的競爭對策是一方面在節(jié)目安排上揚聽覺形象之長,以簡明新聞、音樂節(jié)目 等吸引受眾,并發(fā)揮自身節(jié)目制作比電視簡單、成本低的特點,向專欄化節(jié)目發(fā)展;另一方面收聽工具 已走向小型化、輕便化,更利于受眾隨時攜帶、收聽。
3. 電視。電視與原有媒介的競爭中主要以集聲像之美取勝。會以豐富多彩、圖聲并茂的娛樂節(jié)目 受到觀眾青睞。
20. 簡述選擇性因素的三個方面?
答:1. 選擇性接觸:面對著眾多的媒介信息內容,受眾成員無法毫無選擇地被動地注意所
有這些內容并對它們作出反應。他們只能根據(jù)自己的不同特點、不同需求,有選擇地使用媒介。2. 選 擇性理解(解釋):這是指受眾對已被接觸和感知的大眾傳媒的信息所給予的意義,同傳播者給予的意 義是否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對于勸服來說是具有決定性的。3. 選擇性記憶:受成員對自己所接觸、理 解的媒介信息,并非能全部長久地印入腦海之中,而只是有篩選地記住一部分內容。
解釋選擇性因素的觀點:1. 認識的連貫論(認知不和諧理論)的解釋2.使用與滿足理論的解釋3. 可獲 得性(易得性)論的解釋
21. 簡述“使用與滿足”理論的發(fā)展。
答:這一理論出現(xiàn)于20世紀40年代,它從受傳者角度出發(fā)考察大眾傳播的效果。它通過分析受傳者接觸 媒介的動機或這種接觸滿足了他們的什么需求,來考察大眾傳播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效用。它 的大特點是把能否滿足受眾的需求作為衡量傳播效果的重要標準。
對廣播節(jié)目的使用動機早開展調查的是哥倫比亞大學廣播研究室的H•;赫爾卓格,早對印刷媒 介的效用進行考察的是B•;貝雷爾森。20世紀40年代此類研究很多,50年代這類研究進入了停滯期 ,60年代這類研究的價值重新受到肯定,再次復興起來。
有學者認為,“使用與滿足”研究的效果觀強調的是受眾需求對傳播效果的制約,因而應屬于“有限效 果論”,但也有學者認為,“使用與滿足”研究指出了大眾傳播對受眾的一些基本效果,應屬于某種“ 適度效果理論”。不管怎樣,“使用與滿足”研究以受眾為中心的視角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
22. “沉默的螺旋”假說和大眾傳播的輿論導向有什么聯(lián)系?
答:大眾傳播與輿論的關系問題,是政治學,社會學和傳播學研究的一個歷史悠久的課題。傳統(tǒng)的政治 學和輿論學認為,輿論是一種“社會合意”,它的產生是一個“問題出現(xiàn),社會討論,合意達成”的理 發(fā)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傳播媒介或作為“載體”,或作為“喉舌”,或作為“公眾的精神紐帶”,發(fā)揮著合理的作用。由于傳統(tǒng)的政治學和輿論學主要從政治民主的角度考慮問題,在這里,作為“民意” 的輿論自然是具有高度的正當性和合理性的。但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來看,輿論被認為是一種社會控制 的機制。德國女社會學家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假說,正是從這個 角度研究輿論與大眾傳播的關系,把輿論看做是一種對個人和群體具有強大約束力的“力量”,探討它 的形成過程,社會作用和客觀規(guī)律。
23. 傳播效果研究的發(fā)展趨勢是什么?有哪些新的課題?
答:在21世紀的今天,人類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社會信息化和全球信息化的發(fā)展趨勢, 必然會引起傳播效果研究領域的擴大和研究課題的轉換。美國傳播學家羅杰斯認為,未來的傳播效 果研究將會是對整個信息社會的研究,除了大眾傳播的一些傳統(tǒng)課題將會繼續(xù)受到重視對,對“新傳播 技術的普及和利用所產生的社會的,行為的,心理的影響”將成為效果研究的重要內容。
另一位傳播學者薩爾瓦焦認為,新媒介研究與傳統(tǒng)媒介研究對“效果”和“影響”的把握上是不同的。 具體地說,傳統(tǒng)的研究主要是從個人態(tài)度或行動變化的角度考慮問題;而由于新媒介的使用本身就意味 著個人生活和行為方式的變化,其普及過程所需時間又極為短暫,因此,傳播學者所直接面臨的,是新 技術,新媒介所引起的社會變化和宏觀效果問題。
新課題研究應包括:1新媒介與傳統(tǒng)媒介的相互關系2社會生活和行為方式的變化3“住處溝”“知識溝 ”與社會平等4信息泛濫的社會結果5信息社會中的社會病理
24. 電腦聯(lián)網(wǎng)對傳統(tǒng)的大眾傳播意味著什么?
答:電腦聯(lián)網(wǎng)業(yè)即構成對傳統(tǒng)的大眾傳媒的挑戰(zhàn)和沖擊,又為大眾傳媒的發(fā)展提供新的機遇:
總體來看,電腦聯(lián)網(wǎng)業(yè)的興起和發(fā)展,給大眾傳媒帶來巨大的市場競爭壓力。作為信息高新科技產物的 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具有先進性,互動性
論述題:
1. 大眾傳播的一般性功能有哪些?
答:傳播的一般性功能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傳播的個人(個體)功能,二是從社會 學,經(jīng)濟學及政治學的角度分析傳播的社會功能。前者涉及的范圍多半屬于人際傳播,后者則專指大眾 傳播的社會功能。
大眾傳播的四大社會功能是拉斯韋爾提出的:1環(huán)境監(jiān)測的功能,即大眾傳播具有的傳播各種新聞和信 息,為人們提供決策和行動的依據(jù)的社會功能2社會協(xié)調功能,即大眾傳播通過對新聞信息的選擇,解 釋和評論所實現(xiàn)的社會整合功能3文化傳遞功能,即大眾傳播承擔的傳遞知識,經(jīng)驗,價值觀的教育功 能4由賴特提出的大眾傳播的娛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