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訓詁的功能:漢代人去讀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難;而到了唐代,一般人對兩漢、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所以,在閱讀和研究古代文獻時,就需要首先掃清文字障礙,減少語言隔閡。
二、“訓詁”這兩個字連用,始于漢代的《毛詩詁訓傳》。 唐代的訓詁學家孔穎達在《詩經(jīng)·周南·關(guān)雎》的疏中對“訓”和“詁”分別作了解釋。他說: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詩詁訓傳》,是毛亨為《詩經(jīng)》所作的傳注,簡稱《毛傳》?!皞鳌笔且环N發(fā)明經(jīng)典大義的體例。
“春秋三傳”有左丘明的《左傳》、公羊高的《公羊傳》、谷梁赤的《谷梁傳》。
毛亨注釋《詩經(jīng)》雖有敘事,但卻以解釋語言為主,所以叫《毛詩詁訓傳》。
四、孔穎達的意思是說,詁和訓,是解釋語言的兩個不同的法則:(一)“詁”是解釋“異言”的。所謂“異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時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稱呼。 因時而產(chǎn)生的異言,也就是古語。 因地而產(chǎn)生的異言,也就是方言。 對因時而異的古語,用當時的今語去解釋; 對因地而異的方言,用當時的標準語(雅言)去解釋,這就是“詁”。 (二)“訓”是道形貌的。所謂“道形貌,就是對文獻語言的具體的含義,進行形象的描繪、說明。
五、近代學者黃侃先生對“詁”、“訓”二字的解釋,反映了訓詁學進一步發(fā)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義。 ‘詁’就是‘故’,‘本來’的意思;‘訓’就是‘順’,‘引申’的意思。 黃侃先生對‘詁訓’的解釋,說明他已有了詞義的系統(tǒng)的觀點。在解釋詞義的時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義,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義,然后沿著詞義發(fā)展的線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義。這樣才能完成對一個多義詞詞義系統(tǒng)的解釋。比如(詩經(jīng)·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釋作“京師”,而解釋作“大”。他的意思說,“京師”的意思,是從“大”這個本義里引申出來的。
六、訓詁學是在發(fā)展中經(jīng)過不同的階段逐步建立起來的。那時的訓詁方式主要是注釋書(包括傳、注、疏、箋等)。毛亨所作的系統(tǒng)解釋《詩經(jīng)》的《毛詩詁訓傳》,就是這種訓詁最典型的樣式。 在這種隨文釋義的訓詁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出了另一種訓詁的方式。 也就是從注釋書中,把被解釋的語言單位抽取出來按照一定的原則加以編纂,形成了類似后代字(辭)典的訓詁專書。
《爾雅》始見于漢武帝時,共有十九篇。
東漢許慎所作的《說文解字》是一部文獻語言學的專著。
《爾雅》曾被稱為“訓詁學的鼻祖”,其實它不過是漢儒采取傳注所作的訓詁札記。它將古代注釋(以《毛詩詁訓傳》為主)中曾經(jīng)有過同樣訓釋的詞歸納到一起,再依它們意義的類別加以分編,是一部我國最早的訓詁資料集。
《說文》根據(jù)“部首”將文字的形體分為五百四十部,用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的法則來解釋字形,又用以形說義的方法來解釋字的本義,用“讀若”和形聲聲旁來說明字音。
七、清代研究訓詁的學者有兩個派別:一派是以惠棟、江聲為代表的“鉤沉”之學。這一學派以辯識古訓、疏明古義為主,目的是運用語言文字學來闡明古書上沒有弄明白的理論問題和具體問題,使學者能進一步理解前代的訓詁。 另一派是以戴震為代表的“創(chuàng)新”之學。如訓詁學家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俞樾等都屬于后一派。 張揖的《廣雅》
八、傳統(tǒng)的“小學”(古代專門研究語言文字學的一種學問)分成了三個互相有分工又有聯(lián)系的門類:文字、音韻、訓詁。這三個門類的總合,就是我國粗具規(guī)模的傳統(tǒng)語言學。所以我們今天談到“訓詁”時,往往有兩個不同的涵義:一個是包含在古代注釋和訓詁專書中的文獻語言學的總稱。它的研究范圍還不甚明確。 另一個則是與文字學、音韻學互相并列的以研究語義為主要內(nèi)容的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的一個獨立的門類。
九、那么,文字,音韻,訓詁這三個門類如何分工?
文字學,傳統(tǒng)語言學的文字之學,著重在識別漢字的字形,從字形出來辯明音、義,研究漢字形體的發(fā)展,從而達到歸納漢字造字法則的目的。 音韻學,傳統(tǒng)語言學中的音韻學,著重在研究不同時期漢語語音的體系和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漢語語音的變化。切韻,等韻,古韻之學,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訓詁學:語言所含的思想內(nèi)容是它的核心。傳統(tǒng)的訓詁學著重研究詞語的思想內(nèi)容和感情色彩,詞的意義系統(tǒng)和詞語之間分化派生的關(guān)系,詞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變化。當語法學和修辭學還沒有獨立出來的時候,這兩個門類的內(nèi)容,也是包含在訓詁學中的。
如果簡要地說,文字的研究偏重于形,音韻的研究偏重于音,而訓詁的研究則偏重于義。這三個門類的研究雖有以上的分工和側(cè)重,必須相互聯(lián)系和貫通。
十、(訓詁分析題)《詩經(jīng),鄭風,女曰雞鳴》:“弋言加之,與子宜之。”《毛詩詁訓傳》說:“宜,肴也?!薄多嵐{》:“所弋之鳧雁,我以為加豆之實,與君子共肴也?!彪仁侵笫炜沙缘娜?,引申啖食熟肉也叫肴。《說文,肉部》:肴,啖也??芍睹珎鳌贰ⅰ多嵐{》訓肴,就是訓啖?!墩f文,宀部》“宜”訓“所安也”,則是根據(jù)《詩經(jīng),周南,桃夭》中“宜室”“宜家”所作的訓詁??梢娢堇镉酗埑钥梢杂小鞍病绷x,屋里有肉吃,也可以有“安”義。這就說明,在作訓詁時,研究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是不能脫離字形的分析的。
十一、《詩經(jīng),邶風,北門》:“王事敦我”。《毛傳》:“敦,厚也。”《鄭箋》:“敦猶投 ”。從表面上看,好像《毛傳》和〈鄭箋〉彼此矛盾,作出了兩個不同的訓詁。從聲音線索來尋求,就可以把兩個訓釋統(tǒng)一起來?!疵珎鳌底x“敦”為“堆”字。鄭玄則讀“敦”為“丟”,義為擱置,所以以“投 ”解之,意思是都拋在我身上,其實也是堆的意思。所以毛,鄭的兩種注釋并無矛盾,只不過各取不同的方言來訓釋罷了。
十二、訓詁的內(nèi)容:甲、保存在注釋書和訓詁專書中的訓詁內(nèi)容。1、解釋詞義:戰(zhàn)國時的荀況在《正名篇》中“名聞而實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麗也。用麗俱得,謂之知名”。荀況所說的“名”,就是今天語言中的詞(古代稱實詞為“名”或“字”。鄭玄說:“古曰名,今曰字,其實一也?!保?BR> 訓詁首先要揭示詞的概括意義。這種概括的詞義必須是客觀的,絕不能主觀臆斷、憑空推測。
在解釋詞的概括意義時,訓詁學家不但注意到詞義的客觀性,同時還注意到詞義的系統(tǒng)性,也就是首先解釋詞的本義,然后沿著引申線索,說明它的引申義。這是訓詁中解釋多義詞的基本方法。如《詩經(jīng),小雅,六月》:“比物四驪,”《毛傳》:“物,毛物也?!庇帧缎⊙?,無羊》:“三十維物,爾牲則具。”
詞義在其概括性的基礎(chǔ)上,還有其靈活性。如,江淹《別賦》:“若乃秋月如 ,秋露如珠,明月白露,光陰往來。與子之別,中心徘徊?!痹谶@里,作者用明月和白露來說明別離的時間、環(huán)境:秋夜月明之夕,人在花間月下告別,在月光照射下,只見微風搖曳著花枝,露水在葉上滾動。作者用“光陰”二字來進一步描繪當時的狀況?!肮怅帯痹谶@個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里是一對反義詞:光是亮,陰是暗?!肮怅幫鶃怼笔侵冈鹿夂吐吨榻幌嗾沼?,徘徊往來,乍明乍暗的情境,以襯托出告別時心中的徘徊不舍之情。
十三、分析句讀:句讀:我國古代文章斷句的符號和方法的名稱,相當于今天標點符號的作用。
如《禮記,學記》篇把分析古書的句讀列為教學和學習的基本內(nèi)容之一。它說“一年視離經(jīng)辯志。”“離經(jīng)”就是判斷文章的句讀:“辯志”就是審明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
十四、鄭玄斷句“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薄!棒摺毙稳萑展馄洌ā墩f文,旦部》:暨,日頗見也)?!坝櫋碑斪髌?,迄,直行也。這段話的前三句說的是日光所照的方位:日初升于東海,西照流沙,偏射于朔暨,南暨。然后說,凡日光所臨照之處皆行其聲教。(唐代陸德明寫過一部〈經(jīng)黃釋文〉。)
十五、《基傳,哀公十七年》:衛(wèi)侯貞卜。其繇曰:“如魚稱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國滅之將亡”
隋代劉炫認為卜辭的文句應(yīng)該押韻,其實賈、劉的斷句都是錯誤的。第一,繇辭是韻文,第二,“裔”和“焉”的詞義怎么分析,他們把當成語氣助詞,因而斷句是錯誤的。
清初顧炎武在《左傳杜解補正》里強調(diào),應(yīng)當把“裔焉大國”讀為一句。因為“裔”的本義是衣邊,后裔的“裔”就是衣邊義的引申用法。在聲音方面,“裔”“界”“介”是一聲之轉(zhuǎn);在意義方面,衣邊。田界,介畫也是互相會通的?!耙帷弊衷诖颂幨怯米鲃釉~的,“裔”就是“介”?!把伞弊謩t和“于”的聲義相同,是個介詞?!耙嵫纱髧奔础敖橛诖髧??!皽缰畬⑼觥笔钦f衛(wèi)侯將被大國所殺,國家也要滅亡。后來衛(wèi)果為晉所滅。唐代張守節(jié)的《史記正義》也沒有正確的理解“取舍”和“類”的含義。
翻譯:《史記,伯夷列傳》:巖穴之士取舍有時若此,類名湮沒而不稱,悲夫!譯:沒有權(quán)勢的人,他們的行為很多是跟伯夷、顏淵一樣高尚的,卻大都沒有被歷史所稱道,以致姓名,事跡都湮沒無聞,這是多么使人悲痛的事?。?BR> 翻譯:《左傳,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第一,從語法結(jié)構(gòu)上看,“不虞”是主要動詞,而這個動詞的賓語不是“君之涉吾地也”,而是“何故”。第二,從上下文看,這句話不是疑問句,而是質(zhì)詰句,并且是表達了嚴厲的責問口氣。聯(lián)系上文“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這段話意思是:楚齊距離極遠,就連馬牛風逸的小事都連及不上,我君絕對料想不出你們派兵伐楚的緣故。
十六:分析句讀的注意幾點:首先,斷句讀必須結(jié)合上下文。其次,一個句子是語法結(jié)構(gòu)的具體體現(xiàn),必須用語法規(guī)律說明句子的構(gòu)造。再者,句子還反映了語言的情態(tài)和感情色彩,這在分析句讀時,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十七:翻譯:《邶風,柏舟》:微我無酒,以敖以游。譯:并不是我沒有酒去遨游用以忘憂。
十八:翻譯:《大雅,常武》:王命卿士,南仲太祖。譯:周王在太廟任命南仲為元帥。
十九:闡述語法,兩漢時期的訓詁學者已把漢語詞匯分析為:詞,事,名,三類。
二十:翻譯:《召南,行露篇》:厭yi行露,豈不夙夜,謂行多露?!睹珎鳌罚骸柏M不,言有是也。” 譯:路上那潮濕的露水使人厭惡,只有那些早夜而行的人,才會滿身沾上這種可厭的露水。(用以比喻,“沒有失禮就不畏強暴”。
二十一:48,《衛(wèi)風,河廣》:誰謂河廣,曾不容刀? 曾:即現(xiàn)代漢語的“怎么”。 《方言》“訾,何也。”
二十二:用虛詞確定句型?!队癸L,帝凍》:乃如之人也,懷昏姻也,大無信也:不知命也。《毛傳》:“乃如是*奔之人也?!?BR> “*奔”解釋“懷昏姻”
二十三、,《鄭風,揚之水》:揚之水,不流束楚?!睹珎鳌罚骸凹P之水可謂不能流漂束楚乎?” 毛亨告訴我們這七個字是一句,而且是反詰句。它用散文來注解,于是就用增加虛詞的方法來補足原文所要表達的情狀。
二十四、說明虛詞在句子里使用的位置。 “其”字在《詩經(jīng)》里就有在句首,在句中,在句尾三種不同用法。如1、《衛(wèi)風,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這兩句詩是從農(nóng)民期待降雨的心情來比喻盼望丈夫回來的殷切思念。意思是說:下雨吧!下雨吧!可是云彩里又鉆出明亮耀眼的太陽。 這是語氣助詞用在句首的例子。2、《庸風,帝凍》“朝劑于西,崇朝其雨。”意思說:“一清早西邊升起了虹,今天整個早晨都要下雨吧!”這是用在句中的例子。3、《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币馑际钦f:“夜里什么時候啦?是中夜?!边@是用在句末的例子。
二十五、為了幫助讀者正確地理解詞不達意義和句意,訓詁書有時是必須分析句子的語言結(jié)構(gòu)的。
二十六、《詩經(jīng),小蚊》:維邇言是聽,維邇言是爭,《毛傳》“爭為近言”是語序的解釋。
《左傳,昭公十九年》:私族于謀而立長親。杜預注:于私族之謀,宜立親之長者。這也是解釋語序的。二十七、《左傳,哀公十三年》諺所謂“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謂矣。 杜預注:言靈王怒吳子而執(zhí)其弟,猶人忿于室家而作色于市人。這是用解釋語序的,是用常見的語法結(jié)構(gòu)形式來說明特殊的語序的。杜預的意思是說,“室于怒,市于色”按一般的語序應(yīng)為“怒于室,色于市”(在家生了氣,到街上去發(fā)作)。
二十八、56頁,簡答:語序的作用?第一種,是借助語序表示客觀事物在主觀感觸上的先后。如《孟子,盡心》篇“若崩厥角稽首”,一般的語序是“厥角稽首若崩?!边@里的“若崩”放在句首,是重點強調(diào)聲音,也就是先“緣耳而知聲”,次“緣目以知形”。第二種,為了重點突出,緊接上文,而顛倒語序。如《左傳, 公元年》:“為吳太伯,不亦可乎!猶有令名,與其及也?!倍抛ⅲ貉噪m去猶有令名,勝于留而及禍。接正常的語序應(yīng)是“與其及也,猶有令名”。這里因為勸說申生應(yīng)該權(quán)衡利害,遠離晉國,所以在提出“為吳太伯”之后,就緊接著強調(diào)這樣做“猶有令名”,而把“與其及也”這種不利的做法放到期其次的地位。第三種,為了協(xié)調(diào)聲律而改變語序。如《詩經(jīng),小雅,節(jié)南山》:弗問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已,無小人殆。這里本應(yīng)該說:“無殆小人”。因為“殆”與“已”“子”“仕”諧韻,所以變換了語序。
二十九、清代訓詁學者往往是在分析語言結(jié)構(gòu)的基礎(chǔ)上去訂正前人的錯誤注解。
三十、翻譯:《小雅,棠棣》:原隰裒矣,兄弟求矣?!睹珎鳌罚呵笠樱郧笮值芤?。譯:原、隰雖然是人們聚集的場所,但人們所求的是兄弟。 翻譯:61頁,《小雅,吉日》漆沮之從,天子之所。譯:從漆沮那里驅(qū)趕禽獸,把禽獸趕到天子的獵場去。
三十一、說明修辭手段:如《小雅,車攻》:蕭蕭馬鳴,悠悠旆旌?!睹珎鳌罚貉圆粴g嘩也。這里運用了烘托的修辭手段。
三十二、66頁翻譯:上奏畏卻,則鍛煉而周內(nèi)之。 翻譯:“周內(nèi)”就是織文繡花的意思。這就是說,“吏治者”在上奏獄辭時,還怕上面批不準,就像冶金那樣對獄辭加以千錘百煉,又像織綢那樣細針密線地加以彌縫。
三十三、71頁,闡述表達方法:比如《詩經(jīng),庸風,柏舟》:“母也天只,不諒人只!”《毛傳》:“天謂你也。”孔穎達《毛詩正義》申述毛義說:“先母后天,取其韻句”。
又如《禮記,祭統(tǒng)》:“天子親耕于南郊以共齊盛,夫人蠶于北郊以共冕服。”鄭玄注:“純服亦冕服也,互言之爾。純以見繒色,冕以著祭服。”據(jù)鄭說,“冕服”即“純服”,皆謂祭祀的禮服。凡祭服之制,一方面必須是黑色,一方面必須戴冕,此“互文備義”之例。又《禮記,文王世子》:“諸父守貴宮,貴室;諸子諸孫守下宮、下室。”又曰:“諸父諸兄守貴室,子弟守下室,而讓道備矣。”鄭玄注:“貴者守貴,*.上言父子孫,此言兄弟,互相備也”。
三十四、清代俞樾《古書疑義舉例》 黃侃先生《古書文句異例》
古今詞言表達情狀差異很大,分述于下:第一,古代敘事的文章,大體分為“記言”,“敘事”兩類。1、記一人之語中加“曰”字。如《左傳,哀公十三年》;2、記二人之語省“曰”字。如《禮記,檀公》;3、記言中有敘事。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第二,古人引書或記言,往往有引文不全和錄語未竟的情況。如《周易,同人》。第三,又有“省略之例?!钡谒?,與省略相對立的是復用和連類并稱。
三十五、78頁名詞解釋:斷章取義:此言賦詩不泥其本義,而借古人的話說自己的意思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81頁,連類并稱:指兩個字或詞的義類相因而牽連之,但所指只取其中一詞之義。
83頁,反義詞對舉,則是連用詞義對立、矛盾的兩個詞,但只強調(diào)矛盾的一個方面。
二、“訓詁”這兩個字連用,始于漢代的《毛詩詁訓傳》。 唐代的訓詁學家孔穎達在《詩經(jīng)·周南·關(guān)雎》的疏中對“訓”和“詁”分別作了解釋。他說: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詩詁訓傳》,是毛亨為《詩經(jīng)》所作的傳注,簡稱《毛傳》?!皞鳌笔且环N發(fā)明經(jīng)典大義的體例。
“春秋三傳”有左丘明的《左傳》、公羊高的《公羊傳》、谷梁赤的《谷梁傳》。
毛亨注釋《詩經(jīng)》雖有敘事,但卻以解釋語言為主,所以叫《毛詩詁訓傳》。
四、孔穎達的意思是說,詁和訓,是解釋語言的兩個不同的法則:(一)“詁”是解釋“異言”的。所謂“異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時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稱呼。 因時而產(chǎn)生的異言,也就是古語。 因地而產(chǎn)生的異言,也就是方言。 對因時而異的古語,用當時的今語去解釋; 對因地而異的方言,用當時的標準語(雅言)去解釋,這就是“詁”。 (二)“訓”是道形貌的。所謂“道形貌,就是對文獻語言的具體的含義,進行形象的描繪、說明。
五、近代學者黃侃先生對“詁”、“訓”二字的解釋,反映了訓詁學進一步發(fā)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義。 ‘詁’就是‘故’,‘本來’的意思;‘訓’就是‘順’,‘引申’的意思。 黃侃先生對‘詁訓’的解釋,說明他已有了詞義的系統(tǒng)的觀點。在解釋詞義的時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義,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義,然后沿著詞義發(fā)展的線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義。這樣才能完成對一個多義詞詞義系統(tǒng)的解釋。比如(詩經(jīng)·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釋作“京師”,而解釋作“大”。他的意思說,“京師”的意思,是從“大”這個本義里引申出來的。
六、訓詁學是在發(fā)展中經(jīng)過不同的階段逐步建立起來的。那時的訓詁方式主要是注釋書(包括傳、注、疏、箋等)。毛亨所作的系統(tǒng)解釋《詩經(jīng)》的《毛詩詁訓傳》,就是這種訓詁最典型的樣式。 在這種隨文釋義的訓詁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出了另一種訓詁的方式。 也就是從注釋書中,把被解釋的語言單位抽取出來按照一定的原則加以編纂,形成了類似后代字(辭)典的訓詁專書。
《爾雅》始見于漢武帝時,共有十九篇。
東漢許慎所作的《說文解字》是一部文獻語言學的專著。
《爾雅》曾被稱為“訓詁學的鼻祖”,其實它不過是漢儒采取傳注所作的訓詁札記。它將古代注釋(以《毛詩詁訓傳》為主)中曾經(jīng)有過同樣訓釋的詞歸納到一起,再依它們意義的類別加以分編,是一部我國最早的訓詁資料集。
《說文》根據(jù)“部首”將文字的形體分為五百四十部,用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的法則來解釋字形,又用以形說義的方法來解釋字的本義,用“讀若”和形聲聲旁來說明字音。
七、清代研究訓詁的學者有兩個派別:一派是以惠棟、江聲為代表的“鉤沉”之學。這一學派以辯識古訓、疏明古義為主,目的是運用語言文字學來闡明古書上沒有弄明白的理論問題和具體問題,使學者能進一步理解前代的訓詁。 另一派是以戴震為代表的“創(chuàng)新”之學。如訓詁學家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俞樾等都屬于后一派。 張揖的《廣雅》
八、傳統(tǒng)的“小學”(古代專門研究語言文字學的一種學問)分成了三個互相有分工又有聯(lián)系的門類:文字、音韻、訓詁。這三個門類的總合,就是我國粗具規(guī)模的傳統(tǒng)語言學。所以我們今天談到“訓詁”時,往往有兩個不同的涵義:一個是包含在古代注釋和訓詁專書中的文獻語言學的總稱。它的研究范圍還不甚明確。 另一個則是與文字學、音韻學互相并列的以研究語義為主要內(nèi)容的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的一個獨立的門類。
九、那么,文字,音韻,訓詁這三個門類如何分工?
文字學,傳統(tǒng)語言學的文字之學,著重在識別漢字的字形,從字形出來辯明音、義,研究漢字形體的發(fā)展,從而達到歸納漢字造字法則的目的。 音韻學,傳統(tǒng)語言學中的音韻學,著重在研究不同時期漢語語音的體系和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漢語語音的變化。切韻,等韻,古韻之學,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訓詁學:語言所含的思想內(nèi)容是它的核心。傳統(tǒng)的訓詁學著重研究詞語的思想內(nèi)容和感情色彩,詞的意義系統(tǒng)和詞語之間分化派生的關(guān)系,詞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變化。當語法學和修辭學還沒有獨立出來的時候,這兩個門類的內(nèi)容,也是包含在訓詁學中的。
如果簡要地說,文字的研究偏重于形,音韻的研究偏重于音,而訓詁的研究則偏重于義。這三個門類的研究雖有以上的分工和側(cè)重,必須相互聯(lián)系和貫通。
十、(訓詁分析題)《詩經(jīng),鄭風,女曰雞鳴》:“弋言加之,與子宜之。”《毛詩詁訓傳》說:“宜,肴也?!薄多嵐{》:“所弋之鳧雁,我以為加豆之實,與君子共肴也?!彪仁侵笫炜沙缘娜?,引申啖食熟肉也叫肴。《說文,肉部》:肴,啖也??芍睹珎鳌贰ⅰ多嵐{》訓肴,就是訓啖?!墩f文,宀部》“宜”訓“所安也”,則是根據(jù)《詩經(jīng),周南,桃夭》中“宜室”“宜家”所作的訓詁??梢娢堇镉酗埑钥梢杂小鞍病绷x,屋里有肉吃,也可以有“安”義。這就說明,在作訓詁時,研究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是不能脫離字形的分析的。
十一、《詩經(jīng),邶風,北門》:“王事敦我”。《毛傳》:“敦,厚也。”《鄭箋》:“敦猶投 ”。從表面上看,好像《毛傳》和〈鄭箋〉彼此矛盾,作出了兩個不同的訓詁。從聲音線索來尋求,就可以把兩個訓釋統(tǒng)一起來?!疵珎鳌底x“敦”為“堆”字。鄭玄則讀“敦”為“丟”,義為擱置,所以以“投 ”解之,意思是都拋在我身上,其實也是堆的意思。所以毛,鄭的兩種注釋并無矛盾,只不過各取不同的方言來訓釋罷了。
十二、訓詁的內(nèi)容:甲、保存在注釋書和訓詁專書中的訓詁內(nèi)容。1、解釋詞義:戰(zhàn)國時的荀況在《正名篇》中“名聞而實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麗也。用麗俱得,謂之知名”。荀況所說的“名”,就是今天語言中的詞(古代稱實詞為“名”或“字”。鄭玄說:“古曰名,今曰字,其實一也?!保?BR> 訓詁首先要揭示詞的概括意義。這種概括的詞義必須是客觀的,絕不能主觀臆斷、憑空推測。
在解釋詞的概括意義時,訓詁學家不但注意到詞義的客觀性,同時還注意到詞義的系統(tǒng)性,也就是首先解釋詞的本義,然后沿著引申線索,說明它的引申義。這是訓詁中解釋多義詞的基本方法。如《詩經(jīng),小雅,六月》:“比物四驪,”《毛傳》:“物,毛物也?!庇帧缎⊙?,無羊》:“三十維物,爾牲則具。”
詞義在其概括性的基礎(chǔ)上,還有其靈活性。如,江淹《別賦》:“若乃秋月如 ,秋露如珠,明月白露,光陰往來。與子之別,中心徘徊?!痹谶@里,作者用明月和白露來說明別離的時間、環(huán)境:秋夜月明之夕,人在花間月下告別,在月光照射下,只見微風搖曳著花枝,露水在葉上滾動。作者用“光陰”二字來進一步描繪當時的狀況?!肮怅帯痹谶@個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里是一對反義詞:光是亮,陰是暗?!肮怅幫鶃怼笔侵冈鹿夂吐吨榻幌嗾沼?,徘徊往來,乍明乍暗的情境,以襯托出告別時心中的徘徊不舍之情。
十三、分析句讀:句讀:我國古代文章斷句的符號和方法的名稱,相當于今天標點符號的作用。
如《禮記,學記》篇把分析古書的句讀列為教學和學習的基本內(nèi)容之一。它說“一年視離經(jīng)辯志。”“離經(jīng)”就是判斷文章的句讀:“辯志”就是審明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
十四、鄭玄斷句“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薄!棒摺毙稳萑展馄洌ā墩f文,旦部》:暨,日頗見也)?!坝櫋碑斪髌?,迄,直行也。這段話的前三句說的是日光所照的方位:日初升于東海,西照流沙,偏射于朔暨,南暨。然后說,凡日光所臨照之處皆行其聲教。(唐代陸德明寫過一部〈經(jīng)黃釋文〉。)
十五、《基傳,哀公十七年》:衛(wèi)侯貞卜。其繇曰:“如魚稱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國滅之將亡”
隋代劉炫認為卜辭的文句應(yīng)該押韻,其實賈、劉的斷句都是錯誤的。第一,繇辭是韻文,第二,“裔”和“焉”的詞義怎么分析,他們把當成語氣助詞,因而斷句是錯誤的。
清初顧炎武在《左傳杜解補正》里強調(diào),應(yīng)當把“裔焉大國”讀為一句。因為“裔”的本義是衣邊,后裔的“裔”就是衣邊義的引申用法。在聲音方面,“裔”“界”“介”是一聲之轉(zhuǎn);在意義方面,衣邊。田界,介畫也是互相會通的?!耙帷弊衷诖颂幨怯米鲃釉~的,“裔”就是“介”?!把伞弊謩t和“于”的聲義相同,是個介詞?!耙嵫纱髧奔础敖橛诖髧??!皽缰畬⑼觥笔钦f衛(wèi)侯將被大國所殺,國家也要滅亡。后來衛(wèi)果為晉所滅。唐代張守節(jié)的《史記正義》也沒有正確的理解“取舍”和“類”的含義。
翻譯:《史記,伯夷列傳》:巖穴之士取舍有時若此,類名湮沒而不稱,悲夫!譯:沒有權(quán)勢的人,他們的行為很多是跟伯夷、顏淵一樣高尚的,卻大都沒有被歷史所稱道,以致姓名,事跡都湮沒無聞,這是多么使人悲痛的事?。?BR> 翻譯:《左傳,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第一,從語法結(jié)構(gòu)上看,“不虞”是主要動詞,而這個動詞的賓語不是“君之涉吾地也”,而是“何故”。第二,從上下文看,這句話不是疑問句,而是質(zhì)詰句,并且是表達了嚴厲的責問口氣。聯(lián)系上文“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這段話意思是:楚齊距離極遠,就連馬牛風逸的小事都連及不上,我君絕對料想不出你們派兵伐楚的緣故。
十六:分析句讀的注意幾點:首先,斷句讀必須結(jié)合上下文。其次,一個句子是語法結(jié)構(gòu)的具體體現(xiàn),必須用語法規(guī)律說明句子的構(gòu)造。再者,句子還反映了語言的情態(tài)和感情色彩,這在分析句讀時,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十七:翻譯:《邶風,柏舟》:微我無酒,以敖以游。譯:并不是我沒有酒去遨游用以忘憂。
十八:翻譯:《大雅,常武》:王命卿士,南仲太祖。譯:周王在太廟任命南仲為元帥。
十九:闡述語法,兩漢時期的訓詁學者已把漢語詞匯分析為:詞,事,名,三類。
二十:翻譯:《召南,行露篇》:厭yi行露,豈不夙夜,謂行多露?!睹珎鳌罚骸柏M不,言有是也。” 譯:路上那潮濕的露水使人厭惡,只有那些早夜而行的人,才會滿身沾上這種可厭的露水。(用以比喻,“沒有失禮就不畏強暴”。
二十一:48,《衛(wèi)風,河廣》:誰謂河廣,曾不容刀? 曾:即現(xiàn)代漢語的“怎么”。 《方言》“訾,何也。”
二十二:用虛詞確定句型?!队癸L,帝凍》:乃如之人也,懷昏姻也,大無信也:不知命也。《毛傳》:“乃如是*奔之人也?!?BR> “*奔”解釋“懷昏姻”
二十三、,《鄭風,揚之水》:揚之水,不流束楚?!睹珎鳌罚骸凹P之水可謂不能流漂束楚乎?” 毛亨告訴我們這七個字是一句,而且是反詰句。它用散文來注解,于是就用增加虛詞的方法來補足原文所要表達的情狀。
二十四、說明虛詞在句子里使用的位置。 “其”字在《詩經(jīng)》里就有在句首,在句中,在句尾三種不同用法。如1、《衛(wèi)風,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這兩句詩是從農(nóng)民期待降雨的心情來比喻盼望丈夫回來的殷切思念。意思是說:下雨吧!下雨吧!可是云彩里又鉆出明亮耀眼的太陽。 這是語氣助詞用在句首的例子。2、《庸風,帝凍》“朝劑于西,崇朝其雨。”意思說:“一清早西邊升起了虹,今天整個早晨都要下雨吧!”這是用在句中的例子。3、《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币馑际钦f:“夜里什么時候啦?是中夜?!边@是用在句末的例子。
二十五、為了幫助讀者正確地理解詞不達意義和句意,訓詁書有時是必須分析句子的語言結(jié)構(gòu)的。
二十六、《詩經(jīng),小蚊》:維邇言是聽,維邇言是爭,《毛傳》“爭為近言”是語序的解釋。
《左傳,昭公十九年》:私族于謀而立長親。杜預注:于私族之謀,宜立親之長者。這也是解釋語序的。二十七、《左傳,哀公十三年》諺所謂“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謂矣。 杜預注:言靈王怒吳子而執(zhí)其弟,猶人忿于室家而作色于市人。這是用解釋語序的,是用常見的語法結(jié)構(gòu)形式來說明特殊的語序的。杜預的意思是說,“室于怒,市于色”按一般的語序應(yīng)為“怒于室,色于市”(在家生了氣,到街上去發(fā)作)。
二十八、56頁,簡答:語序的作用?第一種,是借助語序表示客觀事物在主觀感觸上的先后。如《孟子,盡心》篇“若崩厥角稽首”,一般的語序是“厥角稽首若崩?!边@里的“若崩”放在句首,是重點強調(diào)聲音,也就是先“緣耳而知聲”,次“緣目以知形”。第二種,為了重點突出,緊接上文,而顛倒語序。如《左傳, 公元年》:“為吳太伯,不亦可乎!猶有令名,與其及也?!倍抛ⅲ貉噪m去猶有令名,勝于留而及禍。接正常的語序應(yīng)是“與其及也,猶有令名”。這里因為勸說申生應(yīng)該權(quán)衡利害,遠離晉國,所以在提出“為吳太伯”之后,就緊接著強調(diào)這樣做“猶有令名”,而把“與其及也”這種不利的做法放到期其次的地位。第三種,為了協(xié)調(diào)聲律而改變語序。如《詩經(jīng),小雅,節(jié)南山》:弗問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已,無小人殆。這里本應(yīng)該說:“無殆小人”。因為“殆”與“已”“子”“仕”諧韻,所以變換了語序。
二十九、清代訓詁學者往往是在分析語言結(jié)構(gòu)的基礎(chǔ)上去訂正前人的錯誤注解。
三十、翻譯:《小雅,棠棣》:原隰裒矣,兄弟求矣?!睹珎鳌罚呵笠樱郧笮值芤?。譯:原、隰雖然是人們聚集的場所,但人們所求的是兄弟。 翻譯:61頁,《小雅,吉日》漆沮之從,天子之所。譯:從漆沮那里驅(qū)趕禽獸,把禽獸趕到天子的獵場去。
三十一、說明修辭手段:如《小雅,車攻》:蕭蕭馬鳴,悠悠旆旌?!睹珎鳌罚貉圆粴g嘩也。這里運用了烘托的修辭手段。
三十二、66頁翻譯:上奏畏卻,則鍛煉而周內(nèi)之。 翻譯:“周內(nèi)”就是織文繡花的意思。這就是說,“吏治者”在上奏獄辭時,還怕上面批不準,就像冶金那樣對獄辭加以千錘百煉,又像織綢那樣細針密線地加以彌縫。
三十三、71頁,闡述表達方法:比如《詩經(jīng),庸風,柏舟》:“母也天只,不諒人只!”《毛傳》:“天謂你也。”孔穎達《毛詩正義》申述毛義說:“先母后天,取其韻句”。
又如《禮記,祭統(tǒng)》:“天子親耕于南郊以共齊盛,夫人蠶于北郊以共冕服。”鄭玄注:“純服亦冕服也,互言之爾。純以見繒色,冕以著祭服。”據(jù)鄭說,“冕服”即“純服”,皆謂祭祀的禮服。凡祭服之制,一方面必須是黑色,一方面必須戴冕,此“互文備義”之例。又《禮記,文王世子》:“諸父守貴宮,貴室;諸子諸孫守下宮、下室。”又曰:“諸父諸兄守貴室,子弟守下室,而讓道備矣。”鄭玄注:“貴者守貴,*.上言父子孫,此言兄弟,互相備也”。
三十四、清代俞樾《古書疑義舉例》 黃侃先生《古書文句異例》
古今詞言表達情狀差異很大,分述于下:第一,古代敘事的文章,大體分為“記言”,“敘事”兩類。1、記一人之語中加“曰”字。如《左傳,哀公十三年》;2、記二人之語省“曰”字。如《禮記,檀公》;3、記言中有敘事。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第二,古人引書或記言,往往有引文不全和錄語未竟的情況。如《周易,同人》。第三,又有“省略之例?!钡谒?,與省略相對立的是復用和連類并稱。
三十五、78頁名詞解釋:斷章取義:此言賦詩不泥其本義,而借古人的話說自己的意思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81頁,連類并稱:指兩個字或詞的義類相因而牽連之,但所指只取其中一詞之義。
83頁,反義詞對舉,則是連用詞義對立、矛盾的兩個詞,但只強調(diào)矛盾的一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