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時評:當民意成為考核“剛性”指標

字號:

知情權不落實,信息就不對稱,也就不能保證群眾科學有序的參與和監(jiān)督;監(jiān)督權如果沒有制度保障,缺乏“看得見的結果”,群眾就失去了表達民意的動力。
    民意成為干部考評的“剛性”指標,正從中央要求迅速落實為地方的實踐。7月8日本報10版刊登的一組各地考核新亮點,讓人們對這種“剛性”有了真切感受。
    事實上,無論是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把選人用人的評判權交給群眾;還是今年6月2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建立促進科學發(fā)展的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評價機制的意見》,強調“加大群眾滿意度在考核評價中的分量”,把“群眾意見”凸顯出來,都不是把“民意”當成一個標簽,而是希望通過“誰來考核”的主體變化,引導、監(jiān)督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切實把群眾的感受放在心中。
    就目前情況看,這一變化的功效還有待驗證。群眾中有“指標雖剛性,約束卻彈性”的擔心,亦并非多慮。比如報道中提到的內蒙古鄉(xiāng)鎮(zhèn)干部選拔考評,知情群眾的評議分值占到60%,看上去力度很大;細讀之,方知是“占民主評議總分值”的60%。而“民主評議分值”在整個考核中的分量究竟有多重,外人尚無法得知。
    問題還在于,從過去不少地方干部考評看,民主評議結果很少向群眾公開,這是否會讓人們有這樣的疑慮:當民意符合上級意圖時,就會順應民意;當民意與上級意圖不一致時,民意不過是“參考”?如果這種現(xiàn)象不能改變,過去那種把民主評議當成“走過場”的景象,難保不會在今后的考評中再現(xiàn)。
    而民意能否真實表達的問題,亦浮出水面。
    今年初,江蘇有些市縣的基層干部,為通過省里的小康驗收,在省社情民意調查中心對當?shù)厝罕娺M行調查前,私下做了大量“功課”,以獲得較高的群眾滿意度。這告訴人們:如果沒有科學的制度設計、完善的事前預防和事后追懲機制,民意調查結果照樣有可能失真。
    民意的真實表達,實際上與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jiān)督權和表達權是否統(tǒng)一有關。知情權不落實,信息就不對稱,也就不能保證群眾科學有序的參與和監(jiān)督;監(jiān)督權如果沒有制度保障,缺乏“看得見的結果”,群眾就失去了表達民意的動力。
    所以,在欣喜于各地紛紛將民意作為干部考評中的剛性指標時,不妨重溫《關于建立促進科學發(fā)展的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評價機制的意見》里講到“擴大考核民主”時的一句話:“進一步公開考核內容、考核程序、考核方法、考核結果,增強考核工作透明度”。
    公開,是確保民意“剛性”效力發(fā)揮的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