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jié) 三十年代散文的繁榮與成熟
三十年代散文的繁榮與成熟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散文體裁的全面發(fā)展;
1、五四時期的先驅者開創(chuàng)的一代新型文風在這時期繼續(xù)發(fā)展,如豐子愷、梁遇春之于隨筆;何其芳、李廣男之于抒情散文;麗尼、陸蠡之于詩化散文;郁達夫、鐘敬文之于山水游記;沈從文、蘆焚之于鄉(xiāng)土散文。可以說,五四時期創(chuàng)立的各種散文體裁,到本時期都有很大的發(fā)展,各自的表現力和藝術性都得到豐富和加強。
2、這時期作家所采用的散文體裁還有速寫、傳記、日記、幽默小品、科學小品和歷史小品等,它們豐富了散文的樣式和手法,為散文的發(fā)展繁榮開辟了更為寬廣的道路。
二、散文藝術的刻意追求;
1、小說家的散文。他們在記敘體散文方面融化了短篇小說的某些觀照方式和表現手法,以適應社會性紀實題材的表現需要,使記敘體散文帶有小說化傾向。李廣田的《銀狐集》、方敬《風塵集》、陸蠡《竹刀》、麗尼《白夜》等。
2、詩人的散文。其特征是追求“詩意”,經營意象,構思精巧,想象豐富,結構短小圓滿,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傾注了詩藝,有的甚至寫成散文詩。何其芳的《畫夢錄》、麗尼的《黃昏之獻》和《鷹之歌》、李廣田的《畫廊集》和《雀蓑記》、繆崇群《寄健康人》、陸蠡《海星》等,都是這類詩化散文的代表作。
三、散文語言的日趨成熟。
從文言到白話,是我國散文現代化的重要標示之一?,F代散文的先驅者高舉“言文一致”的旗幟,確立現代白話為文學工具,開創(chuàng)了語體文的新時代。
30年代散文語言處于向成熟發(fā)展的路上,主要往兩個方面發(fā)展:
1、口語化。主要是一批語文教育工作者,代表人物:朱自清、葉紹鈞、夏丐尊、豐子愷及小說家老舍。朱自清、哪紹鈞是現代白話散文創(chuàng)建者是較早克服文言惰性和歐化影響而追求口語化的代表。老舍則是以典范的北京口語豐富白話散文的重要人物??谡Z化是現代散文語言趨于成熟的一大標志,也是現代散文語言發(fā)展的一大走向。
2、文學化。主要體現在一批推崇散文藝術的散文家身上。如何其芳、李廣田、馮至、繆崇群、麗尼、陸蠡、吳件蕭、柯靈、蘆焚、沈從文、吳組緗等,他們主要是把文歐語和現代口語熔為一爐,造就一種有別于絮語風的書面語言。他們是以文情并茂的文藝性散文在散文占據一定地位的。
散文語言這兩大傾向,標志著現代語體散文跨過了紛然雜陣的過渡革新階段,進入探索前進、發(fā)展成熟的階段,顯示了語體散文發(fā)展的大方向。
第三編 在民族民主革命戰(zhàn)爭中拓展
第五章
第一節(jié) 從建立“文藝陣地”到爭取“文藝復興”
從建立抗救亡的“文藝陣地”到爭取民族解放的“文藝復興”,從高舉“抗戰(zhàn)文藝”旗幟到揭出“人民文藝”大旗,形成了現代文學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抗戰(zhàn)初期全國抗日高潮的興起,促成了文藝界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1938年3月27日在漢口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文藝界結成了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拔膮f(xié)”舉起“抗戰(zhàn)文藝”的旗幟,號召“文章下鄉(xiāng)、文章入伍”。
從1937年11月上海失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前四年零一個月,史稱上?!肮聧u”時期。
重慶當是戰(zhàn)時后方文化中心之一,另一個文化中心是“文化城”——桂林。
從堅守上?!肮聧u”文化崗位到開發(fā)香港、西南和東南新文壇,構成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新文學運動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習慣上稱之為“大后方”文學運動?!氨┞逗诎怠钡暮袈暼遮厪娏遥鞋F實、干預生活的創(chuàng)作重新興起,在文藝大旗幟堅持抗戰(zhàn)、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發(fā)揚了新文學反帝愛國、反封建爭民主的革命傳統(tǒng)。抗戰(zhàn)八年的大后方文學運動,進一步密切了新文學與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關系,進一步加強了新文學現實主義的戰(zhàn)斗性和批判性,大大促進了新文學與人民大眾的結合。
與大后方文學運動相呼應的是陜甘寧邊區(qū)和敵后抗日民主根據地所新生的文學天地。成立了“中國文藝協(xié)會”,群眾性文藝活動比較活躍。
1942年開展了延安文藝界整風運動,毛澤東作了《在延安文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了“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光輝思想。根據地文學在反映根據地民主建設生活和新型的人際關系方面,在通俗化和大眾化方面走在了前頭,令人耳目一新,體現了人民文藝的新方向,成為全國文藝界希望的寄托和學習的榜樣。
八年抗戰(zhàn)勝利后,為民主、為人民寫作的文學口號風行全。三個內戰(zhàn)時期,雜文發(fā)揮了戰(zhàn)斗威力,抒情散文感應著時代脈博,報告文學伴隨著解放大軍的進軍步伐由北南下,現代散文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譜寫了燦爛的篇章。
這時期對外國散文的譯介,相對集中于報告文學體裁,較少涉獵其它方面的散文作品。而其中蘇聯的散文和報告文學的譯介重視。一方面滿足了廣大讀者了解國際形勢的需要,另一方面對我國的散文和報告文學的寫作也起了借鑒作用。
三十年代散文的繁榮與成熟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散文體裁的全面發(fā)展;
1、五四時期的先驅者開創(chuàng)的一代新型文風在這時期繼續(xù)發(fā)展,如豐子愷、梁遇春之于隨筆;何其芳、李廣男之于抒情散文;麗尼、陸蠡之于詩化散文;郁達夫、鐘敬文之于山水游記;沈從文、蘆焚之于鄉(xiāng)土散文。可以說,五四時期創(chuàng)立的各種散文體裁,到本時期都有很大的發(fā)展,各自的表現力和藝術性都得到豐富和加強。
2、這時期作家所采用的散文體裁還有速寫、傳記、日記、幽默小品、科學小品和歷史小品等,它們豐富了散文的樣式和手法,為散文的發(fā)展繁榮開辟了更為寬廣的道路。
二、散文藝術的刻意追求;
1、小說家的散文。他們在記敘體散文方面融化了短篇小說的某些觀照方式和表現手法,以適應社會性紀實題材的表現需要,使記敘體散文帶有小說化傾向。李廣田的《銀狐集》、方敬《風塵集》、陸蠡《竹刀》、麗尼《白夜》等。
2、詩人的散文。其特征是追求“詩意”,經營意象,構思精巧,想象豐富,結構短小圓滿,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傾注了詩藝,有的甚至寫成散文詩。何其芳的《畫夢錄》、麗尼的《黃昏之獻》和《鷹之歌》、李廣田的《畫廊集》和《雀蓑記》、繆崇群《寄健康人》、陸蠡《海星》等,都是這類詩化散文的代表作。
三、散文語言的日趨成熟。
從文言到白話,是我國散文現代化的重要標示之一?,F代散文的先驅者高舉“言文一致”的旗幟,確立現代白話為文學工具,開創(chuàng)了語體文的新時代。
30年代散文語言處于向成熟發(fā)展的路上,主要往兩個方面發(fā)展:
1、口語化。主要是一批語文教育工作者,代表人物:朱自清、葉紹鈞、夏丐尊、豐子愷及小說家老舍。朱自清、哪紹鈞是現代白話散文創(chuàng)建者是較早克服文言惰性和歐化影響而追求口語化的代表。老舍則是以典范的北京口語豐富白話散文的重要人物??谡Z化是現代散文語言趨于成熟的一大標志,也是現代散文語言發(fā)展的一大走向。
2、文學化。主要體現在一批推崇散文藝術的散文家身上。如何其芳、李廣田、馮至、繆崇群、麗尼、陸蠡、吳件蕭、柯靈、蘆焚、沈從文、吳組緗等,他們主要是把文歐語和現代口語熔為一爐,造就一種有別于絮語風的書面語言。他們是以文情并茂的文藝性散文在散文占據一定地位的。
散文語言這兩大傾向,標志著現代語體散文跨過了紛然雜陣的過渡革新階段,進入探索前進、發(fā)展成熟的階段,顯示了語體散文發(fā)展的大方向。
第三編 在民族民主革命戰(zhàn)爭中拓展
第五章
第一節(jié) 從建立“文藝陣地”到爭取“文藝復興”
從建立抗救亡的“文藝陣地”到爭取民族解放的“文藝復興”,從高舉“抗戰(zhàn)文藝”旗幟到揭出“人民文藝”大旗,形成了現代文學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抗戰(zhàn)初期全國抗日高潮的興起,促成了文藝界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1938年3月27日在漢口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文藝界結成了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拔膮f(xié)”舉起“抗戰(zhàn)文藝”的旗幟,號召“文章下鄉(xiāng)、文章入伍”。
從1937年11月上海失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前四年零一個月,史稱上?!肮聧u”時期。
重慶當是戰(zhàn)時后方文化中心之一,另一個文化中心是“文化城”——桂林。
從堅守上?!肮聧u”文化崗位到開發(fā)香港、西南和東南新文壇,構成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新文學運動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習慣上稱之為“大后方”文學運動?!氨┞逗诎怠钡暮袈暼遮厪娏遥鞋F實、干預生活的創(chuàng)作重新興起,在文藝大旗幟堅持抗戰(zhàn)、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發(fā)揚了新文學反帝愛國、反封建爭民主的革命傳統(tǒng)。抗戰(zhàn)八年的大后方文學運動,進一步密切了新文學與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關系,進一步加強了新文學現實主義的戰(zhàn)斗性和批判性,大大促進了新文學與人民大眾的結合。
與大后方文學運動相呼應的是陜甘寧邊區(qū)和敵后抗日民主根據地所新生的文學天地。成立了“中國文藝協(xié)會”,群眾性文藝活動比較活躍。
1942年開展了延安文藝界整風運動,毛澤東作了《在延安文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了“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光輝思想。根據地文學在反映根據地民主建設生活和新型的人際關系方面,在通俗化和大眾化方面走在了前頭,令人耳目一新,體現了人民文藝的新方向,成為全國文藝界希望的寄托和學習的榜樣。
八年抗戰(zhàn)勝利后,為民主、為人民寫作的文學口號風行全。三個內戰(zhàn)時期,雜文發(fā)揮了戰(zhàn)斗威力,抒情散文感應著時代脈博,報告文學伴隨著解放大軍的進軍步伐由北南下,現代散文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譜寫了燦爛的篇章。
這時期對外國散文的譯介,相對集中于報告文學體裁,較少涉獵其它方面的散文作品。而其中蘇聯的散文和報告文學的譯介重視。一方面滿足了廣大讀者了解國際形勢的需要,另一方面對我國的散文和報告文學的寫作也起了借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