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土地制度
天主教會是中世紀大的土地所有者,占有勢力范圍內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教會法的首要任務是確保僧俗封建主的土地所有權,因而在不動產占有方面建立了整套制度。對占有權或準占有權的破壞,都可在教會法院提起訴訟。對侵犯教會土地所有權的行為規(guī)定了嚴厲的懲罰,甚至以異端名義進行鎮(zhèn)壓。教會憑借所占的大量土地,對領地上的農民進行殘酷剝削。教會法確認教會征收各種苛刻的租稅權,還可直接征收什一稅。
三、契約制度
教會法出于道德考慮,主張契約的標的應是平等和合理的,即為嚴格相等的價值的交換。但不易計算,因此,教會法學家為契約中的標的物作了價格上的規(guī)定。教會法還發(fā)展了契約終結的制度,即一方不遵守諾言,另一方也就不受契約約束。但經宣誓履行的契約,不得以任何借口撕毀契約。教會法禁止經商牟利,禁止金錢借貸收取利息,但其實教會本身就是大的高利貸者。教會法還承認“死抵押”,即債權人從抵押的土地或財產中獲得收入,但又不準以此收入抵債,這實際上是對債務人的掠奪。這些都說明教會法制度有很大的偽善性。
四、婚姻家庭與繼承制度
教會法以天主教教義為基礎,吸收羅馬法、日耳曼法一些原則和制度,建立了教會法的婚姻家庭制度。有五個原則:
1、一夫一妻制?;辇g為男14女12,特倫托公會議后結婚須舉行宗教儀式。
2、婚姻以雙方合意為成立要件,缺乏有效的同意、有生理缺陷、精神病、重婚、一方宣誓永遠獨身者的婚姻無效。
3、禁止離婚?;楹箅p方必須履行同居義務。
4、族外通婚制。1215年以前規(guī)定,七等親以內的旁系血親和旁系姻親禁止結婚,以后改為四等親以內的旁系血親。
5、夫妻間的不平等原則。教會法維護夫權和父權統(tǒng)治,規(guī)定夫為一家之主,妻處于依附地位,法律上被認為是無行為能力人。父親對子女享有完全的控制權。
繼承方面,教會法采用遺囑繼承和無遺囑繼承兩種制度,但更盛行遺囑制度,主要是為了教徒死后的遺贈(遺產1/3贈給教會)。教會法院有驗證繼承遺產的遺囑和監(jiān)督遺囑執(zhí)行之權,有處理無遺囑遺產的分配權,但只限于動產,不動產仍按無遺囑繼承解決。
五、刑法制度
教會法把所有犯罪看作是違反天意,是對上帝秩序、上帝安寧的破壞,因而應受懲罰。但這種懲罰不是報仇或復仇,而是用懲罰手段恢復被破壞了的上帝秩序,因而在施用刑法時要考慮對犯罪人的靈魂進行凈化,應該多采用囚禁的辦法給犯人反省自新的機會,比較重視犯罪的主觀因素,認為不具有主觀犯意,就不該受到懲罰。定罪量刑方面,規(guī)定在教會法庭面前所有人不分貧富貴賤一律平等。
但教會法的刑法是維護神權統(tǒng)治的武器,為維護天主教的絕對權威和排斥異端,把違反教義或宗教信仰宣布為犯罪,把叛教、崇信異教、另立教派、褻瀆圣物定為嚴重犯罪。
對宗教罪處罰更殘酷,把一切科學看作異端邪說,廣泛適用死刑鎮(zhèn)壓(通常是火焚)。此外,對違背十戒的行為,都以通*、重婚、不貞、貪財、偽造文書、出示偽證以及損害他人名譽等罪名處以各種刑罰。教會法的刑罰方法還有死刑、流放、監(jiān)禁、沒收財產等。
六、訴訟制度
教會法院的訴訟制度大都來自羅馬法。中世紀初,教會法采用神判法(神明裁判為證)或誓證法(宣誓為證)。到13世紀,改用書面證據和證人證言。與此相適應,訴訟程序采用糾問式訴訟,就是根據公眾告發(fā)或私人控告,法院可對案件進行調查,從調查證據到執(zhí)行刑罰都由官方負責。
民事訴訟方面,教會法院特點是無論起訴和上訴都采用書面形式,證據和判決也用書面記錄下來。但是形式煩瑣,對勞動人民不便。
異端裁判所的審判制度。異端裁判所也叫宗教裁判所或宗教法庭,是教會于13世紀在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設立的偵查審判機構,以專門迫害“異端”、鎮(zhèn)壓進步思想為根本任務。它把糾問式訴訟發(fā)展為極端野蠻的審判制度。特點是法院主動偵查,秘密審理,刑訊逼供,招供后處以重刑(火刑、終身監(jiān)禁、流放等)。招供后再反供,可不經審訊即處以火刑。甚至對死人還要判處異端,沒收遺產,并懲罰后代。它以極端專橫殘忍聞名于世。16世紀起,異端裁判所隨教皇權威下降日趨衰落,19世紀末20世紀初已不存在。
第三節(jié) 教會法的作用與影響
一、教會法的作用
天主教會是西歐中世紀封建制度的社會支柱和國際中心,教會法與羅馬法、日耳曼法并列成為歐洲三大法律之一,其效力實際高于世俗法,是維護僧俗封建主政治統(tǒng)治和經濟利益的有力工具,起了非常反動的作用。
但也有某些積極的作用。特別是中世紀歐洲對羅馬法的繼承上的作用不可忽視。5到11世紀,西歐之所局部保留羅馬法,歸功于教會法和教會僧侶的活動。12至15世紀羅馬法的復興,也有賴于教會法和教會法學家的努力。
二、教會法的影響
影響大的領域并不在制定法本身,而是在一般民眾的觀念(如法律觀念、倫理道德觀念、權利義務觀念、價值觀念等)上,后世法學深深打上了它的烙印。
對資產階級影響大的是婚姻家庭制度。教會法注重保護寡婦利益,要求結婚時丈夫必須保證撫養(yǎng)其妻,這直接導致了西方國家建立“撫養(yǎng)寡婦財產”制度。
在長期占有取得問題上,教會法對連續(xù)善意的要求成為大陸法系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刑法中對犯人靈魂的感化和道德的矯正,通過監(jiān)禁給犯人反省自新的機會,對近代刑法思想很大影響,被稱之為教育刑的先聲。糾問式訴訟對大陸各國刑事訴訟法影響更大??傊?,教會法某些原則和制度被資產階級法律吸收和改造,成為西方國家法律制度重要的淵源之一。
教會法對后世國際法也有影響。教會以教義制定了國際關系的準則,民族間是和平關系,國與國應友好相處,爭端應協(xié)商解決。教會法認為戰(zhàn)爭是懲罰性正義,是為了和平恢復,報仇和謀利的戰(zhàn)爭是非正義的。教會法還使戰(zhàn)爭人道化,對武器使用作了限制。
第十章 伊斯蘭法
第一節(jié) 伊斯蘭法的形成的發(fā)展
一、伊斯蘭法的形成
1、伊斯蘭法:即伊斯蘭法教法,通常指的是在中世紀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關于穆斯林在宗教、道德和社會生活方面所應遵守的準則的總和。
2、伊斯蘭法的產生伊斯蘭法是在伊斯蘭教和阿拉伯統(tǒng)一國家形成過程中產生的,同伊斯蘭教密切相聯(lián)系。創(chuàng)始人是穆罕默德,把阿拉伯各部落聯(lián)合成一個整體,建立了統(tǒng)一的、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他自己是行政首腦、高軍事統(tǒng)帥和高法官。
伊斯蘭教的特點是不僅建立在信仰基礎上,而且還建立在行為基礎上。由于是政教合一的,教規(guī)也就有法律的性質。這樣,隨著伊斯蘭教和阿拉伯統(tǒng)一國家的形成,伊斯蘭法也產生了。
二、伊斯蘭法的發(fā)展與伊斯蘭法系的形成
1、伊斯蘭法的發(fā)展
632年穆罕默德去世,沒有指定繼承人,統(tǒng)治階級用推選方式產生新的政教首腦“哈里發(fā)”,意思是先知的繼承人。到661年共有4人被擁上哈里發(fā)寶座,這一時期叫四大哈里發(fā)時期。661年倭馬亞王朝建立后,確立了哈里發(fā)的世襲制,750年被阿拔斯王朝取代,并于1055年滅亡,但哈里斯的名義一直延續(xù)到1258年蒙古攻陷巴格達時才取消。
伊斯蘭法在中世紀經過了三個發(fā)展階段:
A、形成時期(7世紀初期到8世紀中期),包括穆罕默德及其繼承者四大哈里發(fā)時期和倭馬亞王朝時期。以穆罕默德創(chuàng)建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法為開端。穆罕默德在創(chuàng)建伊斯蘭教的過程中,以真主的名義宣布了許多教法規(guī)則(《古蘭經》的重要組成部分),又以自己的名義對許多事務的處理做出裁決(圣訓),《古蘭經》和圣訓構成了伊斯蘭法的基本淵源。
B、全盛時期(8世紀到10世紀中期),包括阿拔斯王朝前期和中期。教法學家通過解釋《古蘭經》中的法律原則、傳述和編纂圣訓、進行個人推理和運用類比及公議等活動,推進了伊斯蘭法的發(fā)展,而教法學本身也成了伊斯蘭法的重要淵源和主要表現(xiàn)形式。這時,以遜尼派四大法學學派權威的確立為標志,伊斯蘭法達到其發(fā)展的頂峰。
C、衰落時期(10世紀中期后)。隨著四大法學派的權威得到公認,統(tǒng)治階級認為伊斯蘭法完善不需要再發(fā)展了。教法學家不再對《古蘭經》和圣訓進行解釋,只限于收集、比較和闡明過去的權威著作而不能修改,無權根據個人意見提出新規(guī)則。伊斯蘭學者把這個時期叫“盲從”時期,即對權威的無條件服從。伊斯蘭法從此成為固定不變的體系,直到西方殖民主義入侵。
2、伊斯蘭法系
原阿拉伯封建帝國勢力范圍內的國家和地區(qū),及其他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和地區(qū),如東南亞和西非的一些國家的法律,由于都是以《古蘭經》、圣訓和初期的伊斯蘭法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具有共同的特征和歷史聯(lián)系,被稱為伊斯蘭法系。
第二節(jié) 伊斯蘭法的淵源和特點
一、伊斯蘭法的淵源
1、《古蘭經》:是穆罕默德在傳教過程中作為真主的“啟示”陸續(xù)發(fā)布的伊斯蘭教的經典,是伊斯蘭法的根本淵源。分為麥加篇章和麥地那篇章,涉及法律的大部分集中在麥地那篇章中,特別是其中的《黃牛章》和《婦女章》。其中的立法是零星進行的,而且通常是為了解決實際生活中發(fā)生的具體問題。發(fā)布《古蘭經》的方式是穆罕默德口授,由在場的弟子記錄或默記,沒有編纂成冊。因此對某些經文的真實性往往引起爭論而無法證實。于是從第一任哈里發(fā)阿布。伯克爾下令搜集整理經文,到第三任哈里發(fā)奧斯曼時完成了經文的統(tǒng)一匯編,這是全世界穆斯林公認的《古蘭經》標準本,稱奧氏本。
2、圣訓:圣訓音譯遜奈,意思是先知的言行及默示,是僅次于《古蘭經》的伊斯蘭法的基本淵源。圣訓與《古蘭經》立法的特點有關?!豆盘m經》立法有兩上特點:第一,許多規(guī)定是籠統(tǒng)的,需要具體化才能執(zhí)行。第二,《古蘭經》中立法是天啟的,也就是真主的意志的體現(xiàn),是真主通過其使者穆罕默德傳達到人間。
被引用來作為處理案件根據的穆罕默德的言行及默示就是圣訓。雖不出自真主,但出自真主的代理人,所以其地位僅次于《古蘭經》,成為伊斯蘭法的基本淵源。統(tǒng)治集團把適合當時社會需要的法規(guī)都說成是圣訓,其實是由他們自己制定的,只不過附會為圣訓而已,這叫偽造圣訓。遜尼派與什葉派互不承認對方傳述的圣訓,在遜尼派的匯編中,有權威的是10世紀完成的《布哈里圣訓實錄》、《穆斯林圣訓實錄》等六大圣訓集。
3、教法學:教法學音譯菲格赫,是研究伊斯蘭教教法的學科,其使命是研究《古蘭經》和圣訓的基本精神,發(fā)現(xiàn)、解釋體現(xiàn)在其中的教法原則的含義,從而推導出新的法律,使伊斯蘭法能適應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變化。教法學也是一種創(chuàng)制法律的方式,不是假借神意而是由人來創(chuàng)制的。雖然是在《古蘭經》和圣訓的基礎上發(fā)展,但后來卻成為提供法律規(guī)范的主要源泉,在數量上多。教法學家創(chuàng)制法律的主要方法除注釋《古蘭經》和傳述、編纂圣訓以外,主要有:
A、類比。音譯格亞斯,意思是對所遇到的新問題按《古蘭經》和圣訓中的相似規(guī)則處斷,類似于類推原則。
B、公議。音譯伊制馬議,初指伊斯蘭公社全體一致的意見,后成了法學家對《古蘭經》和圣訓中沒有規(guī)定的問題的解決取得一致意見、創(chuàng)制法律的一種方法。
8世紀中期至9世紀是教法學的繁盛時期,形成了遜尼派的四大教法學派即哈乃非派、馬立克派、沙菲儀派和罕百里派。10世紀后,四大學派權威得到確認,教法學停滯,伊斯蘭法進入盲從時期。
4、其他法律淵源:還應包括哈里發(fā)政府的行政法令、習慣法和外來法律。
總之,伊斯蘭法的淵源是《古蘭經》、圣訓、公議和類比,還應包括現(xiàn)存習慣和外來法律。
二、伊斯蘭法的基本特點
1、同伊斯蘭教密切聯(lián)系。許多教規(guī)同時也是法規(guī),違反宗教義務往往也是違法行為,而不服從法律也構成宗教上的罪惡,將受宗教懲罰。凡不承認教法者就不是穆斯林,而是一個異教徒。
2、具有獨特的發(fā)展道路,教法學家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阿拉伯國家的政教首腦沒有立法權,決定了伊斯蘭法不可能由立法機關頒布法律,只能通過研究體現(xiàn)在《古蘭經》和圣訓中的神啟法律并運用到社會實際中去。這種任務就由教法學家擔當了。
3、原則上的嚴格性和實踐中的靈活性。伊斯蘭法的神啟性質決定了它的嚴格性,但這種嚴格性和刻板性只停留在原則上,在實踐中卻表現(xiàn)出相當的靈活性,教法規(guī)則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據不同的情況來運用的。這種實踐中的靈活性才使伊斯蘭法具有廣泛的適應性。
4、分散性、雜亂性與兼收并蓄。阿拉伯帝國各地區(qū)經濟水平、政治情況、文化傳統(tǒng)有很大差異,造成伊斯蘭法分散不統(tǒng)一;只有《古蘭經》是統(tǒng)一的,但圣訓多如牛毛,法學學派林立,圣訓和法學歧義叢生,各派有自己的圣訓匯編和法學著作,但各派所主張的法律原則和具體制度都得到承認,都是伊斯蘭法的組成部分。
第三節(jié) 伊斯蘭法的基本制度
伊斯蘭法內容廣泛,對近現(xiàn)代穆斯林國家的法律影響大的是信仰禮儀法和婚姻家庭與繼承法,另外,債務關系和刑法也具特征。
一、信仰和禮儀(穆斯林義務)
穆斯林的基本義務就是獨信真主,決不崇拜其他神靈。為了證明獨信真主,須認真履行五種義務,叫“五功”:
1、念功,即口誦。原意是作證,意思是通過念誦證明自己對真主的信仰。
2、拜功,即做禮拜,是一種宗教儀式,每天進行五次。星期五舉行公共禮拜。做禮拜時身體、衣服、場地必須保持清潔,要洗臉、手、腳和全身。
3、齋功,指齋戒。每年9月進行。從日出到日落不吃任何飲食。齋月結束后第二天為開齋節(jié)。
4、朝功,叫朝覲,即到麥加的克爾伯廟去朝圣。有大朝(即公眾集體朝覲在伊斯蘭歷12月進行)和小朝(即個人隨時都可以去)。大朝期朝圣者在麥加活動的后一天(伊斯蘭歷12月10日為宰牲節(jié),亦稱“古爾邦”節(jié)),同開齋節(jié)一起是伊斯蘭教的兩大節(jié)日。
5、課功,即法定施舍。穆斯林財產達到一定數量時,應按一定比例進行施舍。后來實際變?yōu)閲艺嘁宰诮绦问较蚪掏秸魇盏囊环N貢賦,即稅收。
二、債務關系法
伊斯蘭債務關系法受商業(yè)習慣和羅馬法影響很大。有以下特點:
1、買賣契約是普遍流行的標準契約形式。非穆斯林無權購買土地和穆斯林奴隸;異教書籍、神像和圖片,不凈之物等不能成為契約的標的物等。
2、應嚴格履行契約。單方發(fā)誓許下的諾言也應履行。食言者必須為贖罪而進行施舍,通常是救濟十個貧窮穆斯林或釋放一個奴隸,無力救濟或釋放奴隸者,則齋戒三天。
3、禁止利息。但后來成為發(fā)展商業(yè)和經濟交往的障礙,違背了統(tǒng)治階級利益。于是實踐中出現(xiàn)許多變通辦法,得到法官和教法學家承認,這樣既不違反教法又滿足了社會關系實際,是伊斯蘭法在時間中具有靈活性的表現(xiàn)。
三、婚姻家庭與繼承法
是伊斯蘭法中發(fā)達的部分。
1、婚姻家庭法有以下特點:
A、有條件地允許一夫多妻?!豆盘m經》宣布,凡供養(yǎng)得起和能公平對待諸妻的人可娶四個妻子。
B、夫妻關系上男尊女卑。如《古蘭經》規(guī)定,男子權利高婦女一級;可以勸戒妻子,打妻子;可以同床異被;妻子好比田地可以隨意耕種;命令妻子做的事不得讓奴婢代替;妻子父母生病,沒有丈夫命令不得探視;妻子父母死亡,沒有丈夫命令不得祭奠;還規(guī)定許多閨中禮節(jié),婦女應披長衫,不能拋頭露面,不能輕易同男子交談等。
天主教會是中世紀大的土地所有者,占有勢力范圍內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教會法的首要任務是確保僧俗封建主的土地所有權,因而在不動產占有方面建立了整套制度。對占有權或準占有權的破壞,都可在教會法院提起訴訟。對侵犯教會土地所有權的行為規(guī)定了嚴厲的懲罰,甚至以異端名義進行鎮(zhèn)壓。教會憑借所占的大量土地,對領地上的農民進行殘酷剝削。教會法確認教會征收各種苛刻的租稅權,還可直接征收什一稅。
三、契約制度
教會法出于道德考慮,主張契約的標的應是平等和合理的,即為嚴格相等的價值的交換。但不易計算,因此,教會法學家為契約中的標的物作了價格上的規(guī)定。教會法還發(fā)展了契約終結的制度,即一方不遵守諾言,另一方也就不受契約約束。但經宣誓履行的契約,不得以任何借口撕毀契約。教會法禁止經商牟利,禁止金錢借貸收取利息,但其實教會本身就是大的高利貸者。教會法還承認“死抵押”,即債權人從抵押的土地或財產中獲得收入,但又不準以此收入抵債,這實際上是對債務人的掠奪。這些都說明教會法制度有很大的偽善性。
四、婚姻家庭與繼承制度
教會法以天主教教義為基礎,吸收羅馬法、日耳曼法一些原則和制度,建立了教會法的婚姻家庭制度。有五個原則:
1、一夫一妻制?;辇g為男14女12,特倫托公會議后結婚須舉行宗教儀式。
2、婚姻以雙方合意為成立要件,缺乏有效的同意、有生理缺陷、精神病、重婚、一方宣誓永遠獨身者的婚姻無效。
3、禁止離婚?;楹箅p方必須履行同居義務。
4、族外通婚制。1215年以前規(guī)定,七等親以內的旁系血親和旁系姻親禁止結婚,以后改為四等親以內的旁系血親。
5、夫妻間的不平等原則。教會法維護夫權和父權統(tǒng)治,規(guī)定夫為一家之主,妻處于依附地位,法律上被認為是無行為能力人。父親對子女享有完全的控制權。
繼承方面,教會法采用遺囑繼承和無遺囑繼承兩種制度,但更盛行遺囑制度,主要是為了教徒死后的遺贈(遺產1/3贈給教會)。教會法院有驗證繼承遺產的遺囑和監(jiān)督遺囑執(zhí)行之權,有處理無遺囑遺產的分配權,但只限于動產,不動產仍按無遺囑繼承解決。
五、刑法制度
教會法把所有犯罪看作是違反天意,是對上帝秩序、上帝安寧的破壞,因而應受懲罰。但這種懲罰不是報仇或復仇,而是用懲罰手段恢復被破壞了的上帝秩序,因而在施用刑法時要考慮對犯罪人的靈魂進行凈化,應該多采用囚禁的辦法給犯人反省自新的機會,比較重視犯罪的主觀因素,認為不具有主觀犯意,就不該受到懲罰。定罪量刑方面,規(guī)定在教會法庭面前所有人不分貧富貴賤一律平等。
但教會法的刑法是維護神權統(tǒng)治的武器,為維護天主教的絕對權威和排斥異端,把違反教義或宗教信仰宣布為犯罪,把叛教、崇信異教、另立教派、褻瀆圣物定為嚴重犯罪。
對宗教罪處罰更殘酷,把一切科學看作異端邪說,廣泛適用死刑鎮(zhèn)壓(通常是火焚)。此外,對違背十戒的行為,都以通*、重婚、不貞、貪財、偽造文書、出示偽證以及損害他人名譽等罪名處以各種刑罰。教會法的刑罰方法還有死刑、流放、監(jiān)禁、沒收財產等。
六、訴訟制度
教會法院的訴訟制度大都來自羅馬法。中世紀初,教會法采用神判法(神明裁判為證)或誓證法(宣誓為證)。到13世紀,改用書面證據和證人證言。與此相適應,訴訟程序采用糾問式訴訟,就是根據公眾告發(fā)或私人控告,法院可對案件進行調查,從調查證據到執(zhí)行刑罰都由官方負責。
民事訴訟方面,教會法院特點是無論起訴和上訴都采用書面形式,證據和判決也用書面記錄下來。但是形式煩瑣,對勞動人民不便。
異端裁判所的審判制度。異端裁判所也叫宗教裁判所或宗教法庭,是教會于13世紀在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設立的偵查審判機構,以專門迫害“異端”、鎮(zhèn)壓進步思想為根本任務。它把糾問式訴訟發(fā)展為極端野蠻的審判制度。特點是法院主動偵查,秘密審理,刑訊逼供,招供后處以重刑(火刑、終身監(jiān)禁、流放等)。招供后再反供,可不經審訊即處以火刑。甚至對死人還要判處異端,沒收遺產,并懲罰后代。它以極端專橫殘忍聞名于世。16世紀起,異端裁判所隨教皇權威下降日趨衰落,19世紀末20世紀初已不存在。
第三節(jié) 教會法的作用與影響
一、教會法的作用
天主教會是西歐中世紀封建制度的社會支柱和國際中心,教會法與羅馬法、日耳曼法并列成為歐洲三大法律之一,其效力實際高于世俗法,是維護僧俗封建主政治統(tǒng)治和經濟利益的有力工具,起了非常反動的作用。
但也有某些積極的作用。特別是中世紀歐洲對羅馬法的繼承上的作用不可忽視。5到11世紀,西歐之所局部保留羅馬法,歸功于教會法和教會僧侶的活動。12至15世紀羅馬法的復興,也有賴于教會法和教會法學家的努力。
二、教會法的影響
影響大的領域并不在制定法本身,而是在一般民眾的觀念(如法律觀念、倫理道德觀念、權利義務觀念、價值觀念等)上,后世法學深深打上了它的烙印。
對資產階級影響大的是婚姻家庭制度。教會法注重保護寡婦利益,要求結婚時丈夫必須保證撫養(yǎng)其妻,這直接導致了西方國家建立“撫養(yǎng)寡婦財產”制度。
在長期占有取得問題上,教會法對連續(xù)善意的要求成為大陸法系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刑法中對犯人靈魂的感化和道德的矯正,通過監(jiān)禁給犯人反省自新的機會,對近代刑法思想很大影響,被稱之為教育刑的先聲。糾問式訴訟對大陸各國刑事訴訟法影響更大??傊?,教會法某些原則和制度被資產階級法律吸收和改造,成為西方國家法律制度重要的淵源之一。
教會法對后世國際法也有影響。教會以教義制定了國際關系的準則,民族間是和平關系,國與國應友好相處,爭端應協(xié)商解決。教會法認為戰(zhàn)爭是懲罰性正義,是為了和平恢復,報仇和謀利的戰(zhàn)爭是非正義的。教會法還使戰(zhàn)爭人道化,對武器使用作了限制。
第十章 伊斯蘭法
第一節(jié) 伊斯蘭法的形成的發(fā)展
一、伊斯蘭法的形成
1、伊斯蘭法:即伊斯蘭法教法,通常指的是在中世紀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關于穆斯林在宗教、道德和社會生活方面所應遵守的準則的總和。
2、伊斯蘭法的產生伊斯蘭法是在伊斯蘭教和阿拉伯統(tǒng)一國家形成過程中產生的,同伊斯蘭教密切相聯(lián)系。創(chuàng)始人是穆罕默德,把阿拉伯各部落聯(lián)合成一個整體,建立了統(tǒng)一的、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他自己是行政首腦、高軍事統(tǒng)帥和高法官。
伊斯蘭教的特點是不僅建立在信仰基礎上,而且還建立在行為基礎上。由于是政教合一的,教規(guī)也就有法律的性質。這樣,隨著伊斯蘭教和阿拉伯統(tǒng)一國家的形成,伊斯蘭法也產生了。
二、伊斯蘭法的發(fā)展與伊斯蘭法系的形成
1、伊斯蘭法的發(fā)展
632年穆罕默德去世,沒有指定繼承人,統(tǒng)治階級用推選方式產生新的政教首腦“哈里發(fā)”,意思是先知的繼承人。到661年共有4人被擁上哈里發(fā)寶座,這一時期叫四大哈里發(fā)時期。661年倭馬亞王朝建立后,確立了哈里發(fā)的世襲制,750年被阿拔斯王朝取代,并于1055年滅亡,但哈里斯的名義一直延續(xù)到1258年蒙古攻陷巴格達時才取消。
伊斯蘭法在中世紀經過了三個發(fā)展階段:
A、形成時期(7世紀初期到8世紀中期),包括穆罕默德及其繼承者四大哈里發(fā)時期和倭馬亞王朝時期。以穆罕默德創(chuàng)建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法為開端。穆罕默德在創(chuàng)建伊斯蘭教的過程中,以真主的名義宣布了許多教法規(guī)則(《古蘭經》的重要組成部分),又以自己的名義對許多事務的處理做出裁決(圣訓),《古蘭經》和圣訓構成了伊斯蘭法的基本淵源。
B、全盛時期(8世紀到10世紀中期),包括阿拔斯王朝前期和中期。教法學家通過解釋《古蘭經》中的法律原則、傳述和編纂圣訓、進行個人推理和運用類比及公議等活動,推進了伊斯蘭法的發(fā)展,而教法學本身也成了伊斯蘭法的重要淵源和主要表現(xiàn)形式。這時,以遜尼派四大法學學派權威的確立為標志,伊斯蘭法達到其發(fā)展的頂峰。
C、衰落時期(10世紀中期后)。隨著四大法學派的權威得到公認,統(tǒng)治階級認為伊斯蘭法完善不需要再發(fā)展了。教法學家不再對《古蘭經》和圣訓進行解釋,只限于收集、比較和闡明過去的權威著作而不能修改,無權根據個人意見提出新規(guī)則。伊斯蘭學者把這個時期叫“盲從”時期,即對權威的無條件服從。伊斯蘭法從此成為固定不變的體系,直到西方殖民主義入侵。
2、伊斯蘭法系
原阿拉伯封建帝國勢力范圍內的國家和地區(qū),及其他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和地區(qū),如東南亞和西非的一些國家的法律,由于都是以《古蘭經》、圣訓和初期的伊斯蘭法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具有共同的特征和歷史聯(lián)系,被稱為伊斯蘭法系。
第二節(jié) 伊斯蘭法的淵源和特點
一、伊斯蘭法的淵源
1、《古蘭經》:是穆罕默德在傳教過程中作為真主的“啟示”陸續(xù)發(fā)布的伊斯蘭教的經典,是伊斯蘭法的根本淵源。分為麥加篇章和麥地那篇章,涉及法律的大部分集中在麥地那篇章中,特別是其中的《黃牛章》和《婦女章》。其中的立法是零星進行的,而且通常是為了解決實際生活中發(fā)生的具體問題。發(fā)布《古蘭經》的方式是穆罕默德口授,由在場的弟子記錄或默記,沒有編纂成冊。因此對某些經文的真實性往往引起爭論而無法證實。于是從第一任哈里發(fā)阿布。伯克爾下令搜集整理經文,到第三任哈里發(fā)奧斯曼時完成了經文的統(tǒng)一匯編,這是全世界穆斯林公認的《古蘭經》標準本,稱奧氏本。
2、圣訓:圣訓音譯遜奈,意思是先知的言行及默示,是僅次于《古蘭經》的伊斯蘭法的基本淵源。圣訓與《古蘭經》立法的特點有關?!豆盘m經》立法有兩上特點:第一,許多規(guī)定是籠統(tǒng)的,需要具體化才能執(zhí)行。第二,《古蘭經》中立法是天啟的,也就是真主的意志的體現(xiàn),是真主通過其使者穆罕默德傳達到人間。
被引用來作為處理案件根據的穆罕默德的言行及默示就是圣訓。雖不出自真主,但出自真主的代理人,所以其地位僅次于《古蘭經》,成為伊斯蘭法的基本淵源。統(tǒng)治集團把適合當時社會需要的法規(guī)都說成是圣訓,其實是由他們自己制定的,只不過附會為圣訓而已,這叫偽造圣訓。遜尼派與什葉派互不承認對方傳述的圣訓,在遜尼派的匯編中,有權威的是10世紀完成的《布哈里圣訓實錄》、《穆斯林圣訓實錄》等六大圣訓集。
3、教法學:教法學音譯菲格赫,是研究伊斯蘭教教法的學科,其使命是研究《古蘭經》和圣訓的基本精神,發(fā)現(xiàn)、解釋體現(xiàn)在其中的教法原則的含義,從而推導出新的法律,使伊斯蘭法能適應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變化。教法學也是一種創(chuàng)制法律的方式,不是假借神意而是由人來創(chuàng)制的。雖然是在《古蘭經》和圣訓的基礎上發(fā)展,但后來卻成為提供法律規(guī)范的主要源泉,在數量上多。教法學家創(chuàng)制法律的主要方法除注釋《古蘭經》和傳述、編纂圣訓以外,主要有:
A、類比。音譯格亞斯,意思是對所遇到的新問題按《古蘭經》和圣訓中的相似規(guī)則處斷,類似于類推原則。
B、公議。音譯伊制馬議,初指伊斯蘭公社全體一致的意見,后成了法學家對《古蘭經》和圣訓中沒有規(guī)定的問題的解決取得一致意見、創(chuàng)制法律的一種方法。
8世紀中期至9世紀是教法學的繁盛時期,形成了遜尼派的四大教法學派即哈乃非派、馬立克派、沙菲儀派和罕百里派。10世紀后,四大學派權威得到確認,教法學停滯,伊斯蘭法進入盲從時期。
4、其他法律淵源:還應包括哈里發(fā)政府的行政法令、習慣法和外來法律。
總之,伊斯蘭法的淵源是《古蘭經》、圣訓、公議和類比,還應包括現(xiàn)存習慣和外來法律。
二、伊斯蘭法的基本特點
1、同伊斯蘭教密切聯(lián)系。許多教規(guī)同時也是法規(guī),違反宗教義務往往也是違法行為,而不服從法律也構成宗教上的罪惡,將受宗教懲罰。凡不承認教法者就不是穆斯林,而是一個異教徒。
2、具有獨特的發(fā)展道路,教法學家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阿拉伯國家的政教首腦沒有立法權,決定了伊斯蘭法不可能由立法機關頒布法律,只能通過研究體現(xiàn)在《古蘭經》和圣訓中的神啟法律并運用到社會實際中去。這種任務就由教法學家擔當了。
3、原則上的嚴格性和實踐中的靈活性。伊斯蘭法的神啟性質決定了它的嚴格性,但這種嚴格性和刻板性只停留在原則上,在實踐中卻表現(xiàn)出相當的靈活性,教法規(guī)則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據不同的情況來運用的。這種實踐中的靈活性才使伊斯蘭法具有廣泛的適應性。
4、分散性、雜亂性與兼收并蓄。阿拉伯帝國各地區(qū)經濟水平、政治情況、文化傳統(tǒng)有很大差異,造成伊斯蘭法分散不統(tǒng)一;只有《古蘭經》是統(tǒng)一的,但圣訓多如牛毛,法學學派林立,圣訓和法學歧義叢生,各派有自己的圣訓匯編和法學著作,但各派所主張的法律原則和具體制度都得到承認,都是伊斯蘭法的組成部分。
第三節(jié) 伊斯蘭法的基本制度
伊斯蘭法內容廣泛,對近現(xiàn)代穆斯林國家的法律影響大的是信仰禮儀法和婚姻家庭與繼承法,另外,債務關系和刑法也具特征。
一、信仰和禮儀(穆斯林義務)
穆斯林的基本義務就是獨信真主,決不崇拜其他神靈。為了證明獨信真主,須認真履行五種義務,叫“五功”:
1、念功,即口誦。原意是作證,意思是通過念誦證明自己對真主的信仰。
2、拜功,即做禮拜,是一種宗教儀式,每天進行五次。星期五舉行公共禮拜。做禮拜時身體、衣服、場地必須保持清潔,要洗臉、手、腳和全身。
3、齋功,指齋戒。每年9月進行。從日出到日落不吃任何飲食。齋月結束后第二天為開齋節(jié)。
4、朝功,叫朝覲,即到麥加的克爾伯廟去朝圣。有大朝(即公眾集體朝覲在伊斯蘭歷12月進行)和小朝(即個人隨時都可以去)。大朝期朝圣者在麥加活動的后一天(伊斯蘭歷12月10日為宰牲節(jié),亦稱“古爾邦”節(jié)),同開齋節(jié)一起是伊斯蘭教的兩大節(jié)日。
5、課功,即法定施舍。穆斯林財產達到一定數量時,應按一定比例進行施舍。后來實際變?yōu)閲艺嘁宰诮绦问较蚪掏秸魇盏囊环N貢賦,即稅收。
二、債務關系法
伊斯蘭債務關系法受商業(yè)習慣和羅馬法影響很大。有以下特點:
1、買賣契約是普遍流行的標準契約形式。非穆斯林無權購買土地和穆斯林奴隸;異教書籍、神像和圖片,不凈之物等不能成為契約的標的物等。
2、應嚴格履行契約。單方發(fā)誓許下的諾言也應履行。食言者必須為贖罪而進行施舍,通常是救濟十個貧窮穆斯林或釋放一個奴隸,無力救濟或釋放奴隸者,則齋戒三天。
3、禁止利息。但后來成為發(fā)展商業(yè)和經濟交往的障礙,違背了統(tǒng)治階級利益。于是實踐中出現(xiàn)許多變通辦法,得到法官和教法學家承認,這樣既不違反教法又滿足了社會關系實際,是伊斯蘭法在時間中具有靈活性的表現(xiàn)。
三、婚姻家庭與繼承法
是伊斯蘭法中發(fā)達的部分。
1、婚姻家庭法有以下特點:
A、有條件地允許一夫多妻?!豆盘m經》宣布,凡供養(yǎng)得起和能公平對待諸妻的人可娶四個妻子。
B、夫妻關系上男尊女卑。如《古蘭經》規(guī)定,男子權利高婦女一級;可以勸戒妻子,打妻子;可以同床異被;妻子好比田地可以隨意耕種;命令妻子做的事不得讓奴婢代替;妻子父母生病,沒有丈夫命令不得探視;妻子父母死亡,沒有丈夫命令不得祭奠;還規(guī)定許多閨中禮節(jié),婦女應披長衫,不能拋頭露面,不能輕易同男子交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