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外國文學史”串講(2)

字號:

專有名詞:
    一、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歐洲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14-16世紀),產(chǎn)生的新生資產(chǎn)階級的思想文化運動,這場運動沖破了
    中世紀基督老文化的重重樊籬,打開了中世紀的神權(quán)統(tǒng)治,為資產(chǎn)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從觀念形態(tài)上開辟了道路,它的指導思想是“以”為中心的人文中心。它是在歐洲封建社會解體、資本主義萌芽的資產(chǎn)階級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
    二、人文主義文學:
    文藝復興時期形成的資產(chǎn)階級世界觀被稱為“人文主義”。其內(nèi)容具體來講,人文主義用人性反對神權(quán),肯定人的價值和人的力量,反對教會的神權(quán);用個性解放、個人幸福來反對禁欲主義,政治上人文主義擁護中央集權(quán),反對封建割據(jù),具有反封建反教會的進步意義。成就:近代文學的抒情詩、短篇小說、長篇小說、戲劇都發(fā)源于這一時期,在整個人類文化以展的歷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三、感傷主義:
    感傷主義的名稱由斯泰恩的小說《感傷的旅行》而來。十八世紀的英國文學中,感傷主義也是一個重要的流派,反映了中小資產(chǎn)階級的情緒,同情下層人民的處境,注意描寫平民形象,而且創(chuàng)造了日記體和游記體等新小說形式。
    四、啟蒙文學:
    啟蒙運動,實質(zhì)上是法國在十八世紀反封建斗爭的決戰(zhàn)時期,作為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輿論準備。?啟蒙運動是文藝復興反封建、反教會斗爭的繼續(xù)和發(fā)展,它帶有明確的政治革命的性質(zhì)。?啟蒙主義者宣傳唯物主義,反對宗教的唯心主義,從政治上批判封建制度,批判宗教迷信,批判封建社會的全部上層建筑,并提出了自己的綱領。?啟蒙主義者崇尚理性,以理性作為批判舊制度的武器,描繪未來的理想社會。啟蒙主義者的歷史觀是唯心主義的,過分強調(diào)思想意識的力量和少數(shù)天才人物的作用。他們認為通過提倡科學和文化教育,便可以破除迷信和偏見,使人們接受啟蒙學者的思想,實現(xiàn)理想的社會。
    五、狂飆突進:
    18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發(fā)生了一次聲勢浩大的全國范圍的文學運動,這一名稱源于克林格爾的同名劇本《狂飆突進》,是反封建啟蒙運動的繼續(xù)和發(fā)展,領袖是赫爾德爾。一大群文學青年,在英法啟蒙思想的影響下,強烈要求擺脫封建束縛和壓抑,要求個性解放。他們崇尚天才和判逆,強調(diào)民間文學和民族風格,推崇自然和自我,代表作家和作品是青年時代的哥德《少年維特的煩惱》,席勒的《強盜》《陰謀與愛情》。
    六、湖畔詩人:
    第一代浪漫主義詩人是華茲華斯、柯勒律治和騷塞。特點是:早年都熱烈歡迎法國*,后來轉(zhuǎn)為消極遁世,憎惡資本主義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錢關(guān)系,于是遠離城市,于昆布蘭湖區(qū),寄情山水,緬懷中世紀的守法社會。他們創(chuàng)作出歌頌大自然的或美化守法制農(nóng)村生活方式的詩篇,因此被稱為“湖畔詩人”。
    七、拜倫式英雄:
    拜倫式英雄是指拜倫在《東方敘事詩》中塑造的主人公,他們都是高傲、孤獨、倔強反抗者,蔑視文明社會的宗教和道德,具有強烈的叛逆精神,但他們又脫離群眾,帶有明顯的個人主義和濃厚的悲觀絕望情緒。拜倫通過他們對社會決不妥協(xié)的反抗精神,同時反映出自己憂郁、孤獨和彷徨的苦悶。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也就被稱為“拜倫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