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話四則
1)形天——《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可能在戰(zhàn)國時代成書
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譯文」
形天與天帝在神威方面進(jìn)行比斗,天帝弄斷他的頭,把他葬在常羊山。于是用*作為眼,用肚臍作為口,持盾和戚(類似斧的兵器)揮舞著(繼續(xù)與天帝抗?fàn)帲?BR> 2)夸父逐日——《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譯文」
夸父(神話中的巨人,善奔跑,傳說是大地之神后土的孫子。父:古代用在男子名后的美稱,又寫作“甫”)與太陽賽跑。趕上(接近)了太陽,口渴,想要得到喝的水。到黃河、渭水中去喝水,黃河和渭水的水不夠喝。到北邊去喝大湖里的水(大澤:神話中的大湖),還沒趕到,就在半路上渴死了。丟下他的手杖,(手杖)化成了鄧林(即桃林)。
3)共工觸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又名《淮南鴻烈》,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撰寫的一部著作。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譯文」
從前,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首領(lǐng))與顓頊(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黃帝軒轅氏的孫子)爭為帝王,(共工)發(fā)怒碰撞不周之山(傳說中的一座大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認(rèn)為天圓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撐,地的四角有大繩拴掛),系掛地的繩子斷了。天向西北方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動;大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東南角流去。
4)女媧補(bǔ)天——《淮南子·覽冥》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復(fù),地不周載?;馉f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bǔ)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jì)冀州,積蘆灰以止*水。蒼天補(bǔ),四極正,*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
「譯文」
上古的時候,大地四方盡頭極遠(yuǎn)的地方崩壞,大地(古人把中國分為冀、兗、青、徐、揚(yáng)、荊、豫、雍、梁九州,這里泛指大地)塌陷,天不能把大地全都覆蓋,地不能把萬物完全承載。,火勢寬廣猛烈而不熄滅,洪水浩渺無邊而不消退,猛獸吞食善良的人民(顓:純樸厚實(shí)),兇猛的鳥用爪抓取老弱。于是女媧熔煉五色石以補(bǔ)青天,折斷鰲(海里的一種大龜)的四肢來把擎天的四根柱子支立起來,殺黑龍來拯救翼州(古九州之一,古代中原地帶),累積蘆葦?shù)幕覡a以抵御洪水。蒼天得以修補(bǔ),四柱得以直立,洪水干枯(這里指洪水消退了),翼州太平,強(qiáng)壯兇猛的鳥獸死去,善良的百姓生存下來。
2、寓言四則
1)社鼠——《晏子春秋》后人摭集
景公問于晏子曰:“治國何患?”晏子對曰:“患夫社鼠?!惫唬骸昂沃^也?”對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則恐燒其木,灌之則恐?jǐn)∑渫?,此鼠所以不可得殺者,以社故也。夫國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nèi)則蔽善惡于君上,外則賣權(quán)重于百姓,不誅之則為亂,誅之則為人主所案據(jù),腹而有之。此亦國之社鼠也。”
「譯文」
齊景公(姜姓,名杵臼)問晏子:“治理國家怕的是什么?”晏子回答說,“怕的是社廟中的老鼠?!本肮珕枺骸罢f的是什么意思?”晏子答道:“說到社,把木頭一根根排立在一起(束:聚,這里指并排而立),并給它們涂上泥,老鼠于是前往棲居于此。用煙火熏則怕燒毀木頭,用水灌則有怕毀壞涂泥。這種老鼠之所以不能被除殺,是由于社廟的緣故啊。國家也有啊,國君身邊的便嬖小人就是社鼠啊。在朝廷內(nèi)便對國君蒙蔽善惡,在朝廷外便向百姓賣弄權(quán)勢,不誅除他們,他們便會胡作非為,危害國家;要誅除他們吧,他們又受到國君的保護(hù),國君包庇他們,寬恕他們,實(shí)在難以對他們施加懲處?!?BR> 2)九方皋相馬——《列子》列禦寇,東周威烈王時期鄭國圃田(今中牟白沙鄉(xiāng)西古城村)人。戰(zhàn)國早期,的思想家和寓言文學(xué)家,道家學(xué)派的先驅(qū)者,人稱列子,主張貴虛。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 伯樂對曰:“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馬者,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弭轍。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共擔(dān)墨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BR> 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蹦鹿唬?“何馬也?”對曰:“牝而黃。”使人往取之,牡而驪。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 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shù)者也。若皋之所觀,天機(jī)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nèi)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馬者,乃有貴乎馬者也?!?馬至,果天下之馬也。
「譯文」
秦穆公對伯樂說:“您的年歲高了!您的子孫中有可以派去尋求天下好馬的人嗎?”伯樂答道:“一般的好馬可通過形體狀貌辨識,天下特出的好馬(即千里馬),若有若無,若隱若現(xiàn)(形容千里馬的體態(tài)特征,恍惚迷離,很不容易識別)。像這樣的馬絕于塵土消失蹄?。ㄐ稳萸Ю锺R跑得非常快,奔跑時不會揚(yáng)起塵土,也不會留下足跡)。我的兒子們都是才能一般的人,能夠教會他們識別一般的好馬,無法教他們識別天下特出的千里馬。我有一個曾在一起扛過東西打過柴草的朋友(纆:繩索。擔(dān)纆:指用繩索背負(fù)東西。菜:通”采“,薪采,即打雜草),有九方皋,這個人對于馬的識別本領(lǐng)不在我之下,請使其謁見。
穆公召見了他,派他外出找馬,三個月后返回報告說:“已經(jīng)得到它了,在沙丘(地名)。”穆公問:“什么馬?”答道:“是一匹黃色母馬?!迸扇饲叭ト〉盟?,卻是一匹黑色公馬。穆公不高興,召喚伯樂對他說:“糟糕,你所派遣的找馬人!毛色雌雄尚且不能知道,又能知道什么馬?”伯樂(喟然:嘆息的樣子)長長地嘆息道:“竟然到了這種地步嗎(一:副詞,表加強(qiáng)語氣,相當(dāng)于”竟“)?九方皋相馬的事正是所以比我強(qiáng)千萬倍還不止啊!像九方皋所觀察的,天地間的奧妙(指事物的精微):得到了它的精微,而放棄了它的粗略,省察其內(nèi)部而忘卻其表象,看見了他所應(yīng)當(dāng)看見的地方,而沒有看見他不必看見的地方,考察了他所應(yīng)當(dāng)考察的地方,拋棄了他所不必考察的地方。像九方皋這種善于識別千里馬的人,實(shí)在有比千里馬更可寶貴的地方??!”馬到達(dá),果然是天下特出的好馬啊。
3)掣肘——《呂氏春秋·審應(yīng)覽·具備》戰(zhàn)國末期秦國的相國呂不韋集合門客共同撰寫
宓子賤治亶父,恐魯君之聽讒人而令己不得行其術(shù)也,將辭而行,請近吏二人於魯君,與之俱。至於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賤令吏二人書。吏方將書,宓子賤從旁時掣搖其肘。吏書之不善,則宓子賤為之怒。吏甚患之,辭而請歸。宓子賤曰:“子之書甚不善,子勉歸矣!”二吏歸,報於君曰:“宓子不得為書?!?君曰:“何故?”吏對曰:“宓子使臣書,而時掣搖臣之肘,書惡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辭而去也?!濒斁⒍鴩@曰:“宓子以此諫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亂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術(shù),必數(shù)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幾過。”
「譯文」
宓子賤(孔子的弟子,名不齊,字子賤)治理亶父(魯國地名),擔(dān)心魯君聽信小人而使自己的政治主張得不到推行,將辭別而去時,請求與魯君平素親近的兩名官吏,跟他自己同去。到達(dá)亶父,城里的官員都來參拜。宓子賤命令兩個官員作記錄。官員剛剛記錄,宓子賤在旁時常拉扯他們的胳膊肘,官員記錄不好,于是宓子賤對此很生氣。官員對此不安,請求辭職回去。宓子賤說:“你們記錄得不好,你們趕緊回去吧!”兩位官員回去,秉報魯君說:“無法替宓子賤作書記工作?!濒斁龁枺骸笆裁淳壒??”官員答道:“宓子命令為臣記錄,又時常牽引為臣的肘部,記錄不好(他)很憤怒,官員都取笑宓子。這是導(dǎo)致我們二人要辭別而離開(他)的原因啊?!濒斁L長地嘆息道:“宓子以此規(guī)勸我的過失啊。我擾亂宓子的工作,而令宓子不能夠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必定屢次了。如果不是你們兩人,我?guī)缀醴稿e誤。”
4)黎丘丈人——《呂氏春秋·慎行論·疑似》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狀,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丈人歸,酒醒,而誚其子曰:“吾為汝父也,豈謂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其子泣而觸地曰:“孽矣!無此事也。昔也往責(zé)於東邑,人可問也?!逼涓感胖?,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嘗聞之矣。”明日端復(fù)飲於市,欲遇而刺殺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劍而刺之。丈人智惑於似其子者,而殺于真子。夫惑於似士者而失於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譯文」
梁國即(魏國)北部有一座叫黎丘的小山(部:通“培”,培婁,小土丘),有奇異的鬼怪,喜歡摹仿人的兒侄子兄弟的樣子。城中有長者到街市去而喝醉了回家,黎丘的鬼仿效他的兒子形狀,攙扶并在路上折磨他(苦:使……受苦)。長者回到家后,酒醒了責(zé)罵他的兒子說:“我作為你的父親,難道說還不慈愛嗎?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什么緣故?”他的兒子哭著用頭碰地說:“作孽??!沒有這件事。昨天我到城東去收債去了,人們都可以詢問?!彼母赣H相信了他,說:嘻(表示驚嘆的聲音)!這一定是那奇鬼了,我早已經(jīng)聽說過奇鬼效人之事。明天特意喝酒于街市,希望遇到并刺殺他!“第二天早上,長者到街市并喝醉。他真正的兒子恐怕他的父親不能夠返回,隨即前往迎接他,黎丘老人看見他真正的兒子,拔劍而刺他。黎丘老人的聰明被仿效他兒子的奇鬼迷惑了,而殺害了他真正的兒子。被好像是士的人所迷惑而失去了真正的士,這就是黎丘老人的那種聰明??!
3、《論語》八章(《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輯錄孔子的言論、事跡和一些孔子弟子的言行而成的。參21)
1)顏淵季路侍——《公冶長》篇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蔽之而無憾?!鳖仠Y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譯文」
顏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顏淵:名回,字子淵。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鬃诱f:“何不各自談?wù)勀銈兊闹鞠蚰??”(盍:何不?子路說:“愿將我的車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壞了也不抱怨”(衣[輕]裘:泛指衣服?!拜p”字為衍文,是因《論語·雍也》中有“衣輕裘”而誤衍。“裘”:本指皮衣。) 顏淵說:“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處、不夸大自己的功勞?!?子路說:“愿意聽聽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說:“老年人,使他們安逸;平輩的人(朋友),使他們信任我;年輕人,使他們歸依我?!?BR> 2)德之不修——《述而》篇
子曰:“德之不修,學(xué)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譯文」
孔子說:“品德不培養(yǎng),學(xué)問不研討,聽到了應(yīng)當(dāng)做的事(義),卻不能馬上去做(徙:遷移。這里指按照義的準(zhǔn)則改變自己的行為);有錯誤卻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擔(dān)憂的(是:指示代詞,在判斷句中充當(dāng)主語)。
3)不憤不啟——《述而》篇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BR> 「譯文」
孔子說:“教學(xué)生,不到他很想弄懂而又弄不懂的時候,不去開導(dǎo)他;不到他很想講出來而又無法恰當(dāng)表達(dá)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給他講明一個方面,他卻不能觸類旁通,推知與此相類的其他方面,就不再教他新知識了(舉:指明)(隅:方角。物之方者,皆有四隅,故舉一隅,則可知另外三隅)(以:介詞,用)(反:類推)(復(fù):重復(fù),再)
4)飯蔬食飲水——《述而》篇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樂也在其中。用不正當(dāng)?shù)氖侄问棺约焊挥小⒆鹳F,這對我如同浮云一般(指不值得關(guān)心)
5)子適衛(wèi)——《子路》篇
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痹唬骸凹雀灰樱趾渭友??”曰:“教之”。
「譯文」
孔子到衛(wèi)國去,冉有給他駕車??鬃诱f:“(衛(wèi)國)人真多啊?。ㄊ罕?,指人多)”冉有說:“人口已經(jīng)夠多的了,又該給他們做些什么事呢?”孔子說:“使他們富裕起來?!比接姓f:“富裕之后,再給他們做些什么呢?”孔子說:“對他們施行教化?!?BR> 6)季氏將伐顓臾——《季氏》篇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笨鬃釉唬骸扒螅o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6怀郑嵍环?,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①畛鲇阼裕斢駳в跈持?,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fèi)。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笨鬃釉唬骸扒?!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yuǎn)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yuǎn)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BR> 「譯文」
季孫氏(魯國最有權(quán)勢的貴族,這里指季康子,名肥,在魯國當(dāng)權(quán))將要討伐顓臾(魯國境內(nèi)的小國,附屬于魯,在今山東費(fèi)縣附近)。冉有、季路謁見孔子說:“季孫氏將對顓臾采取軍事行動。”孔子說:“求(冉有的名)!恐怕該責(zé)備你吧?那顓臾,已故的君王任命它為東蒙山的主祭,而且它地處魯國境內(nèi)。這這是魯國的臣屬,為什么要討伐它呢?”冉有說:“季康子想要這么干,我們兩個做臣下都不愿意啊?!笨鬃诱f:“求!周任有句話這樣說:‘估量自己的才能,擔(dān)任適合的職務(wù);如果不能勝任,就應(yīng)罷休?!と耍┳呗返沧玻ㄋ闹郑﹨s不去護(hù)持,跌到了,(他的助手)卻不去攙扶,那還何必用那個助手呢(相:扶助盲人走路的人)?而且你的話錯了,老虎獨(dú)角犀牛逃出關(guān)猛獸的木籠,龜甲(用于占卜)玉器(用于祭祀)毀壞在匣子里,是誰的過錯呢?”(與:表示疑問語氣詞)
冉有說:“(今夫:時間名詞”今“和語氣詞”夫“組成的固定結(jié)構(gòu),相當(dāng)于一個句首語氣詞,表示另起一端,再發(fā)議論)顓臾,城墻堅(jiān)固,而且離費(fèi)地(季孫采邑)很近,現(xiàn)在不把它占領(lǐng),日后一定會成為子孫留憂患?!笨鬃诱f:“冉求!君子討厭那種態(tài)度:想這樣,卻回避不說,而一定給它編造些托辭(疾:厭惡)(夫:指示代詞,那種)。我(也:句中語氣詞,用在主語后表示停頓)聽說諸侯(”國“是諸侯統(tǒng)治的區(qū)域)、大夫(大夫統(tǒng)治的區(qū)域叫”家“),不必?fù)?dān)憂貧窮,而應(yīng)擔(dān)憂分配不均;不必?fù)?dān)憂人少,而應(yīng)擔(dān)憂人們不能安定團(tuán)結(jié)(按,據(jù)下文和有關(guān)考證,”寡“和”貧“應(yīng)互換位置)。財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沒有貧窮;上下和睦,就不必?fù)?dān)心人少;社會安定,國家就沒有傾覆的危險。(夫:句首語氣詞,表提示議論語氣)依照這個,所以遠(yuǎn)方的人不歸服,便倡導(dǎo)文教(包括禮樂)和德政;既使他們前來歸附,就使他們安心。如今你們倆輔佐季孫,遠(yuǎn)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招致他們;國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其穩(wěn)定、統(tǒng)一;反而策劃在國內(nèi)動用武力。我恐怕季孫氏的憂愁不在顓臾,而在魯國宮廷內(nèi)部。”
7)陽貨欲見孔子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鬃訒r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涂。
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痹唬骸皯哑鋵毝云浒?,可謂仁乎?”曰:“不可?!脧氖露绞r,可謂知乎?”曰:“不可?!赵率乓?!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譯文」
陽貨(陽虎,季氏的家臣。季氏幾世把持魯國政權(quán),陽貨是季氏家臣中最有權(quán)勢的人)想使孔子拜見自己,但孔子不去見他,贈送給孔子一只(蒸熟的)小豬。 孔子探聽到他不在家的時候,而去拜望他。兩人卻在路上遇到了(諸:“之余”的合音字)。
陽貨對孔子說:“來!我有話對你說?!标栘浻终f:“有才能卻懷著不用,聽任自己的國家迷亂,這能說是仁愛嗎?”(陽貨自問自答)說:“不可以?!薄栘浻终f:“喜歡從事政治活動,卻屢次錯過時機(jī),這能叫聰明嗎?”(自問自答)說:“不可以。”——陽貨又說:“時光一去就不復(fù)返了,歲月是不等待我們的?!笨鬃诱f:“好吧,我要出來做官了。”
8)33子路從而后——《微子》篇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笔棺勇贩匆娭?。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譯文」
子路跟著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見一位老者,用木杖挑著除草的農(nóng)具。子路問道:“您見到孔夫子了嗎?”老者說:“四肢不辛勞,五谷(五種主要糧食作物)不能分辨,誰是夫子?”把他的木杖插在地上鋤草。子路,拱手行禮站立。老人留子路在他家住宿,殺雞做黏黃米飯給子路吃,讓他的兩個兒子拜見子路。
次日,子路出發(fā),把發(fā)生的事告訴孔子??鬃诱f:“隱士啊。”派遣子路返回拜見他。子路來到老人家,那老人卻已出外了。子路說:“不出來做官是違背做人臣的準(zhǔn)則的。長幼之間的禮節(jié),尚且不能廢棄;君臣之間的關(guān)系準(zhǔn)則,又怎么能廢棄它呢(不應(yīng)為隱者)?想使其自身潔凈,而破壞了君臣之間的關(guān)系準(zhǔn)則。君子出來做官,是做他們應(yīng)該做的事。我們的政治主張行不通,我們早已知道這種情況了?!?BR> 4、《老子》二章(《老子》先秦道家學(xué)派的代表,李耳(字聃,“老子”)春秋時代楚國人,其哲學(xué)思想為客觀唯心主義,參38)
1)江海能為百谷王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文」
江海所以能成為江河的首領(lǐng),因?yàn)樗朴谔幤湎?,所以能成為江河的首領(lǐng)。因此想要地位處于民之上,必定要通過言論表現(xiàn)出愿處民下(指對民要謙下);要想做民眾的先導(dǎo),一定要把自身放在民眾之后。因此圣人處在民上而人民不感到有壓力(愿意擁戴圣人),想要做民眾的先導(dǎo),而人民不認(rèn)為有妨害。因此天下之民樂于推舉圣人而不厭惡。由于他(圣人)的不爭,所以天下之民沒有誰能同他爭。
2)小國寡民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yuǎn)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譯文」
國家要小,人口要少。即使有效率十倍百倍的工具(指當(dāng)時的機(jī)械)而不使用,使百姓看重死(即不愿輕易死)而不遠(yuǎn)途遷徙。雖然有船有車,卻沒有必要乘坐它們;雖然有鎧甲、兵器,沒有必要陳列(指從武庫中取出使用)它們。干脆取消文子,重新用結(jié)繩來記事。認(rèn)為他們的食物香甜,認(rèn)為他們的衣服好看,認(rèn)為他們的居住安適,認(rèn)為他們的風(fēng)俗滿意。鄰國相互遙望,雞犬之聲相互聽聞,人民到老死也不相互來往。
5、《五柳先生傳》——陶淵明(東晉)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fēng)日。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味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譯文」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于是用“五柳”為號。性情閑靜,說話不多,不羨慕名利。喜歡讀書,不追求過細(xì)的理解(這里指不拘泥字面,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實(shí)質(zhì))。每次對精神旨趣有所領(lǐng)會,便高興得忘了吃飯。性格酷愛喝酒,家境貧窮,不能常得到。親戚老朋友知道他這樣,有時就準(zhǔn)備酒宴邀請他。前往飲酒總是把酒全部喝完,事先便打定了主意必醉。每次喝醉了酒,退席下來,說走就走,一點(diǎn)也不留戀什么(曾:語氣助詞,與否定副詞“不”連用,以加強(qiáng)否定語氣)。房屋四壁空蕩蕩的,擋不住風(fēng)雨也遮不住太陽。粗布短衣破破爛爛,打有補(bǔ)丁,盛飯食的圓形竹器、水瓢經(jīng)常是空的(指缺吃少喝,飲食不周),安然自若。常寫文章使自己歡樂,稍稍表達(dá)出自己的志趣。從內(nèi)心深處忘卻名利榮辱等(指一點(diǎn)也不放在心上),用這種超然世外的態(tài)度來度過自己的一生。
贊(史傳體文章結(jié)尾部分的評語)道:黔婁的妻子有這樣的話,“對貧賤不悲傷憂愁,對富貴不渴望追求”,體味一下這兩句話,五柳先生就是黔婁這一類人吧!飲酒賦詩,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歡樂。(五柳先生)是無懷氏時代的百姓吧?(或者)是葛天氏時代的百姓吧?
6、《送董召南序》——韓愈(唐)
燕、趙古稱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jìn)士,連不得志于有司,懷抱利器, 郁郁適茲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茍慕義彊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風(fēng)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為我弔望諸君之墓,而觀于其市,復(fù)有昔時屠狗者乎?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BR> 「譯文」
燕、趙之地(唐代河北道一帶的地方)自古號稱多出行俠好義的人士。董生參加進(jìn)士科的選拔考試(唐朝的科舉制度有六科,其中進(jìn)士、明經(jīng)兩科最為士流所重),接連幾次都不能在主考官面前實(shí)現(xiàn)自己的志愿,懷報杰出的才能,憂悶地往這個地方(指古燕趙之地)。我知道他必然受到賞識和重用,董生要努力啊!
您不遇到機(jī)會,只要是向慕并竭力施行仁義的人都惋惜啊,何況燕、趙之士出于他們的天性的人?。ㄒ庵^,你去河北,無疑會受到燕、趙慷慨之士的同情和賞識)?然而我曾經(jīng)聽說風(fēng)俗跟隨著教化而改變,我哪里知道那里如今不同于古代所說的呢?(此二句意謂:風(fēng)俗跟著時代變化,現(xiàn)在正在搞割據(jù)分裂的河北之地和古代多慷慨仁義之士的燕、趙之地已大不相同了,你不應(yīng)當(dāng)再往那里去了)?姑且通過你的往游來測驗(yàn)是不是這么回事吧,董生要努力??!
我由你有所感觸了。為我憑吊樂毅(號曰望諸君)之墓,而觀察于那里的街市,還有沒有昔日以殺狗為職業(yè)的人(指代那些流落不遇,隱于市里的豪俠之士)?為我懇切相告說:“圣明的皇帝(這里指唐憲宗李純)在上,可以出來并做官了(其實(shí)是諷喻董邵南應(yīng)效力朝廷,不應(yīng)往游河北為藩鎮(zhèn)勢力所利用)?!?BR>
1)形天——《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可能在戰(zhàn)國時代成書
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譯文」
形天與天帝在神威方面進(jìn)行比斗,天帝弄斷他的頭,把他葬在常羊山。于是用*作為眼,用肚臍作為口,持盾和戚(類似斧的兵器)揮舞著(繼續(xù)與天帝抗?fàn)帲?BR> 2)夸父逐日——《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譯文」
夸父(神話中的巨人,善奔跑,傳說是大地之神后土的孫子。父:古代用在男子名后的美稱,又寫作“甫”)與太陽賽跑。趕上(接近)了太陽,口渴,想要得到喝的水。到黃河、渭水中去喝水,黃河和渭水的水不夠喝。到北邊去喝大湖里的水(大澤:神話中的大湖),還沒趕到,就在半路上渴死了。丟下他的手杖,(手杖)化成了鄧林(即桃林)。
3)共工觸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又名《淮南鴻烈》,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撰寫的一部著作。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譯文」
從前,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首領(lǐng))與顓頊(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黃帝軒轅氏的孫子)爭為帝王,(共工)發(fā)怒碰撞不周之山(傳說中的一座大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認(rèn)為天圓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撐,地的四角有大繩拴掛),系掛地的繩子斷了。天向西北方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動;大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東南角流去。
4)女媧補(bǔ)天——《淮南子·覽冥》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復(fù),地不周載?;馉f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bǔ)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jì)冀州,積蘆灰以止*水。蒼天補(bǔ),四極正,*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
「譯文」
上古的時候,大地四方盡頭極遠(yuǎn)的地方崩壞,大地(古人把中國分為冀、兗、青、徐、揚(yáng)、荊、豫、雍、梁九州,這里泛指大地)塌陷,天不能把大地全都覆蓋,地不能把萬物完全承載。,火勢寬廣猛烈而不熄滅,洪水浩渺無邊而不消退,猛獸吞食善良的人民(顓:純樸厚實(shí)),兇猛的鳥用爪抓取老弱。于是女媧熔煉五色石以補(bǔ)青天,折斷鰲(海里的一種大龜)的四肢來把擎天的四根柱子支立起來,殺黑龍來拯救翼州(古九州之一,古代中原地帶),累積蘆葦?shù)幕覡a以抵御洪水。蒼天得以修補(bǔ),四柱得以直立,洪水干枯(這里指洪水消退了),翼州太平,強(qiáng)壯兇猛的鳥獸死去,善良的百姓生存下來。
2、寓言四則
1)社鼠——《晏子春秋》后人摭集
景公問于晏子曰:“治國何患?”晏子對曰:“患夫社鼠?!惫唬骸昂沃^也?”對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則恐燒其木,灌之則恐?jǐn)∑渫?,此鼠所以不可得殺者,以社故也。夫國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nèi)則蔽善惡于君上,外則賣權(quán)重于百姓,不誅之則為亂,誅之則為人主所案據(jù),腹而有之。此亦國之社鼠也。”
「譯文」
齊景公(姜姓,名杵臼)問晏子:“治理國家怕的是什么?”晏子回答說,“怕的是社廟中的老鼠?!本肮珕枺骸罢f的是什么意思?”晏子答道:“說到社,把木頭一根根排立在一起(束:聚,這里指并排而立),并給它們涂上泥,老鼠于是前往棲居于此。用煙火熏則怕燒毀木頭,用水灌則有怕毀壞涂泥。這種老鼠之所以不能被除殺,是由于社廟的緣故啊。國家也有啊,國君身邊的便嬖小人就是社鼠啊。在朝廷內(nèi)便對國君蒙蔽善惡,在朝廷外便向百姓賣弄權(quán)勢,不誅除他們,他們便會胡作非為,危害國家;要誅除他們吧,他們又受到國君的保護(hù),國君包庇他們,寬恕他們,實(shí)在難以對他們施加懲處?!?BR> 2)九方皋相馬——《列子》列禦寇,東周威烈王時期鄭國圃田(今中牟白沙鄉(xiāng)西古城村)人。戰(zhàn)國早期,的思想家和寓言文學(xué)家,道家學(xué)派的先驅(qū)者,人稱列子,主張貴虛。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 伯樂對曰:“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馬者,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弭轍。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共擔(dān)墨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BR> 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蹦鹿唬?“何馬也?”對曰:“牝而黃。”使人往取之,牡而驪。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 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shù)者也。若皋之所觀,天機(jī)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nèi)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馬者,乃有貴乎馬者也?!?馬至,果天下之馬也。
「譯文」
秦穆公對伯樂說:“您的年歲高了!您的子孫中有可以派去尋求天下好馬的人嗎?”伯樂答道:“一般的好馬可通過形體狀貌辨識,天下特出的好馬(即千里馬),若有若無,若隱若現(xiàn)(形容千里馬的體態(tài)特征,恍惚迷離,很不容易識別)。像這樣的馬絕于塵土消失蹄?。ㄐ稳萸Ю锺R跑得非常快,奔跑時不會揚(yáng)起塵土,也不會留下足跡)。我的兒子們都是才能一般的人,能夠教會他們識別一般的好馬,無法教他們識別天下特出的千里馬。我有一個曾在一起扛過東西打過柴草的朋友(纆:繩索。擔(dān)纆:指用繩索背負(fù)東西。菜:通”采“,薪采,即打雜草),有九方皋,這個人對于馬的識別本領(lǐng)不在我之下,請使其謁見。
穆公召見了他,派他外出找馬,三個月后返回報告說:“已經(jīng)得到它了,在沙丘(地名)。”穆公問:“什么馬?”答道:“是一匹黃色母馬?!迸扇饲叭ト〉盟?,卻是一匹黑色公馬。穆公不高興,召喚伯樂對他說:“糟糕,你所派遣的找馬人!毛色雌雄尚且不能知道,又能知道什么馬?”伯樂(喟然:嘆息的樣子)長長地嘆息道:“竟然到了這種地步嗎(一:副詞,表加強(qiáng)語氣,相當(dāng)于”竟“)?九方皋相馬的事正是所以比我強(qiáng)千萬倍還不止啊!像九方皋所觀察的,天地間的奧妙(指事物的精微):得到了它的精微,而放棄了它的粗略,省察其內(nèi)部而忘卻其表象,看見了他所應(yīng)當(dāng)看見的地方,而沒有看見他不必看見的地方,考察了他所應(yīng)當(dāng)考察的地方,拋棄了他所不必考察的地方。像九方皋這種善于識別千里馬的人,實(shí)在有比千里馬更可寶貴的地方??!”馬到達(dá),果然是天下特出的好馬啊。
3)掣肘——《呂氏春秋·審應(yīng)覽·具備》戰(zhàn)國末期秦國的相國呂不韋集合門客共同撰寫
宓子賤治亶父,恐魯君之聽讒人而令己不得行其術(shù)也,將辭而行,請近吏二人於魯君,與之俱。至於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賤令吏二人書。吏方將書,宓子賤從旁時掣搖其肘。吏書之不善,則宓子賤為之怒。吏甚患之,辭而請歸。宓子賤曰:“子之書甚不善,子勉歸矣!”二吏歸,報於君曰:“宓子不得為書?!?君曰:“何故?”吏對曰:“宓子使臣書,而時掣搖臣之肘,書惡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辭而去也?!濒斁⒍鴩@曰:“宓子以此諫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亂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術(shù),必數(shù)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幾過。”
「譯文」
宓子賤(孔子的弟子,名不齊,字子賤)治理亶父(魯國地名),擔(dān)心魯君聽信小人而使自己的政治主張得不到推行,將辭別而去時,請求與魯君平素親近的兩名官吏,跟他自己同去。到達(dá)亶父,城里的官員都來參拜。宓子賤命令兩個官員作記錄。官員剛剛記錄,宓子賤在旁時常拉扯他們的胳膊肘,官員記錄不好,于是宓子賤對此很生氣。官員對此不安,請求辭職回去。宓子賤說:“你們記錄得不好,你們趕緊回去吧!”兩位官員回去,秉報魯君說:“無法替宓子賤作書記工作?!濒斁龁枺骸笆裁淳壒??”官員答道:“宓子命令為臣記錄,又時常牽引為臣的肘部,記錄不好(他)很憤怒,官員都取笑宓子。這是導(dǎo)致我們二人要辭別而離開(他)的原因啊?!濒斁L長地嘆息道:“宓子以此規(guī)勸我的過失啊。我擾亂宓子的工作,而令宓子不能夠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必定屢次了。如果不是你們兩人,我?guī)缀醴稿e誤。”
4)黎丘丈人——《呂氏春秋·慎行論·疑似》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狀,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丈人歸,酒醒,而誚其子曰:“吾為汝父也,豈謂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其子泣而觸地曰:“孽矣!無此事也。昔也往責(zé)於東邑,人可問也?!逼涓感胖?,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嘗聞之矣。”明日端復(fù)飲於市,欲遇而刺殺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劍而刺之。丈人智惑於似其子者,而殺于真子。夫惑於似士者而失於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譯文」
梁國即(魏國)北部有一座叫黎丘的小山(部:通“培”,培婁,小土丘),有奇異的鬼怪,喜歡摹仿人的兒侄子兄弟的樣子。城中有長者到街市去而喝醉了回家,黎丘的鬼仿效他的兒子形狀,攙扶并在路上折磨他(苦:使……受苦)。長者回到家后,酒醒了責(zé)罵他的兒子說:“我作為你的父親,難道說還不慈愛嗎?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什么緣故?”他的兒子哭著用頭碰地說:“作孽??!沒有這件事。昨天我到城東去收債去了,人們都可以詢問?!彼母赣H相信了他,說:嘻(表示驚嘆的聲音)!這一定是那奇鬼了,我早已經(jīng)聽說過奇鬼效人之事。明天特意喝酒于街市,希望遇到并刺殺他!“第二天早上,長者到街市并喝醉。他真正的兒子恐怕他的父親不能夠返回,隨即前往迎接他,黎丘老人看見他真正的兒子,拔劍而刺他。黎丘老人的聰明被仿效他兒子的奇鬼迷惑了,而殺害了他真正的兒子。被好像是士的人所迷惑而失去了真正的士,這就是黎丘老人的那種聰明??!
3、《論語》八章(《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輯錄孔子的言論、事跡和一些孔子弟子的言行而成的。參21)
1)顏淵季路侍——《公冶長》篇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蔽之而無憾?!鳖仠Y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譯文」
顏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顏淵:名回,字子淵。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鬃诱f:“何不各自談?wù)勀銈兊闹鞠蚰??”(盍:何不?子路說:“愿將我的車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壞了也不抱怨”(衣[輕]裘:泛指衣服?!拜p”字為衍文,是因《論語·雍也》中有“衣輕裘”而誤衍。“裘”:本指皮衣。) 顏淵說:“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處、不夸大自己的功勞?!?子路說:“愿意聽聽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說:“老年人,使他們安逸;平輩的人(朋友),使他們信任我;年輕人,使他們歸依我?!?BR> 2)德之不修——《述而》篇
子曰:“德之不修,學(xué)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譯文」
孔子說:“品德不培養(yǎng),學(xué)問不研討,聽到了應(yīng)當(dāng)做的事(義),卻不能馬上去做(徙:遷移。這里指按照義的準(zhǔn)則改變自己的行為);有錯誤卻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擔(dān)憂的(是:指示代詞,在判斷句中充當(dāng)主語)。
3)不憤不啟——《述而》篇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BR> 「譯文」
孔子說:“教學(xué)生,不到他很想弄懂而又弄不懂的時候,不去開導(dǎo)他;不到他很想講出來而又無法恰當(dāng)表達(dá)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給他講明一個方面,他卻不能觸類旁通,推知與此相類的其他方面,就不再教他新知識了(舉:指明)(隅:方角。物之方者,皆有四隅,故舉一隅,則可知另外三隅)(以:介詞,用)(反:類推)(復(fù):重復(fù),再)
4)飯蔬食飲水——《述而》篇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樂也在其中。用不正當(dāng)?shù)氖侄问棺约焊挥小⒆鹳F,這對我如同浮云一般(指不值得關(guān)心)
5)子適衛(wèi)——《子路》篇
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痹唬骸凹雀灰樱趾渭友??”曰:“教之”。
「譯文」
孔子到衛(wèi)國去,冉有給他駕車??鬃诱f:“(衛(wèi)國)人真多啊?。ㄊ罕?,指人多)”冉有說:“人口已經(jīng)夠多的了,又該給他們做些什么事呢?”孔子說:“使他們富裕起來?!比接姓f:“富裕之后,再給他們做些什么呢?”孔子說:“對他們施行教化?!?BR> 6)季氏將伐顓臾——《季氏》篇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笨鬃釉唬骸扒螅o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6怀郑嵍环?,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①畛鲇阼裕斢駳в跈持?,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fèi)。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笨鬃釉唬骸扒?!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yuǎn)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yuǎn)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BR> 「譯文」
季孫氏(魯國最有權(quán)勢的貴族,這里指季康子,名肥,在魯國當(dāng)權(quán))將要討伐顓臾(魯國境內(nèi)的小國,附屬于魯,在今山東費(fèi)縣附近)。冉有、季路謁見孔子說:“季孫氏將對顓臾采取軍事行動。”孔子說:“求(冉有的名)!恐怕該責(zé)備你吧?那顓臾,已故的君王任命它為東蒙山的主祭,而且它地處魯國境內(nèi)。這這是魯國的臣屬,為什么要討伐它呢?”冉有說:“季康子想要這么干,我們兩個做臣下都不愿意啊?!笨鬃诱f:“求!周任有句話這樣說:‘估量自己的才能,擔(dān)任適合的職務(wù);如果不能勝任,就應(yīng)罷休?!と耍┳呗返沧玻ㄋ闹郑﹨s不去護(hù)持,跌到了,(他的助手)卻不去攙扶,那還何必用那個助手呢(相:扶助盲人走路的人)?而且你的話錯了,老虎獨(dú)角犀牛逃出關(guān)猛獸的木籠,龜甲(用于占卜)玉器(用于祭祀)毀壞在匣子里,是誰的過錯呢?”(與:表示疑問語氣詞)
冉有說:“(今夫:時間名詞”今“和語氣詞”夫“組成的固定結(jié)構(gòu),相當(dāng)于一個句首語氣詞,表示另起一端,再發(fā)議論)顓臾,城墻堅(jiān)固,而且離費(fèi)地(季孫采邑)很近,現(xiàn)在不把它占領(lǐng),日后一定會成為子孫留憂患?!笨鬃诱f:“冉求!君子討厭那種態(tài)度:想這樣,卻回避不說,而一定給它編造些托辭(疾:厭惡)(夫:指示代詞,那種)。我(也:句中語氣詞,用在主語后表示停頓)聽說諸侯(”國“是諸侯統(tǒng)治的區(qū)域)、大夫(大夫統(tǒng)治的區(qū)域叫”家“),不必?fù)?dān)憂貧窮,而應(yīng)擔(dān)憂分配不均;不必?fù)?dān)憂人少,而應(yīng)擔(dān)憂人們不能安定團(tuán)結(jié)(按,據(jù)下文和有關(guān)考證,”寡“和”貧“應(yīng)互換位置)。財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沒有貧窮;上下和睦,就不必?fù)?dān)心人少;社會安定,國家就沒有傾覆的危險。(夫:句首語氣詞,表提示議論語氣)依照這個,所以遠(yuǎn)方的人不歸服,便倡導(dǎo)文教(包括禮樂)和德政;既使他們前來歸附,就使他們安心。如今你們倆輔佐季孫,遠(yuǎn)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招致他們;國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其穩(wěn)定、統(tǒng)一;反而策劃在國內(nèi)動用武力。我恐怕季孫氏的憂愁不在顓臾,而在魯國宮廷內(nèi)部。”
7)陽貨欲見孔子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鬃訒r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涂。
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痹唬骸皯哑鋵毝云浒?,可謂仁乎?”曰:“不可?!脧氖露绞r,可謂知乎?”曰:“不可?!赵率乓?!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譯文」
陽貨(陽虎,季氏的家臣。季氏幾世把持魯國政權(quán),陽貨是季氏家臣中最有權(quán)勢的人)想使孔子拜見自己,但孔子不去見他,贈送給孔子一只(蒸熟的)小豬。 孔子探聽到他不在家的時候,而去拜望他。兩人卻在路上遇到了(諸:“之余”的合音字)。
陽貨對孔子說:“來!我有話對你說?!标栘浻终f:“有才能卻懷著不用,聽任自己的國家迷亂,這能說是仁愛嗎?”(陽貨自問自答)說:“不可以?!薄栘浻终f:“喜歡從事政治活動,卻屢次錯過時機(jī),這能叫聰明嗎?”(自問自答)說:“不可以。”——陽貨又說:“時光一去就不復(fù)返了,歲月是不等待我們的?!笨鬃诱f:“好吧,我要出來做官了。”
8)33子路從而后——《微子》篇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笔棺勇贩匆娭?。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譯文」
子路跟著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見一位老者,用木杖挑著除草的農(nóng)具。子路問道:“您見到孔夫子了嗎?”老者說:“四肢不辛勞,五谷(五種主要糧食作物)不能分辨,誰是夫子?”把他的木杖插在地上鋤草。子路,拱手行禮站立。老人留子路在他家住宿,殺雞做黏黃米飯給子路吃,讓他的兩個兒子拜見子路。
次日,子路出發(fā),把發(fā)生的事告訴孔子??鬃诱f:“隱士啊。”派遣子路返回拜見他。子路來到老人家,那老人卻已出外了。子路說:“不出來做官是違背做人臣的準(zhǔn)則的。長幼之間的禮節(jié),尚且不能廢棄;君臣之間的關(guān)系準(zhǔn)則,又怎么能廢棄它呢(不應(yīng)為隱者)?想使其自身潔凈,而破壞了君臣之間的關(guān)系準(zhǔn)則。君子出來做官,是做他們應(yīng)該做的事。我們的政治主張行不通,我們早已知道這種情況了?!?BR> 4、《老子》二章(《老子》先秦道家學(xué)派的代表,李耳(字聃,“老子”)春秋時代楚國人,其哲學(xué)思想為客觀唯心主義,參38)
1)江海能為百谷王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文」
江海所以能成為江河的首領(lǐng),因?yàn)樗朴谔幤湎?,所以能成為江河的首領(lǐng)。因此想要地位處于民之上,必定要通過言論表現(xiàn)出愿處民下(指對民要謙下);要想做民眾的先導(dǎo),一定要把自身放在民眾之后。因此圣人處在民上而人民不感到有壓力(愿意擁戴圣人),想要做民眾的先導(dǎo),而人民不認(rèn)為有妨害。因此天下之民樂于推舉圣人而不厭惡。由于他(圣人)的不爭,所以天下之民沒有誰能同他爭。
2)小國寡民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yuǎn)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譯文」
國家要小,人口要少。即使有效率十倍百倍的工具(指當(dāng)時的機(jī)械)而不使用,使百姓看重死(即不愿輕易死)而不遠(yuǎn)途遷徙。雖然有船有車,卻沒有必要乘坐它們;雖然有鎧甲、兵器,沒有必要陳列(指從武庫中取出使用)它們。干脆取消文子,重新用結(jié)繩來記事。認(rèn)為他們的食物香甜,認(rèn)為他們的衣服好看,認(rèn)為他們的居住安適,認(rèn)為他們的風(fēng)俗滿意。鄰國相互遙望,雞犬之聲相互聽聞,人民到老死也不相互來往。
5、《五柳先生傳》——陶淵明(東晉)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fēng)日。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味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譯文」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于是用“五柳”為號。性情閑靜,說話不多,不羨慕名利。喜歡讀書,不追求過細(xì)的理解(這里指不拘泥字面,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實(shí)質(zhì))。每次對精神旨趣有所領(lǐng)會,便高興得忘了吃飯。性格酷愛喝酒,家境貧窮,不能常得到。親戚老朋友知道他這樣,有時就準(zhǔn)備酒宴邀請他。前往飲酒總是把酒全部喝完,事先便打定了主意必醉。每次喝醉了酒,退席下來,說走就走,一點(diǎn)也不留戀什么(曾:語氣助詞,與否定副詞“不”連用,以加強(qiáng)否定語氣)。房屋四壁空蕩蕩的,擋不住風(fēng)雨也遮不住太陽。粗布短衣破破爛爛,打有補(bǔ)丁,盛飯食的圓形竹器、水瓢經(jīng)常是空的(指缺吃少喝,飲食不周),安然自若。常寫文章使自己歡樂,稍稍表達(dá)出自己的志趣。從內(nèi)心深處忘卻名利榮辱等(指一點(diǎn)也不放在心上),用這種超然世外的態(tài)度來度過自己的一生。
贊(史傳體文章結(jié)尾部分的評語)道:黔婁的妻子有這樣的話,“對貧賤不悲傷憂愁,對富貴不渴望追求”,體味一下這兩句話,五柳先生就是黔婁這一類人吧!飲酒賦詩,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歡樂。(五柳先生)是無懷氏時代的百姓吧?(或者)是葛天氏時代的百姓吧?
6、《送董召南序》——韓愈(唐)
燕、趙古稱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jìn)士,連不得志于有司,懷抱利器, 郁郁適茲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茍慕義彊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風(fēng)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為我弔望諸君之墓,而觀于其市,復(fù)有昔時屠狗者乎?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BR> 「譯文」
燕、趙之地(唐代河北道一帶的地方)自古號稱多出行俠好義的人士。董生參加進(jìn)士科的選拔考試(唐朝的科舉制度有六科,其中進(jìn)士、明經(jīng)兩科最為士流所重),接連幾次都不能在主考官面前實(shí)現(xiàn)自己的志愿,懷報杰出的才能,憂悶地往這個地方(指古燕趙之地)。我知道他必然受到賞識和重用,董生要努力啊!
您不遇到機(jī)會,只要是向慕并竭力施行仁義的人都惋惜啊,何況燕、趙之士出于他們的天性的人?。ㄒ庵^,你去河北,無疑會受到燕、趙慷慨之士的同情和賞識)?然而我曾經(jīng)聽說風(fēng)俗跟隨著教化而改變,我哪里知道那里如今不同于古代所說的呢?(此二句意謂:風(fēng)俗跟著時代變化,現(xiàn)在正在搞割據(jù)分裂的河北之地和古代多慷慨仁義之士的燕、趙之地已大不相同了,你不應(yīng)當(dāng)再往那里去了)?姑且通過你的往游來測驗(yàn)是不是這么回事吧,董生要努力??!
我由你有所感觸了。為我憑吊樂毅(號曰望諸君)之墓,而觀察于那里的街市,還有沒有昔日以殺狗為職業(yè)的人(指代那些流落不遇,隱于市里的豪俠之士)?為我懇切相告說:“圣明的皇帝(這里指唐憲宗李純)在上,可以出來并做官了(其實(shí)是諷喻董邵南應(yīng)效力朝廷,不應(yīng)往游河北為藩鎮(zhèn)勢力所利用)?!?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