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理解題」
主要考核閱讀分析能力,現(xiàn)列舉一些段落供練習(xí)
1. (鄭國燭之武)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和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燭之武退秦師》)
越國以鄙遠:越過晉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自己的邊邑。當時秦在西,鄭在東,晉處其中。
(1)用自己的話說明文中分析的鄭國存亡與秦國的關(guān)系。(2)文中哪一句話指出晉國不講信義?(3)釋詞:①亡鄭以陪鄰。②夫晉,何厭之有?③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答: (1)鄭國滅亡,相接壤的晉國得到好處,遙遠的秦國只會削弱力量;鄭國不亡,秦國使者來往經(jīng)過,鄭可為東道主,熱誠接待;晉國從來不講信義,從無滿足之時,滅了鄭,它會西侵,肯定指向秦國。(2)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 (3)陪:增益。厭:滿足。闕:損害。
2.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邵公諫厲王弭謗》)
成而行之:(百姓)考慮成熟了自然要發(fā)表。
(1)說明文中提出的觀點。(2)本文用了哪兩種修辭手法?(3)將“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答:(1)民眾輿論是執(zhí)政者的鏡子;民眾的口是堵不住的。(2)比喻,排比。(3)如果堵他們的嘴,那贊成的人能有幾個呢? (與,贊成)
3.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保ā遏~我所欲也章》)
(1)中心思想是什么?(2)文中用了哪兩種修辭手法?(3)釋詞:①不為茍得也。②有所不辟也。
答:(1)舍生取義。 (2)比喻,對照,比較。 (3)茍得;茍且求得。不辟:不避開。
4.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而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魚我所欲也章》)
得我:得同“德”,回報恩德。
(1)文中的“本心”指什么?(2)文中前后兩部分之間是何種關(guān)系?(3)釋詞:①蹴爾而與之。②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③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答:(1)指人所固有的羞惡之心,即良知良能,善心。 (2)前為例證,后為闡述道理。
(3)蹴:用腳踏。鄉(xiāng):向來,從前。窮乏者:貧困的人。已:止。
5.今有人于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辯矣;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辯矣。今小為非,則知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非攻》)
(1)本文的作者是誰?(2)說明文章所用的論證方法。(3)寫出下面句子的正確意思: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
答:(1)墨子。(2)邏輯推理,以小見大,層層深入。
(3)大的錯誤攻打別人的國家,就不認為是錯的,(反而)跟著別人去贊揚它,稱它是“義”。
6.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庇肿u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蛟唬骸币宰又萦谧又?,何如?“其人弗能應(yīng)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難一》)
鬻:賣。
(1)本文出自哪本書中?(2)說明本文的文體。
(3)將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答:(1)《韓非子》。(2)駁論。(3)不可戳穿的盾牌與任何東西都能戳通的矛,不能同時并存。
7.民者,在上所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擇也。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臧,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nèi)而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xiāng),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而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數(shù)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論貴粟疏》)
(1)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什么?(2)這段文字采用何種方法說明論點?
(3)釋詞:①在上所以牧之。②其為物輕微易臧。⑨盜賊有所勸。④聚于力。
答:(1)君王應(yīng)該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2)對比(粟米布帛與珠玉金銀對比)。
(3)牧:統(tǒng)治。臧:藏,收藏。勸:鼓勵、引誘。力:人力。
8.方今之務(wù),莫若使民務(wù)農(nóng)而已矣。欲民務(wù)農(nóng),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nóng)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論貴粟疏》)
縣官:官府;朝廷。
(1)作者提出的“貴粟”的具體辦法是什么?(2)說明文中“損有余補不足”的含義。
(3)釋詞:①欲民務(wù)農(nóng)。②得以除罪。③以供上用。
答:(1)使民以粟為賞罰(用糧食作為獎賞和懲罰的手段)。(2)農(nóng)民將有余的糧食交朝廷,得到爵位,政府不足的是糧食,用爵位可以取得糧食,實行貴粟,可以減少有余彌補不足。(3)務(wù):致力,盡力。除:免。上:君王,朝廷。
9.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jīng)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世說新語。子猷訪戴》)
王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第五子。
(1)本文的作者是誰?(2)文中寫了王子猷的哪些舉動?這些舉動有何聯(lián)系?
(3)根據(jù)本文,說說你對名士風(fēng)度的理解。
答: (1)劉義慶。(2)大雪之夜讀左思《招隱詩》,想到隱居剡溪的戴逵,連夜乘小舟造訪,航行一夜方到,到了門口卻又掉頭而回。讀《招隱詩》,思隱士,于是訪隱士,造門而返,表現(xiàn)出自己也是隱士。(3)名士率性而行,追求、關(guān)注的是“興”,即興味和意趣,訪戴逵的路上盡情感受了這種意趣,見戴也
就成為多余的了。他們追求自由的、非功利的、唯美的生活狀態(tài)。這就是名士風(fēng)度。
10.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fēng)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而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fù)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世說新語。過江諸人》)
周侯:周顗,封武城侯。 王丞相:王導(dǎo)。
(1)“風(fēng)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山河之異”的含義是什么?
(2)說明周侯與王丞相在現(xiàn)實面前的兩種不同態(tài)度。
(3)釋詞::①愀然變色。②藉卉飲宴。③戮力王室。④克復(fù)神州。
答: (1)南方是東晉王朝,北方已經(jīng)淪于外族之手。風(fēng)景沒有什么不同,山河已經(jīng)不同,原先統(tǒng)一的西晉王朝已經(jīng)滅亡了,成了南北對立的不同的政權(quán)。(2)周侯感傷頹喪。王丞相奮發(fā)圖強,以實際行動為國效力,收復(fù)中州,恢復(fù)統(tǒng)一。(3)愀然:臉色改變。藉卉:坐在草地上。戮力:盡力。神州:中國、中原。
11.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fù)吾賦不幸之甚也。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巳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鄉(xiāng),積于今六十歲矣,而鄉(xiāng)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zhuǎn)徙,饑渴而頓踣,觸風(fēng)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非死則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謹食之,時而獻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則熙熙而樂,豈若吾鄉(xiāng)鄰之旦旦有是哉!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柳宗元《捕蛇者說》)
(1)文中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 (2)具體說明文中所用的對比手法。
(3)“吾斯役之不幸”中的“斯役”指什么?
(4)釋詞:①蔣氏大戚。②君將哀而生之乎。⑧往往而死者相藉也。④曩與吾祖居者。⑤又安敢毒耶。
答: (1)反映中唐時期統(tǒng)治者橫征暴斂,恣意搜括,民不聊生,苛政猛于虎的社會現(xiàn)實。(2)賦役之害與捕蛇之害對比。捕蛇者獨存與鄉(xiāng)鄰非死則徙對比。捕蛇者一年犯死二次與鄉(xiāng)鄰天天受到官吏騷擾對比。(3)斯役:捕蛇。(4)大戚:非常悲傷。生之:使我活,讓我活。相藉:相互枕藉。曩:從前。毒:恨,痛恨。
12.今之雄毅而碩者有之,溫愿而少者有之,升階級,坐堂筵,耳弦匏,口粱肉,載車馬,擁徒隸者皆是也。解民之懸,清民之暍,未嘗怵于胸中。民之當奉者,一日懈怠,則發(fā)悍吏,肆*刑,驅(qū)之以就事,較神之禍富,孰為輕重哉?平居無事,指為賢良,一旦有大夫之憂,當報國之日,則徊撓脆怯,顛躓竄踣,乞為囚虜之不暇。此乃纓弁言語之土木爾,又何責(zé)其真土木耶!(陸龜蒙《野廟碑》)
暍:中暑,受暴熱。大夫之憂:指國家面臨危難。纓弁言語之土木爾:頭戴官帽會說話的土木偶像。
(1)文中揭示了封建官僚的哪些特征? (2)指出文中表示類比方法的句子。
(3)解釋加點的詞語:①升階級。②耳弦匏。③解民之懸。④顛躓竄踣。
答:(1)①吃喝玩樂,盡情享受。②鎮(zhèn)壓百姓,敲詐勒索。③國家危急,逃竄乞降。
(2)“引乃纓弁言語之土木爾,又何責(zé)其真土木耶”。
(3)階級:臺階。耳弦匏:耳聽音樂。懸:倒掛,比喻極大的痛苦。竄踣:傾仆逃竄
主要考核閱讀分析能力,現(xiàn)列舉一些段落供練習(xí)
1. (鄭國燭之武)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和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燭之武退秦師》)
越國以鄙遠:越過晉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自己的邊邑。當時秦在西,鄭在東,晉處其中。
(1)用自己的話說明文中分析的鄭國存亡與秦國的關(guān)系。(2)文中哪一句話指出晉國不講信義?(3)釋詞:①亡鄭以陪鄰。②夫晉,何厭之有?③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答: (1)鄭國滅亡,相接壤的晉國得到好處,遙遠的秦國只會削弱力量;鄭國不亡,秦國使者來往經(jīng)過,鄭可為東道主,熱誠接待;晉國從來不講信義,從無滿足之時,滅了鄭,它會西侵,肯定指向秦國。(2)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 (3)陪:增益。厭:滿足。闕:損害。
2.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邵公諫厲王弭謗》)
成而行之:(百姓)考慮成熟了自然要發(fā)表。
(1)說明文中提出的觀點。(2)本文用了哪兩種修辭手法?(3)將“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答:(1)民眾輿論是執(zhí)政者的鏡子;民眾的口是堵不住的。(2)比喻,排比。(3)如果堵他們的嘴,那贊成的人能有幾個呢? (與,贊成)
3.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保ā遏~我所欲也章》)
(1)中心思想是什么?(2)文中用了哪兩種修辭手法?(3)釋詞:①不為茍得也。②有所不辟也。
答:(1)舍生取義。 (2)比喻,對照,比較。 (3)茍得;茍且求得。不辟:不避開。
4.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而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魚我所欲也章》)
得我:得同“德”,回報恩德。
(1)文中的“本心”指什么?(2)文中前后兩部分之間是何種關(guān)系?(3)釋詞:①蹴爾而與之。②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③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答:(1)指人所固有的羞惡之心,即良知良能,善心。 (2)前為例證,后為闡述道理。
(3)蹴:用腳踏。鄉(xiāng):向來,從前。窮乏者:貧困的人。已:止。
5.今有人于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辯矣;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辯矣。今小為非,則知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非攻》)
(1)本文的作者是誰?(2)說明文章所用的論證方法。(3)寫出下面句子的正確意思: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
答:(1)墨子。(2)邏輯推理,以小見大,層層深入。
(3)大的錯誤攻打別人的國家,就不認為是錯的,(反而)跟著別人去贊揚它,稱它是“義”。
6.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庇肿u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蛟唬骸币宰又萦谧又?,何如?“其人弗能應(yīng)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難一》)
鬻:賣。
(1)本文出自哪本書中?(2)說明本文的文體。
(3)將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答:(1)《韓非子》。(2)駁論。(3)不可戳穿的盾牌與任何東西都能戳通的矛,不能同時并存。
7.民者,在上所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擇也。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臧,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nèi)而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xiāng),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而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數(shù)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論貴粟疏》)
(1)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什么?(2)這段文字采用何種方法說明論點?
(3)釋詞:①在上所以牧之。②其為物輕微易臧。⑨盜賊有所勸。④聚于力。
答:(1)君王應(yīng)該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2)對比(粟米布帛與珠玉金銀對比)。
(3)牧:統(tǒng)治。臧:藏,收藏。勸:鼓勵、引誘。力:人力。
8.方今之務(wù),莫若使民務(wù)農(nóng)而已矣。欲民務(wù)農(nóng),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nóng)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論貴粟疏》)
縣官:官府;朝廷。
(1)作者提出的“貴粟”的具體辦法是什么?(2)說明文中“損有余補不足”的含義。
(3)釋詞:①欲民務(wù)農(nóng)。②得以除罪。③以供上用。
答:(1)使民以粟為賞罰(用糧食作為獎賞和懲罰的手段)。(2)農(nóng)民將有余的糧食交朝廷,得到爵位,政府不足的是糧食,用爵位可以取得糧食,實行貴粟,可以減少有余彌補不足。(3)務(wù):致力,盡力。除:免。上:君王,朝廷。
9.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jīng)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世說新語。子猷訪戴》)
王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第五子。
(1)本文的作者是誰?(2)文中寫了王子猷的哪些舉動?這些舉動有何聯(lián)系?
(3)根據(jù)本文,說說你對名士風(fēng)度的理解。
答: (1)劉義慶。(2)大雪之夜讀左思《招隱詩》,想到隱居剡溪的戴逵,連夜乘小舟造訪,航行一夜方到,到了門口卻又掉頭而回。讀《招隱詩》,思隱士,于是訪隱士,造門而返,表現(xiàn)出自己也是隱士。(3)名士率性而行,追求、關(guān)注的是“興”,即興味和意趣,訪戴逵的路上盡情感受了這種意趣,見戴也
就成為多余的了。他們追求自由的、非功利的、唯美的生活狀態(tài)。這就是名士風(fēng)度。
10.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fēng)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而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fù)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世說新語。過江諸人》)
周侯:周顗,封武城侯。 王丞相:王導(dǎo)。
(1)“風(fēng)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山河之異”的含義是什么?
(2)說明周侯與王丞相在現(xiàn)實面前的兩種不同態(tài)度。
(3)釋詞::①愀然變色。②藉卉飲宴。③戮力王室。④克復(fù)神州。
答: (1)南方是東晉王朝,北方已經(jīng)淪于外族之手。風(fēng)景沒有什么不同,山河已經(jīng)不同,原先統(tǒng)一的西晉王朝已經(jīng)滅亡了,成了南北對立的不同的政權(quán)。(2)周侯感傷頹喪。王丞相奮發(fā)圖強,以實際行動為國效力,收復(fù)中州,恢復(fù)統(tǒng)一。(3)愀然:臉色改變。藉卉:坐在草地上。戮力:盡力。神州:中國、中原。
11.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fù)吾賦不幸之甚也。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巳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鄉(xiāng),積于今六十歲矣,而鄉(xiāng)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zhuǎn)徙,饑渴而頓踣,觸風(fēng)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非死則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謹食之,時而獻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則熙熙而樂,豈若吾鄉(xiāng)鄰之旦旦有是哉!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柳宗元《捕蛇者說》)
(1)文中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 (2)具體說明文中所用的對比手法。
(3)“吾斯役之不幸”中的“斯役”指什么?
(4)釋詞:①蔣氏大戚。②君將哀而生之乎。⑧往往而死者相藉也。④曩與吾祖居者。⑤又安敢毒耶。
答: (1)反映中唐時期統(tǒng)治者橫征暴斂,恣意搜括,民不聊生,苛政猛于虎的社會現(xiàn)實。(2)賦役之害與捕蛇之害對比。捕蛇者獨存與鄉(xiāng)鄰非死則徙對比。捕蛇者一年犯死二次與鄉(xiāng)鄰天天受到官吏騷擾對比。(3)斯役:捕蛇。(4)大戚:非常悲傷。生之:使我活,讓我活。相藉:相互枕藉。曩:從前。毒:恨,痛恨。
12.今之雄毅而碩者有之,溫愿而少者有之,升階級,坐堂筵,耳弦匏,口粱肉,載車馬,擁徒隸者皆是也。解民之懸,清民之暍,未嘗怵于胸中。民之當奉者,一日懈怠,則發(fā)悍吏,肆*刑,驅(qū)之以就事,較神之禍富,孰為輕重哉?平居無事,指為賢良,一旦有大夫之憂,當報國之日,則徊撓脆怯,顛躓竄踣,乞為囚虜之不暇。此乃纓弁言語之土木爾,又何責(zé)其真土木耶!(陸龜蒙《野廟碑》)
暍:中暑,受暴熱。大夫之憂:指國家面臨危難。纓弁言語之土木爾:頭戴官帽會說話的土木偶像。
(1)文中揭示了封建官僚的哪些特征? (2)指出文中表示類比方法的句子。
(3)解釋加點的詞語:①升階級。②耳弦匏。③解民之懸。④顛躓竄踣。
答:(1)①吃喝玩樂,盡情享受。②鎮(zhèn)壓百姓,敲詐勒索。③國家危急,逃竄乞降。
(2)“引乃纓弁言語之土木爾,又何責(zé)其真土木耶”。
(3)階級:臺階。耳弦匏:耳聽音樂。懸:倒掛,比喻極大的痛苦。竄踣:傾仆逃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