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新聞采訪與寫作》串講資料(七)

字號:

* 通訊的表達方式:敘述、描寫、抒情、議論
    1) 通訊的敘述和消息的敘述的比較:
    A. 消息是概述,通訊是細述B. 消息較規(guī)范,通訊較靈活,有個性C. 消息的概括性強,通訊比較有形象性D. 通訊中的敘述常與其他手法結合
    2) 抒情的分類:一般把抒情分為直接和間接兩類,通訊寫作多用間接抒情,在敘述、描寫和議論和抒情
    3) 通訊中抒情和議論的運用原則:從內(nèi)容看,抒情和議論的位置應在高潮之處從布局看,則以在大的段落結束時居多。
    4) 通訊對藝術表現(xiàn)技巧的借鑒:電影敘事手法(蒙太奇手法)
    戲劇化手法(矛盾沖突)
    音樂、美術、攝影的借鑒
    * 人物通訊的寫作特點和方法寫作特點:1. 人物通訊主要是寫人,否則就不能稱之為人物通訊2. 人物通訊仍以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為依托,緣事而起,因事及人,有新聞有才有新聞人物3. 人物通訊通過報道人物事跡(活動),注意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境界,反映具有時代特征的主題4. 人物通訊寫作,需要記者對人物深入體察和注入激情,在思想感情上息息相通,深刻理解先進人物并與之共鳴,這樣才能真正寫好人物寫好
    人物通訊寫作方法:1. 突出新意,反映時代精神2. 運用多種表現(xiàn)手法,鮮明地再現(xiàn)人物形象3. 準確反映人物與黨與群眾的關系* 如何鮮明地再現(xiàn)人物形象?
    A. 用人物的行動再現(xiàn)人物形象B. 用人物的語言再現(xiàn)人物形象C. 寫好有關事件、環(huán)境、再現(xiàn)人物形象D. 抓住個性化的細節(jié)再現(xiàn)人物形象* 事件通訊的特征及寫作要求特征:1. 它所反映的事件的新聞性和典型意義2. 報道新聞事件的詳盡性3. 報道面比較廣泛,寫法也較靈活4. 在敘事中寫人寫作要求:1. 敘事有明確的目的性2. 線索清晰,脈絡分明3. 形象地再現(xiàn)事件的特性4. 全面掌握關于事件的材料,力求寫出事件的深廣度* 工作通訊的特點及表現(xiàn)手法特點:1. 有很強的指導性2. 有相當?shù)睦碚撋时憩F(xiàn)手法:1. 體現(xiàn)新聞性2. 多用典型材料3. 寫出思想深度4. 形式多樣,運筆靈活
    * 工作通訊的新聞性的表現(xiàn)有哪些?
    一是尋找“熱點”,選準題材二是先聲奪人,放開第一腔三是客觀報道,拓寬路子
    * 風貌通訊的寫作特點及要求1. 著力反映變化2. 描述事物的特征3. 借景抒情、寫出感受4. 富于知識情趣
    * 借景抒情的三種方法:A. 觸景生情,寓情于景B. 因事抒情,寓情于事C. 融寫景敘事抒情于一體
    三十三、新聞特寫及其他
    * 新聞特寫的概念新聞特寫——截取新聞事實的橫斷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義的某個空間和時間,通過一個片斷、一個場面、一個鏡頭、對事件或人物、景物作出形象化的報道的一種有現(xiàn)場感的生動活潑的新聞體裁。
    * 新聞特寫的個性特點A 聚焦性 B 描繪性 C 感染性* 新聞特寫的分類人物特寫、事件特寫、場景特寫、旅游特寫
    * 新聞特寫的寫作要領1. 基礎在于觀察2. 再現(xiàn)現(xiàn)場情景3. 題材集中突出4. 白描細描并用
    * 報告文學的寫作要求1. 新聞性與文學性結合2. 致力于形象的刻畫3. 深刻揭示社會矛盾
    * 調(diào)查報告的特征及分類特征:信息性、動態(tài)性、全面性、具體性分類:基本社情型調(diào)查、經(jīng)驗性調(diào)查、揭露性調(diào)查、研討性調(diào)查、核查匯報型調(diào)查
    寫作要求:A. 深入第一線,大量占有事實材料B. 發(fā)現(xiàn)新問題,總結新經(jīng)驗C. 把觀點和材料統(tǒng)一起來
    * 新聞媒體來信的類別A. 褒貶型 B. 問題型 C. 述評型 D. 呼吁建議型 E. 咨詢求援型
    ***名詞解釋***
    1. 新聞線索——也稱采訪線索、報道線索,是指為新聞采訪報道提供有待證實、擴展和深化的訊息,給新聞記者提示新聞的所在,新聞采訪的方向。
    2. 新聞與事實——新聞來自事實,由事實構成,是事實的記錄和再現(xiàn)。事實第一性,新聞第二性,一個是源,一個是流,先有事實后有新聞,再者的關系不容分離,更不容顛倒。
    3. 新聞采訪——新聞采訪是指記者和其他新聞工作者,為完成報道任務或了解某些情況,圍繞采集新聞事實材料而進的一項特殊的調(diào)查究活動
    4. 第一手材料——記者不經(jīng)過任何中轉環(huán)節(jié)直接從他要報道的事實那里得來的材料,包括記者的直接觀察和物證材料。第一手材料具有實證性、生動性和可讀性的優(yōu)點。
    5. 吃透兩頭——吃透“上頭”是指認真學習、領會中央和地方黨委的政策指示精神;吃透“下頭”是指掌握豐富的實際情況。在采訪實踐中,既要吃透“上頭”又要吃透“下頭”,上情下達,下情上達。
    6. “心入”與“身入”——就是采訪既要形體深入,更要思想深入。所謂“身入”,就是要到新聞現(xiàn)場去,到群眾中去;所謂“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內(nèi)部去,弄清事物的內(nèi)部聯(lián)系和外部聯(lián)系,抓住事物的特點和本質,找出事物的規(guī)律性。
    7. 新聞記者 ——通稱記者,指的是新聞傳播機構專職采訪報道人員。同事泛指新聞工作者,包括總編輯、編輯、記者、播音員、通聯(lián)工作人員等。
    8. 專業(yè)記者——專業(yè)記者是專門采訪報道某一行業(yè)或某一戰(zhàn)線的記者。專業(yè)記者的特點是“?!?。他們在自己分工的那個方面掌握著較多的專業(yè)知識,并有一定的研究,有獨到的見解。
    9. 特派記者——是新聞單位為某項重要的特別任務派遣的記者。特派記者的政治素質和業(yè)務能力往往要比一般記者高出一籌。
    10. 特約記者——是新聞單位為某項重要的采寫任務約請外單位的同志來完成而給以的稱號。特約記者采寫的稿件一般比較重要,且有特色。
    11. 新聞敏感——又稱“新聞鼻”。指記者敏銳識別和準確判斷客觀事物所蘊含的新聞價值的能力,它是一種職業(yè)敏感,是一種頓悟性的思維活動,是記者政治水平、理論水平和業(yè)務能力的綜合表現(xiàn)。
    12. 新聞宣傳價值——所謂宣傳價值,即新聞事實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傳播者,并且能夠體現(xiàn)傳播者的主觀意圖(思想、觀點、主張)的素質。包括一致性、典型性、針對性、時宜性這幾個因素。
    13. 新聞選擇——是指記者根據(jù)新聞價值、自身媒體的定位或版面(時段)需要對已發(fā)現(xiàn)的新聞進行取舍和安排。新聞選擇有兩個主要標準:一是新聞價值標準,;一個是新聞政策標準。只有新聞價值標準與新聞政策標準的和諧統(tǒng)一,才是新聞的選擇。
    14. “耳目喉舌”——無產(chǎn)階段的記者肩負著黨的使命,其職責就是通過報道事實,當好黨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岸亢砩唷敝饕感侣動浾叩穆氊煟醇皶r提供事實的報告,通過采訪,盡快報道新近發(fā)生的重要事實。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充分發(fā)揮記者作為“耳目喉舌”的作用。
    15. 新聞報道思想——是指新聞機構在一定時期內(nèi)組織新聞報道的指導思想。它體現(xiàn)著新聞報道的方向和意圖,表明報道的目的、內(nèi)容、范圍、重點和要求,是記者進行采訪活動的依據(jù)和出發(fā)點。
    16. 新聞背景(材料)——是指新聞事實出現(xiàn)的緣由、環(huán)境和主客觀條件。背景是一篇消息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補充、反襯或烘托新聞事實和新聞主題的重要材料。
    17. 訪問——作為一種采訪活動方式,是指記者同采訪對象交談,從中弄清事實真相及其來龍去脈,進而收集構成新聞的事實材料。記者必須學會并善于訪問,否則絕對當不好記者。
    18. 座談會——又稱調(diào)查會,是一種常見的集體訪問形式,對于情況錯綜復雜、矛盾眾多的問題,經(jīng)過座談會是各方面人士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發(fā)表看法和意見,有利于把握全局,弄清事實真相。
    19. “搭橋藝術”——搭橋是一種采訪藝術,也就是斯諾前夫人韋爾斯講的“斯諾法”,它的核心是找到使采訪對象感興趣的相似點或接近點,使記者和被采訪對象從“生”到“熟”,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選擇合適話題,目的是為了贏造生動活潑的氛圍的一種采訪藝術。
    20. 開放式提問——是指提出比較概括、廣泛、范圍較大的問題,對回答的內(nèi)容限制不嚴格,給對方以充分自由發(fā)揮的余地。這樣的提問比較寬松,不唐突,也常得體。特點:常用于訪談的開頭,可縮短雙方心理、感情距離,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難以深挖。
    21. 閉合式提問——是指比較具體、明確、范圍較窄的提問,要求對方回答只能限于提問的具體內(nèi)容。特點:閉合式提問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問或查證、核實,以及轉換話題,也往往比較敏感,要注意提問的角度和口氣。
    22. 設問——站在對方的立場,設身處地地提些假設的問題,從而證實、了解采訪對象對某一事件的真實看法。具有易于開拓思路,能談深談透的特點。
    23. 采訪的“心理控制”——訪問這種交往過程,在心理上是相互影響的過程。記者是相互影響的主導方,不僅要對被訪問者的心理活動做出正確的判斷,隨之做出的相應的心理應變,還要善于使對方的心理狀態(tài)為記者所影響和制約,這就是記者對采訪對象的“心里控制”;而且所謂“心理控制”,并不是說記者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對方,而是應當讓對方保留不同意見并表示理解,只有求同存異,才能取得共鳴。
    24. 新聞采訪的觀察——就是記者在現(xiàn)場“用眼睛采訪”,又稱目擊采訪。它作為一種新聞采訪方式,就是記者對客觀事實進行由表及里的察看與思考活動,借以印證與收集新聞素材和線索。目擊式新聞
    25. 目擊式新聞——目擊新聞,著重強調(diào)“目擊”,具有很強的視覺感,即通過記者在現(xiàn)場親眼目睹,及時報道新聞事件。
    26. 概覽與細察——所謂“概覽”,即“鳥橄法”,是對某一事物進行大略的、鳥橄式的全面性觀察,抓事物的全貌和輪廓,比較準確、完整;所謂細察,就是通常所說的“細察法”,是對某一事物的某個局部或細節(jié),作重點的、仔細的觀察。在一次完整的現(xiàn)場觀察中,要將概覽和細察有機結合。
    27. 巡回采訪——也叫游動采訪或旅行采訪,是記者按照預定設計好的線路對沿途與采訪主題有關的情況進行的采訪。它具有開闊記者眼界、使報道樣式活潑等優(yōu)點,適用于某些特殊的、重大題材的報道。
    28. 交叉采訪——指記者證因工作需要,在一定時期內(nèi)同時交叉采訪兩條或幾條新聞。這種采訪可以充分利用交通、通訊和資料等有利條件,防止漏發(fā)或遲發(fā)重大新聞,并可節(jié)省重復找人的時間。
    29. 報道角度——新聞角度,也稱報道角度。它是記者在采寫新聞時挖掘和表現(xiàn)新聞的著眼點或側重點。
    30. 用事實說話 ——新聞記者通過對新聞事實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過事實本身的內(nèi)在邏輯來表達觀點、立場和主張的一種方法。它是新聞寫作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條報道原則。它寓理于事,把觀點隱蔽在對事實的報道中,使人們在接受事實的同時接受記者的意見。它符合人們從新聞中主要是了解事實和新聞文體的基本特征,因而是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更具說明力。
    31. 新聞要素——新聞要素指新聞事實的主要構成因素。一般包括:何時、何地、何事、何故、如何,簡稱“5W1H”。
    32. 消息——只報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講述詳細的經(jīng)過和細節(jié),以簡要的語言文字迅速傳播新近事實的新聞體裁,也是最廣泛、最經(jīng)常采用的新聞基本體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