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節(jié)詞律
1 詞:是“曲子詞”的簡稱,它的別名之一叫“長短句”。
2 詞調(diào):是寫詞時所依據(jù)的樂譜。
3 、詞牌:詞調(diào)的名稱叫詞牌。(1 )由于后來詞調(diào)失傳,加上詞與音樂的逐漸分離,詞牌的作用僅止于規(guī)定字數(shù)﹑句式﹑平仄和用韻了。(2 )詞牌有些原先就是詞的題目。(3 )同調(diào)異名:是同一詞牌具有兩個以上的別名;(4 )同調(diào)異體:是指同一詞調(diào)有幾種別體。
4 、詞譜:是詞調(diào)所包含內(nèi)容的具體描寫。
5 、詞的用韻:詞人所遵循的還是“平水韻”。詞的用韻都是詞調(diào)所規(guī)定的,其方式大致有以下幾種:(1 )一韻到底。(2 )同部換韻(3 )平仄換韻。有二種情況:一是換韻只是規(guī)定聲調(diào),對韻部沒有什么要求。二是換韻后又回到原韻。
6 、詞的平仄和句式:詞對平仄的要求比近體詩更為嚴格。詞是“字有定聲”,有的地方規(guī)定必平必仄,不能通融。
[ 附] 一、給下面各首近體詩標(biāo)上平仄(可平可仄處加上記號)
1 李白《渡荊門送別》(仄起仄收式)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 ,——||—。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獆|,—||——。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獆 —| , ——。
2 王維《山居秋暝》(平起仄收式)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獆 ——| ,——||—。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獆 ——| ,——||—。
3 李商隱《晚晴》(平起平收式)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獆|—,—||——。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獆 ——| ,——||—。
并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 ——||,—||——。
越鳥巢干后,歸飛體更輕。||——| ,——||—。
4 杜甫《旅夜書懷》(仄起仄收式)
細草微風(fēng)岸,危檣獨夜舟。||——| ,——||—。
星垂平野闊,日涌大江流?!獆|, ——。
名豈文章著,宜應(yīng)老病休?!獆 ——| ,——||—。
飄飄何所似,大地一沙鷗?!獆|, ——。
5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七言平起仄收式)
巴山蜀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6 杜甫《登高》(七言仄起仄收式)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7 韓愈《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七言平起平收式)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本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知汝遠來應(yīng)有意,好收吾君瘴江邊。
8 杜甫《客至》(七言平起仄收式)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
二、標(biāo)上平仄并指出其中的拗救:
1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五言仄起平收式)
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2 杜甫《天末懷李白》(五言平起仄收式)
閔風(fēng)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yīng)共冤魂語,投詩贈淚羅。
3 蘇軾《新城道中》(七言平起平收式)
東風(fēng)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西崦人家就樂,煮葵嘵筍餉春耕。
4 杜甫《詠懷古跡》之三(七言平起平收式)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三、標(biāo)出平仄,并分析粘對情況
1 五維《使至塞上》(五言平起平收式)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篷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guān)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失粘)
2 杜甫《詠懷古跡》之二(七言仄起平收式)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fēng)流儒雅變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臺豈夢思?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失粘)古代漢語復(fù)習(xí)資料(一)至(四)是知識通論部分。
從(五)開始,是文選部分。
第二部分文選部分
第一課神話四則
一字(古今字→,通假字—,異體字=.下同)
形—刑,鼇= 鰲,
二虛詞:1 、以:A 介詞: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把”)B 連詞(1 )操干戚以舞。(“而”)(2 )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天。(“而來”)后三句同。
2 、于:介詞。飲于河﹑渭。(引進動作行為的處所,“于河渭”介賓詞組作補語)
3 、與:(1 )介詞。形天與帝爭神。(引進動作的參與者,“跟、同”)(2 )連詞??涓概c日逐走。(和)
4 、焉:(1 )代詞兼語氣詞,“于是(此)”。故日月星辰移焉;故水潦塵埃歸焉;
5 、乃:副詞,“于是、就”:乃以乳為目。
三、詞類活用:(1 )欲得飲。(動→名,飲的水。)(2 )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名詞作狀語,在道路上。)
四、常用詞:1 、逐:(1 )本義:追趕、追捕、競逐。如“夸父與日逐走。”(2 )引申義:追擊——趕跑、驅(qū)逐—放逐—被放逐的官。
2 、干:(1 )本義:盾牌。如“操干戚以舞”(2 )引申義:“干戈”連用泛指作戰(zhàn)武器、代稱兵事、戰(zhàn)爭?!獩_撞、觸犯、冒犯—追求、求取—干預(yù)。
3 、極:(1 )本義:房屋的正梁。(2 )引申義:北極星—高的地位—高準則、標(biāo)準、、極點、邊際、盡頭,如本篇:“四極廢”—達到極點、窮盡(動詞)—高的、遠的、達到極點的(形容詞)—非常、(副詞)。4 、濟:(1 )常用義:渡過水流。(2 )引申義:過河的地方—幫助、給濟、拯救,如本課:“殺黑龍以濟冀州”—成功、成就事業(yè)。(3 )濟濟:形容眾多、美好的樣子。
5 、天:(1 )本義:人的頭頂,如:“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2 )引申義:天帝、上天—自然所生成的事物—頭等大事—頭頂上刺鑿?fù)亢诘镊粜獭杨^發(fā)剃掉。
6 、道:(1 )(本義):供行走的道路。如:“道渴而死”(2 )引申義:為達到某一目的或完成某一件事所采取的途徑、方法—規(guī)律、道理—思想學(xué)說、政治主張—理想、志向—美好的道德—符合倫理道德要求的所謂好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措施—引導(dǎo)、疏導(dǎo)(后寫作“導(dǎo)”)——遵循—稱道、述說。
第二課寓言四則:
一、字:腹—覆,有—宥。菜—采。反→返,說→悅,麤= 粗,有—又,部—培,責(zé)→債,譆= 嘻,端—耑
二、虛詞:1 、微:否定副詞作狀語,表假設(shè)否定。如“微二人,寡人幾過?!保ā叭绻麤]有”)
2 、所以:“此鼠所以不可得殺者”、“此臣所以辭而去也”(“導(dǎo)致…的原因”),“是乃所以千萬臣而無數(shù)者也”(…的地方。)
3 、是:(指示代詞“這”):“是必夫奇鬼也?!?BR> 4 、因:于是(連詞)“鼠因往托焉”。
5 、之:“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恐魯君之聽讒人而令己不得行其術(shù)也”、“吏書之不善”:(用在主謂間,取消獨立性)“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動詞“到…去”)“與之去”、“則宓子賤為之怒”(代詞)
三、活用:1 、“扶而道苦之”:道:名→狀,苦:形→使動(使…苦),“汝道苦我”:同上。
2 、“灌之則恐敗其塗”:動→名,(涂的泥)。(注意:“束木而涂之”中的“涂”是動詞“涂泥”)
3 、“孽矣!”名→動,作孽。4 、“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名詞性詞組,是“相”的狀語。意為“根據(jù)形貌筋骨來識別”。
四、特殊句式:(符號:主語、謂語、賓語。以下同。)
1 賓語前置:治國何患?何謂也?(以上是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又何馬之能知也。(以上是代詞復(fù)指賓語前置)
2 、判斷句:此黎丘丈人之智也。是必夫奇鬼也。
五、常用詞:1 、過:(2 )本義:走過、經(jīng)過(2 )引申義:超過、勝過—過分、太甚——犯錯誤(動詞)如本課“微二人,寡人幾過”—責(zé)備、批評—過訪、拜訪。
2 、責(zé):(1 )本義:債款、債務(wù)—收取債款、討債,如本課“往責(zé)于東邑”—索取、要求、責(zé)令—責(zé)問、責(zé)備、審問—責(zé)罰—責(zé)任、職責(zé)。
3 、誅:(1 )本義:以言語批評、譴責(zé)人(2 )引申義:要求、索取—聲討、討伐—殺戮、消滅,如本課“不誅之則為亂”。
4 、相:(1 )常用義:仔細看、審察,如“九方皋相馬”“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保? )引申義:相貌—觀測命運—扶助、輔佐—輔佐君主掌管國事的官吏。(名詞)作某國或某人的相—贊禮者,主持禮節(jié)儀式的人。(以上各義均讀xiang )(3 )用作副詞讀xiang.互相—遞相—動作一方施而另一方受,不是互相施、受。如“雜然相許”
第三課《論語》八章
一、字:脩—修,蕓—耘,反→返,歸—饋,知→智,塗→途。
二虛詞:1 、盍:“何不”的合音字“盍各言爾志?”之:(取獨)“德之不脩,學(xué)之不講”,“道之不行”,“君子之仕”。
2 、且:(連詞“而且”)“不義而富且貴”。
3 、焉:“又何加焉”(“于之”),“則將焉用彼相矣”(疑問代詞)
4 、也:“丘也聞有國有家者”(句中語氣詞,表停頓)
5 、夫:“君子疾夫舍曰”(指示代詞,那個)“夫如是”(句首語氣詞表提示議論)“今夫顓臾”(與“今”組成固定結(jié)構(gòu)相當(dāng)于一個發(fā)語詞。)
6 、“予與爾言”:“予”,我,代詞。“與”,介詞。
7 、“遇諸途”,“之于”的合音字。
8 、“亟失時”,副詞,屢次。9 、“如之何其廢之”:語氣副詞,加強反問語氣。
三、實詞:1 、“顏淵季路侍”:在尊長者旁邊陪伴侍候。
2 “學(xué)之不講”:研究、討論。
3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憤”,憋悶、郁積?!皢ⅰ?,開導(dǎo)?!鞍l(fā)”啟發(fā)。
4 、飯疏食:“飯”吃(動)。疏食:粗糧。
5 、子適衛(wèi),冉有仆:“適”,“到…去”?!捌汀敝格{車的人。
6 、庶矣哉:“庶”,眾,指人多。
7 、無乃爾是過矣(動,責(zé)備)且爾言過矣(形,錯誤)是誰之過與:(名,過錯)
8 、相:“將焉用彼相矣”:扶助盲人走路的人(名)。“相夫子”,輔佐,(動)。
9 、陳力就列:“陳”,陳列,擺出來?!傲小?,位、職務(wù)。
10、蕭墻之內(nèi):指宮內(nèi)。國君宮門內(nèi)的矮墻,叫蕭墻。
11、有事于顓臾:戰(zhàn)爭。
12、有國有家:“國”,諸侯統(tǒng)治的區(qū)域:“家”,大夫統(tǒng)治的區(qū)域。
13、歲不我與:在一起(動)。
14、歸孔子豚:小豬。
15、時其亡:不在。
16、亟失時:時機。
17、吾將仕也:動詞,做官。
18、子路從而后:“從”跟隨:“后”,動詞,走在后面。
19、四體不勤:“四體”,四肢:“勤”辛勞、勞苦。
20殺雞為黍:做粘黃米飯。21、而亂大倫:指君臣之間的關(guān)系準則。
22、道之不行:指儒家所主張的治國之道。
四、詞類活用:1 、“敝之而無憾”:“形→使動”使…壞“。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都是使動用法,”使之安逸“”使之信任“”使之歸依“。
3 、“曲肱而枕之”:“曲”,形→使動“使…彎曲”,“枕”,名→動“用頭枕物。”
4 、“富之”:形→使動“使…富起來”。
5 、“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來之”,使之來,“安之”,使之安。
6 、“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使動用法,后省“之”。
7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使動,“使之見”讀。后“見”,及物動詞,會見。
8 、“懷其寶而迷其邦”,形→使動“使…迷亂”。
9 、“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笔箘佑梅?,“使之吃”、“使(其二子)拜見”。
10、“欲潔其身”形→使動“使…潔”。
五、句:1 、判斷句:(1 )德之不修,學(xué)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2 )是社稷之臣也。是誰之過與?(“是”是指示代詞“這”意。)2 、賓語前置:(1 )無乃爾是過與?(2 )何以伐為?(3 )又何加焉?(4 )歲不我與。3 、雙賓語: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六、常用字:1 、飯:(1 )本義:動詞,吃(飯),如本課:“飯疏食,飲水。”(2 )引申義:給人飯吃或喂牲口。——谷類熟食(名)——泛指飯食。
2 、食:(1 )動詞,讀shi ,吃。(2 )動詞,讀si,給吃。本課“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也”—養(yǎng)活,喂養(yǎng)。此義后寫作“飼”。(3 )名詞,讀shi ,泛指吃的東西。(4 )名詞,舊讀si,特指飯。如本課:“飯疏食,飲水。”
3 、啟:會意字,從戶從又。(1 )本義:開門。(2 )引申義:開口、張口—開導(dǎo)、啟發(fā)。如本課:“不憤不啟”—興起—發(fā)生、萌生、萌發(fā)—開拓、開關(guān)—陳述、稟告—開始。
4 、發(fā):(1 )本義:把箭發(fā)出去。(2 )引申義:發(fā)出、產(chǎn)生;興起—出發(fā);使出發(fā)、派遣—打開、開掘;開導(dǎo)、啟發(fā);揭示、闡發(fā)(用于“開導(dǎo)、啟發(fā)”義的如本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顯露、表現(xiàn)出;暴露、敗露、揭露—表達、抒發(fā)、傳布。
5 、國:(1 )古義:A 諸侯的封地,如本課“有國有家?!盉 諸侯國的國都。(2 )今義:國家。
6 、家:(1 )古代常用義:A 大夫統(tǒng)治的政治區(qū)域,如“國”例。B 家庭,(2 )今義:家庭。
7 、至:(1 )本義:到。如本課“至則行矣”(2 )引申義:抽象義,到某時—達到高的職位—極、非常(副)—完美的(形)
8 、遇:(1 )本義:碰到,不期而遇。如本課“遇諸涂”。(2 )引申義:接觸—知遇、遇合。
第四課《老子》二章
一字:伯—佰
二、虛詞:1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表“…的原因”。2 、“是以欲上民”“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就是“以是”,因此。3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雖然?!盁o所”是動詞“無”和代詞“所”組成的固定結(jié)構(gòu),意為“沒有什么必要”。4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互相(副詞)。
三、實詞:1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同類事物中的首領(lǐng)、杰出者。2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推”,推舉:“厭”,厭惡、拋棄。3 、“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十倍百倍。4 、“雖有舟輿”:車。
四、詞類活用:1 、“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都是形容詞作意動?!爸亍弊g為“認為重”:“害”譯為“認為有妨害”。2 、“小國寡民”:形容詞作意動?!靶 笔恰笆埂 ?。“寡”譯為“使…少”。3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保盒稳菰~作意動。順次譯為“認為…香甜”、“認為…好看”、“認為…安適”、“認為…滿意”。4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形容詞作意動。譯為“認為…重”(即“看重、不輕易”)。
五、常用詞:1 、乘:象形字,象人站在樹上。(1 )本義:升登,上。(2 )引申義:上車、乘車、駕車—驅(qū)馬駕車—乘船、駕船。如本課“雖有舟輿,無所乘之”。——借助、利用、趁機會。(3 )另一個常用義:兵車,讀sheng —兵車單位—出使、畋獵等用車也以“乘”為單位。
2 、先:(1 )本義:前進、走在前面。如本課“欲先民,必以身后之”。(2 )引申義:先做某事—帶頭,做出表率。(3 )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在他人他事之前,多作狀語—表示時間,在…之前。(4 )形容詞“先”表示先前的、先代的,用于人時通常表已故的—祖先、先輩(名)。
3 、后:(1 )本義:走在后面,落在后面。如“子路從而后”。(2 )引申義:位置、時間、次序在后面。如本課:“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硎緞幼餍袨榘l(fā)生在他人他事后面。常作狀語—位置、時間、次序在后的。(形)——表時間,在…之后—后代、子孫(名)(注意“后”“後”是兩個不同的字。)
4 、與:形聲字,從舁牙聲。(1 )本義:賜予、施予(2 )引申義:附和、親附—贊許、稱道—參與—在其中—跟、同(介)如本課“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和(連)。
1 詞:是“曲子詞”的簡稱,它的別名之一叫“長短句”。
2 詞調(diào):是寫詞時所依據(jù)的樂譜。
3 、詞牌:詞調(diào)的名稱叫詞牌。(1 )由于后來詞調(diào)失傳,加上詞與音樂的逐漸分離,詞牌的作用僅止于規(guī)定字數(shù)﹑句式﹑平仄和用韻了。(2 )詞牌有些原先就是詞的題目。(3 )同調(diào)異名:是同一詞牌具有兩個以上的別名;(4 )同調(diào)異體:是指同一詞調(diào)有幾種別體。
4 、詞譜:是詞調(diào)所包含內(nèi)容的具體描寫。
5 、詞的用韻:詞人所遵循的還是“平水韻”。詞的用韻都是詞調(diào)所規(guī)定的,其方式大致有以下幾種:(1 )一韻到底。(2 )同部換韻(3 )平仄換韻。有二種情況:一是換韻只是規(guī)定聲調(diào),對韻部沒有什么要求。二是換韻后又回到原韻。
6 、詞的平仄和句式:詞對平仄的要求比近體詩更為嚴格。詞是“字有定聲”,有的地方規(guī)定必平必仄,不能通融。
[ 附] 一、給下面各首近體詩標(biāo)上平仄(可平可仄處加上記號)
1 李白《渡荊門送別》(仄起仄收式)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 ,——||—。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獆|,—||——。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獆 —| , ——。
2 王維《山居秋暝》(平起仄收式)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獆 ——| ,——||—。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獆 ——| ,——||—。
3 李商隱《晚晴》(平起平收式)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獆|—,—||——。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獆 ——| ,——||—。
并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 ——||,—||——。
越鳥巢干后,歸飛體更輕。||——| ,——||—。
4 杜甫《旅夜書懷》(仄起仄收式)
細草微風(fēng)岸,危檣獨夜舟。||——| ,——||—。
星垂平野闊,日涌大江流?!獆|, ——。
名豈文章著,宜應(yīng)老病休?!獆 ——| ,——||—。
飄飄何所似,大地一沙鷗?!獆|, ——。
5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七言平起仄收式)
巴山蜀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6 杜甫《登高》(七言仄起仄收式)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7 韓愈《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七言平起平收式)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本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知汝遠來應(yīng)有意,好收吾君瘴江邊。
8 杜甫《客至》(七言平起仄收式)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
二、標(biāo)上平仄并指出其中的拗救:
1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五言仄起平收式)
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2 杜甫《天末懷李白》(五言平起仄收式)
閔風(fēng)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yīng)共冤魂語,投詩贈淚羅。
3 蘇軾《新城道中》(七言平起平收式)
東風(fēng)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西崦人家就樂,煮葵嘵筍餉春耕。
4 杜甫《詠懷古跡》之三(七言平起平收式)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三、標(biāo)出平仄,并分析粘對情況
1 五維《使至塞上》(五言平起平收式)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篷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guān)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失粘)
2 杜甫《詠懷古跡》之二(七言仄起平收式)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fēng)流儒雅變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臺豈夢思?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失粘)古代漢語復(fù)習(xí)資料(一)至(四)是知識通論部分。
從(五)開始,是文選部分。
第二部分文選部分
第一課神話四則
一字(古今字→,通假字—,異體字=.下同)
形—刑,鼇= 鰲,
二虛詞:1 、以:A 介詞: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把”)B 連詞(1 )操干戚以舞。(“而”)(2 )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天。(“而來”)后三句同。
2 、于:介詞。飲于河﹑渭。(引進動作行為的處所,“于河渭”介賓詞組作補語)
3 、與:(1 )介詞。形天與帝爭神。(引進動作的參與者,“跟、同”)(2 )連詞??涓概c日逐走。(和)
4 、焉:(1 )代詞兼語氣詞,“于是(此)”。故日月星辰移焉;故水潦塵埃歸焉;
5 、乃:副詞,“于是、就”:乃以乳為目。
三、詞類活用:(1 )欲得飲。(動→名,飲的水。)(2 )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名詞作狀語,在道路上。)
四、常用詞:1 、逐:(1 )本義:追趕、追捕、競逐。如“夸父與日逐走。”(2 )引申義:追擊——趕跑、驅(qū)逐—放逐—被放逐的官。
2 、干:(1 )本義:盾牌。如“操干戚以舞”(2 )引申義:“干戈”連用泛指作戰(zhàn)武器、代稱兵事、戰(zhàn)爭?!獩_撞、觸犯、冒犯—追求、求取—干預(yù)。
3 、極:(1 )本義:房屋的正梁。(2 )引申義:北極星—高的地位—高準則、標(biāo)準、、極點、邊際、盡頭,如本篇:“四極廢”—達到極點、窮盡(動詞)—高的、遠的、達到極點的(形容詞)—非常、(副詞)。4 、濟:(1 )常用義:渡過水流。(2 )引申義:過河的地方—幫助、給濟、拯救,如本課:“殺黑龍以濟冀州”—成功、成就事業(yè)。(3 )濟濟:形容眾多、美好的樣子。
5 、天:(1 )本義:人的頭頂,如:“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2 )引申義:天帝、上天—自然所生成的事物—頭等大事—頭頂上刺鑿?fù)亢诘镊粜獭杨^發(fā)剃掉。
6 、道:(1 )(本義):供行走的道路。如:“道渴而死”(2 )引申義:為達到某一目的或完成某一件事所采取的途徑、方法—規(guī)律、道理—思想學(xué)說、政治主張—理想、志向—美好的道德—符合倫理道德要求的所謂好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措施—引導(dǎo)、疏導(dǎo)(后寫作“導(dǎo)”)——遵循—稱道、述說。
第二課寓言四則:
一、字:腹—覆,有—宥。菜—采。反→返,說→悅,麤= 粗,有—又,部—培,責(zé)→債,譆= 嘻,端—耑
二、虛詞:1 、微:否定副詞作狀語,表假設(shè)否定。如“微二人,寡人幾過?!保ā叭绻麤]有”)
2 、所以:“此鼠所以不可得殺者”、“此臣所以辭而去也”(“導(dǎo)致…的原因”),“是乃所以千萬臣而無數(shù)者也”(…的地方。)
3 、是:(指示代詞“這”):“是必夫奇鬼也?!?BR> 4 、因:于是(連詞)“鼠因往托焉”。
5 、之:“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恐魯君之聽讒人而令己不得行其術(shù)也”、“吏書之不善”:(用在主謂間,取消獨立性)“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動詞“到…去”)“與之去”、“則宓子賤為之怒”(代詞)
三、活用:1 、“扶而道苦之”:道:名→狀,苦:形→使動(使…苦),“汝道苦我”:同上。
2 、“灌之則恐敗其塗”:動→名,(涂的泥)。(注意:“束木而涂之”中的“涂”是動詞“涂泥”)
3 、“孽矣!”名→動,作孽。4 、“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名詞性詞組,是“相”的狀語。意為“根據(jù)形貌筋骨來識別”。
四、特殊句式:(符號:主語、謂語、賓語。以下同。)
1 賓語前置:治國何患?何謂也?(以上是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又何馬之能知也。(以上是代詞復(fù)指賓語前置)
2 、判斷句:此黎丘丈人之智也。是必夫奇鬼也。
五、常用詞:1 、過:(2 )本義:走過、經(jīng)過(2 )引申義:超過、勝過—過分、太甚——犯錯誤(動詞)如本課“微二人,寡人幾過”—責(zé)備、批評—過訪、拜訪。
2 、責(zé):(1 )本義:債款、債務(wù)—收取債款、討債,如本課“往責(zé)于東邑”—索取、要求、責(zé)令—責(zé)問、責(zé)備、審問—責(zé)罰—責(zé)任、職責(zé)。
3 、誅:(1 )本義:以言語批評、譴責(zé)人(2 )引申義:要求、索取—聲討、討伐—殺戮、消滅,如本課“不誅之則為亂”。
4 、相:(1 )常用義:仔細看、審察,如“九方皋相馬”“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保? )引申義:相貌—觀測命運—扶助、輔佐—輔佐君主掌管國事的官吏。(名詞)作某國或某人的相—贊禮者,主持禮節(jié)儀式的人。(以上各義均讀xiang )(3 )用作副詞讀xiang.互相—遞相—動作一方施而另一方受,不是互相施、受。如“雜然相許”
第三課《論語》八章
一、字:脩—修,蕓—耘,反→返,歸—饋,知→智,塗→途。
二虛詞:1 、盍:“何不”的合音字“盍各言爾志?”之:(取獨)“德之不脩,學(xué)之不講”,“道之不行”,“君子之仕”。
2 、且:(連詞“而且”)“不義而富且貴”。
3 、焉:“又何加焉”(“于之”),“則將焉用彼相矣”(疑問代詞)
4 、也:“丘也聞有國有家者”(句中語氣詞,表停頓)
5 、夫:“君子疾夫舍曰”(指示代詞,那個)“夫如是”(句首語氣詞表提示議論)“今夫顓臾”(與“今”組成固定結(jié)構(gòu)相當(dāng)于一個發(fā)語詞。)
6 、“予與爾言”:“予”,我,代詞。“與”,介詞。
7 、“遇諸途”,“之于”的合音字。
8 、“亟失時”,副詞,屢次。9 、“如之何其廢之”:語氣副詞,加強反問語氣。
三、實詞:1 、“顏淵季路侍”:在尊長者旁邊陪伴侍候。
2 “學(xué)之不講”:研究、討論。
3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憤”,憋悶、郁積?!皢ⅰ?,開導(dǎo)?!鞍l(fā)”啟發(fā)。
4 、飯疏食:“飯”吃(動)。疏食:粗糧。
5 、子適衛(wèi),冉有仆:“適”,“到…去”?!捌汀敝格{車的人。
6 、庶矣哉:“庶”,眾,指人多。
7 、無乃爾是過矣(動,責(zé)備)且爾言過矣(形,錯誤)是誰之過與:(名,過錯)
8 、相:“將焉用彼相矣”:扶助盲人走路的人(名)。“相夫子”,輔佐,(動)。
9 、陳力就列:“陳”,陳列,擺出來?!傲小?,位、職務(wù)。
10、蕭墻之內(nèi):指宮內(nèi)。國君宮門內(nèi)的矮墻,叫蕭墻。
11、有事于顓臾:戰(zhàn)爭。
12、有國有家:“國”,諸侯統(tǒng)治的區(qū)域:“家”,大夫統(tǒng)治的區(qū)域。
13、歲不我與:在一起(動)。
14、歸孔子豚:小豬。
15、時其亡:不在。
16、亟失時:時機。
17、吾將仕也:動詞,做官。
18、子路從而后:“從”跟隨:“后”,動詞,走在后面。
19、四體不勤:“四體”,四肢:“勤”辛勞、勞苦。
20殺雞為黍:做粘黃米飯。21、而亂大倫:指君臣之間的關(guān)系準則。
22、道之不行:指儒家所主張的治國之道。
四、詞類活用:1 、“敝之而無憾”:“形→使動”使…壞“。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都是使動用法,”使之安逸“”使之信任“”使之歸依“。
3 、“曲肱而枕之”:“曲”,形→使動“使…彎曲”,“枕”,名→動“用頭枕物。”
4 、“富之”:形→使動“使…富起來”。
5 、“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來之”,使之來,“安之”,使之安。
6 、“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使動用法,后省“之”。
7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使動,“使之見”讀。后“見”,及物動詞,會見。
8 、“懷其寶而迷其邦”,形→使動“使…迷亂”。
9 、“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笔箘佑梅?,“使之吃”、“使(其二子)拜見”。
10、“欲潔其身”形→使動“使…潔”。
五、句:1 、判斷句:(1 )德之不修,學(xué)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2 )是社稷之臣也。是誰之過與?(“是”是指示代詞“這”意。)2 、賓語前置:(1 )無乃爾是過與?(2 )何以伐為?(3 )又何加焉?(4 )歲不我與。3 、雙賓語: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六、常用字:1 、飯:(1 )本義:動詞,吃(飯),如本課:“飯疏食,飲水。”(2 )引申義:給人飯吃或喂牲口。——谷類熟食(名)——泛指飯食。
2 、食:(1 )動詞,讀shi ,吃。(2 )動詞,讀si,給吃。本課“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也”—養(yǎng)活,喂養(yǎng)。此義后寫作“飼”。(3 )名詞,讀shi ,泛指吃的東西。(4 )名詞,舊讀si,特指飯。如本課:“飯疏食,飲水。”
3 、啟:會意字,從戶從又。(1 )本義:開門。(2 )引申義:開口、張口—開導(dǎo)、啟發(fā)。如本課:“不憤不啟”—興起—發(fā)生、萌生、萌發(fā)—開拓、開關(guān)—陳述、稟告—開始。
4 、發(fā):(1 )本義:把箭發(fā)出去。(2 )引申義:發(fā)出、產(chǎn)生;興起—出發(fā);使出發(fā)、派遣—打開、開掘;開導(dǎo)、啟發(fā);揭示、闡發(fā)(用于“開導(dǎo)、啟發(fā)”義的如本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顯露、表現(xiàn)出;暴露、敗露、揭露—表達、抒發(fā)、傳布。
5 、國:(1 )古義:A 諸侯的封地,如本課“有國有家?!盉 諸侯國的國都。(2 )今義:國家。
6 、家:(1 )古代常用義:A 大夫統(tǒng)治的政治區(qū)域,如“國”例。B 家庭,(2 )今義:家庭。
7 、至:(1 )本義:到。如本課“至則行矣”(2 )引申義:抽象義,到某時—達到高的職位—極、非常(副)—完美的(形)
8 、遇:(1 )本義:碰到,不期而遇。如本課“遇諸涂”。(2 )引申義:接觸—知遇、遇合。
第四課《老子》二章
一字:伯—佰
二、虛詞:1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表“…的原因”。2 、“是以欲上民”“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就是“以是”,因此。3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雖然?!盁o所”是動詞“無”和代詞“所”組成的固定結(jié)構(gòu),意為“沒有什么必要”。4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互相(副詞)。
三、實詞:1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同類事物中的首領(lǐng)、杰出者。2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推”,推舉:“厭”,厭惡、拋棄。3 、“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十倍百倍。4 、“雖有舟輿”:車。
四、詞類活用:1 、“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都是形容詞作意動?!爸亍弊g為“認為重”:“害”譯為“認為有妨害”。2 、“小國寡民”:形容詞作意動?!靶 笔恰笆埂 ?。“寡”譯為“使…少”。3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保盒稳菰~作意動。順次譯為“認為…香甜”、“認為…好看”、“認為…安適”、“認為…滿意”。4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形容詞作意動。譯為“認為…重”(即“看重、不輕易”)。
五、常用詞:1 、乘:象形字,象人站在樹上。(1 )本義:升登,上。(2 )引申義:上車、乘車、駕車—驅(qū)馬駕車—乘船、駕船。如本課“雖有舟輿,無所乘之”。——借助、利用、趁機會。(3 )另一個常用義:兵車,讀sheng —兵車單位—出使、畋獵等用車也以“乘”為單位。
2 、先:(1 )本義:前進、走在前面。如本課“欲先民,必以身后之”。(2 )引申義:先做某事—帶頭,做出表率。(3 )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在他人他事之前,多作狀語—表示時間,在…之前。(4 )形容詞“先”表示先前的、先代的,用于人時通常表已故的—祖先、先輩(名)。
3 、后:(1 )本義:走在后面,落在后面。如“子路從而后”。(2 )引申義:位置、時間、次序在后面。如本課:“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硎緞幼餍袨榘l(fā)生在他人他事后面。常作狀語—位置、時間、次序在后的。(形)——表時間,在…之后—后代、子孫(名)(注意“后”“後”是兩個不同的字。)
4 、與:形聲字,從舁牙聲。(1 )本義:賜予、施予(2 )引申義:附和、親附—贊許、稱道—參與—在其中—跟、同(介)如本課“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和(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