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房屋產權過戶糾紛問題研究(4)

字號:

三、購房消費者與被拆遷人權利的沖突問題
    房屋拆遷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被拆遷人屬于弱勢的、被動的群體,法律應當重點保護被拆遷人的利益?!度嗣穹ㄔ宏P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商品房解釋》)第7條規(guī)定,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按照所有權調換形式訂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明確約定拆遷人以位置、用途特定的房屋對被拆遷人予以補償安置,如果拆遷人將該補償安置房屋另行出賣給第三人的,被拆遷人請求優(yōu)先取得補償安置房屋的,應予支持。從該規(guī)定可以推知,被拆遷人選擇產權調換,其基于安置協議而取得對約定的安置房屋所有權的請求權,并非一種純碎的債權,而是對其原有房屋所有權的權利延伸,至少具有物權性質。根據房屋性質的不同,被拆遷人的房屋可分為住宅用房和商業(yè)用房。商業(yè)用房所有權人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該房屋進行經營,而住宅房屋所有權人的主要目的是以該房屋滿足其居住的基本生活需要。被拆遷的住宅房屋所有權人選擇產權調換,與購房消費者購買商品房的目的一樣,都是為了滿足其居住需要的基本生存利益,因此,住宅房屋的被拆遷人的安置權與購房消費者權利均屬于基本生存權范圍,應受到同等的保護。
    當購房消費者與住宅房被拆遷人的權利發(fā)生沖突時,應分別不同情況處理:
    1、拆遷人與被拆遷人簽訂產權調換補償安置協議
    就安置房屋的坐落、面積等進行具體約定后,拆遷人將同一房屋出售給購房人的,由于拆遷協議對標的房屋的安置時間上先于房屋買賣合同對房屋的出售,被拆遷人就明確具體的標的房屋享有的權利是原房屋所有權的延續(xù),因此應優(yōu)先保護被拆遷人對安置房屋的權利,此時應適用《商品房解釋》)第7條的規(guī)定。
    2、出賣人將標的房屋出售后,又就該房屋與被拆遷人簽訂安置協議
    (1)如果房屋買賣合同已經登記,由于登記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且買賣合同成立在前,應保護購房消費者的權利。
    (2)如果房屋買賣合同未為登記,應分別情況處理:①被拆遷人已入住的,由于入住的行為表明拆遷人已經履行拆遷協議的房屋交付義務,被拆遷人已接受交付并對房屋為占有使用,應優(yōu)先保護已入住的被拆遷人;②購房消費者已入住的,同理應優(yōu)先保護購房消費者,此時不宜適用《商品房解釋》)第7條的規(guī)定;③均未入住的,基于雙方均無權利的外觀顯征以及權利優(yōu)先保護的法定性,應按照合同有效成立的時間順序,優(yōu)先保護合同成立在先的權利人。
    四、房屋重復出售,各購房消費者相互間利益沖突的處理
    《批復》對房地產開發(fā)商重復出售,各購房消費者之間就同一標的房屋發(fā)生權利沖突時如何處理無明確規(guī)定,而這一問題是司法實踐中必須面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分別以下情況處理:
    1、部分合同已經登記,部分合同未登記,各購房消費者間權利沖突的處理
    《城市商品房預售管理辦法》規(guī)定,商品房預售合同應當辦理登記備案手續(xù)。理論界傾向于將預售登記解釋為預告登記,其效力為一種債權的保全手段,審判部門采納登記對抗原則,即預售登記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未登記合同的權利不能對抗已登記合同的權利。
    (1)各購房消費者均未入住,但有的合同已為登記,有的合同未登記,購房消費者都起訴要求辦理產權轉移登記手續(xù)的,宜并案審理,根據合同登記的對抗效力,優(yōu)先保護已為登記的購房消費者,判令出賣人履行轉移房屋產權給登記購房消費者的義務。未經登記的購房消費者不宜列為訴訟第三人,但登記購房消費者未交清的購房款,應由未登記購房消費者優(yōu)先受償。
    (2)如果購房人明知該房屋已經預售,而惡意簽訂買賣合同并辦理登記的,根據民法誠實信用和公序良俗的原理,惡意損害第三人利益的權利不受保護,其登記合同的權利不能得到保護。未登記的購房消費者可以行使撤銷權,請求撤銷登記合同,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應承擔舉證責任。
    2、合同均已登記,但房屋均未入住的,各購房消費者間權利沖突的處理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房屋買賣合同登記產生兩方面的效力,一是對出賣人就該標的房屋的處分權進行限制,二是產生公示公信力并得對抗第三人。房屋買賣合同已登記,各購房消費者均未入住時,由于合同登記是權利外觀顯征的標志,應當根據登記的先后順序確定順位,登記在先的權利人應當相對于登記在后的權利人得到優(yōu)先保護。如果各購房消費者均起訴請求辦理產權轉移登記手續(xù),應按照登記的先后順位,判令出賣人履行轉移所有權給登記在先的購房消費者的義務。登記在后的購房消費者可以向出賣人主張違約責任,并可就前登記購房消費者未交清的購房款優(yōu)先受償。同樣,應區(qū)分善意登記與惡意登記的不同情況,體現惡意不受保護的誠實信用原則,維護交易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