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今年暑期,“全能型”家教在上海頗受青睞。據(jù)介紹,這種“全能型”家庭教師多為在校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他們不但輔導孩子學習,還負責安排娛樂、運動,教孩子才藝和技能。還有的家長希望大學生家教能帶孩子去博物館參觀,既能看護孩子,又能讓孩子開心、長進。
“可憐天下父母心”。獨生子女放暑假,著實讓父母費盡心思。家長顧忌著孩子的安全,又不能“中斷學業(yè)”,也曉得孩子上學累該玩幾天了。有的家長篤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也要給孩子報補習班,或者報那些在升學時屬于特長加分的“項目班”。這些急功近利的追求擠掉了孩子玩的時間,吞噬了他們的幸福童年。欲速則不達,疲勞戰(zhàn)術往往并不奏效,甚至還容易造成孩子厭學。對于這種狀態(tài),越來越多的家長尋求改變,于是這種“全能型”家教應運而生。另據(jù)報載,滬上還出現(xiàn)了一種“家教聯(lián)合體”,由那些彈性工作時間的家長組成,大家輪流帶孩子,還給孩子一點興趣空間。這說明很多家長心里明白,暑假怎么過,還得要考慮孩子的興趣。
有游學歐美經(jīng)歷的朋友介紹,國外家長們安排孩子度假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也有家庭教育“聯(lián)合體”。但是國外的家長們把孩子們湊在一起并不是學琴棋書畫,而是學一些勞動技能。張家的媽媽廚藝好,這個星期大家就去張家學做幾樣飯菜;李家的爸爸是電腦工程師,下星期就去李家學學計算機的使用與維護。因為家長們明白,孩子需要學的東西很多,基本的生存能力、勞動能力很重要,適當?shù)亟桃恍?,孩子也不反感?BR> 反思我們的下一代需要學什么?恐怕更需要學習生存和勞動技能?,F(xiàn)在中國的高中男生還要老爸給修自行車,女生還要媽媽給洗衣服的大有人在。據(jù)筆者所知,有在農村長大的女碩士不會擇菜,更別說做飯了。生活自理都困難,還談什么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基本素質,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梢越梃b的例子很多,以色列的青少年組織安排10歲以上的老移民家庭孩子到新移民家里做幾年固定的“向導”,給他們當翻譯,遇到困難幫助他們向社區(qū)求助。轉換思路考慮,孩子的暑期生活可以安排的內容其實很多,比如男孩可以學著整理自己的玩具、自行車,女孩可以學著做家務。這方面學校也可以參與進來,比如和社區(qū)合作,組織一些適合孩子參加的義務勞動,中學生還可以建立義工制度。
仔細想想,滬上出現(xiàn)的“全能型”家教是一個很好的現(xiàn)象,它說明了家長在如何教育孩子方面,不再深陷于升學和應試的思維“陷阱”,意味著家長的教育觀念正在悄然發(fā)生變化。
“可憐天下父母心”。獨生子女放暑假,著實讓父母費盡心思。家長顧忌著孩子的安全,又不能“中斷學業(yè)”,也曉得孩子上學累該玩幾天了。有的家長篤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也要給孩子報補習班,或者報那些在升學時屬于特長加分的“項目班”。這些急功近利的追求擠掉了孩子玩的時間,吞噬了他們的幸福童年。欲速則不達,疲勞戰(zhàn)術往往并不奏效,甚至還容易造成孩子厭學。對于這種狀態(tài),越來越多的家長尋求改變,于是這種“全能型”家教應運而生。另據(jù)報載,滬上還出現(xiàn)了一種“家教聯(lián)合體”,由那些彈性工作時間的家長組成,大家輪流帶孩子,還給孩子一點興趣空間。這說明很多家長心里明白,暑假怎么過,還得要考慮孩子的興趣。
有游學歐美經(jīng)歷的朋友介紹,國外家長們安排孩子度假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也有家庭教育“聯(lián)合體”。但是國外的家長們把孩子們湊在一起并不是學琴棋書畫,而是學一些勞動技能。張家的媽媽廚藝好,這個星期大家就去張家學做幾樣飯菜;李家的爸爸是電腦工程師,下星期就去李家學學計算機的使用與維護。因為家長們明白,孩子需要學的東西很多,基本的生存能力、勞動能力很重要,適當?shù)亟桃恍?,孩子也不反感?BR> 反思我們的下一代需要學什么?恐怕更需要學習生存和勞動技能?,F(xiàn)在中國的高中男生還要老爸給修自行車,女生還要媽媽給洗衣服的大有人在。據(jù)筆者所知,有在農村長大的女碩士不會擇菜,更別說做飯了。生活自理都困難,還談什么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基本素質,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梢越梃b的例子很多,以色列的青少年組織安排10歲以上的老移民家庭孩子到新移民家里做幾年固定的“向導”,給他們當翻譯,遇到困難幫助他們向社區(qū)求助。轉換思路考慮,孩子的暑期生活可以安排的內容其實很多,比如男孩可以學著整理自己的玩具、自行車,女孩可以學著做家務。這方面學校也可以參與進來,比如和社區(qū)合作,組織一些適合孩子參加的義務勞動,中學生還可以建立義工制度。
仔細想想,滬上出現(xiàn)的“全能型”家教是一個很好的現(xiàn)象,它說明了家長在如何教育孩子方面,不再深陷于升學和應試的思維“陷阱”,意味著家長的教育觀念正在悄然發(fā)生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