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陪審制度
一、陪審制度的概念
陪審制度是指由在合議庭當中吸收人民、吸收老百姓來參加審判的制度。
在世界各國不管是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吸收普通老百姓來參加審判都有是各國的通例。這種做法就表現(xiàn)了主權(quán)在民的一個理念。因為國家的權(quán)利是屬于老百姓的,而審判權(quán)是國家權(quán)力的組成部分,審判權(quán)也應當來源于人民,來源于老百姓。所以把老百姓把人民吸收到法庭上來參加審判就體現(xiàn)了主權(quán)在民的理念。但是在英美法系國家和大陸法系國家陪審制的運行是不一樣的,在英美法系國家由平民百姓組成一個陪審團的組織,陪審團的職責跟法官的職責是不一樣的。陪審團專門負責認定案件事實,而法官則在陪審團認定事實的基礎(chǔ)上面來適用法律。
例:被告人A被檢察官指控犯有殺人罪,說A謀殺了B, A有沒有謀殺B是一個事實問題,就應當由陪審團來認定。陪審團在認定了A殺人的情況下,殺人是應當被處有期徒刑還是判決死刑?要由法官來認定。因為判刑是一個法律問題。所以法官會在陪審團認定事實清楚的基礎(chǔ)上面來決定究竟如何來量刑。
只要用了陪審制,必然就用了合議制。因為要吸收人民陪審員工就必須組成合議庭。(這個結(jié)論大家記?。?BR> 二、我國陪審制度的基本內(nèi)容
1.陪審制度僅適用于一審,二審及再審均不適用陪審制度。
2.案件是否適用陪審制由法院根據(jù)實際情況決定,當事人無選擇權(quán)。
3.合議庭當中審判員與人民陪審員的比例沒有明確規(guī)定,只要求至少有一名審判員即可。
4.合議庭中審判員與人民陪審員的權(quán)力完全相同,但人民陪審員不得擔任審判長。
第三節(jié) 回避制度
一、回避制度的概念及意義
1.概念:在訴訟當中與當事人具有某些利害關(guān)系或者有著特殊聯(lián)系的工作人員,他們不能參加審判工作制度,就叫做回避制度。
例:本案的主審法官是原告的小舅子,這時候這個主審法官就不能參與本案的審判。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看到民事訴訟法當中之所以要確立回避制度就是要保證訴訟的公正性。在學習民事訴訟法程序的價值時曾經(jīng)講過公正價值是民事訴訟法的一個重要價值。而公正價值下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是法官的中立,要保證法官的中立,必須排除那些與案件當事人或者與案件本身有利害關(guān)系的法官。因為一個人只有在沒有任何利益聯(lián)系的情況下面才可能保持中立。而如果一個人與案件有一個利害關(guān)系就很難保持中立了。因此為了保證法官的中立,為了保證審判的公正性只能嚴格的適用回避制度。
2.意義:保證法官的中立性,是民事訴訟程序內(nèi)在公正價值的表現(xiàn)。
二、回避主體的范圍
包括審判人員、書記員、鑒定人、翻譯人員、勘驗人員。
證人不屬于回避的對象,換言之,與案件當事人有利害關(guān)系的人具有證人的資格,但可能影響證人證言的證明力。
三、回避的法定事由
1.審判人員及相關(guān)人員是本案當事人或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
2.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guān)人員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guān)系可能影響案件公正審理。
3.有關(guān)人員(審判人員、書記員、鑒定人、翻譯人員、勘驗人員)與案件有利害關(guān)系。
注意:審判人員、書記員、鑒定人、翻譯人員、勘驗人員在法庭上他們的身份是的,不能夠變換的。
四、回避的程序
1.提起回避的方式:自行回避;申請回避。
2.提起回避的時間:庭審開始時,另外我國民事訴訟法又做了補充規(guī)定,在案件的審理終結(jié)之前,當事人都可以提出回避申請。
3.決定回避的主體:
(1)對一般審判人員的回避由院長決定;
(2)如果院長擔任審判長,其回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
(3)對書記員、鑒定人、翻譯人員、勘驗人員的回避由審判長決定。
五、回避申請的救濟制度
1.當事人對法院的回避決定不服的,不可以上訴,但可以申請復議一次。
2.當事人提起回避申請,法院作出決定之前,被申請回避的人員原則上是不能夠繼續(xù)進行與案件相關(guān)的工作,但緊急情況的除外。
3.如果法院已經(jīng)作出了有關(guān)被申請人不需要回避的,而當事人對這個決定不服申請復議,而法院在復議期間沒有作出最終決定之前,這時有關(guān)的被申請回避的人員不需要停止工作。如果法院經(jīng)過復議之后認為需要回避的,那么就退出工作。
一、陪審制度的概念
陪審制度是指由在合議庭當中吸收人民、吸收老百姓來參加審判的制度。
在世界各國不管是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吸收普通老百姓來參加審判都有是各國的通例。這種做法就表現(xiàn)了主權(quán)在民的一個理念。因為國家的權(quán)利是屬于老百姓的,而審判權(quán)是國家權(quán)力的組成部分,審判權(quán)也應當來源于人民,來源于老百姓。所以把老百姓把人民吸收到法庭上來參加審判就體現(xiàn)了主權(quán)在民的理念。但是在英美法系國家和大陸法系國家陪審制的運行是不一樣的,在英美法系國家由平民百姓組成一個陪審團的組織,陪審團的職責跟法官的職責是不一樣的。陪審團專門負責認定案件事實,而法官則在陪審團認定事實的基礎(chǔ)上面來適用法律。
例:被告人A被檢察官指控犯有殺人罪,說A謀殺了B, A有沒有謀殺B是一個事實問題,就應當由陪審團來認定。陪審團在認定了A殺人的情況下,殺人是應當被處有期徒刑還是判決死刑?要由法官來認定。因為判刑是一個法律問題。所以法官會在陪審團認定事實清楚的基礎(chǔ)上面來決定究竟如何來量刑。
只要用了陪審制,必然就用了合議制。因為要吸收人民陪審員工就必須組成合議庭。(這個結(jié)論大家記?。?BR> 二、我國陪審制度的基本內(nèi)容
1.陪審制度僅適用于一審,二審及再審均不適用陪審制度。
2.案件是否適用陪審制由法院根據(jù)實際情況決定,當事人無選擇權(quán)。
3.合議庭當中審判員與人民陪審員的比例沒有明確規(guī)定,只要求至少有一名審判員即可。
4.合議庭中審判員與人民陪審員的權(quán)力完全相同,但人民陪審員不得擔任審判長。
第三節(jié) 回避制度
一、回避制度的概念及意義
1.概念:在訴訟當中與當事人具有某些利害關(guān)系或者有著特殊聯(lián)系的工作人員,他們不能參加審判工作制度,就叫做回避制度。
例:本案的主審法官是原告的小舅子,這時候這個主審法官就不能參與本案的審判。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看到民事訴訟法當中之所以要確立回避制度就是要保證訴訟的公正性。在學習民事訴訟法程序的價值時曾經(jīng)講過公正價值是民事訴訟法的一個重要價值。而公正價值下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是法官的中立,要保證法官的中立,必須排除那些與案件當事人或者與案件本身有利害關(guān)系的法官。因為一個人只有在沒有任何利益聯(lián)系的情況下面才可能保持中立。而如果一個人與案件有一個利害關(guān)系就很難保持中立了。因此為了保證法官的中立,為了保證審判的公正性只能嚴格的適用回避制度。
2.意義:保證法官的中立性,是民事訴訟程序內(nèi)在公正價值的表現(xiàn)。
二、回避主體的范圍
包括審判人員、書記員、鑒定人、翻譯人員、勘驗人員。
證人不屬于回避的對象,換言之,與案件當事人有利害關(guān)系的人具有證人的資格,但可能影響證人證言的證明力。
三、回避的法定事由
1.審判人員及相關(guān)人員是本案當事人或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
2.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guān)人員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guān)系可能影響案件公正審理。
3.有關(guān)人員(審判人員、書記員、鑒定人、翻譯人員、勘驗人員)與案件有利害關(guān)系。
注意:審判人員、書記員、鑒定人、翻譯人員、勘驗人員在法庭上他們的身份是的,不能夠變換的。
四、回避的程序
1.提起回避的方式:自行回避;申請回避。
2.提起回避的時間:庭審開始時,另外我國民事訴訟法又做了補充規(guī)定,在案件的審理終結(jié)之前,當事人都可以提出回避申請。
3.決定回避的主體:
(1)對一般審判人員的回避由院長決定;
(2)如果院長擔任審判長,其回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
(3)對書記員、鑒定人、翻譯人員、勘驗人員的回避由審判長決定。
五、回避申請的救濟制度
1.當事人對法院的回避決定不服的,不可以上訴,但可以申請復議一次。
2.當事人提起回避申請,法院作出決定之前,被申請回避的人員原則上是不能夠繼續(xù)進行與案件相關(guān)的工作,但緊急情況的除外。
3.如果法院已經(jīng)作出了有關(guān)被申請人不需要回避的,而當事人對這個決定不服申請復議,而法院在復議期間沒有作出最終決定之前,這時有關(guān)的被申請回避的人員不需要停止工作。如果法院經(jīng)過復議之后認為需要回避的,那么就退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