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國法制史”知識點(6)

字號:

第三節(jié) 刑事法律制度
    一、罪名
    十惡:
    七殺:謀殺、故殺、劫殺、斗殺、誤殺、戲殺、過失殺
    六贓;受財枉法、受財不枉法、受所監(jiān)臨財物、強盜、竊盜和坐贓。處刑較重。
    保辜制度(唐律):無論何種傷害,都要根據(jù)被傷害人的傷害程度的輕重,傷害人在10日至50日的辜期內(nèi),如被害人死亡,則傷害人要負殺人罪責,如在限外或雖在限內(nèi),因他故死亡者,仍以傷害罪論處。
    二、刑罰(五刑)
    1、死刑。分絞斬兩種。
    2、流刑。流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等
    3、徒刑。徒一年至三年五等。級差半年
    4、杖刑。六十至一百五等。級差10
    5、笞刑。笞十至五十五等。級差10
    宋代新增刑
    折杖法、刺配刑、凌遲刑(至宋代被確立為法定刑)
    三、刑罰適用原則
    1、區(qū)分公罪私罪。
    2、共同犯罪與合并犯罪。家庭共同犯罪中以家長為首犯,職官共同犯罪中以長官為首犯。合并犯罪以重者論罪。
    3、自首原則與類推原則。自首原罪,減免處罰但后果無法挽回的犯罪,不適用自首原則。
    4、老幼廢疾者減刑原則。
    5、累犯加重原則
    6、特權(quán)原則。議、請、減、贖、當
    第四節(jié) 民事經(jīng)濟法律制度
    一、民事法律制度
    (一)所有權(quán)
    隋唐時期所有權(quán)。在唐代所有權(quán)主要內(nèi)容是土地,土地權(quán)的形式有國有和私人所有。土地大量掌握在貴族官僚地主手中唐代對土地所有權(quán)以法律嚴加保護。嚴禁盜耕種公私田,嚴禁在官侵奪私田。
    唐代所有權(quán)還包括其他財產(chǎn)。嚴禁侵吞宿藏物(埋藏物);保護失主所有權(quán);懲治損毀官私財物。
    宋代所有權(quán)。宋朝時期由于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義利并重的思想逐漸取代了貴義賤利的主張。宋朝已有動產(chǎn)所有權(quán)(物主權(quán))和不動產(chǎn)所有權(quán)(業(yè)主權(quán))之分。宋刑統(tǒng)中對宿藏物、闌遺物(遺失物)、漂流物、無主物、生產(chǎn)蕃息等所有權(quán)都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
    (二)債權(quán)
    一般附帶計息的消費借貸稱為出舉、舉取,所形成的債務稱息債,不計利息的消費借貸稱為便??;不計利息的借貸稱為負債、欠負;債務人在成立契約時向債權(quán)人指定自己的財產(chǎn)為抵押的稱指質(zhì);債務人在成立借貸契約的同時向債權(quán)人提交抵押品的稱為收質(zhì)、典質(zhì)等。
    宋代的債權(quán):債的發(fā)生。契約強調(diào)雙方的合意性。
    (三)婚姻與繼承
    絕戶指家無男子繼承。絕戶立繼承人有兩種方式,凡夫亡而妻在,立繼從妻,稱立繼;凡夫妻具亡,立繼從其尊長親屬,稱命繼。
    (四)經(jīng)濟法律制度:宋代實行鹽、茶、酒、礬官營買賣。
    第五節(jié) 司法制度
    一、司法機關(guān)
    1、中央司法機關(guān)
    設大理寺、刑部、御史臺三大司法機構(gòu)。三司使:對于地方上大案,如不便解送中央,則派大理寺評事、刑部員外郎、監(jiān)察御史為三司使前往審理。
    宋朝設立審刑院
    2、地方司法機關(guān)
    州縣以上設提點刑獄司,作為中央在地方各路的司法派出機構(gòu)。提點刑獄司定期巡視州縣,監(jiān)督審判,詳錄囚徒。同時對地方官吏的審判違法行為,輕者提點刑獄司可以立即處斷;重者,則上報皇帝裁決。
    二、訴訟制度
    1、起訴一是舉劾(由封建官吏代表國家糾舉犯罪,向司法機關(guān)或政府提起訴訟)。二是告訴。
    2、審判。唐太宗改死刑三復奏為五復奏。刑前一日兩復奏,決日三復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