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涉外公證
第一節(jié) 涉外公證的概念和作用
第二節(jié) 涉外公證程序的特別規(guī)定
第三節(jié) 辦理涉外公證應注意的事項
第一節(jié) 涉外公證的概念和作用
一、概念
涉外公證是指公證機構對含有涉外因素的公證事項,依法證明其真實性與合法性的活動。
(一)涉外公證的涉外因素有以下三種,只要具備以下諸因素之一種的就為涉外公證。
1.公證法律關系的主體具有涉外因素。
2.公證法律關系客體具有涉外因素。
3.公證文書的使用地域具有涉外因素。
(二)涉外公證的特點及涉外公證與國內公證的主要區(qū)別
涉外公證不同于國內公證,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申請公證的當事人不同;
2.行使公證管轄權的機構不同;
3.申請人所處的地域不同;
4.使用文字不同;
5.使用地域不同;
6.適用法律有特別要求。
二、涉外公證的法律作用
涉外公證的法律作用體現(xiàn)在涉外公證的法律用途中,涉外公證文書主要用于以下幾種情形;
(一)用于辦理出境和入境手續(xù),證明出入境所要求的相關事項。
(二)用于民間往來。
(三) 用于辦理各種民事法律事宜。
(四) 用于涉外經濟活動。
(五) 用于域外訴訟或仲裁。
第二節(jié) 涉外公證程序的特別規(guī)定
一、 涉外公證機構及涉外公證員
(一)涉外公證機構。
1.公證處。
2.我國駐外大使館、領事館。
1992年司法部修改后重新發(fā)布的《公證處辦理涉外公證業(yè)務暫行管理辦法》的規(guī)定,凡具備本辦法規(guī)定條件的,都可以申請辦理涉外公證業(yè)務。這些條件包括:
(1)有專職或兼職外語翻譯
(2)有較好的辦公條件和設備;
(3)有一名以上具備涉外公證業(yè)務條件的公證員。
(二)涉外公證員根據
辦理涉外公證業(yè)務的公證員應具備以下條件:
1.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2.具有一、二級公證員職稱或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經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司法廳(局)考核合格;
3.具有三級公證員職稱或具有大學專科學歷、從事公證工作三年以上的四級公證員,熟悉涉外法律并經全國涉外公證業(yè)務考試合格。
二、涉外公證的申請
涉外公證中的當事人申請,可分為本人申請,委托國內親屬代為申請和我國駐該國家使、領館代為申請。領館代為申請。申請的內容包括:公證的事項,*的目的和要求,使用的國家和地區(qū)。
第三節(jié) 辦理涉外公證應注意的事項
一、關于涉外公證管轄
發(fā)生在我國境內的法律行為、事實所制作的法律文書,由我國公證機構管轄,發(fā)生在外國的法律行為所制作的法律文書由外國公證機構管轄,也可由我國駐該國使、領館予以公證。
二、關于涉外公證方書的法律適用
涉外公證內容既要符合我國法律的規(guī)定,又要考慮到公證書使用國(地)的有關規(guī)定。
出具涉外公證文書與國內公證文書不同的是,既可以適用我國的法律規(guī)定,又可以在我國法律規(guī)定與公證文書使用國法律規(guī)定不一致的情況下,根據具體情況考慮適用外國的法律規(guī)定,出具公證文書。其前提條件是,國外的法律規(guī)定與我國的法律規(guī)定的基本原則與社會風俗不沖突,適用外國法律有利于保護我國 公民的利益。
三、涉外公證文書使用的文字
涉外公證文書的制作,一般以中文中主,但根據使用國的要求,可以制作譯本或按外文格式制作。
《公證程序規(guī)則(試行)》第39條規(guī)定:“制作公證書應使用中文?!鶕枰虍斒氯艘?,公證書可附外譯書?!?BR> 四、對涉外公證文書的認證
(一)對涉外公證文書的認證
這種認證是指外交,領事機關在公證文書上證明公證機構的簽名和印鑒屬實,或證明前一認證機構認證的簽名和印鑒屬實的行為??煞Q為領事認證。
(二)我國行使領事認證權的機關
1.外交部領事司。
2.外國駐華領事館所在地的省、直轄市、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
(三)涉外公證文書認證的一般程序
五、涉外公證文書使用的專用水印紙及專用印泥
專用水印紙,是指國家專門生產的有水印標記的,供公證機構制作涉外公證文書使用的特種紙張。
第十五章 律師制度概述
第一節(jié) 律師的概念
第二節(jié) 律師的概念
第三節(jié) 律師的任務和業(yè)務范圍
第四節(jié) 我國律師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律師的概念
一、律師的概念
律師是指經國家考核授予資格并準予執(zhí)業(yè)的,接受當事人的委托或者經人民法院指定,進行訴訟,非訴訟及其他法律事務,以維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為其提供法律服務的專業(yè)人員。這一概念包括三層含義:
1.律師是經國家考核授予資格并發(fā)給律師執(zhí)業(yè)證書、準予執(zhí)業(yè)的法律專業(yè)人員。
2.律師是應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委托及人民法院的指定,而參與訴訟或非訴訟法律事務的。
3.律師的職責是向社會提供法律服務,以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二、律師制度的概念與意義
律師制度是指國家法律規(guī)定的有關律師的性質、任務、業(yè)務范圍,律師的資格與執(zhí)業(yè),律師的工作機構與內容等的規(guī)范體系。律師制度的意義有四方面內容:
1.律師制度是健全民主與加強法制的重要內容;
2.律師制度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手段;
3.律師制度是維護公民、法人及非法人組織合法權益的重要保障;
4.律師制度是對公民進行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識的重要途徑。
第二節(jié) 律師的性質
一、關于“律師是國家的法律工作者”的問題
二、律師是向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專業(yè)人員
1996年新頒布的《律師法》明確規(guī)定:“律師是依法取得律師執(zhí)業(yè)證書,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執(zhí)業(yè)人員?!痹摋l從律師的職業(yè)屬性、法律屬性二者統(tǒng)一出發(fā),對律師性質作了更加科學、完整的界定。
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對律師和律師組織的性質作了科學的界定:律師和會計師、審計師以及其他為市場經濟提供服務的機構一樣,都屬于市場經濟的中介組織。律師是向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專業(yè)人員。律師作為中介組織有自主性與自律性兩大特點。
第三節(jié) 律師的任務和業(yè)務范圍
一、律師的任務
我國《律師法》第1條規(guī)定了律師的任務:“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法律的正確實施?!睂Υ藨獜摹皟蓚€維護”的統(tǒng)一的角度去理解。
二、律師的業(yè)務范圍
根據我國《律師法》第75條的規(guī)定,我國律師的主要業(yè)務范圍有七項。
1.接受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聘請,擔任法律顧問。
2.接受民事案件、行政案件當事人的委托,擔任代理人,參加訴訟。
3.接受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的聘請,為其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控告,申請取保候審;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托或者人民法院的指定,擔任辯護人;接受自訴案件自訴人、公訴案件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的委托,擔任代理人,參加訴訟。
4.代理各類訴訟案件的申訴。
5.接受當事人的委托,參加調解和仲裁活動。
6.接受非訴訟法律事務當事人的委托,提供法律服務。
7.解答法律咨詢,代寫訴訟文書和有關法律事務的其他文書。
第四節(jié) 我國律師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
一、舊中國的律師制度
我國古代曾有過助人訴訟的“訟師”等律師萌芽。清朝末年變法,才首次在法律上規(guī)定了律師制度。但未能實行。中華民國時期南京臨時政府開始建立律師制度。北洋政府頒布了中國歷第一部關于律師制度的法律。國民黨政府曾公布了《律師法》,但因政治腐敗,訴訟黑暗,律師活動得不到有效開展。
二、新中國律師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
新中國律師制度是在廢除國民黨舊傳統(tǒng),確立解放區(qū)人民司法原則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并經歷了初創(chuàng)、發(fā)展破壞、恢復、復建、改革發(fā)展幾個階段。《律師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律師制度進入了一個蓬勃發(fā)展的新階段。
第一節(jié) 涉外公證的概念和作用
第二節(jié) 涉外公證程序的特別規(guī)定
第三節(jié) 辦理涉外公證應注意的事項
第一節(jié) 涉外公證的概念和作用
一、概念
涉外公證是指公證機構對含有涉外因素的公證事項,依法證明其真實性與合法性的活動。
(一)涉外公證的涉外因素有以下三種,只要具備以下諸因素之一種的就為涉外公證。
1.公證法律關系的主體具有涉外因素。
2.公證法律關系客體具有涉外因素。
3.公證文書的使用地域具有涉外因素。
(二)涉外公證的特點及涉外公證與國內公證的主要區(qū)別
涉外公證不同于國內公證,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申請公證的當事人不同;
2.行使公證管轄權的機構不同;
3.申請人所處的地域不同;
4.使用文字不同;
5.使用地域不同;
6.適用法律有特別要求。
二、涉外公證的法律作用
涉外公證的法律作用體現(xiàn)在涉外公證的法律用途中,涉外公證文書主要用于以下幾種情形;
(一)用于辦理出境和入境手續(xù),證明出入境所要求的相關事項。
(二)用于民間往來。
(三) 用于辦理各種民事法律事宜。
(四) 用于涉外經濟活動。
(五) 用于域外訴訟或仲裁。
第二節(jié) 涉外公證程序的特別規(guī)定
一、 涉外公證機構及涉外公證員
(一)涉外公證機構。
1.公證處。
2.我國駐外大使館、領事館。
1992年司法部修改后重新發(fā)布的《公證處辦理涉外公證業(yè)務暫行管理辦法》的規(guī)定,凡具備本辦法規(guī)定條件的,都可以申請辦理涉外公證業(yè)務。這些條件包括:
(1)有專職或兼職外語翻譯
(2)有較好的辦公條件和設備;
(3)有一名以上具備涉外公證業(yè)務條件的公證員。
(二)涉外公證員根據
辦理涉外公證業(yè)務的公證員應具備以下條件:
1.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2.具有一、二級公證員職稱或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經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司法廳(局)考核合格;
3.具有三級公證員職稱或具有大學專科學歷、從事公證工作三年以上的四級公證員,熟悉涉外法律并經全國涉外公證業(yè)務考試合格。
二、涉外公證的申請
涉外公證中的當事人申請,可分為本人申請,委托國內親屬代為申請和我國駐該國家使、領館代為申請。領館代為申請。申請的內容包括:公證的事項,*的目的和要求,使用的國家和地區(qū)。
第三節(jié) 辦理涉外公證應注意的事項
一、關于涉外公證管轄
發(fā)生在我國境內的法律行為、事實所制作的法律文書,由我國公證機構管轄,發(fā)生在外國的法律行為所制作的法律文書由外國公證機構管轄,也可由我國駐該國使、領館予以公證。
二、關于涉外公證方書的法律適用
涉外公證內容既要符合我國法律的規(guī)定,又要考慮到公證書使用國(地)的有關規(guī)定。
出具涉外公證文書與國內公證文書不同的是,既可以適用我國的法律規(guī)定,又可以在我國法律規(guī)定與公證文書使用國法律規(guī)定不一致的情況下,根據具體情況考慮適用外國的法律規(guī)定,出具公證文書。其前提條件是,國外的法律規(guī)定與我國的法律規(guī)定的基本原則與社會風俗不沖突,適用外國法律有利于保護我國 公民的利益。
三、涉外公證文書使用的文字
涉外公證文書的制作,一般以中文中主,但根據使用國的要求,可以制作譯本或按外文格式制作。
《公證程序規(guī)則(試行)》第39條規(guī)定:“制作公證書應使用中文?!鶕枰虍斒氯艘?,公證書可附外譯書?!?BR> 四、對涉外公證文書的認證
(一)對涉外公證文書的認證
這種認證是指外交,領事機關在公證文書上證明公證機構的簽名和印鑒屬實,或證明前一認證機構認證的簽名和印鑒屬實的行為??煞Q為領事認證。
(二)我國行使領事認證權的機關
1.外交部領事司。
2.外國駐華領事館所在地的省、直轄市、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
(三)涉外公證文書認證的一般程序
五、涉外公證文書使用的專用水印紙及專用印泥
專用水印紙,是指國家專門生產的有水印標記的,供公證機構制作涉外公證文書使用的特種紙張。
第十五章 律師制度概述
第一節(jié) 律師的概念
第二節(jié) 律師的概念
第三節(jié) 律師的任務和業(yè)務范圍
第四節(jié) 我國律師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律師的概念
一、律師的概念
律師是指經國家考核授予資格并準予執(zhí)業(yè)的,接受當事人的委托或者經人民法院指定,進行訴訟,非訴訟及其他法律事務,以維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為其提供法律服務的專業(yè)人員。這一概念包括三層含義:
1.律師是經國家考核授予資格并發(fā)給律師執(zhí)業(yè)證書、準予執(zhí)業(yè)的法律專業(yè)人員。
2.律師是應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委托及人民法院的指定,而參與訴訟或非訴訟法律事務的。
3.律師的職責是向社會提供法律服務,以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二、律師制度的概念與意義
律師制度是指國家法律規(guī)定的有關律師的性質、任務、業(yè)務范圍,律師的資格與執(zhí)業(yè),律師的工作機構與內容等的規(guī)范體系。律師制度的意義有四方面內容:
1.律師制度是健全民主與加強法制的重要內容;
2.律師制度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手段;
3.律師制度是維護公民、法人及非法人組織合法權益的重要保障;
4.律師制度是對公民進行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識的重要途徑。
第二節(jié) 律師的性質
一、關于“律師是國家的法律工作者”的問題
二、律師是向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專業(yè)人員
1996年新頒布的《律師法》明確規(guī)定:“律師是依法取得律師執(zhí)業(yè)證書,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執(zhí)業(yè)人員?!痹摋l從律師的職業(yè)屬性、法律屬性二者統(tǒng)一出發(fā),對律師性質作了更加科學、完整的界定。
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對律師和律師組織的性質作了科學的界定:律師和會計師、審計師以及其他為市場經濟提供服務的機構一樣,都屬于市場經濟的中介組織。律師是向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專業(yè)人員。律師作為中介組織有自主性與自律性兩大特點。
第三節(jié) 律師的任務和業(yè)務范圍
一、律師的任務
我國《律師法》第1條規(guī)定了律師的任務:“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法律的正確實施?!睂Υ藨獜摹皟蓚€維護”的統(tǒng)一的角度去理解。
二、律師的業(yè)務范圍
根據我國《律師法》第75條的規(guī)定,我國律師的主要業(yè)務范圍有七項。
1.接受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聘請,擔任法律顧問。
2.接受民事案件、行政案件當事人的委托,擔任代理人,參加訴訟。
3.接受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的聘請,為其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控告,申請取保候審;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托或者人民法院的指定,擔任辯護人;接受自訴案件自訴人、公訴案件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的委托,擔任代理人,參加訴訟。
4.代理各類訴訟案件的申訴。
5.接受當事人的委托,參加調解和仲裁活動。
6.接受非訴訟法律事務當事人的委托,提供法律服務。
7.解答法律咨詢,代寫訴訟文書和有關法律事務的其他文書。
第四節(jié) 我國律師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
一、舊中國的律師制度
我國古代曾有過助人訴訟的“訟師”等律師萌芽。清朝末年變法,才首次在法律上規(guī)定了律師制度。但未能實行。中華民國時期南京臨時政府開始建立律師制度。北洋政府頒布了中國歷第一部關于律師制度的法律。國民黨政府曾公布了《律師法》,但因政治腐敗,訴訟黑暗,律師活動得不到有效開展。
二、新中國律師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
新中國律師制度是在廢除國民黨舊傳統(tǒng),確立解放區(qū)人民司法原則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并經歷了初創(chuàng)、發(fā)展破壞、恢復、復建、改革發(fā)展幾個階段。《律師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律師制度進入了一個蓬勃發(fā)展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