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感覺與知覺P127
第一節(jié) 視覺P127
一、視敏度
1、視敏度是人眼辨別外界物體細節(jié)的能力。
2、視敏度的測量
臨床醫(yī)學(xué)上稱視敏度為視力。觀察者站在離視力表20英尺的地方(即標準觀察距離D`),他能分辨一個在20英尺距離時形成1分視角的視標開口。那么,他的視力(D`/D)為20/20,即1.0.
二、閃光融合
視敏度測量的是人眼對刺激物的空間分辨能力,而閃光融合測量的是人眼對刺激物時間變化的分辨能力。例如,書桌上的臺燈每秒鐘開關(guān)一次燈泡,你能很清楚的分辨出亮與暗,甚至每秒10次也能分辨出亮與暗。然而,當燈的亮-暗變化相當快的時候,由于眼睛不能分辨光那么迅速的變化,所以就把亮-暗迅速交替的光看成是連續(xù)的光了,也就是閃光融合了。
我們把剛剛看成是連續(xù)光的時候,每秒鐘亮-暗的周期數(shù)稱為閃光融合頻率,或者叫臨界閃光頻率。
四、顏色視覺
1、顏色的基本屬性
顏色是由光的波長決定的,光的波長決定了顏色的色調(diào)。
2、顏色辨別
簡答題十四、關(guān)于波長的變化對顏色辨別的影響,此圖說明了什么問題?
450500550600650
波長(納米)
上圖:光譜各部位的顏色辨別閾限
答:對不同顏色,人眼的分辨能力有沒有差別,即感受性有沒有變化?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可以做個實驗來說明。讓被試的視野分成兩半,一半是標準刺激,即實驗者給他看的顏色,用λ符號表示;另一半是比較刺激,即另外一種讓被試者分辨的顏色。這種顏色的明度和飽和度與標準刺激是一樣的,只變化它的波長,像最小變化法那樣,看被試者能分辨出是兩種顏色的時候,兩種顏色波長的差別,即△λ有多大。
上圖是實驗的結(jié)果。從圖中可以看到,△λ的大小依賴于所要分辨的顏色。也就是說,人辨別顏色的能力在不同波長上是不一樣的。在光譜的某些部位只要改變波長1nm,人眼便能看出顏色的差別。但在多數(shù)部位需要改變1—2nm,甚至更多nm才能感覺出有差別。感受性部位在480納米及600納米附近;感受性最低的部位,位于540納米附近及光譜的兩端。在整個光譜上,人們可以分辨出一百多種不同顏色。
3、顏色混合
色光混合是相加混合,混合后明度增加;顏料混合是相減混合。顏色混合的實驗經(jīng)常在混色輪上進行。
第二節(jié) 聽覺P143
一、聽覺感受性P143
我們能夠聽到的聲音是頻率為每秒16—20000次的空氣振動,即聲波。聲波有三種特性:①頻率(決定聲音的音高)、②振幅(即聲音的強度,決定聲音的響度)、③波形(決定聲音的音色)。
等響度曲線上的每一條曲線代表一個響度的等級,單位為方。我們對1000HZ—4000HZ的聲音最敏感。
二、聽覺的特性
1、聽覺掩蔽,(一個聲音的聽覺閾限,因為另一聲音的影響而提高的現(xiàn)象就是聽覺掩蔽。)
2、對詞的聽覺辨認,(高頻詞的聽覺辨認閾限比低頻詞的聽覺辨認閾限低。這與詞的視覺辨認結(jié)果是相同的。)
3、雙耳聽覺,(同時用兩只耳朵聽聲音所產(chǎn)生的聽覺叫雙耳聽覺。在雙耳聽覺的條件下,雙耳對純音信號辨認的閾值比單耳聽覺的閾值低。確定聲源的方位主要靠的是雙耳聽覺。雙耳聽覺實驗是讓被試帶著耳機坐在實驗室,對他的每只耳呈現(xiàn)不同的聽覺材料。)
4、聽覺適應(yīng)與聽覺疲勞,(在聲音刺激持續(xù)作用下聽覺感受性下降的現(xiàn)象叫聽覺適應(yīng)。強度大大超過感受器正常生理反應(yīng)的響度,或聲音刺激長時間地作用于聽覺器官,引起聽覺閾限暫時提高的現(xiàn)象叫聽覺疲勞。聽覺適應(yīng)是聲音刺激持續(xù)作用時發(fā)生的聽覺閾限的提高;聽覺疲勞則是在聲音刺激停止作用后發(fā)生的聽覺閾限的提高,二者指的是不同的現(xiàn)象。)
5、聽錯覺,(視覺中有視錯覺,在聽覺中同樣也存在著聽錯覺。)
第三節(jié) 其他感覺P148
三、觸覺
1、觸覺感受性
兩點閾是測定皮膚觸覺感受性的一個指標。在排除視覺的條件下,同時刺激皮膚上相鄰的兩個點,如果它們之間的距離非常近時,被試者只會感到是一個點的刺激;如果逐漸加大兩個刺激點的距離,就會覺察是兩個點,能覺察到兩個點的最小距離稱為兩點閾。
第四節(jié) 知覺P154
一、知覺的組織
1、圖形-背景(大家熟悉的雙關(guān)圖形:當把白色當作圖形來看時,它是一個花瓶;當把黑色當作圖形來看時,它是兩個對著的面孔。也就是如果把白色當作圖形的話,黑色便成為背景;若把黑色當作圖形的話,白色成為背景。不可能同時把兩者都當作圖形。)這種圖形-背景的相互關(guān)系是格式塔心理學(xué)家提出的知覺組織的原則之一。
2、分組(要把兩維圖形的各個部分看成是一個整體,面不是單獨零散的各個部分,依賴于分組的若干規(guī)律。)
①封閉性規(guī)律(一個封閉的圖形容易看成是整體);
②連續(xù)性規(guī)律(在按一定順序組成的圖形中,如果有新的成分加入,人們會把與原來圖形的順序一致的新成分,看成是原來圖形的繼續(xù)。)
③相似性規(guī)律(相似圖形容易形成一個整體)
④接近性規(guī)律(圖形在空間上比較接近的部分容易形成一個整體)
二、對字、詞的辨認
(使用速示器進行漢字特征抽取的實驗。用30個常用漢字,每個漢字都制成幻燈片,黑白對比為0.003,逐一投射到照度均勻的屏幕上。呈現(xiàn)時間從3毫秒開始,然后逐漸增加呈現(xiàn)時間,直至被試連續(xù)兩次正確寫下所呈現(xiàn)的漢字為止。實驗要求被試在每次呈現(xiàn)后,立即寫下所看到的字的筆劃或字的其他成分。實驗結(jié)果表時,被試對30個漢字辨認的書寫過程往往有共同之處,特別對某些字尤為明顯。)總結(jié)出被試的書寫過程有兩個特點:
1、對漢字右下角的筆劃往往先抽取,隨著呈現(xiàn)時間逐漸增加,字的左上角的筆劃才被抽取。(被試這所以常常先寫下字的右下角特征是與漢字本身的結(jié)構(gòu)有關(guān),漢字右下角的筆劃結(jié)構(gòu)一般比左上角的較為簡單。)
2、對結(jié)構(gòu)上屬于包圍或半包圍型的字,如南、慮等,被試先寫下字的輪廓,然后再填充其內(nèi)部細節(jié)。
三、深度知覺
人們能夠把外界物體作用于視覺器官上的兩維的映像感知為三維,是因為有很多能夠提供深度信息的線索。人們能根據(jù)這些線索判斷物體離我們多遠,也能判斷物體本身各部分之間的距離,即產(chǎn)生深度知覺。能夠提供深度知覺的線索有①肌肉線索、②單眼線索和③雙眼線索。
1、肌肉線索
有兩種肌肉能提供深度線索:①是調(diào)節(jié)眼睛水晶體曲度的睫狀?。?BR> ②是控制雙眼視軸輻合的眼外肌??唇嚯x物體時,兩眼的視軸趨于集中,輻合角度大;看遠物體時,視軸趨于分散,輻合角度變小。觀察更遠的物體時,視軸接近平行,見下圖。要能對下圖進行解釋
(圖略)
上圖雙眼視軸的輻合
圖中d代表視軸的輻合角度,a代表目間距,即兩眼之間的距離,p代表觀察的物體,s代表觀察的距離。從這個簡單的幾何圖形中我們可以看到,視軸的輻合角d取決于目間距和觀察距離,即d=a/s.
2、單眼線索
用一只眼睛能看到深度的視覺線索有以下幾個:①物體的大小(根據(jù)物體大小估計出它的遠近);②遮擋(一個物體擋住了另一個物體的一部分,則被擋的物體一定比遮擋的物體遠);
③線條透視,隨著物體距離的增加,它與觀察者眼睛所形成的視角就逐漸變小,產(chǎn)生平行線在遠處匯聚成一點的現(xiàn)象。例如,看遠處的鐵軌,就會感到兩根鐵軌越來越接近,在視線的盡頭它們相接為一點。這是依據(jù)幾何光學(xué)投影原理形成的單眼深度線索給一個鐵軌的圖,要能對圖進行解釋P160;④結(jié)構(gòu)極差(觀察一物體時,在近處能看到它的細節(jié),隨著距離的增加,能看到的物體的細節(jié)就越來越少);⑤運動視差(當外界物體與觀察者之間發(fā)生相對位移的時候,觀察者看不同距離的物體效果是不同的)。
3、雙眼線索
雙眼線索主要指雙眼視差提供的深度知覺線索。雙眼視差是指,當人們觀察一個物體時,由于兩只眼睛之間相距65mm,它們又處在同一平面上,因此,每只眼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物體的。這就造成了兩個視網(wǎng)膜像之間輕微的差別,這種差別稱為雙眼視差,它是產(chǎn)生深度知覺的主要線索。
4、嬰兒的深度知覺
吉布生利用“視崖”的裝置測量了嬰兒的深度知覺。
四、知覺恒常性
知覺恒常性是當觀察條件,即遠端刺激(外界物體)和近端刺激(投射在感受器上映像或能量)發(fā)生變化時,人們對該物體的知覺仍然保持不變的知覺特性。
1、大小知覺恒常性;
2、明度和顏色恒常性,顏色恒常性的產(chǎn)生有一定的條件,即需要讓觀察者看到背景色,他才能把覆蓋在對象上的背景色排除掉,而知覺到對象本來的顏色,不然就會產(chǎn)生顏色混合的結(jié)果
第一節(jié) 視覺P127
一、視敏度
1、視敏度是人眼辨別外界物體細節(jié)的能力。
2、視敏度的測量
臨床醫(yī)學(xué)上稱視敏度為視力。觀察者站在離視力表20英尺的地方(即標準觀察距離D`),他能分辨一個在20英尺距離時形成1分視角的視標開口。那么,他的視力(D`/D)為20/20,即1.0.
二、閃光融合
視敏度測量的是人眼對刺激物的空間分辨能力,而閃光融合測量的是人眼對刺激物時間變化的分辨能力。例如,書桌上的臺燈每秒鐘開關(guān)一次燈泡,你能很清楚的分辨出亮與暗,甚至每秒10次也能分辨出亮與暗。然而,當燈的亮-暗變化相當快的時候,由于眼睛不能分辨光那么迅速的變化,所以就把亮-暗迅速交替的光看成是連續(xù)的光了,也就是閃光融合了。
我們把剛剛看成是連續(xù)光的時候,每秒鐘亮-暗的周期數(shù)稱為閃光融合頻率,或者叫臨界閃光頻率。
四、顏色視覺
1、顏色的基本屬性
顏色是由光的波長決定的,光的波長決定了顏色的色調(diào)。
2、顏色辨別
簡答題十四、關(guān)于波長的變化對顏色辨別的影響,此圖說明了什么問題?
450500550600650
波長(納米)
上圖:光譜各部位的顏色辨別閾限
答:對不同顏色,人眼的分辨能力有沒有差別,即感受性有沒有變化?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可以做個實驗來說明。讓被試的視野分成兩半,一半是標準刺激,即實驗者給他看的顏色,用λ符號表示;另一半是比較刺激,即另外一種讓被試者分辨的顏色。這種顏色的明度和飽和度與標準刺激是一樣的,只變化它的波長,像最小變化法那樣,看被試者能分辨出是兩種顏色的時候,兩種顏色波長的差別,即△λ有多大。
上圖是實驗的結(jié)果。從圖中可以看到,△λ的大小依賴于所要分辨的顏色。也就是說,人辨別顏色的能力在不同波長上是不一樣的。在光譜的某些部位只要改變波長1nm,人眼便能看出顏色的差別。但在多數(shù)部位需要改變1—2nm,甚至更多nm才能感覺出有差別。感受性部位在480納米及600納米附近;感受性最低的部位,位于540納米附近及光譜的兩端。在整個光譜上,人們可以分辨出一百多種不同顏色。
3、顏色混合
色光混合是相加混合,混合后明度增加;顏料混合是相減混合。顏色混合的實驗經(jīng)常在混色輪上進行。
第二節(jié) 聽覺P143
一、聽覺感受性P143
我們能夠聽到的聲音是頻率為每秒16—20000次的空氣振動,即聲波。聲波有三種特性:①頻率(決定聲音的音高)、②振幅(即聲音的強度,決定聲音的響度)、③波形(決定聲音的音色)。
等響度曲線上的每一條曲線代表一個響度的等級,單位為方。我們對1000HZ—4000HZ的聲音最敏感。
二、聽覺的特性
1、聽覺掩蔽,(一個聲音的聽覺閾限,因為另一聲音的影響而提高的現(xiàn)象就是聽覺掩蔽。)
2、對詞的聽覺辨認,(高頻詞的聽覺辨認閾限比低頻詞的聽覺辨認閾限低。這與詞的視覺辨認結(jié)果是相同的。)
3、雙耳聽覺,(同時用兩只耳朵聽聲音所產(chǎn)生的聽覺叫雙耳聽覺。在雙耳聽覺的條件下,雙耳對純音信號辨認的閾值比單耳聽覺的閾值低。確定聲源的方位主要靠的是雙耳聽覺。雙耳聽覺實驗是讓被試帶著耳機坐在實驗室,對他的每只耳呈現(xiàn)不同的聽覺材料。)
4、聽覺適應(yīng)與聽覺疲勞,(在聲音刺激持續(xù)作用下聽覺感受性下降的現(xiàn)象叫聽覺適應(yīng)。強度大大超過感受器正常生理反應(yīng)的響度,或聲音刺激長時間地作用于聽覺器官,引起聽覺閾限暫時提高的現(xiàn)象叫聽覺疲勞。聽覺適應(yīng)是聲音刺激持續(xù)作用時發(fā)生的聽覺閾限的提高;聽覺疲勞則是在聲音刺激停止作用后發(fā)生的聽覺閾限的提高,二者指的是不同的現(xiàn)象。)
5、聽錯覺,(視覺中有視錯覺,在聽覺中同樣也存在著聽錯覺。)
第三節(jié) 其他感覺P148
三、觸覺
1、觸覺感受性
兩點閾是測定皮膚觸覺感受性的一個指標。在排除視覺的條件下,同時刺激皮膚上相鄰的兩個點,如果它們之間的距離非常近時,被試者只會感到是一個點的刺激;如果逐漸加大兩個刺激點的距離,就會覺察是兩個點,能覺察到兩個點的最小距離稱為兩點閾。
第四節(jié) 知覺P154
一、知覺的組織
1、圖形-背景(大家熟悉的雙關(guān)圖形:當把白色當作圖形來看時,它是一個花瓶;當把黑色當作圖形來看時,它是兩個對著的面孔。也就是如果把白色當作圖形的話,黑色便成為背景;若把黑色當作圖形的話,白色成為背景。不可能同時把兩者都當作圖形。)這種圖形-背景的相互關(guān)系是格式塔心理學(xué)家提出的知覺組織的原則之一。
2、分組(要把兩維圖形的各個部分看成是一個整體,面不是單獨零散的各個部分,依賴于分組的若干規(guī)律。)
①封閉性規(guī)律(一個封閉的圖形容易看成是整體);
②連續(xù)性規(guī)律(在按一定順序組成的圖形中,如果有新的成分加入,人們會把與原來圖形的順序一致的新成分,看成是原來圖形的繼續(xù)。)
③相似性規(guī)律(相似圖形容易形成一個整體)
④接近性規(guī)律(圖形在空間上比較接近的部分容易形成一個整體)
二、對字、詞的辨認
(使用速示器進行漢字特征抽取的實驗。用30個常用漢字,每個漢字都制成幻燈片,黑白對比為0.003,逐一投射到照度均勻的屏幕上。呈現(xiàn)時間從3毫秒開始,然后逐漸增加呈現(xiàn)時間,直至被試連續(xù)兩次正確寫下所呈現(xiàn)的漢字為止。實驗要求被試在每次呈現(xiàn)后,立即寫下所看到的字的筆劃或字的其他成分。實驗結(jié)果表時,被試對30個漢字辨認的書寫過程往往有共同之處,特別對某些字尤為明顯。)總結(jié)出被試的書寫過程有兩個特點:
1、對漢字右下角的筆劃往往先抽取,隨著呈現(xiàn)時間逐漸增加,字的左上角的筆劃才被抽取。(被試這所以常常先寫下字的右下角特征是與漢字本身的結(jié)構(gòu)有關(guān),漢字右下角的筆劃結(jié)構(gòu)一般比左上角的較為簡單。)
2、對結(jié)構(gòu)上屬于包圍或半包圍型的字,如南、慮等,被試先寫下字的輪廓,然后再填充其內(nèi)部細節(jié)。
三、深度知覺
人們能夠把外界物體作用于視覺器官上的兩維的映像感知為三維,是因為有很多能夠提供深度信息的線索。人們能根據(jù)這些線索判斷物體離我們多遠,也能判斷物體本身各部分之間的距離,即產(chǎn)生深度知覺。能夠提供深度知覺的線索有①肌肉線索、②單眼線索和③雙眼線索。
1、肌肉線索
有兩種肌肉能提供深度線索:①是調(diào)節(jié)眼睛水晶體曲度的睫狀?。?BR> ②是控制雙眼視軸輻合的眼外肌??唇嚯x物體時,兩眼的視軸趨于集中,輻合角度大;看遠物體時,視軸趨于分散,輻合角度變小。觀察更遠的物體時,視軸接近平行,見下圖。要能對下圖進行解釋
(圖略)
上圖雙眼視軸的輻合
圖中d代表視軸的輻合角度,a代表目間距,即兩眼之間的距離,p代表觀察的物體,s代表觀察的距離。從這個簡單的幾何圖形中我們可以看到,視軸的輻合角d取決于目間距和觀察距離,即d=a/s.
2、單眼線索
用一只眼睛能看到深度的視覺線索有以下幾個:①物體的大小(根據(jù)物體大小估計出它的遠近);②遮擋(一個物體擋住了另一個物體的一部分,則被擋的物體一定比遮擋的物體遠);
③線條透視,隨著物體距離的增加,它與觀察者眼睛所形成的視角就逐漸變小,產(chǎn)生平行線在遠處匯聚成一點的現(xiàn)象。例如,看遠處的鐵軌,就會感到兩根鐵軌越來越接近,在視線的盡頭它們相接為一點。這是依據(jù)幾何光學(xué)投影原理形成的單眼深度線索給一個鐵軌的圖,要能對圖進行解釋P160;④結(jié)構(gòu)極差(觀察一物體時,在近處能看到它的細節(jié),隨著距離的增加,能看到的物體的細節(jié)就越來越少);⑤運動視差(當外界物體與觀察者之間發(fā)生相對位移的時候,觀察者看不同距離的物體效果是不同的)。
3、雙眼線索
雙眼線索主要指雙眼視差提供的深度知覺線索。雙眼視差是指,當人們觀察一個物體時,由于兩只眼睛之間相距65mm,它們又處在同一平面上,因此,每只眼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物體的。這就造成了兩個視網(wǎng)膜像之間輕微的差別,這種差別稱為雙眼視差,它是產(chǎn)生深度知覺的主要線索。
4、嬰兒的深度知覺
吉布生利用“視崖”的裝置測量了嬰兒的深度知覺。
四、知覺恒常性
知覺恒常性是當觀察條件,即遠端刺激(外界物體)和近端刺激(投射在感受器上映像或能量)發(fā)生變化時,人們對該物體的知覺仍然保持不變的知覺特性。
1、大小知覺恒常性;
2、明度和顏色恒常性,顏色恒常性的產(chǎn)生有一定的條件,即需要讓觀察者看到背景色,他才能把覆蓋在對象上的背景色排除掉,而知覺到對象本來的顏色,不然就會產(chǎn)生顏色混合的結(jié)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