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興奮性的影響:按理論推測,細胞外液鉀濃度降低時,由于細胞膜內外K+濃度差增大,細胞內K+外流應當增多而使心肌細胞靜息電位負值增大而呈超極化狀態(tài)。但實際上當血清鉀濃度降低特別是明顯降低(如低于3mmol/L)時,靜息電位負值反而減少,這可能是由于細胞外液鉀濃度降低時,心肌細胞膜的鉀電導(potassium conductance)降低,從而使細胞內鉀外流減少,而基礎的內向鈉電流使膜部分去極化所致。靜息電位負值的減少使靜息電位與閾電位的距離減小,因而引起興奮所需的剌激也較小,所以心肌的興奮性增高。細胞外液鉀濃度降低時對鈣內流的抑制作用減小,故鈣內流加速而使復極化2期(坪期)縮短,心肌的有效不應期也隨之而縮短。心肌細胞膜的鉀電導降低所致的鉀外流減小,又使3期復極的時間延長。近年有人從低鉀血癥病人的右心室尖部所記錄的心肌細胞動作電位中也觀察到3期復極時間的延長。3期復極時間的延長也就說明心肌超常期延長。上述變化使整個動作電位的時間延長,因而后一次0期除極化波可在前一次復極化完華之前到達。在心電圖上可見反映2期復極的S-T段壓低。相當于3期復極的T波壓低和增寬,并可在其末期出現(xiàn)明顯的U波,相當于心室動作電位時間的Q-T間期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