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考研政治基礎哲學精品講義七

字號:

這一章與其后的兩章,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唯物主義,即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的兩大發(fā)現之一,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內容。從理論上說,它并不是與辯證唯物主義并列的另一個"主義"。但從復習考試來說,這三章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tǒng)。
    本章可以視為唯物史觀的緒論。本章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其理論線索是以實踐觀為核心,揭示人類社會的本質,具體分析社會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及其功能。這一章在框架結構上的特點就是一個"基礎",一個"本質",三個"結構"。即社會的物質基礎、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以及社會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觀念結構。
    本章試題的特點是,既有微觀上的重要性,又有宏觀上的重要性。
    從微觀上看,本章理論內容豐富,考點星羅棋布。幾乎涉及到了全部基本概念。
    從宏觀上看,本章的主要原理不僅在理論上是唯物史觀體系的建筑構架,而且直接就成為了試卷上的考點.
    一、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和本質
    (一)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可能考多選題、材料分析題)
    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
    社會存在由自然地理環(huán)境、人口因素和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等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構成。其最本質的內容是物質資料生產方式。
    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總括了人的一切意識要素和社會的全部精神現象。
    唯物史觀關于社會存在同社會意識關系的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哲學基本問題原理在社會歷史領域的體現。
    (二)地理環(huán)境和人口因素在社會形成和發(fā)展中的作用【高頻命題點】(一般考多選題、材料分析題的一個采分點)
    1.地理環(huán)境
    (1)地理環(huán)境的含義
    地理環(huán)境是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它通過人的實踐活動成為社會存在的要素,是與人類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
    (2)地理環(huán)境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理
    地理環(huán)境是社會生存和發(fā)展的經常的、必要的條件。
    (3)對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的哲學批判
    不承認地理環(huán)境對于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就不是歷史唯物主義。但不能把地理環(huán)境的作用夸大為決定作用,那就陷入了"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的誤區(qū)。
    (4)掌握地理環(huán)境對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作用的原理的現實意義
    這一原理啟示我們要重視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作用,維護生態(tài)平衡,按照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規(guī)律改造自然環(huán)境。這是切實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條件。人口因素是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它對社會發(fā)展起重要作用。但人口生產本身對社會發(fā)展不起決定作用。
    (三)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難點】(一般考多選題)
    1.生產方式是把握社會生產實踐活動的邏輯范疇
    2.生產方式的涵義和實質
    生產力是生產方式的物質內容,生產關系是生產方式(生產活動)的社會形式。
    3.生產方式(即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決定力量
    (四)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協調發(fā)展【命題熱點】(一般考多選題、材料分析題的一個采分點)
    (五)社會的實踐本質【重點考點難點易錯點】(一般考多選題、材料分析題的一個采分點)
    如何理解社會的本質,這是歷史觀的核心問題。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在人類思想第一次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本質。
    實踐是社會關系的發(fā)源地。實踐內在地包含著三重關系:
    ①人與自然的關系
    ②人與人的關系
    ③人與其自身意識關系
    這些關系即物質的社會關系和思想的社會關系,構成了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
    (六)社會有機體與社會結構【難點易錯點】
    1、社會有機體的含義
    社會有機體是囊括全部社會生活及其關系的總體性范疇,指人類社會是以生產方式為基礎的各種關系同時存在又相互依存所構成的整體。
    2、社會結構
    社會結構是指社會要素之間相互關聯的方式,其內容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
    二、社會的經濟結構
    (一)社會經濟結構的內容的功能(一般考單選題、多選題)
    從內容上看,社會經濟結構就是生產關系。
    (二)生產力的內涵及構成要素(一般考多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