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復習資料(二)

字號:

21 締約過失責任的類型:⑴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⑵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提供虛假情況;⑶泄漏或不正當?shù)氖褂蒙虡I(yè)秘密;⑷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主要有:①違反有效的要約邀請;②要約人違反有效要約;③合同無效和被撤銷。
    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①因信賴對方要約邀請和有效的要約而與對方聯(lián)系、赴實地考察以及檢查標的物等所支出的各種合理費用;②因信賴對方將要締約,為締約做各種準備工作所支出的各種合理費用;③為談判所支出的勞務,以及為支出上述各種費用所失去的利息。
    22 合同條款中,提示性的合同條款有:①當事人的名稱或姓名和住所;②標的;③質(zhì)量和數(shù)量;④價款或酬金;⑤履行的期限;⑥履行地點和方式;⑦違約責任;⑧解決爭議的方法。
    默示條款的種類:①實現(xiàn)合同目的及作用所必不可少的條款;②公認的商業(yè)習慣或經(jīng)營習慣的條款;③合同當事人系列交易的慣有規(guī)則的條款;④明示或約定俗成的交易規(guī)則在行業(yè)內(nèi)具有不言自明的默示效力的條款;⑤直接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而成為合同的普通條款。
    23 合同解釋:是對合同及其相關資料的含義所作的分析和說明。合同解釋的原則:①以合同文義為出發(fā)點,客觀主義結(jié)合主觀主義原則;②體系解釋原則;③歷史解釋原則;④符合合同目的原則;⑤參照習慣或慣例原則;⑥合法原則;⑦誠實信用原則。
    格式條款的解釋原則:①以客觀合理性標準解釋的原則;②統(tǒng)一解釋原則;③限制解釋原則;④調(diào)和解釋原則;⑤個別商議條款優(yōu)先原則。免責條款的解釋原則:①免責條款不得違反合同主要目的的解釋原則;②不得將“免責條款之合意”視為“自甘冒險”的解釋原則;③非為企業(yè)合理化經(jīng)營所必需的免責條款應從嚴規(guī)制的解釋原則;④限制解釋原則在免責條款上要具體化。
    24 限制解釋原則在免責條款上的具體化:①未指明是免除違約責任還是侵權責任時,解釋為只免除違約責任;②在條款利用人可能負有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時,若未指明所免除的責任是否包括過錯責任時,只解釋為免除無過錯責任;③適用于“隱蔽性瑕疵責任”或“不符合特定目的所生責任”不明確時,只免除“隱蔽性瑕疵責任”;④適用于“隱蔽性瑕疵責任”或“不符合描述的瑕疵責任”不明確時,只免除“隱蔽性瑕疵責任”;⑤在買賣合同中,當事人雙方約定:若買受人在一定期間內(nèi)對貨物的質(zhì)量不提出異議,視為貨物合格;⑥有權約定免除第三人所負責任的情況下,若免責條款所欲免除的責任是否包括第三人所負之責不明確時,解釋為只免除第三人所負的責任。
    25 合同漏洞發(fā)生的原因:①當事人對于非必要之點,未經(jīng)表示;②當事人對于非必要之點雖經(jīng)表示,但未獲協(xié)議;③合同的部分條款因違反強行性規(guī)范或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而無效。
    26 合同權利:又稱合同債權,是指債權人根據(jù)法律或合同的規(guī)定向債務人請示給付并予以保有的權利。①合同債權是請求權;②是給付受領權;③是相對權;④具有平等性;⑤具有請求力、執(zhí)行力、依法自力實現(xiàn)、處分權能和保持力。
    合同債權的效力:一項完全的合同債權具有請求力、執(zhí)行力、依法自力實現(xiàn)、處分權能和保持力。請求力,是在債務人違約時,債權人可以向法院訴請履行的效力。執(zhí)行力,是債權人依其給付之訴取得確定判決后,得請求法院對債務人為強制執(zhí)行的效力。依法自力實現(xiàn),是在合同債權受到侵害或妨礙,情事急迫卻又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濟的情況下,債權人自行救助,拘束債務人,扣押其財產(chǎn)的效力。處分權能,是抵銷、免除、債權讓與和設定債權質(zhì)權等決定債權命運效力。保持力,是在債務人自動或受法律的強制而提出給付時,債權人得保有該給付的效力。
    27 合同的主要條款:是指合同必須具備的條款,欠缺它,合同就不成立。它決定著合同的類型,確定著當事人各方權利義務的質(zhì)與量。認定合同的主要條款,可以從幾個方面:①有時是由法律直接規(guī)定的。②由合同的類型和性質(zhì)決定。③也可以是由當事人約定產(chǎn)生。
    28 附隨義務與主給付義務的區(qū)別:①主給付義務自始確定,并決定合同類型。附隨義務是隨著合同關系的發(fā)展而不斷形成的,不受合同類型的限制。②主給付義務構(gòu)成雙務合同的對待給付,一方在對方未為對待給付前,得拒絕自己的給付。附隨義務原則上不屬于對待給付,不能發(fā)生同時履行抗辯權。③不履行主給付義務,債權人得解除合同。不履行附隨義務,債權人原則上不得解除合同,受到損害時,依不完全履行的規(guī)定請求損害賠償。
    29 合同的形式:又稱合同的方式,是當事人合意的表現(xiàn)形式,是合同內(nèi)容的外部表現(xiàn),是合同內(nèi)容的載體。有口頭形式、書面形式和推定形式三種。書面合同的要求:①有某種文字憑證;②當事人或其代理人在文字憑據(jù)上簽字或蓋章;③文字憑據(jù)上載有合同權利義務。
    書面合同的表現(xiàn)形式:①表格合同;②車票、保險單等合同憑證;③合同確認書;④格式合同。
    30 合同生效:是指已經(jīng)成立的合同在當事人之間產(chǎn)生了一定的法律拘束力。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區(qū)別和意義:①概念和性質(zhì)不同;合同成立指當事人就合同主要條款達成合意,合同生效指合同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生效要件。②構(gòu)成要件不同。③區(qū)分成立和生效有助于正確處理各種糾紛。
    合同的生效要件:①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②意思表示真實;③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④具備法律所要求的形式。
    31 附條件的合同:是當事人在合同中特別規(guī)定一定的條件,以條件的是否成就來決定合同的效力的發(fā)生或消滅的合同。附期限的合同:是指當事人在合同中設定一定的期限,并把期限的到來作為合同效力的發(fā)生或消滅根據(jù)的合同。其異同:⑴相同點:①均由當事人任意選定,不是法定的,且條件與期限均須合法;②所限制的都是合同效力的發(fā)生或終止。⑵不同點:條件是尚未發(fā)生的不確定的事實;期限是將來確定發(fā)生的事實。
    32 效力待定的合同:指合同成立之后,是否已經(jīng)發(fā)生效力尚不能確定,有待于其他行為或事實使之確定的合同。其特點:①合同已經(jīng)成立,但因缺乏處分權、代理權或缺乏行為能力而效力并不具備;②合同的效力處于一種不確定的中間狀態(tài);③合同效力有待于其他行為或事實使之確定。
    33 效力待定合同的種類:①主體不合格的合同,包括無行為能力人所訂立的合同和限制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訂立的合同;②因無權代理而訂立的合同;③無權處分行為訂立的合同。其后果是:合同效力待定,合同經(jīng)權利人的追認才能生效。
    34 狹義的無權代理:是指表見代理以外的欠缺代理權的代理。其特點:①是表見代理以外的無權代理;②代理人欠缺代理權,無權代理人根本未得到授權、超越代理權范圍以及在代理權消滅以后的代理;③狹義無權代理人以本人名義與他人訂立合同,是一種效力待定的合同。
    35 追認:指本人對無權代理行為在事后予以承認的一種單方意思表示。其特點:①追認的意思表示應當以明示方式向相對人作出;②追認是一種單方意思表示,無須相對人的同意即可發(fā)生法律效力;③一旦作出追認,在法律上視為補授代理權,從而使無權代理具有與有權代理一樣的法律效果。
    催告:指相對人催促本人在1個月內(nèi)明確答復是否追認無權代理行為的一種意思表示。催告權行使的條件:①無權代理對相對人是否發(fā)生效力尚未確定,才有必要由相對人提出催告;②要求本人自1個月內(nèi)作出答復;③催告的意思必須明確地向本人作出。
    撤銷權:是指相對人在本人未承認無權代理行為之前,可撤銷其與無權代理人訂立的合同。撤銷權行使的條件:①必須在本人沒有作出追認之前而撤銷;②撤銷權只能由善意的相對人行使;③撤銷的意思表示必須通知本人。
    36 表見代理:是指在無權代理的場合,如果善意相對人客觀上有正當理由相信無權代理人具有代理權而與其為法律行為,該法律行為的效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擔。表見代理成立的條件:①表見代理屬于廣義的無權代理,只能在代理人無代理權而從事代理行為的情形下發(fā)生;②相對人有合理的理由相信無權代理人有代理權。③相對人主觀上是善意的、無過失的;④無權代理行為的發(fā)生與本人有關。
    相對人有合理的理由相信無權代理人由代理權,構(gòu)成這一條件須符合的要求:①相對人而不是其他人相信無權代理人有代理權;②相對人必須有合理的理由相信無權代理人具有代理權;③確定一種權利的外觀是否存在,關鍵要從第三人是否相信或應當相信的角度來考慮。
    37 狹義無權代理與表見代理的區(qū)別:①構(gòu)成要件不同。狹義無權代理是代理人根本無代理權而從事代理行為,且其無權代理行為也不可能使相對人信賴其有代理權。在表見代理下,無權代理人所從事的無權代理行為,使善意相對人有正當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權。②法律效果不同。在狹義無權代理下,本人享有追認權,無權代理行為能否發(fā)生效力取決于本人是否追認。在表見代理下,無權代理行為無需經(jīng)過本人的追認就可以直接對本人發(fā)生效力。
    38 無權處分合同:是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chǎn),并與相對人訂立**財產(chǎn)的合同。無權處分的特點:①行為人實施了法律上的處分行為;②行為人沒有法律上的處分權而處分了他人的財產(chǎn);③因行為人處分財產(chǎn)的行為而使行為人與相對人訂立了合同;④行為人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處分行為。
    39 無權處分行為與無權代理的區(qū)別:①無權代理是無權代理人以本人的名義實施民事行為,而無權處分則是無權處分人以自己的名義實施民事行為;②在狹義無權代理的情況下,相對人不具有正當理由信賴無權代理人具有代理權,因而相對人是有過失的。而在無權處分情況下,相對人則可能是善意的。
    40 善意取得制度:是法律為維護交易安全而設定的制度,指無權處分人處分其占有的動產(chǎn)給他人,如果受讓人取得該動產(chǎn)時處于善意,則可以依法取得該動產(chǎn)的權利。要使無權處分合同有效,必須要經(jīng)過本人追認或行為人事后取得處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