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國法制史》復習資料第六章

字號:

第六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法律制度
    (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考綱要求提示
    1、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法制指導思想的特色;
    2、認識這一時期法制的形式體例、內容的演變,及其對于后世法制的影響。
    核心內容速記
    一、法制的指導思想
    (一)三國:“撥亂之政,以刑為先”
    三國乘漢末之弊,戰(zhàn)亂不止,統治者急需以法律安定社會秩序,樹立自己的權威。因此,三國統治者在肯定禮治對法制具有指導作用的同時,格外強調法律在治理亂世,撥亂反正中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國時期的統治者大都主張建立完備的法律制度,尤其魏制定的《新律》對后世的影響頗大。同時,統治者更主張執(zhí)法從嚴,依法行賞罰,務使百姓相信令必行,禁必止。
    (二)兩晉:納禮入律
    司馬氏集團格外注意以法律反映、確立和保護士族的特殊利益。于是,“貴賤有等,長幼有序”的儒家“禮治”思想成為晉代法制的指導思想。封建正統法律思想所主張的禮律合一在晉朝有了長足的發(fā)展。
    首先,晉代統治者認為“禮治”是法制的靈魂。
    其次,晉代統治者認為立法與執(zhí)法社會效果的優(yōu)劣,完全系之于禮。由于重視律之理,所以晉代的律學十分發(fā)達,律典體例、立法技巧、法律術語的解釋也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
    再次,晉代統治者在立法實踐中“納禮入律”,使禮律合一的思想得以充分體現。禮律融合是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重要內容。禮律合一在晉律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如:“峻禮教之防,準五服以制罪”,完整地體現了禮治中的“親親”原則。因此,晉律成為中國古代社會中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在中國法制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南北朝:禮律進一步結合
    南朝統治者的法制指導思想多拘守魏晉主張,因而無大建樹。北朝統治者是異族入主中原,對中原文化,尤其儒學充滿興趣。在法制方面,亦多有創(chuàng)建,故南北朝時“中原律學,衰于南而盛于北”。北朝統治者更加注重禮對法的指導作用,注重禮與律的統一。
    二、立法概況
    (一)三國時期的立法概況
    蜀國在劉備稱帝后,諸葛亮、法正等便著手制定科條,稱為《蜀科》。吳國曾制“科條”,并修定過科、令。但由于蜀、吳兩國地處邊遠,政權又時時處于北方的威脅之下,所以立法匆忙,除針對具體情況制定一些科、令外,基本沿用漢代法律。與蜀、吳相比,魏國的立法則卓有成效。魏明帝建國后,除作《新律》(史稱《魏律》)外,還制定《州郡令》、《尚書官令》、《軍中令》、《郵傳令》等。
    魏明帝即位,傍采漢律制成《新律》,共十八篇。《新律》的內容較漢律更為豐富,體例更加科學,結構更加嚴密,對《晉律》的制定有直接影響。與漢律相比,《新律》作了如下調整:
    (1)增加篇條,由漢律九篇增為十八篇。
    (2)規(guī)范體例,將《九章律》中的《具律》改為《刑名》,列于律首,起提綱挈領的作用。
    (3)改革刑罰,使刑罰制度進一步規(guī)范化。魏律取消了漢律中的宮刑,減輕了對某些罪的處罰,將刑制定為死、髡、完、作、贖、罰金、雜抵罪七種,為舊五刑向新五刑的過渡創(chuàng)造了條件。
    (4)“八議”入律,使禮律進一步融合。《新律》將《周禮》中的“八辟”制度直接作為律條,納入律中,開辟了禮律融合的新途徑。
    (二)兩晉時期的立法概況
    兩晉的立法早在司馬昭輔政時就已開始,西晉時頒行過律、令、故事、式,皆為東晉所沿用?!稌x令》四十篇,是暫時性的制度,違令有罪者,依律定罪。《晉故事》三十卷,是律令之外的制書、詔誥等法律文書的匯編。式作為法律形式在晉代已經出現,如“戶調之式”。與令、故事、式相比,《晉律》(又稱《泰始律》)對后世的影響。
    《晉律》是司馬昭命賈充、羊祜、杜預等十四人參酌漢、魏之律而修撰的?!稌x律》共二十篇,體例的安排、條款的設置較《新律》更為適當,用詞更為準確規(guī)范。《晉律》在“納禮入律”思想指導下,將禮的原則直接變?yōu)榉傻臈l款,力求使禮與律水乳交融。
    《晉律》與漢、魏律相比具有如下特點:
    (1)法律概念更加規(guī)范、準確。晉代統治者首次區(qū)別了律與令的性質,即將律作為以定罪量刑為主的法典,將令作為規(guī)定國家各項制度的法典。從此,令不再是君主詔令的簡稱,而是與律并行的法典。法律注釋在這一時期也格外發(fā)達。
    (2)體例設置更加合理。《晉律》將《新律》的《刑名》篇分為《刑名》與《法例》兩篇,置于律典之首,以完善《新律。刑名》中的刑法總則,并加強其統領諸篇的地位。其對《刑名》的完善,有利于正確理解法律的含義,也有利于對律典中其他各篇的理解。
    (3)禮律進一步融合。
    (三)南北朝時期的立法概況
    1、南朝的立法
    南朝統治者偏安江南,政治上無所作為,晉代律學至此已趨于衰敗。在立法上,南朝統治者亦拘于晉制,無所建樹。
    2、北朝的立法
    北朝立法與南朝相比多有創(chuàng)建,自北魏時起,統治者便注重對漢、魏、晉律綜合比較,取其所長。北朝的立法,為隋唐封建法制的進一步完備創(chuàng)造了條件。
    (1)北魏的《北魏律》。《北魏律》是北朝律系統的首部法典,由崔浩、高允、常景等數十位律學家奉詔編修,共二十篇。《北魏律》總結了歷代及當世通行律典的經驗與不足,在刑名、罪名、刑罰原則諸方面皆有新的發(fā)展?!侗蔽郝伞返男拮胫笇枷胧恰凹{禮入律”,因此綜匯了中原、河西、江東諸地的儒學文化,集當時律典之大成,為隋唐律典的淵源。
    (2)東魏《麟趾格》。興和三年,東魏孝靜帝命百官議定新法,“以格代科”。格成為一種的法律形式。因新格議定于麟趾殿,故稱《麟趾格》。
    (3)西魏《大統式》。《大統式》共五卷。這種以“式”為法典名稱的編纂方式,是立法的一個發(fā)展。
    (4)北齊的《北齊律》。北齊代東魏后,便著手制定律令,制成《齊律》,史稱《北齊律》。與律同時修定頒行的還有令、格等,但以《北齊律》對后世影響。
    《北齊律》共十二篇,其篇目為:名例、禁衛(wèi)、戶婚、擅興、違制、詐偽、斗訟、賊盜、捕斷、毀損、廄牧及雜律。
    《北齊律》集北朝立法經驗之大成,校正古今,銳意創(chuàng)新,確立了“重罪十條”,為后世改為“十惡”所本;《北齊律》合《刑名》、《法例》為《名例》篇,置于律首,將律典的篇目減為十二篇,這種體例也為隋、唐、宋所沿用;還確立了死、流、徒、杖、鞭五刑,為隋唐笞、杖、徒、流、死的五刑體系奠定了基礎?!侗饼R律》以“法令明審,科條簡要”著稱,是一部上承漢魏律之精神,下開隋唐律之先河的重要法典。
    (5)北周的《大律》。《大律》是北周時的主要律典?!洞舐伞窏l目繁多,篇目龐雜,與《北齊律》相比“煩而不要”。但《大律》首創(chuàng)流刑五等之制,為后世所沿用。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立法的主要成就
    三國兩晉南北朝立法的主要成就表現為:(1)封建法律形式日趨完備;(2)篇章體例的設置日趨科學;(3)刑罰制度日趨規(guī)范;(4)法律概念日趨準確;(5)禮律日趨融合。
    三、法律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一)刑事方面
    1、“八議”、“官當”入律與“準五服以制罪”
    (1)“八議”入律
    魏制《新律》時,以《周禮》中的“八辟”為依據,規(guī)定了“八議”制度,“八議”首次入律。自此,歷朝歷代相沿不改,“八議”成為封建法典的最基本內容之一。所謂“八議”,是指八類人犯罪,依法享有免刑和減刑的規(guī)定,即“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這八類人指:皇帝宗室親戚(親),皇帝故舊(故),德行卓著者(賢),才能過人者(能),有大功勛者(功),高級官員貴族(貴),勤政突出者(勤),前朝皇室及其后裔(賓)?!鞍俗h”入律不僅維護了封建等級制,而且使禮律進一步融洽。
    (2)“官當”入律
    “官當”即官員若犯徒罪,允許其依法以官品與爵位抵罪,又稱“以官當徒”,源于《晉律》中的“雜抵罪”。官當制確立于南陳,為官吏享有特權提供了法律依據。
    (3)“準五服以制罪”
    晉制《晉律》時,第一次將禮中的“服制”列入律典中,作為定罪量刑的原則?!拔宸保匆詥史闃酥颈硎居H屬間血緣親疏及尊卑,共分五等,故稱“五服”。
    “準五服以制罪”的原則是:服制愈近,即血緣關系越親,以尊犯卑者,處刑愈輕;相反,處刑愈重。服制愈遠,即血緣關系疏遠者,以尊犯卑,處刑相對加重;以卑犯尊,相對減輕?!皽饰宸灾谱铩笔狗沙蔀椤熬Y教之防”的工具,從而確立了后世法定親(屬)等(級)制度。
    2、設立“重罪十條”
    北齊修律時,總結了歷代統治經驗,將嚴重危害封建國家利益與違背封建禮教的言行歸納為十條,稱為“重罪十條”,這十條是:“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惡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義、十曰內亂。”犯此十種罪者,即使原應享有“八議”特權,其罪仍不贖不赦?!爸刈锸畻l”的設立使法律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皇權,而且進一步將禮與法律結合起來。隋唐直至明清,封建法典中規(guī)定的“十惡”即源于此。
    3、刑罰制度的發(fā)展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刑罰制度日趨規(guī)范,由奴隸制的舊五刑向封建制新五刑逐漸過渡。這一時期刑罰制度的發(fā)展主要表現為:(1)族誅的廢除與緣坐范圍的縮小;(2)肉刑日趨減少,北齊最終廢除宮刑;(3)酷刑日益減少;(4)流刑被定為減死之刑。
    (二)其他方面
    維護士族統治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治法律的中心任務,上述刑法方面已有突出反映。其他方面也大致如此。
    1、在官吏選任上實行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
    為了扭轉東漢中期以來世家大族愈益把持選官大權、操縱朝政的局面,曹丕于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采納陳群建議,實行“九品官人法”,也叫“九品中正制”。中央派大中正、小中正官到州、郡主持選官事宜,評選所在地區(qū)出生的士人、官吏,按其“簿伐”(家庭出身)、“狀”(德才、政績)及“品”(人品),寫出“行狀”(評語),定其等第。所謂九品,即將人評為三等九級: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逐級上報,由小中正呈大中正,呈司徒,呈尚書省,經層層申報、核實,最后由吏部任命。品第高低是授官的依據。每三年“清定”一次,按其操行、政績決定升降其品第。九品中正制將選官之權由地方豪強收歸中央,結合門第、德才和社會輿論多方面考察,選才標準較前嚴密。將人品分為九品,在人才學分類上是一創(chuàng)新,對考核人才,勸導風俗,鼓勵奮發(fā)向上有積極作用。但九品中正制在執(zhí)行中流弊甚大。一是中正權重,初時對其褒貶對象還負有連帶法律責任,其后遂陷于自流,以致往往主觀任意,用以謀私。再則規(guī)定州中正必須由二品以上高官擔任,而這一時期這種高官只能出于豪門,九品中正制無異成為士族政治的工具。
    2、清議禁錮之科的設立
    這是庶族與士族斗爭的產物。清議,即以儒家的倫理道德為依據,臧否人物。為官者一旦觸犯清議,便會丟官免職,被禁錮鄉(xiāng)里,不許再入仕。
    清議禁錮之科的設置從政治上來說是為了適應庶族遏制士族而設,但客觀上也起到了維護封建家族關系,維護封建倫理道德的作用。
    3、在婚姻上強調士庶有別,良賤不婚
    士庶有別,良賤不婚,意在維護士族的特殊社會地位,鞏固封建等級制度。
    4、關于土地立法
    ①曹魏屯田制
    東漢末,為解決軍糧及財政問題,曹操于建安元年采棗祗、韓浩建議,在許昌組織屯田。屯田區(qū)一般在肥沃或重要處所設置。屯田客一般不負擔其他徭役,生活有一定保障,講究精耕細作,有利于提高農業(yè)產量。屯田法的施行使曹魏經濟實力大增,得以統一北方。
    ②西晉占田制
    屯田制廢除后,為保證國家掌握適量的土地、勞力和賦稅收入,晉武帝頒行占田令。
    占田令規(guī)定,官員按品級高低限額占田及佃客。占用法其實在于限田,實施后對農民墾荒占田,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有一定積極意義。但朝廷不能阻止土地兼并,也無法嚴格控制農民,占田法注定不可能長期實行。
    ③北魏均田制
    北魏在建國后,總結魏晉以來土地立法經驗,結合鮮卑拓跋氏族的原有習俗,于太和九年頒行均田令。此后相繼的東、西魏及北齊、北周,均治北魏之制而略有調整。北魏的均田制為隋唐均田制提供了藍本。
    5、行政機構的演變和特點
    ①中樞機構的演變
    三省制度的逐漸形成,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樞機構的重要演變,為隋唐所本。
    曹魏時起,尚書臺已作為中央行政機構,南梁改稱尚書省,置尚書令為長。北朝尚書稱省始于北齊。南北朝的尚書省長官是事實上的宰相。中書省設于曹丕稱帝時,以中書監(jiān)、令為長官,因其為皇帝內臣,參與機要,也起宰相作用。此后中書省職權益重。門下省長官為侍中,秦已置侍中,因侍奉皇帝而得名,職雖卑微而得見重。漢魏侍中均參與機要,西晉獨立發(fā)展為門下省,作為皇帝的侍從、顧問機構,南北朝益見親信,也起宰相作用。三省制在皇權與相權較量中形成,政府機構隨之亦不斷調整、完善。
    ②地方行政機構的特點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地方行政機構有如下特點:
    其一,由郡、縣二級制向州、郡、縣三級制轉變;
    其二,州郡數量較漢時增多而建置劃?。?BR>    其三,由于戰(zhàn)亂頻繁,州郡長官大多由武官兼任。
    四、司法制度
    (一)司法機構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司法機構基本沿用漢制。中央審判機關仍為廷尉。北周稱秋官大司寇,北齊時將廷尉之名改為大理寺,擴大了機構的編制。曹魏時,根據衛(wèi)覬的建議,在中央司法機構中設律博士,職責是教授法律,培養(yǎng)司法官吏,體現了統治者對法律的重視。地方上,地方司法機構仍與行政合一。
    (二)訴訟制度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的訴訟制度亦基本沿用漢制,其中較為引人注意的,是這一時期建立了“登聞鼓”直訴制度。登聞鼓設于朝堂之外,有冤情者可以擊鼓直接向皇帝或中央司法長官訴冤。這種制度經過改革,一直沿用至清朝。
    (三)審判制度
    為了加強皇帝的司法權,皇帝頻繁直接參與司法審判。審判權牢牢掌握于皇帝手中。為了體現恤刑及加強皇帝對司法審判的控制,確立了“死刑復奏制”。即死刑須經皇帝批準,才能付諸執(zhí)行。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刑訊嚴酷野蠻。對一些囚犯采取嚴刑逼供的方法進行審訊,反映出此時封建司法的黑暗。
    同步精華題解
    一、單項選擇題
    1、“重罪十條”的設置始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__________.()A、《北齊律》B、《北魏律》C、《麟趾格》D、《泰始律》
    2、“官當”之制確立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__________.()A、《南陳律》B、《泰始律》C、《北魏律》D、《大統式》
    3、在中國封建法律發(fā)展,以“法令明審,科條簡要”著稱的法典是__________.()A、《北魏律》B、《大律》C、《北齊律》D、《開皇律》
    4、在中國法律發(fā)展,“死刑復奏制度”確立于__________.()A、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B、隋唐時期C、秦漢時期D、西周時期
    5、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為了體現恤刑及加強皇帝對司法審判的控制,確立了__________.()A、律博士B、“登聞鼓”直訴制度C、死刑復奏制度D、“皇帝親自斷獄”制度
    二、多項選擇題
    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法制的指導思想包括__________.()A、“撥亂之政,以刑為先”B、納禮入律C、禮律進一步結合D、“事皆決于法”E、德主刑輔
    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形成的三省制度包括__________.()A、中書省B、內史省C、尚書省D、門下省E、集書省
    3、維護士族統治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治法律的中心任務,除反映在刑法方面外,還表現在其他方面,如________等。()A、實行九品官人法B、占田制C、清議禁錮之科的設立D、婚姻上強調士庶有別、良賤不婚E、準五刑以制罪
    三、名詞解釋
    1、重罪十條2、律博士
    3、五服
    四、簡答題
    簡述北魏的均田制。
    五、論述題
    試述南北朝時的禮律結合。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A2、A3、C4、A5、C
    二、多項選擇題
    1、ABC2、ACD3、ACD
    三、名詞解釋
    1、重罪十條:南北朝時期北齊修律時,總結了歷代統治經驗,將嚴重危害封建國家利益與違背封建禮教的言行歸納為十條,稱為“重罪十條”,置于律典的首篇,強調這十種犯罪屬于重點鎮(zhèn)壓對象,即反逆、大逆、叛、降、惡逆、不道、不敬、不孝、不義、內亂。后世“十惡”即源于此。
    2、律博士:魏明帝時設置的專司教授法律,培養(yǎng)司法官吏的職務。隸屬廷尉,體現了統治者對法律的重視。
    3、五服:中國古代五種喪服制度,以此標志來表示親屬關系的親疏與尊卑。根據生者悼念死者時所穿喪服修飾程度與守喪時間長短,分五等:(1)斬衰(音崔)親;(2)齊(音資)衰(音崔)親;(3)大功親;(4)小功親;(5)緦蔴親。
    四、簡答題
    答:北魏建國后,總結魏晉以來土地立法經驗,結合鮮卑拓跋氏族的原有習俗,于太和九年頒布均田令。主要規(guī)定有:(1)十五歲以上男子授露田(種谷物)四十畝,婦女二十畝。(2)男子每人授桑田(種樹木)二十畝,如是產麻地區(qū)則男子授麻田四十畝,婦人五畝。(3)桑田可為子孫世業(yè),身死不還;露田年老免役,死后歸還國家。(4)桑田按現有人口計,盈者可賣其盈,不足者可買所不足;不得賣其分,也不得買過所足。(5)奴婢同良人受田。四歲以上耕牛每頭授露田二十畝,限四牛。(6)地狹人稠之處,可向空荒地遷徙,地足之處不得無故轉移。
    五、論述題
    答:南朝統治者的法制指導思想,多拘守魏晉主張,因而建樹不大。而在北朝法律中,禮律進一步結合表現得突出。因北朝統治者入主中原后,出于統治的需要,對中原文化,尤其是儒學充滿興趣,更加注重禮對法的指導作用,注重禮與律的統一。如北魏統治者在執(zhí)行刑罰時,認為犯人*受刑,有傷風化,違背禮義。又根據禮治“惡惡止其身”的原則,規(guī)定除謀反、大逆等罪外,皆一人犯罪,一人承當,“罪止其身”。而且在“重罪十條”中對違背禮的行為從重處刑。這些都體現了南北朝禮律的進一步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