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某學科學得好不等于就可以對之輕視。當然,有些人在某些學科上的確有天賦,學得比一般人好,但這不應成為輕視它的理由。其一,憑著自身優(yōu)勢而長期輕視某一學科,容易形成過于自信的傲慢心態(tài),從而影響考試的正常發(fā)揮,常常導致“陰溝里翻船”。其二,只有使優(yōu)勢學科充分發(fā)揮,才能“取長補短”,提高總分。
第三,突出“重點”并非意味著不顧其他。對于劣勢學科,在備考過程中作為“重點”來抓是無可厚非的,但決不能因此而厚此薄彼。突出“重點”,時間固然是保證,但效率才是關鍵。花幾個月的時間來攻克一門課,在這種長期單一的強制性訓練下,人的精神是很容易進入疲憊狀態(tài)的,就更談不上什么效率了。真正的突出“重點”應該是在兼顧其他學科的基礎上,只是在時間和精力上稍微向“重點”偏移,“重點”與“非重點”相互調劑,合理安排各學科的時間分配,做到學習態(tài)度上“一視同仁”,時間安排和精力分配上“重點突出”。
第四大誤區(qū):“拜見”導師方可確保成功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內因是事物運動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由此可見,認為只有多多打探報考學校的信息,想方設法面見導師,得其口授心傳才可確保考研成功的想法并不科學。
的確,在某些時候注意收集報考學校的信息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這里面卻存在著許多不確定的因素,有些碰運氣的成分,倘若把它看作是考研成功的關鍵,則無疑是夸大了其功效,一心只想著搞點信息,走點捷徑,反而忽視了應有的全面扎實的整體復習備考,這就本末倒置了。
還有一些人認為,面見導師是考研成功的保證。一般持這種想法的人大都認為面見導師有這樣兩個作用:一是想從導師那里獲得一些專業(yè)課的“指點”,說白了就是想讓導師透露一些考試重點什么的;二是在復試前和導師見見面,希望導師在面試時留點情面,不至于在后關頭被刷。其實,這些想法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導師不可能對你“特別照顧”到去違反國家、學校有關規(guī)定的程度,所以他給任何人的“指點”都只可能是廣而泛,并且是“一視同仁”的。另外,一般學校復試測評都分口語、筆試和面試三部分,所以只在面試上拿高分是遠遠不夠的,況且,每個人的面試成績也一般是幾個老師共同商量決定,決不是哪一個導師一個人就能說了算的。因此,想通過面見導師而在復試中取勝也是行不通的。
總之,這種誤區(qū)的根源在于,忽視了內因作用,即沒有認識到不斷加強自身的知識素養(yǎng)才是一切成功的保證,任何外在的促進力量只有在自身素質具備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
第五大誤區(qū):考研、就業(yè)兩頭忙
到了每年的11月、12月份,大學校園里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一邊爭分奪秒地在自習室里復習備考,準備參加來年的研究生考試;一邊又隔三岔五地往招聘會上跑,想趕上各單位年前招聘高峰找個好工作。這些同學以為,只有“兩手準備”,才能確保萬無一失。其實不然,一旦闖入這一誤區(qū),“兩手準備”到頭來很容易變成“竹籃打水兩頭空”。
這是因為,無論是找工作還是考研,都是一項需要整體規(guī)劃的系統(tǒng)工程,不是說你坐幾天自習室,跑幾趟招聘會就能搞定的。就考研來說,它一般包括初期準備階段、全面復習階段、重點鞏固階段和后沖刺階段等幾個時期,每個時期都需要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和一定的時間保證,任何一個時期的中斷或松懈都會對整個復習計劃有影響。所以,若是一邊找工作一邊考研,對于整個復習備考來說,不管是在體力上還是精力上都是不濟的,也是不可能達到很好效果的。
找工作同樣如此:先要制作一份能充分體現自身價值的簡歷,然后從各種媒體上收集招聘信息,對自己有意向的職業(yè)進行市場調查,精心準備面試等等,而這其中任何一環(huán)也都是必須花費一定時間和精力才能完成的。只有進行整體規(guī)劃,做到成竹在胸,才可能找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因此,考研和找工作“兩手準備”,對于找工作而言,也同樣沒有多大勝算。
事實上,考研和找工作兩者并不矛盾,關鍵是要學會合理調度。其實除了年底的招聘高峰外,第二年的2月、3月份,以及5月份都會有面向高校畢業(yè)生的專場招聘會。因此,筆者的建議是:復習備考期間,一心一意準備1月份的研究生入學考試,到了開年之后考試成績出來之前這段時間,全身心地去找工作。這樣的“兩手準備”,才是萬無一失的良策。
千萬不要擔心錯過了找工作的好機會,只要你準備好了,機會隨時會出現;也不要擔心萬一研究生考不上怎么辦,因為,有時候必須傾其所有,方能成功!
第三,突出“重點”并非意味著不顧其他。對于劣勢學科,在備考過程中作為“重點”來抓是無可厚非的,但決不能因此而厚此薄彼。突出“重點”,時間固然是保證,但效率才是關鍵。花幾個月的時間來攻克一門課,在這種長期單一的強制性訓練下,人的精神是很容易進入疲憊狀態(tài)的,就更談不上什么效率了。真正的突出“重點”應該是在兼顧其他學科的基礎上,只是在時間和精力上稍微向“重點”偏移,“重點”與“非重點”相互調劑,合理安排各學科的時間分配,做到學習態(tài)度上“一視同仁”,時間安排和精力分配上“重點突出”。
第四大誤區(qū):“拜見”導師方可確保成功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內因是事物運動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由此可見,認為只有多多打探報考學校的信息,想方設法面見導師,得其口授心傳才可確保考研成功的想法并不科學。
的確,在某些時候注意收集報考學校的信息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這里面卻存在著許多不確定的因素,有些碰運氣的成分,倘若把它看作是考研成功的關鍵,則無疑是夸大了其功效,一心只想著搞點信息,走點捷徑,反而忽視了應有的全面扎實的整體復習備考,這就本末倒置了。
還有一些人認為,面見導師是考研成功的保證。一般持這種想法的人大都認為面見導師有這樣兩個作用:一是想從導師那里獲得一些專業(yè)課的“指點”,說白了就是想讓導師透露一些考試重點什么的;二是在復試前和導師見見面,希望導師在面試時留點情面,不至于在后關頭被刷。其實,這些想法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導師不可能對你“特別照顧”到去違反國家、學校有關規(guī)定的程度,所以他給任何人的“指點”都只可能是廣而泛,并且是“一視同仁”的。另外,一般學校復試測評都分口語、筆試和面試三部分,所以只在面試上拿高分是遠遠不夠的,況且,每個人的面試成績也一般是幾個老師共同商量決定,決不是哪一個導師一個人就能說了算的。因此,想通過面見導師而在復試中取勝也是行不通的。
總之,這種誤區(qū)的根源在于,忽視了內因作用,即沒有認識到不斷加強自身的知識素養(yǎng)才是一切成功的保證,任何外在的促進力量只有在自身素質具備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
第五大誤區(qū):考研、就業(yè)兩頭忙
到了每年的11月、12月份,大學校園里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一邊爭分奪秒地在自習室里復習備考,準備參加來年的研究生考試;一邊又隔三岔五地往招聘會上跑,想趕上各單位年前招聘高峰找個好工作。這些同學以為,只有“兩手準備”,才能確保萬無一失。其實不然,一旦闖入這一誤區(qū),“兩手準備”到頭來很容易變成“竹籃打水兩頭空”。
這是因為,無論是找工作還是考研,都是一項需要整體規(guī)劃的系統(tǒng)工程,不是說你坐幾天自習室,跑幾趟招聘會就能搞定的。就考研來說,它一般包括初期準備階段、全面復習階段、重點鞏固階段和后沖刺階段等幾個時期,每個時期都需要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和一定的時間保證,任何一個時期的中斷或松懈都會對整個復習計劃有影響。所以,若是一邊找工作一邊考研,對于整個復習備考來說,不管是在體力上還是精力上都是不濟的,也是不可能達到很好效果的。
找工作同樣如此:先要制作一份能充分體現自身價值的簡歷,然后從各種媒體上收集招聘信息,對自己有意向的職業(yè)進行市場調查,精心準備面試等等,而這其中任何一環(huán)也都是必須花費一定時間和精力才能完成的。只有進行整體規(guī)劃,做到成竹在胸,才可能找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因此,考研和找工作“兩手準備”,對于找工作而言,也同樣沒有多大勝算。
事實上,考研和找工作兩者并不矛盾,關鍵是要學會合理調度。其實除了年底的招聘高峰外,第二年的2月、3月份,以及5月份都會有面向高校畢業(yè)生的專場招聘會。因此,筆者的建議是:復習備考期間,一心一意準備1月份的研究生入學考試,到了開年之后考試成績出來之前這段時間,全身心地去找工作。這樣的“兩手準備”,才是萬無一失的良策。
千萬不要擔心錯過了找工作的好機會,只要你準備好了,機會隨時會出現;也不要擔心萬一研究生考不上怎么辦,因為,有時候必須傾其所有,方能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