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評分標準答案,僅供參考]
一、辨析題。
題干:1、人是教育的產(chǎn)物。
【參考答案要點】:
錯誤。
該觀點是教育萬能論的變種。教育對人的發(fā)展具有重大影響,特別是學校教育對人(學生)的發(fā)展起到主導作用。但是人的發(fā)展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如遺傳、環(huán)境(政治、經(jīng)濟、文化)、個體主觀能動性等就制約著人的發(fā)展。人是內因與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教育只是人發(fā)展的外因。
人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而教育是一種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從人的社會屬性層面及廣義教育的角度看,人確實是教育的產(chǎn)物。但是脫離了人的自然屬性來談人,是片面的。 所以說,教育對人的發(fā)展起到重要作用,但不能因此作出“人是教育的產(chǎn)物”這個論斷,否則就會陷入以偏蓋全的錯誤邏輯中
【評分說明】:只進行辨析,沒有給出理由的不給分。辨析錯誤,但論述有理,可酌情給分。
【真題簡要分析】:該題選自康德 “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成為一個人。人是教育的產(chǎn)物”這句名言。然而卻斷章取義地認為“人是教育的產(chǎn)物”,缺少條件限定,因而成為了教育萬能論的觀點,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忽視了遺傳、成熟、環(huán)境、個體主觀能動性等對人的影響。本題主要考查教育在人發(fā)展中的作用及起何種作用。該題較為基礎,難度一般。
題干:2、教學要抓的重點是思維和問題解決方法的訓練,而不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
【參考答案要點】:
錯誤。
教學是教育目的規(guī)范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用人類積累起來的知識財富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從而獲得認識和形成能力。
在我國,教學是以知識的傳授為基礎的,通過教學,學生在教師的有計劃、有步驟的積極引導下,主動地掌握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fā)展智力、體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發(fā)展的個性。教學不僅要抓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也要注重學生思維、問題解決方法的訓練。二者要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
【評分說明】:只進行辨析,沒有給出理由的不給分。
【真題簡要分析】:該題考的是教學的問題。實則其中透露的是形勢教育論和實質教育論的論爭。形式教育論強調發(fā)展學生的各種官能或能力,實質教育論強調向學生傳授與生活相關的廣泛知識內容。二者都各有其哲學、心理學及社會基礎,因而各有合理與不足之處。該題只用論述清楚上述觀點是片面的,即可。較為簡單。
題干:3、教育研究方法中,樣本容量越大越好。
【參考答案要點】:
錯誤。
樣本是從總體中抽取的、對總體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個體,也稱為樣組。樣本容量是指樣本所包含的個體的數(shù)量。
在教育研究中,樣本容量既要滿足統(tǒng)計學上的要求,又要考慮實際收集資料的可能性,并使誤差降低到低限度。樣本大小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研究的類型、預定分析的精確程度、允許誤差的大小、總體的同質性、取樣的方法、研究條件等,因而不能一概而論。
【評分說明】:只進行辨析,沒有給出理由的不給分。
【真題簡要分析】:與07、08相比,該題判斷較為簡單。一目了然,但是要論述“為什么”則不容易。該題考查的是抽樣的基本要求之一,考生大多只掌握住基本要求而不去深究為什么。因而,此題考得比較細。稍難。
二、簡答題:
1、教育在培養(yǎng)個體個性化中的功能。
【參考答案要點】:
教育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fā)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體化的實踐活動。個性化一般指個體在社會適應、社會參與過程中過表現(xiàn)出來的、比較穩(wěn)定的獨特性。它包括:主動性、獨特性、創(chuàng)造性。
(1)教育促進人的主體意識的發(fā)展
(2)教育促進人的個體特征的發(fā)展
(3)教育促進人的個體價值的實現(xiàn)
【評分說明】:“教育”、“個性化”核心概念答出得5分。要點及相應解釋每點3分,3點都給出并酌情加以解釋的可給滿分。
【真題簡要分析】:該題考查教育的功能。主要是考查個體個性化的特點及包括的內容,屬于較為基礎和容易忽視的部分,但是較為重要,屬于教育與人的發(fā)展這一章節(jié),是教育學的基本原理之一。一般考生不能準確把握以上要點,卻可以根據(jù)個人的理解做出一些回答。本題不僅要知道教育促進個體個性化,也要掌握如何促進個體個性化。由此可看出題目越來越重視“為什么”這個問題。該題知識點較細,難度一般。
2、簡述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
【參考答案要點】:
(1)知識是主觀的,是建構產(chǎn)生的。
(2)學生是教學情境中的主角。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輔助者、資料者提供者。
(3)教學是激發(fā)學生建構知識的過程。
(4)教學活動體現(xiàn)為合作、探究方式。
(5)教學活動的展開是一個過程。
(6)教學評價要趨于多元化。
(7)學生的學習不僅限于教科書。
【評分說明】:選5個要點回答,每個點3分。
【真題簡要分析】:建構主義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以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領域中逐漸流行起來,成為國際科學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論,也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理論來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建構主義的思想都是每個學習教育理論的人應該掌握的,也應該是較為基礎的知識點。本題主要考查建構主義的主要觀點,屬識記性知識。該題難度一般。
3、簡述墨家的教育特色。
【參考答案要點】:
(1)墨家在闡述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性形成的影響上,主張“素絲說”。 即人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與教育中就會成為什么樣,強調了教育對人的作用。
(2)墨家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兼士”。
(3)在教育內容上,注意對自然科學、生產(chǎn)技能、論辯能力等的訓練。
(4)奉行高的道德標準——“義”。
(5)教育方法強調“主動”、“創(chuàng)造”、“實踐”等方法。
【評分說明】:要點及相應解釋每點3分,3點都給出并酌情加以解釋的可給滿分。
【真題簡要分析】: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較為豐富。在中國教育,儒(孔孟旬)、墨、道等流派的教育思想是非常重要的。07年考了孔子的教學方法,08年大題沒考這塊知識點,09年出現(xiàn)了。該題的關鍵是答出墨家教育觀點的特殊性(與儒家、道家等相比)。該題較為基礎,難度為容易。
4、關于二三十年代中國科學教育運動的主要表現(xiàn)。
【參考答案要點】:
(1)提倡學校中的科學教育。
(2)科學的教育化趨勢,按照教育原理和科學方法進行教育,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
(3)教育的科學化趨勢,提倡以科學的方法研究教育。
【評分說明】:開頭介紹中國科學教育運動的背景,5分。后面的要點及其解釋各5分。
【真題簡要分析】:該題考查中國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的教育史事,以新文化運動為背景,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潮或運動。核心在于答出主要表現(xiàn),但是背景知識的了解是回答該題的基礎,同時適當論述科學教育運動對后世的影響。該題容易被忽視,稍難。
5、在教育研究方法中,定量分析中數(shù)據(jù)描述中的三個量數(shù)并解釋其含義。
【參考答案要點】:
(1)集中量數(shù):描述數(shù)據(jù)分布的集中趨勢的統(tǒng)計量數(shù)。包括算術平均數(shù)、幾何平均數(shù)、中位數(shù)等。
(2)差異量數(shù):表示一組數(shù)據(jù)的差異情況或離散情況的統(tǒng)計量數(shù),它反應數(shù)據(jù)分布的離中趨勢。
(3)地位量數(shù):是用于描述單個數(shù)據(jù)在樣本或總體中所處位置的統(tǒng)計量數(shù),也稱相對位置量數(shù)。
【評分說明】:每個要點5分。
【真題簡要分析】:本題重點考查教育研究資料整理與分析中的定量分析方法,核心是掌握描述數(shù)據(jù)特征的概括性量數(shù):集中量數(shù)、差異量數(shù)、地位量數(shù)、相關系數(shù)。該題考查的知識點比較細,屬于識記性知識。但是,假若理解了定量分析方法,并適當思考數(shù)據(jù)描述的一些術語及其解釋,回答好該題并不難。該題難度一般。
三、分析論述題:
1、14到15世紀,比較意大利和北歐的人文主義教育主張的異同。
【參考答案要點】:
差異:(1)意大利的人文主義教育以古羅馬文化復興為先導,崇拜人文科學,強調是世俗性,北歐人文主義則具有強烈的宗教性。
(2)意大利崇尚共和政體,因而要求培養(yǎng)富于自由、平等精神的公民;北歐則崇尚君主制,因而更為關注將來有希望成為君主和官吏等這些人物的教育。
共同點:
(1)強調教育與社會的聯(lián)系,重視治人治世之學,力圖通過教育改造社會,至于自然的改造、自然科學的研究尚未收到重視。
(2)重視古典語言,漠視本族語言教學,本族語在教育中地位甚低。
(3)早期人文主義教育后來走向了形式主義,意大利表現(xiàn)十分明顯。北歐人文主義雖然反對西塞羅主義,但由于宗教改革的沖擊,很快為新教教育的形式主義所取代。
(4)人本主義 :在培養(yǎng)目標上重視個性發(fā)展,在教育教學方法上反對禁欲主義,尊重兒童天性,堅信通過教育重塑個人、改造社會和自然。充分肯定人大力量,人的價值
(5)世俗性 :不論從教育目的還是課程設置,都洋溢著濃厚的世俗精神,關注今生而非來世。
(6)古典主義 :吸收許多古人的見解,古典科目構成人文主義課程的基礎和主體。
(7)宗教性:幾乎所有人文主義教育家都信上帝,而且他們都不反對宗教。只是希望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紀陳腐專橫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種更富于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
(8)貴族性:人文主義教育的對象是上層人物,教育形式是宮廷教育和家庭教育,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上層人物。
【評分說明】:差異和共同點的回答各15分。
【真題簡要分析】:本題考查文藝復興時期兩個比較重要的地區(qū)所代表的人文主義教育主張,即意大利和北歐。該題答題的核心是抓住每個地區(qū)的代表人物,展開闡述其基本主張。難點在于差異性不好答,二者差異性很小,教材在這的處理也較為模糊,考生在這失分較為普遍。該題稍難。
2、試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師生關系分析以下材料:
小學生張亮,幼兒時期得了小兒麻痹,并留下了后遺癥。 上學之后同學老是因此笑話他。班主任黃老師利用張亮沒來上學的機會,對其他學生進行了一場道德討論教育。之后大家對他的態(tài)度就改變了,還主動幫助他。
【參考答案要點】:
(1)教育內容。上述材料的教育內容是產(chǎn)生于實際教育情境中的真實事例,屬于道德教育范疇。該教師利用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對學生進行了成功的道德“說教”,續(xù)而讓學生懂得了嘲笑他人、欺負同學是錯誤的,學生在道德行為上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2)教育方法。該教師主要采用了以下教育方法:一是說服教育,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包括講解、談話、報告、討論、參觀等。教師采用討論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說服教育,具有明確的目的性,且注意了掌握時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二是情感陶冶,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該教師利用環(huán)境,與說服教育相結合,對學生進行感化。三是自我教育,該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采用討論的方法,提高了學生自我修養(yǎng)的自覺性。
(3)師生關系。師生關系是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務,以“教”和“學”為中介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是學校中基本的人際關系。教師與學生具有工作關系、心理關系、個人關系、道德關系等。教師在與學生的相處過程中,要做到如下幾點:①充分了解信任學生。②主動接近學生。③民主公正地對待學生。④尊重和理解學生。⑤以自身的形象來影響學生。該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有意回避了張亮同學,避免在對其他同學進行教育時再次傷害到張亮同學的自尊心、自信心,因而教師這樣做是恰當且得體的。
【評分說明】:該題每個部分為10分,共3個部分。
【真題簡要分析】:本題為材料分析題,且明確要求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師生關系”的理論來分析材料,用理論問題解釋現(xiàn)實問題,重點考查考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用較為樸實的材料和較為基本的理論讓考生分析,關鍵是要將理論中的相關信息提取出來,對照事例展開論述,說明問題。例如,先將教育內容的定義說出,在分析材料中的教育內容是什么,接著論述這樣的教育內容有何特點等。本題材料通俗,原理簡單,難度一般。
四、必選題:
第一道:試用三個學習動機理論來分析以下材料。
小明初中考高中,因為5分之差,沒有達到分數(shù)線。他的父母于是花高價讓小明上了高中。 為了不辜負父母期望,小明上高中后學習非常用功,經(jīng)常加班加點,但是考試成績一直不理想,特別是數(shù)學成績,后來竟然連他本來擅長的語文也考不好了。他開始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并開始厭學,不想去學校了。父母對他進行批評責罵,但是他還是不想去學校。小明開始逃學。試用三個學習動機理論分析小明棄學和厭學的原因。
【參考答案要點】:
①強化理論
動機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種對行為的沖動力量,學習成績的不理想強化了厭學的動機進而促使了學習成績的全面下降,形成惡性循環(huán),終導致棄學!
②歸因理論
尋求理解是行為的基本動因,歸因于努力時,小明的學習動機強烈,遭到失敗后,歸因為能力,學習動機減弱,開始厭學,進而喪失學習動機,于是出現(xiàn)棄學的情況。
③成就動機理論
成就動機是指一種努力克服阻礙、施展才能,力圖又快又好地解決問題的愿望和趨勢。持能力實體觀的個體傾向于確立表現(xiàn)目標,他們希望在學習過程中證明或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
④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人們對自己是否能成功的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當個體確定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一活動時,就會產(chǎn)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會實際去實施那一活動。期待是先行因素,強化是結果因素。小明開始期待能提高學習成績,但成績的不理想結果強化了自己能力不足的期待,不再確信自己能做學習上成功,產(chǎn)生厭學情緒,進一步發(fā)展為否定自己的學習能力,開始逃學。
【評分說明】:三個動機理論各10分,上述四種理論任選三種作答。
【真題簡要分析】:本題旨在考查對學習動機理論的掌握和運用情況。本題關鍵是在論述的過程中,既要展示理論,又要將理論用于合理解釋材料中的現(xiàn)象,分析小明棄學、怨學的原因。該題側重于理論的運用,稍難。
第二道:
為了提高學生數(shù)學自學能力,選擇了某高中高一三班為實驗班,另一個班為控制班。這兩個班都使用相同的教材和老師。 對于實驗班,老師每節(jié)課只簡單輔導10分鐘,其余時間基本是讓學生自學;控制班采用傳統(tǒng)的練習方法。一學年以后,對兩個班進行一個測試,來比較分數(shù)的差異。
(1)該實驗的名稱和格式。
(2)控制無關變量采取的措施。
(3)這種實驗的優(yōu)缺點。
【參考答案要點】:
(1)實驗名稱:隨機分派控制組后測設計
格式: RG1: X O1
RG2: C O2
(2)措施:消除,不讓無關變量介入到研究情景中。
恒定,對所有的被試都接受相同的無關變量,把變量變成常量。
均衡,讓無關變量產(chǎn)生的作用對實驗組和控制組都一致,保持平衡。
盲法,采用隱蔽手段,控制實驗參與者的偏差或期待。
(3)實驗的優(yōu)點:
①消除前測與后測、前測與自變量的交互影響,內在效度高。
②可以控制歷史、成熟、練習與統(tǒng)計回歸的影響。
實驗的缺點:不能對被試的缺失加以控制。
【評分說明】: 答出名稱和格式得8分,控制無關變量的措施得14分,優(yōu)缺點得8分。
【真題簡要分析】:本題考查教育實驗研究,側重于運用。只要理解了實驗研究則較為簡單,本題關鍵是寫出實驗名稱和格式,核心是闡述對無關變量的控制方法,根據(jù)前面兩問則可答出第三問。該題較為容易。
一、辨析題。
題干:1、人是教育的產(chǎn)物。
【參考答案要點】:
錯誤。
該觀點是教育萬能論的變種。教育對人的發(fā)展具有重大影響,特別是學校教育對人(學生)的發(fā)展起到主導作用。但是人的發(fā)展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如遺傳、環(huán)境(政治、經(jīng)濟、文化)、個體主觀能動性等就制約著人的發(fā)展。人是內因與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教育只是人發(fā)展的外因。
人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而教育是一種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從人的社會屬性層面及廣義教育的角度看,人確實是教育的產(chǎn)物。但是脫離了人的自然屬性來談人,是片面的。 所以說,教育對人的發(fā)展起到重要作用,但不能因此作出“人是教育的產(chǎn)物”這個論斷,否則就會陷入以偏蓋全的錯誤邏輯中
【評分說明】:只進行辨析,沒有給出理由的不給分。辨析錯誤,但論述有理,可酌情給分。
【真題簡要分析】:該題選自康德 “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成為一個人。人是教育的產(chǎn)物”這句名言。然而卻斷章取義地認為“人是教育的產(chǎn)物”,缺少條件限定,因而成為了教育萬能論的觀點,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忽視了遺傳、成熟、環(huán)境、個體主觀能動性等對人的影響。本題主要考查教育在人發(fā)展中的作用及起何種作用。該題較為基礎,難度一般。
題干:2、教學要抓的重點是思維和問題解決方法的訓練,而不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
【參考答案要點】:
錯誤。
教學是教育目的規(guī)范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用人類積累起來的知識財富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從而獲得認識和形成能力。
在我國,教學是以知識的傳授為基礎的,通過教學,學生在教師的有計劃、有步驟的積極引導下,主動地掌握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fā)展智力、體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發(fā)展的個性。教學不僅要抓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也要注重學生思維、問題解決方法的訓練。二者要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
【評分說明】:只進行辨析,沒有給出理由的不給分。
【真題簡要分析】:該題考的是教學的問題。實則其中透露的是形勢教育論和實質教育論的論爭。形式教育論強調發(fā)展學生的各種官能或能力,實質教育論強調向學生傳授與生活相關的廣泛知識內容。二者都各有其哲學、心理學及社會基礎,因而各有合理與不足之處。該題只用論述清楚上述觀點是片面的,即可。較為簡單。
題干:3、教育研究方法中,樣本容量越大越好。
【參考答案要點】:
錯誤。
樣本是從總體中抽取的、對總體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個體,也稱為樣組。樣本容量是指樣本所包含的個體的數(shù)量。
在教育研究中,樣本容量既要滿足統(tǒng)計學上的要求,又要考慮實際收集資料的可能性,并使誤差降低到低限度。樣本大小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研究的類型、預定分析的精確程度、允許誤差的大小、總體的同質性、取樣的方法、研究條件等,因而不能一概而論。
【評分說明】:只進行辨析,沒有給出理由的不給分。
【真題簡要分析】:與07、08相比,該題判斷較為簡單。一目了然,但是要論述“為什么”則不容易。該題考查的是抽樣的基本要求之一,考生大多只掌握住基本要求而不去深究為什么。因而,此題考得比較細。稍難。
二、簡答題:
1、教育在培養(yǎng)個體個性化中的功能。
【參考答案要點】:
教育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fā)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體化的實踐活動。個性化一般指個體在社會適應、社會參與過程中過表現(xiàn)出來的、比較穩(wěn)定的獨特性。它包括:主動性、獨特性、創(chuàng)造性。
(1)教育促進人的主體意識的發(fā)展
(2)教育促進人的個體特征的發(fā)展
(3)教育促進人的個體價值的實現(xiàn)
【評分說明】:“教育”、“個性化”核心概念答出得5分。要點及相應解釋每點3分,3點都給出并酌情加以解釋的可給滿分。
【真題簡要分析】:該題考查教育的功能。主要是考查個體個性化的特點及包括的內容,屬于較為基礎和容易忽視的部分,但是較為重要,屬于教育與人的發(fā)展這一章節(jié),是教育學的基本原理之一。一般考生不能準確把握以上要點,卻可以根據(jù)個人的理解做出一些回答。本題不僅要知道教育促進個體個性化,也要掌握如何促進個體個性化。由此可看出題目越來越重視“為什么”這個問題。該題知識點較細,難度一般。
2、簡述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
【參考答案要點】:
(1)知識是主觀的,是建構產(chǎn)生的。
(2)學生是教學情境中的主角。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輔助者、資料者提供者。
(3)教學是激發(fā)學生建構知識的過程。
(4)教學活動體現(xiàn)為合作、探究方式。
(5)教學活動的展開是一個過程。
(6)教學評價要趨于多元化。
(7)學生的學習不僅限于教科書。
【評分說明】:選5個要點回答,每個點3分。
【真題簡要分析】:建構主義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以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領域中逐漸流行起來,成為國際科學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論,也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理論來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建構主義的思想都是每個學習教育理論的人應該掌握的,也應該是較為基礎的知識點。本題主要考查建構主義的主要觀點,屬識記性知識。該題難度一般。
3、簡述墨家的教育特色。
【參考答案要點】:
(1)墨家在闡述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性形成的影響上,主張“素絲說”。 即人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與教育中就會成為什么樣,強調了教育對人的作用。
(2)墨家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兼士”。
(3)在教育內容上,注意對自然科學、生產(chǎn)技能、論辯能力等的訓練。
(4)奉行高的道德標準——“義”。
(5)教育方法強調“主動”、“創(chuàng)造”、“實踐”等方法。
【評分說明】:要點及相應解釋每點3分,3點都給出并酌情加以解釋的可給滿分。
【真題簡要分析】: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較為豐富。在中國教育,儒(孔孟旬)、墨、道等流派的教育思想是非常重要的。07年考了孔子的教學方法,08年大題沒考這塊知識點,09年出現(xiàn)了。該題的關鍵是答出墨家教育觀點的特殊性(與儒家、道家等相比)。該題較為基礎,難度為容易。
4、關于二三十年代中國科學教育運動的主要表現(xiàn)。
【參考答案要點】:
(1)提倡學校中的科學教育。
(2)科學的教育化趨勢,按照教育原理和科學方法進行教育,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
(3)教育的科學化趨勢,提倡以科學的方法研究教育。
【評分說明】:開頭介紹中國科學教育運動的背景,5分。后面的要點及其解釋各5分。
【真題簡要分析】:該題考查中國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的教育史事,以新文化運動為背景,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潮或運動。核心在于答出主要表現(xiàn),但是背景知識的了解是回答該題的基礎,同時適當論述科學教育運動對后世的影響。該題容易被忽視,稍難。
5、在教育研究方法中,定量分析中數(shù)據(jù)描述中的三個量數(shù)并解釋其含義。
【參考答案要點】:
(1)集中量數(shù):描述數(shù)據(jù)分布的集中趨勢的統(tǒng)計量數(shù)。包括算術平均數(shù)、幾何平均數(shù)、中位數(shù)等。
(2)差異量數(shù):表示一組數(shù)據(jù)的差異情況或離散情況的統(tǒng)計量數(shù),它反應數(shù)據(jù)分布的離中趨勢。
(3)地位量數(shù):是用于描述單個數(shù)據(jù)在樣本或總體中所處位置的統(tǒng)計量數(shù),也稱相對位置量數(shù)。
【評分說明】:每個要點5分。
【真題簡要分析】:本題重點考查教育研究資料整理與分析中的定量分析方法,核心是掌握描述數(shù)據(jù)特征的概括性量數(shù):集中量數(shù)、差異量數(shù)、地位量數(shù)、相關系數(shù)。該題考查的知識點比較細,屬于識記性知識。但是,假若理解了定量分析方法,并適當思考數(shù)據(jù)描述的一些術語及其解釋,回答好該題并不難。該題難度一般。
三、分析論述題:
1、14到15世紀,比較意大利和北歐的人文主義教育主張的異同。
【參考答案要點】:
差異:(1)意大利的人文主義教育以古羅馬文化復興為先導,崇拜人文科學,強調是世俗性,北歐人文主義則具有強烈的宗教性。
(2)意大利崇尚共和政體,因而要求培養(yǎng)富于自由、平等精神的公民;北歐則崇尚君主制,因而更為關注將來有希望成為君主和官吏等這些人物的教育。
共同點:
(1)強調教育與社會的聯(lián)系,重視治人治世之學,力圖通過教育改造社會,至于自然的改造、自然科學的研究尚未收到重視。
(2)重視古典語言,漠視本族語言教學,本族語在教育中地位甚低。
(3)早期人文主義教育后來走向了形式主義,意大利表現(xiàn)十分明顯。北歐人文主義雖然反對西塞羅主義,但由于宗教改革的沖擊,很快為新教教育的形式主義所取代。
(4)人本主義 :在培養(yǎng)目標上重視個性發(fā)展,在教育教學方法上反對禁欲主義,尊重兒童天性,堅信通過教育重塑個人、改造社會和自然。充分肯定人大力量,人的價值
(5)世俗性 :不論從教育目的還是課程設置,都洋溢著濃厚的世俗精神,關注今生而非來世。
(6)古典主義 :吸收許多古人的見解,古典科目構成人文主義課程的基礎和主體。
(7)宗教性:幾乎所有人文主義教育家都信上帝,而且他們都不反對宗教。只是希望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紀陳腐專橫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種更富于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
(8)貴族性:人文主義教育的對象是上層人物,教育形式是宮廷教育和家庭教育,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上層人物。
【評分說明】:差異和共同點的回答各15分。
【真題簡要分析】:本題考查文藝復興時期兩個比較重要的地區(qū)所代表的人文主義教育主張,即意大利和北歐。該題答題的核心是抓住每個地區(qū)的代表人物,展開闡述其基本主張。難點在于差異性不好答,二者差異性很小,教材在這的處理也較為模糊,考生在這失分較為普遍。該題稍難。
2、試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師生關系分析以下材料:
小學生張亮,幼兒時期得了小兒麻痹,并留下了后遺癥。 上學之后同學老是因此笑話他。班主任黃老師利用張亮沒來上學的機會,對其他學生進行了一場道德討論教育。之后大家對他的態(tài)度就改變了,還主動幫助他。
【參考答案要點】:
(1)教育內容。上述材料的教育內容是產(chǎn)生于實際教育情境中的真實事例,屬于道德教育范疇。該教師利用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對學生進行了成功的道德“說教”,續(xù)而讓學生懂得了嘲笑他人、欺負同學是錯誤的,學生在道德行為上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2)教育方法。該教師主要采用了以下教育方法:一是說服教育,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包括講解、談話、報告、討論、參觀等。教師采用討論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說服教育,具有明確的目的性,且注意了掌握時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二是情感陶冶,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該教師利用環(huán)境,與說服教育相結合,對學生進行感化。三是自我教育,該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采用討論的方法,提高了學生自我修養(yǎng)的自覺性。
(3)師生關系。師生關系是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務,以“教”和“學”為中介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是學校中基本的人際關系。教師與學生具有工作關系、心理關系、個人關系、道德關系等。教師在與學生的相處過程中,要做到如下幾點:①充分了解信任學生。②主動接近學生。③民主公正地對待學生。④尊重和理解學生。⑤以自身的形象來影響學生。該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有意回避了張亮同學,避免在對其他同學進行教育時再次傷害到張亮同學的自尊心、自信心,因而教師這樣做是恰當且得體的。
【評分說明】:該題每個部分為10分,共3個部分。
【真題簡要分析】:本題為材料分析題,且明確要求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師生關系”的理論來分析材料,用理論問題解釋現(xiàn)實問題,重點考查考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用較為樸實的材料和較為基本的理論讓考生分析,關鍵是要將理論中的相關信息提取出來,對照事例展開論述,說明問題。例如,先將教育內容的定義說出,在分析材料中的教育內容是什么,接著論述這樣的教育內容有何特點等。本題材料通俗,原理簡單,難度一般。
四、必選題:
第一道:試用三個學習動機理論來分析以下材料。
小明初中考高中,因為5分之差,沒有達到分數(shù)線。他的父母于是花高價讓小明上了高中。 為了不辜負父母期望,小明上高中后學習非常用功,經(jīng)常加班加點,但是考試成績一直不理想,特別是數(shù)學成績,后來竟然連他本來擅長的語文也考不好了。他開始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并開始厭學,不想去學校了。父母對他進行批評責罵,但是他還是不想去學校。小明開始逃學。試用三個學習動機理論分析小明棄學和厭學的原因。
【參考答案要點】:
①強化理論
動機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種對行為的沖動力量,學習成績的不理想強化了厭學的動機進而促使了學習成績的全面下降,形成惡性循環(huán),終導致棄學!
②歸因理論
尋求理解是行為的基本動因,歸因于努力時,小明的學習動機強烈,遭到失敗后,歸因為能力,學習動機減弱,開始厭學,進而喪失學習動機,于是出現(xiàn)棄學的情況。
③成就動機理論
成就動機是指一種努力克服阻礙、施展才能,力圖又快又好地解決問題的愿望和趨勢。持能力實體觀的個體傾向于確立表現(xiàn)目標,他們希望在學習過程中證明或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
④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人們對自己是否能成功的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當個體確定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一活動時,就會產(chǎn)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會實際去實施那一活動。期待是先行因素,強化是結果因素。小明開始期待能提高學習成績,但成績的不理想結果強化了自己能力不足的期待,不再確信自己能做學習上成功,產(chǎn)生厭學情緒,進一步發(fā)展為否定自己的學習能力,開始逃學。
【評分說明】:三個動機理論各10分,上述四種理論任選三種作答。
【真題簡要分析】:本題旨在考查對學習動機理論的掌握和運用情況。本題關鍵是在論述的過程中,既要展示理論,又要將理論用于合理解釋材料中的現(xiàn)象,分析小明棄學、怨學的原因。該題側重于理論的運用,稍難。
第二道:
為了提高學生數(shù)學自學能力,選擇了某高中高一三班為實驗班,另一個班為控制班。這兩個班都使用相同的教材和老師。 對于實驗班,老師每節(jié)課只簡單輔導10分鐘,其余時間基本是讓學生自學;控制班采用傳統(tǒng)的練習方法。一學年以后,對兩個班進行一個測試,來比較分數(shù)的差異。
(1)該實驗的名稱和格式。
(2)控制無關變量采取的措施。
(3)這種實驗的優(yōu)缺點。
【參考答案要點】:
(1)實驗名稱:隨機分派控制組后測設計
格式: RG1: X O1
RG2: C O2
(2)措施:消除,不讓無關變量介入到研究情景中。
恒定,對所有的被試都接受相同的無關變量,把變量變成常量。
均衡,讓無關變量產(chǎn)生的作用對實驗組和控制組都一致,保持平衡。
盲法,采用隱蔽手段,控制實驗參與者的偏差或期待。
(3)實驗的優(yōu)點:
①消除前測與后測、前測與自變量的交互影響,內在效度高。
②可以控制歷史、成熟、練習與統(tǒng)計回歸的影響。
實驗的缺點:不能對被試的缺失加以控制。
【評分說明】: 答出名稱和格式得8分,控制無關變量的措施得14分,優(yōu)缺點得8分。
【真題簡要分析】:本題考查教育實驗研究,側重于運用。只要理解了實驗研究則較為簡單,本題關鍵是寫出實驗名稱和格式,核心是闡述對無關變量的控制方法,根據(jù)前面兩問則可答出第三問。該題較為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