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自我實現(xiàn)就是一個人潛在的能力得以實現(xiàn)。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就是個體渴望自己的潛能得到充分發(fā)揮,使自己盡可能完成自己能完成的任務,從而使自己越來越靠近自己希望成為的人物的一種需要。
(1)成長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審美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2)缺失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
12、認知領域學習各類知識的表征名稱:
陳述性知識(1)表征:命題與命題網絡、表象、線性排序、圖式
(2)習得過程:識記階段(理解吸收新知識)——>保持階段(新信息保持在長時記憶中)——>應用階段(提取、應用新知識)
程序性知識(1)表征(產生式與產生式系統(tǒng))
(2)智慧技能的習得過程:陳述性階段(知道怎么做)——>意識控制的應用階段(在程序性知識的支配下能做)——>自動化階段(熟練地做,意識控制程度降低)
(3)認知策略的習得過程:陳述性階段(知道怎么做)——>初步應用階段(在認知策略的支配下對內調控)——>熟練階段(自覺主動地應用認知策略)
13、問題解決的過程:(1)定義問題:確定問題究竟是什么,即發(fā)現(xiàn)問題。
(2)表征問題:區(qū)分無關信息和有關信息、文字的字面理解、文字的深層理解:理解整個問題
(3)問題解決策略的選擇:算法式(就是為了達到某一目標或解決某個問題而采取的一步一步的程序)
啟發(fā)式(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反推法、類比思維)
(4)執(zhí)行(5)檢查與評價
14、教學設計的概念: 教學設計是在實施教學之前,運用學習和教學論原理系統(tǒng)計劃教學的各種環(huán)節(jié),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環(huán)境的準備過程。
15、目標陳述三種技術:
(1)馬杰的行為目標:①說明通過教學后,學生能做什么;(做什么?)②定學生行為產生的條件;(在什么 條件下做?)③規(guī)定符合要求的作業(yè)標準。(做學怎樣?)
(2)內部過程與外顯行為相結合的目標:在陳述教學目標時首先要明確陳述如理解、欣賞、熱愛等內在心理的變化,然后列舉反映這些內在變化的行為樣例.
(3)表現(xiàn)性目標(前兩種會寫)
15、學習動機定義:就是指直接推動一個人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
16、成就動機理論:
力求成功的需要和避免失敗的需要:力求成功者往往將目標定為獲得成功,他們會傾向于選擇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避免失敗者會傾向于選擇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難的任務。因為容易的任務可以減少失敗的可能性,而困難的任務即使失敗也會得到別人和自己的諒解,從而減少失?。ù鞌。└?。
二、理解、判斷
1、學習: 主體身上必須發(fā)生某些變化,變化是相對持久的,變化是后天習得的(排除成熟 、疲勞、藥物等因素所致的變化)。
2、(1)強化:能夠增加操作行為再次出現(xiàn)的概率的一種刺激。類型:連續(xù)強化、間隔強化。比率程序:依據期望的行為出現(xiàn)數量多少給予強化,而不管時間有多久(固定比率強化程序/變化比率強化程序)/間隔程序:根據時間間隔進行強化,而不管行為出現(xiàn)了多少次。(固定時距強化程序/變化時距強化程序)
(2)懲罰: 某種行為出現(xiàn)后所采取的具有減少該反應再次出現(xiàn)概率的措施。類型:呈現(xiàn)懲罰(在行為發(fā)生后,給予令人不愉快的刺激,以減少該行為再次發(fā)生的概率);移除懲罰(在行為發(fā)生后,移除愉快的刺激,以減少該行為再次發(fā)生的概率)
3、創(chuàng)造性思維特征
發(fā)散思維(流暢性、靈活性、獨特性),集中思維
(1)成長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審美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2)缺失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
12、認知領域學習各類知識的表征名稱:
陳述性知識(1)表征:命題與命題網絡、表象、線性排序、圖式
(2)習得過程:識記階段(理解吸收新知識)——>保持階段(新信息保持在長時記憶中)——>應用階段(提取、應用新知識)
程序性知識(1)表征(產生式與產生式系統(tǒng))
(2)智慧技能的習得過程:陳述性階段(知道怎么做)——>意識控制的應用階段(在程序性知識的支配下能做)——>自動化階段(熟練地做,意識控制程度降低)
(3)認知策略的習得過程:陳述性階段(知道怎么做)——>初步應用階段(在認知策略的支配下對內調控)——>熟練階段(自覺主動地應用認知策略)
13、問題解決的過程:(1)定義問題:確定問題究竟是什么,即發(fā)現(xiàn)問題。
(2)表征問題:區(qū)分無關信息和有關信息、文字的字面理解、文字的深層理解:理解整個問題
(3)問題解決策略的選擇:算法式(就是為了達到某一目標或解決某個問題而采取的一步一步的程序)
啟發(fā)式(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反推法、類比思維)
(4)執(zhí)行(5)檢查與評價
14、教學設計的概念: 教學設計是在實施教學之前,運用學習和教學論原理系統(tǒng)計劃教學的各種環(huán)節(jié),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環(huán)境的準備過程。
15、目標陳述三種技術:
(1)馬杰的行為目標:①說明通過教學后,學生能做什么;(做什么?)②定學生行為產生的條件;(在什么 條件下做?)③規(guī)定符合要求的作業(yè)標準。(做學怎樣?)
(2)內部過程與外顯行為相結合的目標:在陳述教學目標時首先要明確陳述如理解、欣賞、熱愛等內在心理的變化,然后列舉反映這些內在變化的行為樣例.
(3)表現(xiàn)性目標(前兩種會寫)
15、學習動機定義:就是指直接推動一個人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
16、成就動機理論:
力求成功的需要和避免失敗的需要:力求成功者往往將目標定為獲得成功,他們會傾向于選擇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避免失敗者會傾向于選擇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難的任務。因為容易的任務可以減少失敗的可能性,而困難的任務即使失敗也會得到別人和自己的諒解,從而減少失?。ù鞌。└?。
二、理解、判斷
1、學習: 主體身上必須發(fā)生某些變化,變化是相對持久的,變化是后天習得的(排除成熟 、疲勞、藥物等因素所致的變化)。
2、(1)強化:能夠增加操作行為再次出現(xiàn)的概率的一種刺激。類型:連續(xù)強化、間隔強化。比率程序:依據期望的行為出現(xiàn)數量多少給予強化,而不管時間有多久(固定比率強化程序/變化比率強化程序)/間隔程序:根據時間間隔進行強化,而不管行為出現(xiàn)了多少次。(固定時距強化程序/變化時距強化程序)
(2)懲罰: 某種行為出現(xiàn)后所采取的具有減少該反應再次出現(xiàn)概率的措施。類型:呈現(xiàn)懲罰(在行為發(fā)生后,給予令人不愉快的刺激,以減少該行為再次發(fā)生的概率);移除懲罰(在行為發(fā)生后,移除愉快的刺激,以減少該行為再次發(fā)生的概率)
3、創(chuàng)造性思維特征
發(fā)散思維(流暢性、靈活性、獨特性),集中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