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資格考試“曲線救市”是否靠譜

字號:

受4萬億元經濟刺激方案的影響,中國股市在近期出現(xiàn)了一輪小反彈,滬市股指一舉收復了2000點的失地,但11月24日的再次下跌,讓很多人心里都沒了底。人們開始疑惑:2000點究竟是中國股市未來兩年的高點還是底部?
    凡是清楚中國經濟基本面的人都會持保留意見,都不敢輕言目前底部出現(xiàn)。因為,2009年的宏觀經濟將會比2008年更加嚴峻,面對波濤洶涌的大小非和巨額限售股,管理層并沒有任何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之資金面又沒有任何保障,投資者信心依然低迷,2009年的中國股市走勢將充滿諸多變數(shù)。
    一些技術分析派人士或許會樂觀地認為,目前中國股市的各種技術指標已經呈現(xiàn)了超跌特征,尤其是中國股市的市盈率指標已經比周邊國家和發(fā)達市場低很多,中國 股市沒有理由再繼續(xù)“賤賣”??墒?,他們卻忽略了這是一個“相對”動態(tài)的指標,由于業(yè)績是市盈率的分母,一旦企業(yè)的業(yè)績出現(xiàn)整體滑坡,那么這個指標自然就 會發(fā)生變化,市場的估值體系也將會隨之發(fā)生重大變化。
    從目前的全球經濟狀況來看,2009年全球資本市場的市盈率指標和估值體系很有可能要進行重新調整。畢竟以往都是建立在持續(xù)增長的基礎之上,考|試/大 如果全球實體 經濟出現(xiàn)衰退,企業(yè)利潤降低或虧損,都會對現(xiàn)有的“價與利之比”造成影響,結果將會導致全球資本市場的整體重心下移。那么,如果現(xiàn)在再繼續(xù)沿用“靜態(tài)”的 視角去評判大勢,很有可能會在未來繼續(xù)吃虧。
    或許,很多人都將希望寄托于政府救市,并將未來的投資策略與“4萬億元”緊密相連,尤其是一些券商、基金在近期召開的“2009年投資策略報告會”,大都 將“4萬億元”解讀為刺激實體經濟的神話,說成是“曲線”拯救股市。但是,筆者奉勸策略分析師們還是慎重些為好,千萬別拿“曲線救市”來忽悠投資者。
    原因一:2009年的中國宏觀經濟將面臨重大挑戰(zhàn),如何消化巨額的“出口因素”將是決定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4萬億元”能否促使中國實體經濟成功轉型仍是一個未知數(shù),而且這“4萬億元”究竟能給GDP帶來多大貢獻,也是一個未知數(shù)。
    對此,香港中文大學張教授提出:“中國2007年的總國民收入是二十四萬六千多億元,四萬億元是百分之十六。分兩年,每年的政府額外投資是國民收入的百分之八。不明白為什么電視說會幫助國民收入的增長率增加百分之一點五(另一說一點八)。” 考|試/大
    張教授這個問題提的很關鍵,由于目前為了鼓舞全社會的信心,政府沒有專門解釋這4萬億元的來龍去脈,于是被很多學者和媒體都將這4萬億元解讀為“新增投資”,給人的直觀印象似乎這是一筆非常巨大的投資。但實際上這4萬億元應該是到2010年的投資總額,按照以往的投資基數(shù)和投資慣性來分析,未來兩年“新 增”投資最多7-8千億元,如果假設其他經濟變量不發(fā)生變化,或許這7-8千億元的“新增”投資可以給中國GDP未來兩年每年貢獻不到2%。但是,消費和 進出口這些變量恰是未來的變數(shù),存在著重大的不確定性,那么“新增投資”的貢獻率也就自然成了變數(shù)。
    從2007年的中國宏觀經濟數(shù)據來看,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246619億元,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萬億元,而進出口總額在2萬億美元左右,而貿易 順差超過了2600億美元。僅從簡單的數(shù)據對比來看,依靠中國國內自身的消費很難消化巨額的“出口”。雖然,目前國家對出口企業(yè)實施了積極的稅收政策,考|試/大 通過出口退稅、減免稅等行為來刺激出口,但是全球經濟萎靡不振,世界各國的進出口都面臨萎縮,外需下降顯而易見。而中國國內的消費一時半會很難啟動,由于全 民社保體系的不健全和股票市場的萎靡,很多人都會壓縮未來“多余”的消費行為。況且,2009年中國的宏觀經濟基本面很難與2007年相比,當時有股市 6000點支撐起來的“泡沫經濟”,也有節(jié)節(jié)攀高的房地產市場支持,投資者在“財富幻覺”下敢大膽消費,但現(xiàn)在不同往日,如果再剔除了通貨膨脹的因素, 2007年8.9萬億元的消費總額或許在未來兩年也是一個階段性的高點。
    如果啟動內需的計劃不能奏效,國內消費繼續(xù)低迷,那么GDP的“增長缺口”將會更大,“新增投資”給GDP的貢獻率自然也就會出現(xiàn)下降。顯然,從實體經濟間接傳導到股市的效應也就成了未知數(shù)。 考|試/大
    原因二:在當下中國的體制背景下,政治體制改革遠遠落后于經濟體制改革,由于權力部門缺乏必要的監(jiān)督,從而中國的財政政策弊端叢生,加之大量的社會經濟資 源被權力、利益集團控制,從而每當出臺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會讓人聯(lián)想到低效率和腐敗。如果積極的財政政策被這些非經濟的因素所阻滯,那么刺激經濟發(fā)展的目標 就會打折扣。
    從目前發(fā)改委“人聲鼎沸”、“要錢人絡繹不絕”的情形來看,權力尋租和盲目投資很有可能會再次抬頭,4萬億元可能會滋生更多的腐敗,如果不從根本上及時改革和治理,或許下階段的中國經濟會因權力審批和“盲目”投資而問題更大。
    原因三:大小非和限售股這座龐大的“堰塞湖”嚴重威脅著中國股市,如不及時解決,其他任何修修補補的措施和“曲線救市”都很難奏效。
    如果讓大小非和限售股問題繼續(xù)拖延,股市繼續(xù)低迷,很有可能一些上市公司在未來因主業(yè)受損、“資金缺口”等迫使其不計成本地拋售(大小非和限售股的成本本來就很低),會不可避免地導致股市有可能繼續(xù)暴跌。
    為了避免這種可能性的發(fā)生,在當前對大小非和限售股進行適當?shù)刂贫取鞍才拧逼仍诿冀?。對此,筆者建議應盡快對大小非和限售股實施“二次發(fā)售機制”,以此市場化的機制為門檻,來約束一些垃圾公司的大小非和限售股任意拋售,通過這種讓市場選擇、定價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不但可以避免大股東信息不對稱式地任意減 持,也可以讓減持價格更加合理化,同時可以穩(wěn)定市場預期和改善市場供求關系。如果管理層對大小非和限售股繼續(xù)置之不理,中國股市在未來幾年仍然很難有起色,而且很有可能會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