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加分政策不應由教育行政部門主導

字號:

高考在即,高考加分政策再次引起關注。5月26日,教育部新聞發(fā)言人續(xù)梅表示,教育部將進一步規(guī)范高考加分項目的設置,到底哪些項目可以加分,應該值多少分,都會進行進一步研究,同時明確嚴守標準,寧缺毋濫。
    教育部的這一表態(tài),基本否定了此前社會輿論提出的“取消一切高考加分說”,而是對加分政策進行“完善”。而這一表態(tài)本身,正可以解釋高考加分為什么會成為眾矢之的。
    取消或堅持高考加分,應該由誰來決策?對于這事關千家萬戶的教育政策,無論從決策的民主性還是科學性出發(fā),都應該是先進行調查、廣泛聽取意見,接著制訂初步方案,再將初步方案提交人大聽證、審議。也就是說,不管是將哪些項目列入加分,該加分多少,還是徹底取消加分,都不應該由教育行政部門說了算,而應該嚴格按照決策程序。
    對于最近一些省市,減少加分項目、減少加分的分值,一些輿論認為是教育行政部門“規(guī)范”加分。但加分政策真的已“規(guī)范”了嗎?教育部的表態(tài)以及地方行政部門調整加分項目、加分分值的做法表明,加分政策出臺的制度土壤沒變———并沒有確定制訂加分政策的正確程序,行政機構依舊是主導加分政策的絕對力量。
    我國高考的加分政策,從良好的初衷,即修正高考分數(shù)這一單一錄取標準,將學生的特長、平時綜合表現(xiàn)也納入學生評價體系,發(fā)展到為目前的“權分交易”、“錢分交易”,并非“高考加分”本身有問題,而是加分項目的制訂,就是教育行政機構少數(shù)人說了算;加分政策的執(zhí)行,并不公開透明。
    由于加分項目,可以由行政機構單獨確定,因此,近年來各地加分項目泛濫,在一些地方一些明顯有違教育公平的加分,也悄然出臺,比如為金融高管子弟加分、為進城買房者加分。在這樣的決策體系下,特權加分幾乎暢通無阻,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門甚至可以為領導的子女度身定制加分政策,把違規(guī)合法化:按照高考錄取規(guī)則,領導孩子的分數(shù)達不到一本錄取分數(shù)線,但獲得20分加分之后,就明正言順地被某校錄取。由于要照顧各方面利益,加分項目越來越多,有關統(tǒng)計顯示,各類高考加分政策達到192項之多。
    規(guī)范高考加分,在當下的教育決策體系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筆者看來,有兩條路可走。
    其一,取消一切加分。這是在決策機制沒有健全下的無奈之舉。既然無法保證加分項目的出臺不受權勢的干擾,無法保證加分政策的透明執(zhí)行,那么,取消高考加分,嚴格按照高考分數(shù)單一標準錄取,民間稱之為“*考”,可以維系脆弱的教育公平。當然大家也清楚地知道,由于環(huán)境和土壤沒變,特權還會以其他方式來侵犯普通老百姓的受教育權利。
    其二,推進教育民主決策。如果要繼續(xù)保留高考加分政策,那么,就必須真正規(guī)范高考加分項目決策、高考加分政策執(zhí)行,教育部門必須放棄對高考加分政策的主導權,而嚴格按照決策程序,落實人大審批的政策,監(jiān)督各高校執(zhí)行。
    事實上,如果能進行這樣的教育管理改革,我國高考制度改革,也會擺脫公平問題的困擾,從集中高考,轉向高校自主招生———在自主招生之中,那些加分項目,將在多元評價體系,作為一項指標加以評價———但高校自主招生之所以不能推進,正在于行政力量獨大,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權利都無法得以保護與落實。
    那么,誰來對這兩條路進行選擇呢?當然不是教育行政部門,如前文所述,讓他們主動交出拍板決策的權力,是不太現(xiàn)實的。對于高考加分政策的存廢,應該由各級人大機構來決策,即按照正確的決策程序,可由教育行政部門提交方案,再由人大審議,向社會公開。
    其實,不僅僅是高考加分政策,其他眾多教育政策的制訂,也應如此。我國教育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大到擴招、高校行政評估,小到校園集體舞、齊唱京劇、陽光長跑,都是行政決策的結果,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無法參與。我國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教育規(guī)劃綱要的制訂,能不能突破這種格局呢?加分政策的調整或許就是“試金石”———教育政策無小事,每一決策嚴格對待,才是對受教育者的權利真正負責。